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廿一
關燈
小
中
大
要 略
瀸濇
「執其大指,以内洽五藏,瀸濇肌膚」。
念孫案:《説文》:「濇,不滑也。
」「瀸濇」二字義不相屬,「濇」當爲「漬」。
隷書「嗇」字或作「」,形與「責」相近,故「漬」誤爲「濇」。
「瀸漬」與「漸漬」同,言内則浹洽於五藏,外則漸漬於肌膚也。
《説文》曰:「瀸,漬也。
」《廣雅》同。
莊十七年《公羊傳》「瀸者何?瀸積也」,釋文:「積,本又作漬。
」 通迴 「使人知遺物反己,審仁義之閒,通同異之理,觀至德之統,知變化之紀,説符玄妙之中,通迴造化之母也」。
念孫案:「通迴」二字義不相屬,「迴」當爲「迵」,音「洞」。
字之誤也。
「迵」亦「通」也。
「通迵造化之母」,謂通乎造化之原也。
《呂氏春秋·貴同篇》「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闕,迵溝陸」,《上德篇》「德迵乎天地」,高注竝雲:「迵,通也。
」今本「迵」字皆誤作「迴」,辯見《呂氏春秋》。
《史記·倉公傳》「臣意診其脈,曰迵風」,《集解》曰:「迵,音『洞』,言洞徹入四肢也。
」「迵」、「洞」同音,故「迵」或作「洞」。
《俶真篇》「通洞條達」,即「通迵」也。
世人多見「迴」,少見「迵」,故「迵」誤爲「迴」。
下文「使人通迵周備」,其字正作「迵」。
《道藏》本、劉本如是。
他本皆誤作「迴」,而莊本從之,謬矣。
竝明 「《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曉寤其形骸九竅,取象於天句合同其血氣句與雷霆風雨句比類其喜怒句與晝宵寒暑句竝明」。
念孫案:「竝明」二字後人所加也。
與者,如也。
《廣雅》:「與,如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乎」,郭璞曰:「與,猶如也。
」《漢書·高帝紀》「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顔師古曰:「與,如也。
」案:古書多謂「如」曰「與」,詳見《釋詞》。
言血氣之相從,如雷霆風雨,喜怒之相反,如晝宵寒暑也。
後人不知「與」之訓爲「如」,而讀「與雷霆風雨比類」爲一句,故又於「晝宵寒暑」下加「竝明」二字以成對文耳,不知「合同其血氣」、「比類其喜怒」相對爲文。
今以「比類」二字上屬爲句,而「其喜怒」三字自爲一句,則句法參差矣。
「與雷霆風雨」、「與晝宵寒暑」亦相對爲文,今加「竝明」二字,則句法又參差矣。
且此文以「生」、「天」爲韻,「雨」、「怒」、「暑」爲韻,今加「竝明」二字,則失其韻矣。
又案:「取象於天」爲句,「合同其血氣」爲句,《漢魏叢書》本改「於天」爲「與天」,莊本同。
以與下兩「與」字相對,則又誤以「於天合同」爲句矣。
皆由不知兩「與」字之訓爲「如」,故紛紛妄改耳。
因作任 「《主術》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責,使羣臣各盡其能也」。
念孫案:「因作任督責」當作「因任督責」,謂因任其臣而督責其功也。
今本「作」字即「任」字之誤而衍者耳。
《主術篇》曰「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韓子·揚搉篇》曰「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呂氏春秋·知度篇》曰「因而不爲,責而不詔」,竝與此「因任督責」同義。
《莊子·天道篇》:「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 風氣 「《齊俗》者,所以一羣生之短脩,同九夷之風氣,通古今之論,貫萬物之理,財制禮義之宜,擘畫人事之終始者也」。
念孫案:「風氣」本作「風采」。
《文選·魏都賦》「壹八方而混同,極風采之異觀」,李善曰:「《淮南子》曰:『同九夷之風采。
』高誘曰:『風,俗也。
采,事也。
』」是其證。
後人既改「風采」爲「風氣」,復删去高注以滅其迹,甚矣其妄也。
且「采」與「理」、「始」爲韻,若作「氣」,則失其韻矣。
擊危 「誠明其意,進退左右,無所擊危,句乘勢以爲資,清靜以爲常」。
念孫案:「無所擊危」者,「危」與「詭」同。
《説林篇》「尺寸雖齊,必有詭」,《文子·上德篇》「詭」作「危」。
《漢書·天文志》「司詭星」,《史記·天官書》作「司危星」。
「擊詭」,猶今人言違礙也,謂進退左右,無所違礙也。
《睽》釋文曰:「詭戾也。
」《文選·長笛賦》「窊隆詭戾」,李善注:「詭戾,乖違貌。
」《主術篇》曰:「舉動廢置,曲得其宜,無所擊戾。
」又曰:「木擊折轊,水戾破舟。
」彼言「無所擊戾」,此言「無所擊詭」,其義一也。
作「危」者,借字耳。
劉績不解「無所擊危」之義,乃於「無所」下加「失」字,諸本及莊本同。
讀「無所失」絶句,而以「擊危」二字下屬爲句,其失甚矣。
結細 説捍 明事埒事 「解墮結細,説捍摶囷,而以明事埒事者也」。
念孫案:「墮」亦「解」也。
《廣雅》:「墮,脫也。
」《論衡·道虛篇》曰:「龜之解甲,蛇之脫皮,鹿之墮角。
念孫案:《説文》:「濇,不滑也。
」「瀸濇」二字義不相屬,「濇」當爲「漬」。
隷書「嗇」字或作「」,形與「責」相近,故「漬」誤爲「濇」。
「瀸漬」與「漸漬」同,言内則浹洽於五藏,外則漸漬於肌膚也。
《説文》曰:「瀸,漬也。
」《廣雅》同。
莊十七年《公羊傳》「瀸者何?瀸積也」,釋文:「積,本又作漬。
」 通迴 「使人知遺物反己,審仁義之閒,通同異之理,觀至德之統,知變化之紀,説符玄妙之中,通迴造化之母也」。
念孫案:「通迴」二字義不相屬,「迴」當爲「迵」,音「洞」。
字之誤也。
「迵」亦「通」也。
「通迵造化之母」,謂通乎造化之原也。
《呂氏春秋·貴同篇》「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闕,迵溝陸」,《上德篇》「德迵乎天地」,高注竝雲:「迵,通也。
」今本「迵」字皆誤作「迴」,辯見《呂氏春秋》。
《史記·倉公傳》「臣意診其脈,曰迵風」,《集解》曰:「迵,音『洞』,言洞徹入四肢也。
」「迵」、「洞」同音,故「迵」或作「洞」。
《俶真篇》「通洞條達」,即「通迵」也。
世人多見「迴」,少見「迵」,故「迵」誤爲「迴」。
下文「使人通迵周備」,其字正作「迵」。
《道藏》本、劉本如是。
他本皆誤作「迴」,而莊本從之,謬矣。
竝明 「《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曉寤其形骸九竅,取象於天句合同其血氣句與雷霆風雨句比類其喜怒句與晝宵寒暑句竝明」。
念孫案:「竝明」二字後人所加也。
與者,如也。
《廣雅》:「與,如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乎」,郭璞曰:「與,猶如也。
」《漢書·高帝紀》「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顔師古曰:「與,如也。
」案:古書多謂「如」曰「與」,詳見《釋詞》。
言血氣之相從,如雷霆風雨,喜怒之相反,如晝宵寒暑也。
後人不知「與」之訓爲「如」,而讀「與雷霆風雨比類」爲一句,故又於「晝宵寒暑」下加「竝明」二字以成對文耳,不知「合同其血氣」、「比類其喜怒」相對爲文。
今以「比類」二字上屬爲句,而「其喜怒」三字自爲一句,則句法參差矣。
「與雷霆風雨」、「與晝宵寒暑」亦相對爲文,今加「竝明」二字,則句法又參差矣。
且此文以「生」、「天」爲韻,「雨」、「怒」、「暑」爲韻,今加「竝明」二字,則失其韻矣。
又案:「取象於天」爲句,「合同其血氣」爲句,《漢魏叢書》本改「於天」爲「與天」,莊本同。
以與下兩「與」字相對,則又誤以「於天合同」爲句矣。
皆由不知兩「與」字之訓爲「如」,故紛紛妄改耳。
因作任 「《主術》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責,使羣臣各盡其能也」。
念孫案:「因作任督責」當作「因任督責」,謂因任其臣而督責其功也。
今本「作」字即「任」字之誤而衍者耳。
《主術篇》曰「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韓子·揚搉篇》曰「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呂氏春秋·知度篇》曰「因而不爲,責而不詔」,竝與此「因任督責」同義。
《莊子·天道篇》:「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 風氣 「《齊俗》者,所以一羣生之短脩,同九夷之風氣,通古今之論,貫萬物之理,財制禮義之宜,擘畫人事之終始者也」。
念孫案:「風氣」本作「風采」。
《文選·魏都賦》「壹八方而混同,極風采之異觀」,李善曰:「《淮南子》曰:『同九夷之風采。
』高誘曰:『風,俗也。
采,事也。
』」是其證。
後人既改「風采」爲「風氣」,復删去高注以滅其迹,甚矣其妄也。
且「采」與「理」、「始」爲韻,若作「氣」,則失其韻矣。
擊危 「誠明其意,進退左右,無所擊危,句乘勢以爲資,清靜以爲常」。
念孫案:「無所擊危」者,「危」與「詭」同。
《説林篇》「尺寸雖齊,必有詭」,《文子·上德篇》「詭」作「危」。
《漢書·天文志》「司詭星」,《史記·天官書》作「司危星」。
「擊詭」,猶今人言違礙也,謂進退左右,無所違礙也。
《睽》釋文曰:「詭戾也。
」《文選·長笛賦》「窊隆詭戾」,李善注:「詭戾,乖違貌。
」《主術篇》曰:「舉動廢置,曲得其宜,無所擊戾。
」又曰:「木擊折轊,水戾破舟。
」彼言「無所擊戾」,此言「無所擊詭」,其義一也。
作「危」者,借字耳。
劉績不解「無所擊危」之義,乃於「無所」下加「失」字,諸本及莊本同。
讀「無所失」絶句,而以「擊危」二字下屬爲句,其失甚矣。
結細 説捍 明事埒事 「解墮結細,説捍摶囷,而以明事埒事者也」。
念孫案:「墮」亦「解」也。
《廣雅》:「墮,脫也。
」《論衡·道虛篇》曰:「龜之解甲,蛇之脫皮,鹿之墮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