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明古今傳代之事,以爲知者施也。
」念孫案:如高注,則「喻意」當作「喻事」,「知者」下當有「施」字。
施,設也。
言作書以明事,爲後之知己者設也。
又下文「故師曠之欲善調鍾也,以爲後之知音者也」,「以爲後之知音者」與「以爲知者施」同意。
各本「知音」上有「有」字,因上文「若有知音者」而衍。
《呂氏春秋·長見篇》作「以爲後世之知音者也」,無「有」字。
注曰:「喻上句作書爲知者施也。
」各本「知者」作「知音」,因正文「知音」而誤。
今據上注改。
則正文有施「字」明矣。
今本「喻事」作「喻意」,涉上句「意」字而誤。
「知者」下脫「施」字,則文義不明。
揄步 籠蒙目視 「佩玉環,揄步,雜芷若,今本「芷」誤作「芝」,辯見《説林》「蘭芝」下。
籠蒙目視,冶由笑,目流眺,口曾撓,奇牙出,搖」。
念孫案:《説文》:「揄,引也。
」「揄」、「步」之閒脫去一字。
自「佩玉環」以下,皆三字爲句,此獨兩字,則與上下不協。
《新書·勸學篇》作「揄鋏陂」,今本「揄」誤作「榆」,辯見《賈子》。
亦三字爲句也。
「籠蒙目視」四字,文不成義,且與上下句不協。
劉績曰:「衍目字。
」念孫案:此當衍「視」字。
高注:「目,視也。
」則正文作「籠蒙目」明矣。
今本「目」下有「視」字,即涉注文而誤。
《廣雅》亦雲:「目,視也。
」《史記·項羽紀》曰「範增數目項王」是也。
「籠蒙目」,即籠蒙視,與「冶由笑」相對爲文。
《賈子》作「風視」,今本「風」誤作「」。
「風」、「籠蒙」,語之轉耳。
憚悇 「無不憚悇癢心而悅其色矣」。
高注曰:「憚悇,貪欲也。
」錢氏獻之曰:「『憚』,注讀『探』。
必非『憚』字,據《楚辭》及馮衍賦,應作『憛悇』爲是,形之譌耳。
」念孫案:錢謂「憚」當作「憛」,是也。
然《楚辭·七諫》「心悇憛而煩冤兮」,王注雲:「悇憛,憂愁貌。
」《後漢書·馮衍傳》「終悇憛而洞疑」,李賢注引《廣蒼》雲:「悇憛,禍福未定也。
」皆與高注「貪欲」之義不同,唯《賈子·勸學篇》「孰能無悇憛養心」,義與此同。
《廣韻》「悇,抽據切。
憛悇,愛也」,義蓋本於《淮南》。
扶於 便若騖 「今鼓舞者,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於猗那,動容轉曲,便擬神,身若秋葯被風,髮若結旌,騁馳若騖」。
高注曰:「扶轉周旋更曲意更爲之。
」念孫案:高注傳寫脫誤,當作「扶於,周旋也。
轉,更也。
曲竟更爲之」。
今本脫去「於」字、兩「也」字,「轉」字誤在「周旋」上,「竟」字又誤作「意」,遂緻文不成義。
正文内「扶於」二字,各本多誤作「扶旋」,「旋」字即涉注文而誤。
唯《道藏》本、茅本不誤。
「扶於」、「猗那」,皆疊韻也,若作「扶旋」,則失其讀矣。
《史記·司馬相如傳》「扶輿猗靡」,集解引郭璞曰:「《淮南》所謂『曾折摩地,扶輿猗委』也。
」「扶輿」即「扶於」。
《相如傳》又雲:「垂條扶於。
」《太平禦覽·樂部十二》引此正作「扶於」,又引高注曰:「轉,更也。
曲竟更爲也。
」是其證。
《楚辭·九懷》「登羊角兮扶輿」,洪興祖《補注》引此亦作「扶於」,而莊刻乃從諸本作「扶旋」,謬矣。
「便擬神」,「」當爲「娟」。
「」字俗書作「媚」,與「娟」相似而誤。
《楚辭·大招》「豐肉微骨,體便娟隻」,王注雲:「便娟,好貌也。
」「便」亦疊韻,若作「便」,則失其讀矣。
《後漢書·文苑傳》注及《太平禦覽》引此竝作「便娟」。
「騁馳若騖」,「騖」當爲「驚」。
高注「言其疾也」,正釋「若驚」二字。
今本「言其疾」上有「騁馳」二字,此涉正文而衍。
注張衡《西京賦》説舞曰「紛縱體而迅赴,若驚鶴之羣罷」是也。
「驚」、「騖」字相近,因誤爲「騖」。
《莊子·知北遊篇》注「理未動而志已驚」,釋文:「驚,本亦作騖。
」「騖」與「騁馳」同義,若雲「騁馳若騖」,則是騁馳若騁馳矣。
且「地」、「那」爲韻,「地」古讀若「沱」,説見《唐韻正》。
「神」、「旌」驚爲韻,此以「真」、「耕」、「通」爲一韻,《周易》《楚辭》及《老》《莊》諸子多如此。
若作「騖」,則失其韻矣。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騁馳若驚」。
且夫 「且夫觀者莫不爲之損心酸足」。
念孫案:「且」當爲「則」,字之誤也。
「則夫」二字,承上「今鼓舞者」以下二十一句而言。
上文雲:「則布衣韋帶之人,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
」又雲:「則雖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頏之行者,無不憛悇癢心而悅其色矣。
」語意竝與此同。
眇勁 淹浸漬 「夫鼓舞者非柔縱,而木熙者非眇勁,淹浸漬漸靡使然也」。
高注曰:「眇,絶也。
言其非能自有絶妙之強力也。
淹,久。
浸,漬。
」念孫案:高訓「眇」爲「絶」,而以「眇勁」爲絶妙之強力,於義未安。
今案:「眇勁」與「柔縱」相對爲文。
「眇」讀爲「訬」。
訬勁,猶輕勁也。
上文曰「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訬」,高彼注曰:「訬,輕利急疾。
舊本脫「疾」字,據《文選注》補。
『訬』,讀燕人言躁操善趍者謂之『訬』同也。
」《後漢書·馬融傳》「或輕訬趬悍」,李賢曰:「訬,輕捷也。
」《文選·吳都賦》「輕訬之客」,李善曰:「高誘《淮南子》注曰:『訬,輕利急疾也。
訬,音眇。
』」是「訬」、「眇」同聲而通用也。
「淹浸漬漸靡」,「漬」字涉注文而衍。
「淹浸」、「漸靡」皆兩字連讀,不當有「漬」字。
且注訓「淹」爲「久」,「浸」爲「漬」,則正文無「漬」字明矣。
藜藿 「藜藿之生,蝡蝡然日加數寸,不可以爲櫨棟」。
念孫案:「藜藿」當爲「藜藋」,徒弔反。
字之誤也。
藋即今所謂灰藋也。
《爾雅》「拜,蔏藋」,郭注曰:「蔏藋似藜。
」昭十六年《左傳》曰「斬其蓬蒿藜藋」,《莊子·徐無鬼篇》曰「藜藋柱乎鼪鼬之逕」是也。
藜藋皆生於不治之地,其高過人,故曰「蝡蝡然日加數寸」。
若「藿」爲豆葉,豆之高不及三尺,斯不得言「日加數寸」矣。
藜藋皆一莖直上,形似樹而質不堅,故曰「不可以爲櫨棟」,若「藿」則非其類矣。
《太平禦覽·木部六》引此作「藜藿」,亦傳寫之誤。
其《百卉部》「藋」下引此正作「藜藋」。
後人多聞「藜藿」,寡聞「藜藋」,故諸書中「藜藋」,字多誤爲「藜藿」。
説見《史記·仲尼弟子傳》。
注 衍,原作「行」,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念孫案:如高注,則「喻意」當作「喻事」,「知者」下當有「施」字。
施,設也。
言作書以明事,爲後之知己者設也。
又下文「故師曠之欲善調鍾也,以爲後之知音者也」,「以爲後之知音者」與「以爲知者施」同意。
各本「知音」上有「有」字,因上文「若有知音者」而衍。
《呂氏春秋·長見篇》作「以爲後世之知音者也」,無「有」字。
注曰:「喻上句作書爲知者施也。
」各本「知者」作「知音」,因正文「知音」而誤。
今據上注改。
則正文有施「字」明矣。
今本「喻事」作「喻意」,涉上句「意」字而誤。
「知者」下脫「施」字,則文義不明。
揄步 籠蒙目視 「佩玉環,揄步,雜芷若,今本「芷」誤作「芝」,辯見《説林》「蘭芝」下。
籠蒙目視,冶由笑,目流眺,口曾撓,奇牙出,搖」。
念孫案:《説文》:「揄,引也。
」「揄」、「步」之閒脫去一字。
自「佩玉環」以下,皆三字爲句,此獨兩字,則與上下不協。
《新書·勸學篇》作「揄鋏陂」,今本「揄」誤作「榆」,辯見《賈子》。
亦三字爲句也。
「籠蒙目視」四字,文不成義,且與上下句不協。
劉績曰:「衍目字。
」念孫案:此當衍「視」字。
高注:「目,視也。
」則正文作「籠蒙目」明矣。
今本「目」下有「視」字,即涉注文而誤。
《廣雅》亦雲:「目,視也。
」《史記·項羽紀》曰「範增數目項王」是也。
「籠蒙目」,即籠蒙視,與「冶由笑」相對爲文。
《賈子》作「風視」,今本「風」誤作「」。
「風」、「籠蒙」,語之轉耳。
憚悇 「無不憚悇癢心而悅其色矣」。
高注曰:「憚悇,貪欲也。
」錢氏獻之曰:「『憚』,注讀『探』。
必非『憚』字,據《楚辭》及馮衍賦,應作『憛悇』爲是,形之譌耳。
」念孫案:錢謂「憚」當作「憛」,是也。
然《楚辭·七諫》「心悇憛而煩冤兮」,王注雲:「悇憛,憂愁貌。
」《後漢書·馮衍傳》「終悇憛而洞疑」,李賢注引《廣蒼》雲:「悇憛,禍福未定也。
」皆與高注「貪欲」之義不同,唯《賈子·勸學篇》「孰能無悇憛養心」,義與此同。
《廣韻》「悇,抽據切。
憛悇,愛也」,義蓋本於《淮南》。
扶於 便若騖 「今鼓舞者,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於猗那,動容轉曲,便擬神,身若秋葯被風,髮若結旌,騁馳若騖」。
高注曰:「扶轉周旋更曲意更爲之。
」念孫案:高注傳寫脫誤,當作「扶於,周旋也。
轉,更也。
曲竟更爲之」。
今本脫去「於」字、兩「也」字,「轉」字誤在「周旋」上,「竟」字又誤作「意」,遂緻文不成義。
正文内「扶於」二字,各本多誤作「扶旋」,「旋」字即涉注文而誤。
唯《道藏》本、茅本不誤。
「扶於」、「猗那」,皆疊韻也,若作「扶旋」,則失其讀矣。
《史記·司馬相如傳》「扶輿猗靡」,集解引郭璞曰:「《淮南》所謂『曾折摩地,扶輿猗委』也。
」「扶輿」即「扶於」。
《相如傳》又雲:「垂條扶於。
」《太平禦覽·樂部十二》引此正作「扶於」,又引高注曰:「轉,更也。
曲竟更爲也。
」是其證。
《楚辭·九懷》「登羊角兮扶輿」,洪興祖《補注》引此亦作「扶於」,而莊刻乃從諸本作「扶旋」,謬矣。
「便擬神」,「」當爲「娟」。
「」字俗書作「媚」,與「娟」相似而誤。
《楚辭·大招》「豐肉微骨,體便娟隻」,王注雲:「便娟,好貌也。
」「便」亦疊韻,若作「便」,則失其讀矣。
《後漢書·文苑傳》注及《太平禦覽》引此竝作「便娟」。
「騁馳若騖」,「騖」當爲「驚」。
高注「言其疾也」,正釋「若驚」二字。
今本「言其疾」上有「騁馳」二字,此涉正文而衍。
注張衡《西京賦》説舞曰「紛縱體而迅赴,若驚鶴之羣罷」是也。
「驚」、「騖」字相近,因誤爲「騖」。
《莊子·知北遊篇》注「理未動而志已驚」,釋文:「驚,本亦作騖。
」「騖」與「騁馳」同義,若雲「騁馳若騖」,則是騁馳若騁馳矣。
且「地」、「那」爲韻,「地」古讀若「沱」,説見《唐韻正》。
「神」、「旌」驚爲韻,此以「真」、「耕」、「通」爲一韻,《周易》《楚辭》及《老》《莊》諸子多如此。
若作「騖」,則失其韻矣。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騁馳若驚」。
且夫 「且夫觀者莫不爲之損心酸足」。
念孫案:「且」當爲「則」,字之誤也。
「則夫」二字,承上「今鼓舞者」以下二十一句而言。
上文雲:「則布衣韋帶之人,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
」又雲:「則雖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頏之行者,無不憛悇癢心而悅其色矣。
」語意竝與此同。
眇勁 淹浸漬 「夫鼓舞者非柔縱,而木熙者非眇勁,淹浸漬漸靡使然也」。
高注曰:「眇,絶也。
言其非能自有絶妙之強力也。
淹,久。
浸,漬。
」念孫案:高訓「眇」爲「絶」,而以「眇勁」爲絶妙之強力,於義未安。
今案:「眇勁」與「柔縱」相對爲文。
「眇」讀爲「訬」。
訬勁,猶輕勁也。
上文曰「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訬」,高彼注曰:「訬,輕利急疾。
舊本脫「疾」字,據《文選注》補。
『訬』,讀燕人言躁操善趍者謂之『訬』同也。
」《後漢書·馬融傳》「或輕訬趬悍」,李賢曰:「訬,輕捷也。
」《文選·吳都賦》「輕訬之客」,李善曰:「高誘《淮南子》注曰:『訬,輕利急疾也。
訬,音眇。
』」是「訬」、「眇」同聲而通用也。
「淹浸漬漸靡」,「漬」字涉注文而衍。
「淹浸」、「漸靡」皆兩字連讀,不當有「漬」字。
且注訓「淹」爲「久」,「浸」爲「漬」,則正文無「漬」字明矣。
藜藿 「藜藿之生,蝡蝡然日加數寸,不可以爲櫨棟」。
念孫案:「藜藿」當爲「藜藋」,徒弔反。
字之誤也。
藋即今所謂灰藋也。
《爾雅》「拜,蔏藋」,郭注曰:「蔏藋似藜。
」昭十六年《左傳》曰「斬其蓬蒿藜藋」,《莊子·徐無鬼篇》曰「藜藋柱乎鼪鼬之逕」是也。
藜藋皆生於不治之地,其高過人,故曰「蝡蝡然日加數寸」。
若「藿」爲豆葉,豆之高不及三尺,斯不得言「日加數寸」矣。
藜藋皆一莖直上,形似樹而質不堅,故曰「不可以爲櫨棟」,若「藿」則非其類矣。
《太平禦覽·木部六》引此作「藜藿」,亦傳寫之誤。
其《百卉部》「藋」下引此正作「藜藋」。
後人多聞「藜藿」,寡聞「藜藋」,故諸書中「藜藋」,字多誤爲「藜藿」。
説見《史記·仲尼弟子傳》。
注 衍,原作「行」,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