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八

關燈
人 閒 智 曉自然以爲智知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戶 「居智所謂,謂,猶爲也。

    下文曰:「國危不能安,患結不能解,何謂貴智?」僖五年《左傳》曰:「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大戴禮·少閒篇》曰:「何謂其不同也?」《韓詩外傳》曰:「王欲用女,何謂辭之?」《列女傳·仁智傳》曰:「知此謂誰?」《新序·雜事篇》曰:「何謂至於此也?」《漢書·文帝紀》曰:「是謂本末注者,無以異也。

    」以上諸「謂」字竝與「爲」同義。

    又《莊子·讓王篇》「其何窮之爲」,《呂氏春秋·慎人篇》「爲」作「謂」。

    《呂氏春秋·精諭篇》「胡爲不可」,《淮南·道應篇》「爲」作「謂」。

    《漢書·高帝紀》「酈食其爲裡監門」,《史記》「爲」作「謂」。

    皆語之轉耳。

    劉本依《文子》改「謂」作「爲」,而諸本從之,蓋未通古義也。

    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動智所由」。

    念孫案:四「智」字竝讀爲「知」。

    「智」字古有二音二義,一爲智慧之「智」,一爲知識之「知」,説見《管子·法法篇》「不智」下。

    劉本依《文子·微明篇》改「智」爲「知」,而諸本多從之,莊本同。

    蓋未達假借之義也。

    又下文:「曉自然以爲智,知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戶,舉而用之,陷溺於難者,不可勝計也。

    」案:「然」字當在「曉」字下,「智」即「知」字也,不當更有「知」字。

    「曉然自以爲智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戶」十六字連讀,後人不識古字,而讀「曉然自以爲智」絶句,故又加「知」字以聯屬下文耳。

    今本「然」字又誤在「自」字下,則更不可讀矣。

     病疽將死 「孫叔敖病疽將死,謂其子曰」。

    念孫案:此事又見《列子·説符篇》《呂氏春秋·異寶篇》,皆不言孫叔敖病疽死。

    「病疽將死」當作「病且死」。

    《史記·滑稽傳》「孫叔敖病且死,屬其子曰」,《賈子·胎教篇》「史鰌病且死,謂其子曰」,文義竝與此同。

    《列子》《呂氏春秋》作「孫叔敖疾將死」,「將」亦「且」也。

    今作「病疽將死」者,「且」字因與「病」字相連而誤爲「疽」,後人以下文「謂其子曰」雲雲,乃未死以前之事,故於「死」上加「將」字,而不知「疽」爲「且」之誤也。

     吾則死矣 「吾則死矣,王必封女」。

    念孫案:「吾則死」下本無「矣」字,此後人不曉「則」字之義而妄加之也。

    則,猶若也。

    言吾若死,王必封女也。

    《列子》《呂氏春秋》竝作「爲我死」,爲,亦若也。

    「爲」字古與「若」同義。

    《管子·戒篇》:「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管仲曰:『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爲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

    』」是也。

    「若我死」猶言「吾若死」,「吾若死」猶言「吾則死」也。

    古者「則」與「若」同義。

    《三年問》曰:「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羣匹,越月踰時焉則必反巡。

    」言若失喪其羣匹也。

    《荀子·議兵篇》曰:「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則必北。

    」言大寇若至也。

    《趙策》曰:「彼則肆然而爲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

    」言彼若爲帝而正於天下也。

    《史記·魯仲連傳》「彼則」作「彼即」,即亦若也。

    説見下。

    《燕策》:「太子丹謂荊軻曰:『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則大善矣。

    則不可,因而刺殺之。

    』」言若不可也。

    《韓詩外傳》曰:「臣之裡,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終身不嫁者,則自爲娶,將何娶焉?」言若自爲娶也。

    《史記·項羽紀》項王謂曹咎等曰:「謹守成臯,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

    」《漢書·項籍傳》作「即漢欲挑戰」。

    「則」與「即」古字通,而同訓爲「若」,《漢書·西南夷傳》注:「即,猶若也。

    」故《史記·高祖紀》作「若漢挑戰」也。

    襄二十七年《公羊傳》甯殖病將死,謂喜曰:「我即死,女能固内公乎?」《賈子·胎教篇》史鰌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治喪於北堂。

    」《史記·孔子世家》季桓子病,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

    」彼言「我即死」,此言「吾則死」,皆謂吾若死也。

    「吾若死」之下加一「矣」字,則文不成義矣。

     而受沙石 之閒有寑丘者 确石 「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此下有脫文。

    之閒有寑丘者,其地确石而名醜。

    荊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

    引之曰:「受沙石」下有脫文,此當作「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之地,楚、越之間有有寑之丘者,其地确而名醜」雲雲。

    今本「沙石」下脫「之地」二字,「之閒」上又脫「楚越」二字,「有有寑之丘者」又脫一「有」字及「之」字,「确」下又衍「石」字。

    下文雲「孫叔敖請沙石之地」,則此當作「受沙石之地」明矣。

    《列子》雲「楚越之閒有寢丘者」,《呂氏春秋》雲「楚越之閒有有寢之丘者」,則此亦當作「楚越之閒」,故下文雲「荊人鬼,越人禨」也。

    「有有寑之丘者」,今本作「有寑丘者」,涉注文而誤也。

    注但言「寑丘」者,詳言之則曰「有寑之丘」,略言之則曰「寑丘」,故《列子》作「寢丘」,而《呂氏春秋》作「有寢之丘」。

    今本亦脫「有」字,唯「之」字未脫。

    下文雲「其子請有寑之丘」,又雲「孫叔敖請有寑之丘」,則此亦當作「有寑之丘」明矣。

    「地确」謂瘠薄之地,《墨子·親士篇》曰「墝埆者,其地不育」是也,「墝埆」與「磽确」同。

    不專指石而言。

    且「地确」、「名醜」相對爲文,「确」下尤不當有「石」字。

    此因上文「沙石」而誤衍耳。

     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 「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唯孫叔敖獨存」。

    引之曰:「俗」當爲「法」。

    隷書「去」、「谷」二字相似,隷書「去」字或作「」,形與「谷」相似,故從「去」之字,或誤爲「谷」。

    《廣雅》「渡,去也」,「去」誤爲「谷」;「袪,開也」,「袪」誤爲「裕」,皆其類也。

    《列子·説符篇》「白公遂死於浴室」,《呂氏春秋·精諭篇》作「法室」,亦以相似而誤。

    「法」誤爲「浴」,後人因改爲「俗」耳。

    此謂楚國之法如是,非謂其俗也。

    「功臣二世而爵祿」,文不成義,當有脫誤。

    《韓子·喻老篇》作「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

     兵橫行天下 「兵橫行天下而無所綣,威服四方而無所絀」。

    念孫案:「兵行天下」、「威服四方」相對爲文,「橫」字蓋後人所加。

     憤然 「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

    念孫案:「憤然」非歎貌,「憤」當爲「嘳」。

    「嘳」與「喟」同,「嘳」誤爲「噴」,隷書「賁」字或作「」,形與「貴」相近,故從貴、從賁之字或相亂。

    《莊子·天運篇》「乃憤吾心」,「憤」本又作「憒」。

    《潛夫論·浮侈篇》「懷憂憒憒」,《後漢書·王符傳》作「憤憤」。

    是其例也。

    後人又改爲「憤」耳。

    《太平禦覽·學部三》引此作「喟然而歎」。

    《説苑·敬慎篇》《家語·六本篇》竝雲「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歎」,是其明證矣。

    《説文》「喟,太息也。

    或作嘳」,徐鍇曰:「《韓詩外傳》『嘳然太息』作此字。

    」《文選·舞賦》「嘳息激昂」,李善亦引《外傳》雲:「魯哀公嘳然太息。

    」今《外傳》「嘳」作「喟」,後人改之也。

    又《晏子·襍篇》「晏子嘳然而歎」,亦作此「嘳」字。

     欲以利之 門戶 「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念孫案:「或欲利之」、「或欲害之」相對爲文,「利之」上不當有「以」字,此因下句「以」字而誤衍也。

    《太平禦覽·學部三》引此無「以」字。

    「禍福之門戶」,「戶」字亦因上文「禍福之門戶」而衍。

    「利害之反」、「禍福之門」相對爲文,則「戶」字可省。

    《覽冥篇》「利害之路,禍福之門」,即其證。

    《太平禦覽》引此無「戶」字。

    《文子·微明篇》同。

     天下探之不窮 「陽虎爲亂於魯,魯君令人閉城門而捕之,得者有重賞,失者有重罪。

    圍三帀而陽虎將舉劒而伯頤,門者止之曰:『天下探之不窮,高注:「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