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弟一
關燈
小
中
大
意。
若無此十五字,則但言家而不及國,與上文不合矣。
據孔注雲:「古者國家三年必有一年之儲。
」此正釋「國無兼年之食」以下十五字,若無此十五字,則又與注不合矣。
《墨子·七患篇》引《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即是約舉此篇之文,若無此十五字,則又與《墨子》不合矣。
《羣書治要》及《太平禦覽·時序部二十》《文部四》、《玉海》三十一所引皆有此十五字。
「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
案:《羣書治要》作「禍至無日矣」,今本脫「禍」字,則義不可通。
脫文十二 其如天下何 「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如天下何」。
念孫案:「不明」上有「明開塞禁舍者,其取天下如化」十二字,而今本脫之。
其注文有「變化之頃謂其疾」七字,而今本亦脫之。
「明開塞禁舍者」二句正對下「不明」者而言,今脫此二句,則語意不完矣。
下文「其如天下何」本作「其失天下如化」,祇因上文及注皆已脫去,後人遂不解「如化」二字之意,而以意改之曰「其如天下何」,不知「如化」者,言其速也。
明於開塞禁舍,則其取天下必速,故曰「取天下如化」。
不明於開塞禁舍,則其失天下亦速,故曰「失天下如化」。
兩「如化」上下相應,今改爲「其如天下何」,則失其旨矣。
《小稱篇》曰:「民服如化。
」《小明武篇》曰:「勝國若化。
」《呂氏春秋·懷寵篇》曰:「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皆言其速也。
故孔注曰:「變化之頃謂其疾。
」《羣書治要》作「明開塞禁舍者,其取天下如化。
下引孔注「變化之頃」雲雲。
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失天下如化」,今據以補正。
王始 「令行禁止,王始也」。
盧曰:「王始,疑是王治。
」念孫案:「王始也」本作「王之始也」。
王,讀「王天下」之「王」。
令行禁止,則可以王天下,故曰「令行禁止,王之始也」。
上文曰「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即是此意。
今本脫「之」字,則文義不明。
《羣書治要》正作「王之始也」。
成 《柔武篇》:「以信爲動,以成爲心。
」盧曰:「以成,趙疑是以誠。
」念孫案:「誠」古通作「成」,不煩改字。
《大戴記·文王官人篇》「非誠質者也」,《周書》「誠」作「成」,《小戴記·經解篇》「衡誠縣」注:「誠,或作成。
」《墨子·貴義篇》:「子之言則成善矣。
」「成」即「誠」字。
以匡辛苦 「和均□裡,以匡辛苦」。
孔注曰:「匡,正也。
」念孫案:匡,救也。
説見《文酌篇》。
靡適無□ 「靡適與「敵」同。
無□」。
念孫案:闕文當是「下」字。
「靡適無下」者,「無」猶「不」也。
見薛綜《東京賦》注,餘詳《釋詞》。
此承上「以德爲本」雲雲而言,言如此則靡敵不下也。
「下」與「序」、「苦」、「鼓」、「武」、「下」爲韻,《允文篇》「靡適不下」亦與「語」、「武」、「所」、「戶」、「宇」、「輔」、「土」爲韻,以是明之。
告 《大開武篇》:「告歲之有秋,今餘不獲其落。
」念孫案:「歲之有秋」雲雲,乃取譬以明之,則「告」當爲「若」。
下文「若農之服田,既秋而不獲,維禽其饗之」即其證。
「若」與「告」字相似而誤。
騰上 《寶典篇》:「倫不騰上,上乃不崩。
」孔注曰:「不騰,不越。
」念孫案:「騰上」當爲「上騰」。
「騰」與「崩」爲韻,「九德」皆用韻之文。
由禱 《酆謀篇》:「由禱不德,不德不成。
」念孫案:「由禱不德」當爲「曲禱不德」,故孔注曰:「曲爲非義,神不德之。
」「曲」與「由」字相似而誤。
天下不虞周 《寤儆篇》:「天下不虞周,驚以寤王。
」念孫案:「下」與「不」字形相似,「不」字蓋涉「下」字而誤衍也。
「天下虞周,驚以寤王」者,孔注曰:「虞,度。
」言唯天下度周,故驚以寤王也。
上文曰:「今朕寤,有商驚予。
注」若作「天下不虞周」,則義不可通。
無虎傅翼 「無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
念孫案:《韓子·難勢篇》引此,「虎」上有「爲」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李善注《東京賦》引此,亦有「爲」字。
注 文王,今本作「穆王」。
盧文弨雲當作「文王」,是王念孫所本。
注 若,原作「春」,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予,原作「子」,據《逸周書》改。
若無此十五字,則但言家而不及國,與上文不合矣。
據孔注雲:「古者國家三年必有一年之儲。
」此正釋「國無兼年之食」以下十五字,若無此十五字,則又與注不合矣。
《墨子·七患篇》引《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即是約舉此篇之文,若無此十五字,則又與《墨子》不合矣。
《羣書治要》及《太平禦覽·時序部二十》《文部四》、《玉海》三十一所引皆有此十五字。
「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
案:《羣書治要》作「禍至無日矣」,今本脫「禍」字,則義不可通。
脫文十二 其如天下何 「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如天下何」。
念孫案:「不明」上有「明開塞禁舍者,其取天下如化」十二字,而今本脫之。
其注文有「變化之頃謂其疾」七字,而今本亦脫之。
「明開塞禁舍者」二句正對下「不明」者而言,今脫此二句,則語意不完矣。
下文「其如天下何」本作「其失天下如化」,祇因上文及注皆已脫去,後人遂不解「如化」二字之意,而以意改之曰「其如天下何」,不知「如化」者,言其速也。
明於開塞禁舍,則其取天下必速,故曰「取天下如化」。
不明於開塞禁舍,則其失天下亦速,故曰「失天下如化」。
兩「如化」上下相應,今改爲「其如天下何」,則失其旨矣。
《小稱篇》曰:「民服如化。
」《小明武篇》曰:「勝國若化。
」《呂氏春秋·懷寵篇》曰:「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皆言其速也。
故孔注曰:「變化之頃謂其疾。
」《羣書治要》作「明開塞禁舍者,其取天下如化。
下引孔注「變化之頃」雲雲。
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失天下如化」,今據以補正。
王始 「令行禁止,王始也」。
盧曰:「王始,疑是王治。
」念孫案:「王始也」本作「王之始也」。
王,讀「王天下」之「王」。
令行禁止,則可以王天下,故曰「令行禁止,王之始也」。
上文曰「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即是此意。
今本脫「之」字,則文義不明。
《羣書治要》正作「王之始也」。
成 《柔武篇》:「以信爲動,以成爲心。
」盧曰:「以成,趙疑是以誠。
」念孫案:「誠」古通作「成」,不煩改字。
《大戴記·文王官人篇》「非誠質者也」,《周書》「誠」作「成」,《小戴記·經解篇》「衡誠縣」注:「誠,或作成。
」《墨子·貴義篇》:「子之言則成善矣。
」「成」即「誠」字。
以匡辛苦 「和均□裡,以匡辛苦」。
孔注曰:「匡,正也。
」念孫案:匡,救也。
説見《文酌篇》。
靡適無□ 「靡適與「敵」同。
無□」。
念孫案:闕文當是「下」字。
「靡適無下」者,「無」猶「不」也。
見薛綜《東京賦》注,餘詳《釋詞》。
此承上「以德爲本」雲雲而言,言如此則靡敵不下也。
「下」與「序」、「苦」、「鼓」、「武」、「下」爲韻,《允文篇》「靡適不下」亦與「語」、「武」、「所」、「戶」、「宇」、「輔」、「土」爲韻,以是明之。
告 《大開武篇》:「告歲之有秋,今餘不獲其落。
」念孫案:「歲之有秋」雲雲,乃取譬以明之,則「告」當爲「若」。
下文「若農之服田,既秋而不獲,維禽其饗之」即其證。
「若」與「告」字相似而誤。
騰上 《寶典篇》:「倫不騰上,上乃不崩。
」孔注曰:「不騰,不越。
」念孫案:「騰上」當爲「上騰」。
「騰」與「崩」爲韻,「九德」皆用韻之文。
由禱 《酆謀篇》:「由禱不德,不德不成。
」念孫案:「由禱不德」當爲「曲禱不德」,故孔注曰:「曲爲非義,神不德之。
」「曲」與「由」字相似而誤。
天下不虞周 《寤儆篇》:「天下不虞周,驚以寤王。
」念孫案:「下」與「不」字形相似,「不」字蓋涉「下」字而誤衍也。
「天下虞周,驚以寤王」者,孔注曰:「虞,度。
」言唯天下度周,故驚以寤王也。
上文曰:「今朕寤,有商驚予。
注」若作「天下不虞周」,則義不可通。
無虎傅翼 「無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
念孫案:《韓子·難勢篇》引此,「虎」上有「爲」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李善注《東京賦》引此,亦有「爲」字。
注 文王,今本作「穆王」。
盧文弨雲當作「文王」,是王念孫所本。
注 若,原作「春」,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予,原作「子」,據《逸周書》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