漢書弟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酷吏傳》:「尹賞戒其諸子曰:『丈夫爲吏,正坐殘賊免,追思其功效,則復進用矣。
』」言即使坐殘賊免,猶可以前功復用也。
又《遊俠傳》:「或譏原涉曰:『正復讎取仇,猶不失仁義,何故遂自放縱,爲輕俠之徒乎?』」言即復讎取仇,猶不失仁義也。
又《王莽傳》:「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
』」言騶即有它心,亦宜且慰安之也。
此五「正」字,師古皆無注,故具解之。
發使使匈奴 「當發使使匈奴」。
景祐本少一「使」字。
念孫案:注雲「漢朝欲遣人爲使於匈奴也」,則正文似祇有一「使」字。
彗氾 「《聖主得賢臣頌》:『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氾畫塗。
』」如淳曰:「若以彗掃於氾灑之處也。
」見《文選注》。
師古曰:「彗,帚也。
氾,氾灑地也。
塗,泥也。
如以帚埽氾灑之地,以刀畫泥中,言其易。
」念孫案:如顔以「彗」爲「帚」,「氾」爲「氾灑地」,則「彗」、「氾」二字義不相屬,必於「氾」字之上加一「埽」字,而其義始明矣。
今案,「彗氾」與「畫塗」相對爲文。
彗者,埽也。
氾者,污也。
謂如以帚埽穢,以刀畫泥耳。
《後漢書·光武紀》注曰:「彗,埽也。
」班固《東都賦》曰「戈鋋彗雲,羽旄埽霓」是也。
「彗」或作「篲」。
枚乘《七發》曰「淩赤岸,篲扶桑」,謂濤勢之大,淩赤岸而埽扶桑。
李善以「篲」爲「埽竹」,非是。
辯見《文選》。
是「彗」爲埽也。
《方言》曰:「氾,洿也。
「洿」與「污」同。
《廣雅》:「氾,污也。
」自關而東或曰『汜』。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曰「浮斿塵埃之外,皭焉氾而不俗」,是「氾」爲「污」也。
乘旦 「及至駕齧厀,驂乘旦,王良執靶,韓哀附輿」。
張晏解「乘旦」曰:「駕則旦至,故以爲名。
」引之曰:張以「駕則旦至」釋「乘旦」二字,甚爲迂曲。
今案,「乘旦」當爲「乘且」,字之誤也。
「且」與「駔」同。
駔者,駿馬之名,謂之「乘駔」者,猶言「乘黃」、「乘牡」耳。
《説文》:「駔,壯馬也。
」《楚辭·九歎》「同駑驘與乘駔兮」,王注曰:「乘駔,駿馬也。
」「乘駔」即「乘且」。
《爾雅》:「奘,駔也。
」樊光、孫炎本「奘」作「將」,「駔」作「且」。
駿馬謂之「乘駔」,亦謂之「繁駔」。
《晏子春秋·外篇》「景公乘侈輿,服繁駔」,《韓子·外儲説左篇》作「趨駕煩且之乘」,「繁駔」之爲「煩且」,猶「乘駔」之爲「乘且」。
是「駔」與「且」字異而義同,此《頌》内多用韻之句,「乘且」之「且」,古讀若「苴」,故與「輿」爲韻。
張讀爲「旦暮」之「旦」,則失其韻矣。
逐遺風 馺遺風 「追奔電,逐遺風」。
師古曰:「《呂氏春秋》雲『遺風之乘』,言馬行尤疾,每在風前,故遺風於後。
今此言『逐遺風』,則是風之遺逸在後者,馬能逐及也。
」念孫案:師古之説甚迂。
「追奔電,逐遺風」,「奔」、「遺」皆「疾」意也。
鄭注《考工記·弓人》曰:「奔,猶疾也。
」「遺」讀曰「隧」,隧風,疾風也。
《大雅·桑柔篇》曰「大風有隧」,有隧者,狀其疾也。
説見《經義述聞》。
《楚辭·九歌》「衝風起兮橫波」,王注曰:「衝,隧也。
遇隧風,大波湧起。
」是古謂疾風爲「隧風」也。
「隧」與「遺」古同聲而通用。
《小雅·角弓篇》「莫肯下遺」,《荀子·非相篇》「遺」作「隧」。
《南山經》「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遺」或作「隧」,皆其證也。
凡從、從貴之字聲義多相近。
《説文》:「隤,下隊也。
」《小雅·小旻篇》「是用不潰于成」,毛傳曰:「潰,遂也。
」《白虎通義》曰:「襚之爲言遺也。
」《説文》「旞」或作「」。
《史記·項羽紀》「乃分其騎,以爲四隊四嚮」,《漢書》作「於是引其騎,因四隤山而爲圜陳外嚮」。
皆其例也。
《楊雄傳》「輕先疾雷,以馺遺風」,《楚辭·九章》「悲江介之遺風」,義竝與此同。
《呂氏春秋·本味篇》「馬之美者,遺風之乘」,亦以其疾如隧風而名之,非謂行在風前也。
李善注《文選》曰「遺風,風之疾者」,於義爲長。
遞鍾 「雖伯牙操遞鍾」。
晉灼曰:「遞,音『遞疊』之『遞』。
二十四鍾各有節奏,擊之不常,故曰『遞』。
」薛瓚曰:「《楚辭》雲『奏伯牙之號鍾』,號鍾,琴名也。
馬融《笛賦》曰『號鍾高調』,謂伯牙以善鼓琴,不聞説能擊鍾也。
」師古曰:「琴名是也。
字既作『遞』,則與《楚辭》不同,不得即讀爲『號』,當依晉音耳。
」念孫案:琴無「遞鍾」之名,作「遞」者,「號」之譌耳。
《淮南·脩務篇》亦雲「鼓琴者期於鳴廉脩營,而不期於濫脅號鍾」。
放獵 「數從褒等放獵」。
師古曰:「放,士衆大獵也。
一曰遊放及田獵。
」念孫案:「放獵」當爲「斿獵」,字之誤也。
「斿」與「遊」同。
古書言「遊獵」者多矣,未有言「放獵」者。
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八》陳禹謨本仍改「遊」爲「放」。
《藝文部八》、此卷「遊」字未改。
《藝文類聚·雜文部二》、《太平禦覽·文部三》引此竝作「遊獵」。
蠻荊 「南不過蠻荊」。
又下文「《詩》雲『蠢爾蠻荊』」。
念孫案:「蠻荊」當依《通典·兵四》作「荊蠻」。
《小雅·采芑篇》「蠢爾蠻荊」,段氏若膺《詩經小學》曰:「《漢書·韋玄成傳》引《詩》『荊蠻來威』,案,毛雲『荊州之蠻也』,然則《毛詩》固作『荊蠻』,傳寫誤倒之也。
」念孫案:今本《毛傳》雲「蠻荊,荊州之蠻也」,「蠻荊」二字亦後人所改。
《世説新語·排調篇》注引此正作「荊蠻,荊州之蠻也」。
《商頌·殷武》傳雲「荊楚,荊州之楚國也」,文義與此同。
《晉語》「叔向曰『楚爲荊蠻』」,韋注「荊州之蠻」,正用《毛傳》爲説。
又《齊語》「萊、莒、徐、夷、吳、越」,韋注:「徐夷,徐州之夷也。
」可證「荊蠻」文法。
又案,《吳都賦》「跨躡蠻荊」,李善注引《詩》「蠢爾荊蠻」,然則唐初《詩》不誤,左思倒字以與「并」、「精」、「坰」爲韻耳。
《後漢·李膺傳》應奉疏曰:「緄前討荊蠻,均吉甫之功」,毛刻不誤,汪文盛本譌倒作「蠻荊」。
注引「蠻荊來威」者,俗人所改易也。
《文選·王仲宣誄》「遠竄荊蠻」,注引《詩》「蠢爾荊蠻」,亦誤倒。
顧氏千裡曰:「《正義》雲『宣王承厲王之亂,荊蠻内侵』,是《正義》本作『荊蠻』,下文皆作『蠻荊』,後人依經注本倒之而有未盡也。
」臧氏和貴曰:「《漢書·陳湯傳》引《詩》『蠻荊來威』,師古曰『令荊土之蠻,亦畏威而來』,是本作『荊蠻』。
」念孫案:段、顧、臧説是也。
經傳皆言「荊蠻」,或作「蠻荊」者,後人依誤本《毛詩》倒之耳。
《太平禦覽·兵部五十八》引《漢書》正作「蠢爾荊蠻」。
荊蠻者,羣蠻之一,若《史記》之言「楚蠻」,《楚世家》:「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
」不當倒言「蠻荊」也。
楊雄《楊州牧箴》:「獷矣淮夷,蠢蠢荊蠻。
翩彼昭王,南征不旋。
」「蠻」與「旋」爲韻,後魏肅宗詔亦雲「蠢爾荊蠻,氛埃不息」,傅休奕《鼓吹曲》「蠢爾吳蠻,虎視江湖」,句法亦本於《詩》。
』」言即使坐殘賊免,猶可以前功復用也。
又《遊俠傳》:「或譏原涉曰:『正復讎取仇,猶不失仁義,何故遂自放縱,爲輕俠之徒乎?』」言即復讎取仇,猶不失仁義也。
又《王莽傳》:「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
』」言騶即有它心,亦宜且慰安之也。
此五「正」字,師古皆無注,故具解之。
發使使匈奴 「當發使使匈奴」。
景祐本少一「使」字。
念孫案:注雲「漢朝欲遣人爲使於匈奴也」,則正文似祇有一「使」字。
彗氾 「《聖主得賢臣頌》:『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氾畫塗。
』」如淳曰:「若以彗掃於氾灑之處也。
」見《文選注》。
師古曰:「彗,帚也。
氾,氾灑地也。
塗,泥也。
如以帚埽氾灑之地,以刀畫泥中,言其易。
」念孫案:如顔以「彗」爲「帚」,「氾」爲「氾灑地」,則「彗」、「氾」二字義不相屬,必於「氾」字之上加一「埽」字,而其義始明矣。
今案,「彗氾」與「畫塗」相對爲文。
彗者,埽也。
氾者,污也。
謂如以帚埽穢,以刀畫泥耳。
《後漢書·光武紀》注曰:「彗,埽也。
」班固《東都賦》曰「戈鋋彗雲,羽旄埽霓」是也。
「彗」或作「篲」。
枚乘《七發》曰「淩赤岸,篲扶桑」,謂濤勢之大,淩赤岸而埽扶桑。
李善以「篲」爲「埽竹」,非是。
辯見《文選》。
是「彗」爲埽也。
《方言》曰:「氾,洿也。
「洿」與「污」同。
《廣雅》:「氾,污也。
」自關而東或曰『汜』。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曰「浮斿塵埃之外,皭焉氾而不俗」,是「氾」爲「污」也。
乘旦 「及至駕齧厀,驂乘旦,王良執靶,韓哀附輿」。
張晏解「乘旦」曰:「駕則旦至,故以爲名。
」引之曰:張以「駕則旦至」釋「乘旦」二字,甚爲迂曲。
今案,「乘旦」當爲「乘且」,字之誤也。
「且」與「駔」同。
駔者,駿馬之名,謂之「乘駔」者,猶言「乘黃」、「乘牡」耳。
《説文》:「駔,壯馬也。
」《楚辭·九歎》「同駑驘與乘駔兮」,王注曰:「乘駔,駿馬也。
」「乘駔」即「乘且」。
《爾雅》:「奘,駔也。
」樊光、孫炎本「奘」作「將」,「駔」作「且」。
駿馬謂之「乘駔」,亦謂之「繁駔」。
《晏子春秋·外篇》「景公乘侈輿,服繁駔」,《韓子·外儲説左篇》作「趨駕煩且之乘」,「繁駔」之爲「煩且」,猶「乘駔」之爲「乘且」。
是「駔」與「且」字異而義同,此《頌》内多用韻之句,「乘且」之「且」,古讀若「苴」,故與「輿」爲韻。
張讀爲「旦暮」之「旦」,則失其韻矣。
逐遺風 馺遺風 「追奔電,逐遺風」。
師古曰:「《呂氏春秋》雲『遺風之乘』,言馬行尤疾,每在風前,故遺風於後。
今此言『逐遺風』,則是風之遺逸在後者,馬能逐及也。
」念孫案:師古之説甚迂。
「追奔電,逐遺風」,「奔」、「遺」皆「疾」意也。
鄭注《考工記·弓人》曰:「奔,猶疾也。
」「遺」讀曰「隧」,隧風,疾風也。
《大雅·桑柔篇》曰「大風有隧」,有隧者,狀其疾也。
説見《經義述聞》。
《楚辭·九歌》「衝風起兮橫波」,王注曰:「衝,隧也。
遇隧風,大波湧起。
」是古謂疾風爲「隧風」也。
「隧」與「遺」古同聲而通用。
《小雅·角弓篇》「莫肯下遺」,《荀子·非相篇》「遺」作「隧」。
《南山經》「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遺」或作「隧」,皆其證也。
凡從、從貴之字聲義多相近。
《説文》:「隤,下隊也。
」《小雅·小旻篇》「是用不潰于成」,毛傳曰:「潰,遂也。
」《白虎通義》曰:「襚之爲言遺也。
」《説文》「旞」或作「」。
《史記·項羽紀》「乃分其騎,以爲四隊四嚮」,《漢書》作「於是引其騎,因四隤山而爲圜陳外嚮」。
皆其例也。
《楊雄傳》「輕先疾雷,以馺遺風」,《楚辭·九章》「悲江介之遺風」,義竝與此同。
《呂氏春秋·本味篇》「馬之美者,遺風之乘」,亦以其疾如隧風而名之,非謂行在風前也。
李善注《文選》曰「遺風,風之疾者」,於義爲長。
遞鍾 「雖伯牙操遞鍾」。
晉灼曰:「遞,音『遞疊』之『遞』。
二十四鍾各有節奏,擊之不常,故曰『遞』。
」薛瓚曰:「《楚辭》雲『奏伯牙之號鍾』,號鍾,琴名也。
馬融《笛賦》曰『號鍾高調』,謂伯牙以善鼓琴,不聞説能擊鍾也。
」師古曰:「琴名是也。
字既作『遞』,則與《楚辭》不同,不得即讀爲『號』,當依晉音耳。
」念孫案:琴無「遞鍾」之名,作「遞」者,「號」之譌耳。
《淮南·脩務篇》亦雲「鼓琴者期於鳴廉脩營,而不期於濫脅號鍾」。
放獵 「數從褒等放獵」。
師古曰:「放,士衆大獵也。
一曰遊放及田獵。
」念孫案:「放獵」當爲「斿獵」,字之誤也。
「斿」與「遊」同。
古書言「遊獵」者多矣,未有言「放獵」者。
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八》陳禹謨本仍改「遊」爲「放」。
《藝文部八》、此卷「遊」字未改。
《藝文類聚·雜文部二》、《太平禦覽·文部三》引此竝作「遊獵」。
蠻荊 「南不過蠻荊」。
又下文「《詩》雲『蠢爾蠻荊』」。
念孫案:「蠻荊」當依《通典·兵四》作「荊蠻」。
《小雅·采芑篇》「蠢爾蠻荊」,段氏若膺《詩經小學》曰:「《漢書·韋玄成傳》引《詩》『荊蠻來威』,案,毛雲『荊州之蠻也』,然則《毛詩》固作『荊蠻』,傳寫誤倒之也。
」念孫案:今本《毛傳》雲「蠻荊,荊州之蠻也」,「蠻荊」二字亦後人所改。
《世説新語·排調篇》注引此正作「荊蠻,荊州之蠻也」。
《商頌·殷武》傳雲「荊楚,荊州之楚國也」,文義與此同。
《晉語》「叔向曰『楚爲荊蠻』」,韋注「荊州之蠻」,正用《毛傳》爲説。
又《齊語》「萊、莒、徐、夷、吳、越」,韋注:「徐夷,徐州之夷也。
」可證「荊蠻」文法。
又案,《吳都賦》「跨躡蠻荊」,李善注引《詩》「蠢爾荊蠻」,然則唐初《詩》不誤,左思倒字以與「并」、「精」、「坰」爲韻耳。
《後漢·李膺傳》應奉疏曰:「緄前討荊蠻,均吉甫之功」,毛刻不誤,汪文盛本譌倒作「蠻荊」。
注引「蠻荊來威」者,俗人所改易也。
《文選·王仲宣誄》「遠竄荊蠻」,注引《詩》「蠢爾荊蠻」,亦誤倒。
顧氏千裡曰:「《正義》雲『宣王承厲王之亂,荊蠻内侵』,是《正義》本作『荊蠻』,下文皆作『蠻荊』,後人依經注本倒之而有未盡也。
」臧氏和貴曰:「《漢書·陳湯傳》引《詩》『蠻荊來威』,師古曰『令荊土之蠻,亦畏威而來』,是本作『荊蠻』。
」念孫案:段、顧、臧説是也。
經傳皆言「荊蠻」,或作「蠻荊」者,後人依誤本《毛詩》倒之耳。
《太平禦覽·兵部五十八》引《漢書》正作「蠢爾荊蠻」。
荊蠻者,羣蠻之一,若《史記》之言「楚蠻」,《楚世家》:「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
」不當倒言「蠻荊」也。
楊雄《楊州牧箴》:「獷矣淮夷,蠢蠢荊蠻。
翩彼昭王,南征不旋。
」「蠻」與「旋」爲韻,後魏肅宗詔亦雲「蠢爾荊蠻,氛埃不息」,傅休奕《鼓吹曲》「蠢爾吳蠻,虎視江湖」,句法亦本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