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四
關燈
小
中
大
賦》引《史記》正作「田單」。
萬世之後 「臣竊爲王恐,句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念孫案:《秦策》作「臣竊爲王恐,恐萬世之後,有國者非王子孫也」。
此脫一「恐」字,則與下文義不相屬。
爲友 結友 「貴而爲友者,爲賤也。
富而爲交者,爲貧也」。
念孫案:上句「友」字亦當作「交」。
隷書「交」字或作「」,形與「友」相似,又因下文「勝之友」而誤。
《索隱》本作「貴而爲交」,注曰:「言富貴而結交情深者,爲有貧賤之時,不可忘之也。
」則上句亦作「交」明矣。
又《廉頗藺相如傳》「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友」亦「交」之誤。
《文選·恨賦》注、《太平禦覽·治道部》引此竝作「願結交」。
持國秉政 「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内持國秉政』,有之乎」。
念孫案:「政」字後人所加。
《索隱》本出「持國秉」三字,而釋之曰:「案:《左傳》雲『國子寔執齊秉』,見哀十七年《傳》,今本「秉」作「柄」。
服虔曰:『秉,權柄也。
』」據此則「秉」下本無「政」字。
「持國秉」,即持國柄也。
《絳侯世家》「許負相條侯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爲將相,持國秉』」,是其明證矣。
《説文》:「柄,或作棅。
」書傳通作「秉」。
《齊語》「治國家不失其柄」,《管子·小匡篇》作「秉」。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周官·鼓人》注「鐃如鈴,無舌有秉」,竝讀與「柄」同。
後人不知「秉」爲「柄」之借字,故妄加「政」字。
《太平禦覽·方術部》引此作「持國秉政」,亦後人依《史記》加之。
《人事部》引此正作「持國柄」。
曷鼻 「先生曷鼻巨肩魋顔蹙齃膝攣」。
念孫案:「曷」讀爲「遏」。
《商頌·長發篇》「則莫我敢曷」,《荀子·議兵篇》引此「曷」作「遏」。
「遏鼻」者,偃鼻也。
「偃鼻」者,仰鼻也。
《廣雅》:「偃,仰也。
」故徐廣曰:「曷,一作仰。
」《列女傳·辯通傳》曰鍾離春「極醜無雙,白注頭深目」、「卬鼻結喉」,是也。
「偃」、「遏」一聲之轉,「偃鼻」之爲「遏鼻」,猶「偃豬」之爲「遏豬」,「千金堰」之爲「千金遏」也。
襄二十五年《左傳》:「規偃豬。
」鄭注《周官·稻人》曰:「偃豬,畜流水之陂也。
」《禹貢》「熒波既豬」,某氏傳曰:「熒澤波水已成遏豬。
」「遏豬」即「偃豬」也。
《文選·沈約〈三月三日詩〉》「東出千金堰」,李善注:「堰,一作堨。
」《水經·穀水注》引《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裡有千金堨」,即千金堰也。
「堰」音「偃」,又於建反。
「堨」音「遏」。
小司馬不解「曷鼻」之義,而以爲鼻如蠍蟲,其失甚矣。
不 「豈不辯智之期與」。
念孫案:豈不,豈非也。
上文曰「豈非士之願與」。
又《遊俠傳》「不可謂不賢者矣」,不賢者,非賢者也。
「非」、「不」一聲之轉,故謂「非」爲「不」。
説見《釋詞》。
不知止 不知足 「吾聞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念孫案:「止」、「足」二字互誤,「足」與「欲」爲韻,「止」與「有」爲韻,「有」古讀若「以」。
見《詩》及《楚辭》。
樂毅列傳 嚪秦 「令趙嚪秦以伐齊之利」。
「嚪」與「啗」同。
念孫案:《索隱》本「嚪」下有「説」字,是也。
《集解》引徐廣曰:「嚪,進説之意。
」則正文内有「説」字明矣。
説秦伐齊,其大指在嚪之以利,故曰「嚪,進説之意」。
《高祖紀曰》「使酈生、陸賈往説秦將,啗以利義」,與此同也。
以身得察 「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故假節於魏,以身得察於燕」。
念孫案:「察」讀爲「交際」之「際」。
際,接也。
見《爾雅》及《左傳·昭四年》注、《孟子·萬章篇》注。
言假魏節使於燕,而以身得接見先王也。
「際」與「察」古同聲而通用。
《淮南·原道篇》「施四海,際天地」,《文子·道原篇》作「施於四海,察於天地」。
最勝 「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
念孫案:「最」當爲「冣」,字之誤也。
「冣」與「驟」同。
冣,古聚字。
《周官·獸醫》注「趨聚之節」,釋文:「聚,本亦作驟。
」「驟」、「聚」、「冣」三字古聲竝相近,故「驟」亦通作「冣」。
「驟勝」者,數勝也。
齊嘗破燕、滅宋、取楚之淮北,故曰「驟勝之遺事也」。
《燕策》正作「驟勝」。
顧反 「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句命起兵擊齊」。
念孫案:「顧反」者,還反也。
《文選·沈約〈鍾山詩〉》注引《蒼頡篇》曰:「顧,旋也。
」《穆天子傳》「吾顧見女」,郭璞曰:「顧,還也。
」故「還反」謂之「顧反」。
《屈原傳》曰「使於齊,顧反,諫懷王」,《呂氏春秋·觀表篇》曰「郈成子爲魯聘於晉,過衞,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顧反,過而不辭」,《韓子·外儲説左篇》曰「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女殺彘』」,《趙策》曰「公子魏牟過趙,趙王迎之,顧反,至坐前」,《淮南·人閒篇》曰「陽虎赴圍而走,顧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皆謂「還反」也。
不化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索隱曰:「言子胥懷恨,故雖投江而神不化,猶爲波濤之臣也。
」念孫案:小司馬誤解「化」字。
化者,變也。
至於入江而不化,猶言至死不變耳。
《燕策》作「故入江而不改」,「改」亦「變」也。
上文曰「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不悔」與「不化」意亦相近。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廣成傳舍 「舍相如廣成傳舍」。
念孫案:「傳」下本無「舍」字,此涉《索隱》「傳舍」而誤衍也。
《索隱》本出「廣成傳」三字而釋之曰:「廣成是傳舍之名。
」若正文本作「廣成傳舍」,則《索隱》爲贅語矣。
《太平禦覽·居處部》引此有「舍」字,則所見本已誤。
左思《魏都賦》「廣成之傳無以疇」,張載注引此作「舍相如廣成傳」,與小司馬本同,足正今本之誤。
請奉盆缻 「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念孫案:「奉」當爲「奏」,字之誤也。
奏,進也,言請進盆缻於秦王前也。
上文秦王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故相如亦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請奏盆缻」正與「請奏瑟」相對,今本「奏」作「奉」,則非其指矣。
《文選·西征賦》注、《太平禦覧·器物部》引此竝作「奏」,上文又雲「相如奉璧奏秦王」。
大功 「我爲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
念孫案:「大」字後人所加,「攻城野戰之功」,對下文「徒以口舌爲勞」言之,而其大自見,無庸更加「大」字。
《文選·西征賦》注、《後漢書·寇恂傳》注、《太平禦覽·兵部》《人事部》《疾病部》引此竝無「大」字,《羣書治要》及《通鑑·周紀四》同。
廉頗 畏匿之 「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
念孫案:「廉頗」當爲「廉君」。
下文作「廉君」,即其證。
今作「廉頗」者,涉上文而誤。
《文選·盧諶〈覽古詩〉》注、《曹攄〈感舊詩〉》注引此竝作「廉君」,《羣書治要》同。
「畏匿之」,《覽古詩》注引作「畏匿」,《感舊詩》注引作「畏之匿」。
案:作「畏之匿」者是也。
今本「之」字在「匿」字下,則文不成義。
秦破趙殺將扈輒 「秦破趙,殺將扈輒於武遂城」。
念孫案:「趙」字本在「殺」字下,「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城」作一句讀。
上文雲「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下文雲「大破殺趙蔥」,皆以「破殺」連文,《史記》中若是者多矣。
今本「趙」字在「殺」字上,則當以「秦破趙」爲句。
案:「破」謂破其軍,非謂破其國,不得言「秦破趙」明矣。
《索隱》本正作「破殺趙將扈輒」。
魯仲連鄒陽列傳 過而爲政於天下 「彼即肆然而爲帝,過而爲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爲之民也」。
《索隱》解「過而爲政於天下」雲:「謂以過惡而爲政也。
」《正義》讀至「過」字絶句,解雲:「言秦得肆志爲帝,恐有烹醢納筦,徧行天子之禮。
過,失也。
」徐孚遠曰:「此解非也。
言秦未能并滅六國,若尊之太過,使得稱帝,則爲政於天下矣。
」念孫案:司馬與張固失之,而徐亦未爲得也。
「過而爲政於天下」,指秦言之,非謂尊之太過也。
案:高誘注《呂氏春秋·知士篇》曰:「過猶甚也。
」言秦若肆然而爲帝,甚而遂爲政於天下,則吾有死而已,不忍爲之民也。
「過」與「大」義亦相通。
《秦策》曰「弊邑之王所甚説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亦無大大王」,言無過大王也。
《魏策》曰「吾所賢者無過堯舜,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大」亦「過」也。
《韓策》曰「夫羞社稷而爲天下笑,無過此者矣」,《蘇秦傳》「過」作「大」。
然則「過而爲政於天下」,猶言「大而爲政於天下」耳。
《呂氏春秋》注訓「過」爲「甚」,「甚」與「大」義亦相通,故趙岐注《孟子·梁惠王篇》曰「甚,大也」。
來吾君 「子安取禮而來吾君」。
念孫案:「來」下脫「待」字,當依《趙策》補。
辭讓使者三 解紛亂 「魯連辭讓使者三,終不肯受」。
念孫案:「辭讓」下不當有「使」字,蓋衍文也。
《趙策》作「辭讓者三」,《藝文類聚·人部》、《太平禦覽·封建部》《人事部》引此竝作「辭謝者三」,《文選·左思〈詠史詩〉》注、《江淹〈上建平王書〉》注引此竝作「辭謝」,皆無「使」字。
又案:諸書引《史記》作「辭謝」,而今本作「辭讓」,疑後人依《趙策》改之也。
又下文「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文與《趙策》同,而《類聚·人部》《禦覽·人事部》《文選·詠史詩》注、《北山移文》注、《後漢書·桓榮傳論》注、《荀彧傳》注引《史記》皆無「亂」字。
反外 「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
念孫案:「外」當爲「北」。
「北」,古「背」字。
《説文》:「北,乖也。
從二人相背。
」韋昭注《吳語》曰:「北,古之背字。
」《管子·君臣篇》「爲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
爲人臣者變故易常而巧官以諂上,謂之騰。
亂至則虐,騰至則北」,「北」即此所謂「反北」也。
言雖至食人炊骨而士卒終無反背之心也。
《齊策》作「士無反北之心」,是其證。
隷書「外」字或作「」,見漢《司隷校尉魯峻碑》。
形與「北」相近,故「北」誤爲「外」。
《漢書·劉向傳》「孝文皇帝居霸陵,北臨廁」,《張釋之傳》「北」誤作「外」。
《方言》「燕之北鄙」,今本「北」誤作「外」。
是其證。
而能 「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説於田常之賢」。
《漢書》作「而不説田常之賢」,《文選》同。
《新序·雜事篇》作「能不説於田常之賢」。
念孫案:「能」與「而」同。
《漢書》作「而」,《新序》作「能」,其實一字也。
下文「獨化於陶鈞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新序》「而」作「能」,是其證也。
《史記》作「而能」者,一本作「而」,一本作「能」,而後人誤合之耳。
「能」字古讀若「而」,故與「而」通。
説見《經義述聞》「能不我知」下。
包堯舜之術 「雖包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
念孫案:「包」本作「蒙」,此後人以意改之也。
《索隱》本作「蒙」,注曰:「蒙被堯舜之道。
」則舊本作「蒙」明矣。
《新序》《漢書》《文選》竝作「蒙」。
注 白,原作「曰」,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萬世之後 「臣竊爲王恐,句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念孫案:《秦策》作「臣竊爲王恐,恐萬世之後,有國者非王子孫也」。
此脫一「恐」字,則與下文義不相屬。
爲友 結友 「貴而爲友者,爲賤也。
富而爲交者,爲貧也」。
念孫案:上句「友」字亦當作「交」。
隷書「交」字或作「」,形與「友」相似,又因下文「勝之友」而誤。
《索隱》本作「貴而爲交」,注曰:「言富貴而結交情深者,爲有貧賤之時,不可忘之也。
」則上句亦作「交」明矣。
又《廉頗藺相如傳》「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友」亦「交」之誤。
《文選·恨賦》注、《太平禦覽·治道部》引此竝作「願結交」。
持國秉政 「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内持國秉政』,有之乎」。
念孫案:「政」字後人所加。
《索隱》本出「持國秉」三字,而釋之曰:「案:《左傳》雲『國子寔執齊秉』,見哀十七年《傳》,今本「秉」作「柄」。
服虔曰:『秉,權柄也。
』」據此則「秉」下本無「政」字。
「持國秉」,即持國柄也。
《絳侯世家》「許負相條侯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爲將相,持國秉』」,是其明證矣。
《説文》:「柄,或作棅。
」書傳通作「秉」。
《齊語》「治國家不失其柄」,《管子·小匡篇》作「秉」。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周官·鼓人》注「鐃如鈴,無舌有秉」,竝讀與「柄」同。
後人不知「秉」爲「柄」之借字,故妄加「政」字。
《太平禦覽·方術部》引此作「持國秉政」,亦後人依《史記》加之。
《人事部》引此正作「持國柄」。
曷鼻 「先生曷鼻巨肩魋顔蹙齃膝攣」。
念孫案:「曷」讀爲「遏」。
《商頌·長發篇》「則莫我敢曷」,《荀子·議兵篇》引此「曷」作「遏」。
「遏鼻」者,偃鼻也。
「偃鼻」者,仰鼻也。
《廣雅》:「偃,仰也。
」故徐廣曰:「曷,一作仰。
」《列女傳·辯通傳》曰鍾離春「極醜無雙,白注頭深目」、「卬鼻結喉」,是也。
「偃」、「遏」一聲之轉,「偃鼻」之爲「遏鼻」,猶「偃豬」之爲「遏豬」,「千金堰」之爲「千金遏」也。
襄二十五年《左傳》:「規偃豬。
」鄭注《周官·稻人》曰:「偃豬,畜流水之陂也。
」《禹貢》「熒波既豬」,某氏傳曰:「熒澤波水已成遏豬。
」「遏豬」即「偃豬」也。
《文選·沈約〈三月三日詩〉》「東出千金堰」,李善注:「堰,一作堨。
」《水經·穀水注》引《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裡有千金堨」,即千金堰也。
「堰」音「偃」,又於建反。
「堨」音「遏」。
小司馬不解「曷鼻」之義,而以爲鼻如蠍蟲,其失甚矣。
不 「豈不辯智之期與」。
念孫案:豈不,豈非也。
上文曰「豈非士之願與」。
又《遊俠傳》「不可謂不賢者矣」,不賢者,非賢者也。
「非」、「不」一聲之轉,故謂「非」爲「不」。
説見《釋詞》。
不知止 不知足 「吾聞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念孫案:「止」、「足」二字互誤,「足」與「欲」爲韻,「止」與「有」爲韻,「有」古讀若「以」。
見《詩》及《楚辭》。
樂毅列傳 嚪秦 「令趙嚪秦以伐齊之利」。
「嚪」與「啗」同。
念孫案:《索隱》本「嚪」下有「説」字,是也。
《集解》引徐廣曰:「嚪,進説之意。
」則正文内有「説」字明矣。
説秦伐齊,其大指在嚪之以利,故曰「嚪,進説之意」。
《高祖紀曰》「使酈生、陸賈往説秦將,啗以利義」,與此同也。
以身得察 「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故假節於魏,以身得察於燕」。
念孫案:「察」讀爲「交際」之「際」。
際,接也。
見《爾雅》及《左傳·昭四年》注、《孟子·萬章篇》注。
言假魏節使於燕,而以身得接見先王也。
「際」與「察」古同聲而通用。
《淮南·原道篇》「施四海,際天地」,《文子·道原篇》作「施於四海,察於天地」。
最勝 「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
念孫案:「最」當爲「冣」,字之誤也。
「冣」與「驟」同。
冣,古聚字。
《周官·獸醫》注「趨聚之節」,釋文:「聚,本亦作驟。
」「驟」、「聚」、「冣」三字古聲竝相近,故「驟」亦通作「冣」。
「驟勝」者,數勝也。
齊嘗破燕、滅宋、取楚之淮北,故曰「驟勝之遺事也」。
《燕策》正作「驟勝」。
顧反 「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句命起兵擊齊」。
念孫案:「顧反」者,還反也。
《文選·沈約〈鍾山詩〉》注引《蒼頡篇》曰:「顧,旋也。
」《穆天子傳》「吾顧見女」,郭璞曰:「顧,還也。
」故「還反」謂之「顧反」。
《屈原傳》曰「使於齊,顧反,諫懷王」,《呂氏春秋·觀表篇》曰「郈成子爲魯聘於晉,過衞,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顧反,過而不辭」,《韓子·外儲説左篇》曰「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女殺彘』」,《趙策》曰「公子魏牟過趙,趙王迎之,顧反,至坐前」,《淮南·人閒篇》曰「陽虎赴圍而走,顧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皆謂「還反」也。
不化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索隱曰:「言子胥懷恨,故雖投江而神不化,猶爲波濤之臣也。
」念孫案:小司馬誤解「化」字。
化者,變也。
至於入江而不化,猶言至死不變耳。
《燕策》作「故入江而不改」,「改」亦「變」也。
上文曰「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不悔」與「不化」意亦相近。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廣成傳舍 「舍相如廣成傳舍」。
念孫案:「傳」下本無「舍」字,此涉《索隱》「傳舍」而誤衍也。
《索隱》本出「廣成傳」三字而釋之曰:「廣成是傳舍之名。
」若正文本作「廣成傳舍」,則《索隱》爲贅語矣。
《太平禦覽·居處部》引此有「舍」字,則所見本已誤。
左思《魏都賦》「廣成之傳無以疇」,張載注引此作「舍相如廣成傳」,與小司馬本同,足正今本之誤。
請奉盆缻 「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念孫案:「奉」當爲「奏」,字之誤也。
奏,進也,言請進盆缻於秦王前也。
上文秦王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故相如亦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請奏盆缻」正與「請奏瑟」相對,今本「奏」作「奉」,則非其指矣。
《文選·西征賦》注、《太平禦覧·器物部》引此竝作「奏」,上文又雲「相如奉璧奏秦王」。
大功 「我爲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
念孫案:「大」字後人所加,「攻城野戰之功」,對下文「徒以口舌爲勞」言之,而其大自見,無庸更加「大」字。
《文選·西征賦》注、《後漢書·寇恂傳》注、《太平禦覽·兵部》《人事部》《疾病部》引此竝無「大」字,《羣書治要》及《通鑑·周紀四》同。
廉頗 畏匿之 「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
念孫案:「廉頗」當爲「廉君」。
下文作「廉君」,即其證。
今作「廉頗」者,涉上文而誤。
《文選·盧諶〈覽古詩〉》注、《曹攄〈感舊詩〉》注引此竝作「廉君」,《羣書治要》同。
「畏匿之」,《覽古詩》注引作「畏匿」,《感舊詩》注引作「畏之匿」。
案:作「畏之匿」者是也。
今本「之」字在「匿」字下,則文不成義。
秦破趙殺將扈輒 「秦破趙,殺將扈輒於武遂城」。
念孫案:「趙」字本在「殺」字下,「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城」作一句讀。
上文雲「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下文雲「大破殺趙蔥」,皆以「破殺」連文,《史記》中若是者多矣。
今本「趙」字在「殺」字上,則當以「秦破趙」爲句。
案:「破」謂破其軍,非謂破其國,不得言「秦破趙」明矣。
《索隱》本正作「破殺趙將扈輒」。
魯仲連鄒陽列傳 過而爲政於天下 「彼即肆然而爲帝,過而爲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爲之民也」。
《索隱》解「過而爲政於天下」雲:「謂以過惡而爲政也。
」《正義》讀至「過」字絶句,解雲:「言秦得肆志爲帝,恐有烹醢納筦,徧行天子之禮。
過,失也。
」徐孚遠曰:「此解非也。
言秦未能并滅六國,若尊之太過,使得稱帝,則爲政於天下矣。
」念孫案:司馬與張固失之,而徐亦未爲得也。
「過而爲政於天下」,指秦言之,非謂尊之太過也。
案:高誘注《呂氏春秋·知士篇》曰:「過猶甚也。
」言秦若肆然而爲帝,甚而遂爲政於天下,則吾有死而已,不忍爲之民也。
「過」與「大」義亦相通。
《秦策》曰「弊邑之王所甚説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亦無大大王」,言無過大王也。
《魏策》曰「吾所賢者無過堯舜,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大」亦「過」也。
《韓策》曰「夫羞社稷而爲天下笑,無過此者矣」,《蘇秦傳》「過」作「大」。
然則「過而爲政於天下」,猶言「大而爲政於天下」耳。
《呂氏春秋》注訓「過」爲「甚」,「甚」與「大」義亦相通,故趙岐注《孟子·梁惠王篇》曰「甚,大也」。
來吾君 「子安取禮而來吾君」。
念孫案:「來」下脫「待」字,當依《趙策》補。
辭讓使者三 解紛亂 「魯連辭讓使者三,終不肯受」。
念孫案:「辭讓」下不當有「使」字,蓋衍文也。
《趙策》作「辭讓者三」,《藝文類聚·人部》、《太平禦覽·封建部》《人事部》引此竝作「辭謝者三」,《文選·左思〈詠史詩〉》注、《江淹〈上建平王書〉》注引此竝作「辭謝」,皆無「使」字。
又案:諸書引《史記》作「辭謝」,而今本作「辭讓」,疑後人依《趙策》改之也。
又下文「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文與《趙策》同,而《類聚·人部》《禦覽·人事部》《文選·詠史詩》注、《北山移文》注、《後漢書·桓榮傳論》注、《荀彧傳》注引《史記》皆無「亂」字。
反外 「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
念孫案:「外」當爲「北」。
「北」,古「背」字。
《説文》:「北,乖也。
從二人相背。
」韋昭注《吳語》曰:「北,古之背字。
」《管子·君臣篇》「爲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
爲人臣者變故易常而巧官以諂上,謂之騰。
亂至則虐,騰至則北」,「北」即此所謂「反北」也。
言雖至食人炊骨而士卒終無反背之心也。
《齊策》作「士無反北之心」,是其證。
隷書「外」字或作「」,見漢《司隷校尉魯峻碑》。
形與「北」相近,故「北」誤爲「外」。
《漢書·劉向傳》「孝文皇帝居霸陵,北臨廁」,《張釋之傳》「北」誤作「外」。
《方言》「燕之北鄙」,今本「北」誤作「外」。
是其證。
而能 「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説於田常之賢」。
《漢書》作「而不説田常之賢」,《文選》同。
《新序·雜事篇》作「能不説於田常之賢」。
念孫案:「能」與「而」同。
《漢書》作「而」,《新序》作「能」,其實一字也。
下文「獨化於陶鈞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新序》「而」作「能」,是其證也。
《史記》作「而能」者,一本作「而」,一本作「能」,而後人誤合之耳。
「能」字古讀若「而」,故與「而」通。
説見《經義述聞》「能不我知」下。
包堯舜之術 「雖包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
念孫案:「包」本作「蒙」,此後人以意改之也。
《索隱》本作「蒙」,注曰:「蒙被堯舜之道。
」則舊本作「蒙」明矣。
《新序》《漢書》《文選》竝作「蒙」。
注 白,原作「曰」,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