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七
關燈
小
中
大
傖囊而亂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荀子·儒效篇》曰:「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羣徒,辯其談説,明其辟稱。
」《韓子·外儲説右篇》曰:「王自聽之,亂乃始生。
」《呂氏春秋·禁塞篇》曰:「雖欲幸而勝,禍乃始長。
」「乃始」,猶然後也。
《藝文類聚·禮部中》、《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二十七》《禮儀部十一》《樂部二十二》《器物部三》引此竝作「乃始」。
又《本經篇》:「愚夫惷婦,皆有流連之心,悽愴之志,乃使始爲之撞大鍾,擊鳴鼓,吹竽笙,彈琴瑟,失樂之本矣。
」案:「乃始」二字之閒不當有「使」字,此因始「使聲相亂」而誤衍也。
《主術篇》曰:「故民至於焦脣沸肝,有今無儲,而乃始撞大鍾,擊鳴鼓,吹竽笙,彈琴瑟,失樂之所由生矣。
」是其證。
夫以天下爲者 「藏詩書,脩文學,而不知至論之旨,則拊盆叩瓴之徒也;夫以天下爲者,學之建鼓矣」。
念孫案:「夫以天下爲者」,「以」上當有「無」字。
「無以天下爲者」,承上文許由而言,《莊子·逍遙遊篇》:「許由曰:『予無所用天下爲。
』」《讓王篇》曰:「唯無以天下爲者,可以託天下。
」「學之建鼓」,對「拊盆叩瓴」而言,言無以天下爲者,其於世俗之學者,猶建鼓之於盆瓴也。
今本「以天下」上脫「無」字,則義不可通。
《文子·九守篇》正作「無以天下爲者」。
尊于天下 「由此觀之,生尊于天下也」。
念孫案:「尊」本作「貴」,此涉上文「尊埶厚利」而誤也。
此言生貴而天下賤,非言生尊而天下卑。
高注「故曰生貴於天下」,即其證。
《呂氏春秋·知分篇》注引此亦作「貴」,《泰族篇》亦雲:「身貴於天下。
」 若眛 「故覺而若眛,《道藏》本如是,尚存「眯」字左畔,别本作「昧」,尤非。
生而若死,舊本「生」上衍「以」字,今删。
終則反本未生之時,而與化爲一體」。
高注曰:「眛,暗也,厭也。
厭,於冉反,俗作「魘」。
楚人謂厭爲眛。
」引之曰:「眛」與「厭」義不相近,「眛」皆當爲「眯」,音「米」。
字之誤也。
注中「暗也」二字乃後人所加。
《説文》:「,寐而厭也。
」字通作「眯」。
《西山經》「鵸服之,使人不眯」,郭璞曰:「不厭夢也。
引《周書·王會篇》雲:『服者不眯。
』」《莊子·天運篇》「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司馬彪曰:「眯,厭也。
」是「眯」與「厭」同義,故高注亦雲:「眯,厭也。
楚人謂厭爲眯。
」後人不知「眛」爲「眯」之譌,而誤讀爲「暗昧」之「昧」,遂於注内加「暗也」二字,何其謬也。
且「眯」與「死」、「體」爲韻,若作「眛」,則失其韻矣。
内總其德 「外束其形,内總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
念孫案:「總」字義不可通,「總」當爲「愁」。
「愁」與「揫」同。
《鄉飲酒義》「秋之爲言愁也」,鄭注:「愁,讀爲揫。
揫,斂也。
」《説文》:「揫,束也。
」外束其形,内揫其德,其義一也。
《俶真篇》「内愁五藏,外勞耳目」,義亦與此同。
俗書「總」字或作「捴」,又作「」,與「愁」相似,「愁」誤爲「」,後人因改爲「總」耳。
《文子·上禮篇》正作「外束其形,内愁其德」。
無益情者四句 「無益情者,不以累德;而便於性者,不以滑和」。
念孫案:「便於性」二句義不可通,且與上文不對。
劉績依《文子·九守篇》改爲「無益於情者,不以累德;不便於性者,不以滑和」,當是也。
貪富貴 直宜 「推此志,非能貪富貴之位,不便侈靡之樂,直宜迫性閉欲,以義自防也」。
高注曰:「宜,猶但也。
」念孫案:「貪」上當有「不」字,「直」下不當有「宜」字,「宜」即「直」之誤而衍者也。
高注「宜」字亦當爲「直」。
「直」之言「特」也,《祭義》曰:「參直養者也,安能爲孝乎?」《孟子·梁惠王篇》曰:「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莊子·德充符篇》曰:「某也直後而未往耳。
」《齊策》曰:「衍非有怨於儀,直所以爲國者不同耳。
」義竝與「特」同。
《呂氏春秋·忠廉篇》「特王子慶忌爲之賜而不殺耳」,高注曰:「特,猶直也。
」《鄘風·柏舟篇》「實維我特」,《韓子》「特」作「直」。
《史記·叔孫通傳》「吾直戲耳」,《漢書》「直」作「特」。
言子夏非能不貪富貴,不樂侈靡,特以義自強耳。
「特」、「但」一聲之轉,故雲「直,猶但也」。
」《荀子·儒效篇》曰:「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羣徒,辯其談説,明其辟稱。
」《韓子·外儲説右篇》曰:「王自聽之,亂乃始生。
」《呂氏春秋·禁塞篇》曰:「雖欲幸而勝,禍乃始長。
」「乃始」,猶然後也。
《藝文類聚·禮部中》、《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二十七》《禮儀部十一》《樂部二十二》《器物部三》引此竝作「乃始」。
又《本經篇》:「愚夫惷婦,皆有流連之心,悽愴之志,乃使始爲之撞大鍾,擊鳴鼓,吹竽笙,彈琴瑟,失樂之本矣。
」案:「乃始」二字之閒不當有「使」字,此因始「使聲相亂」而誤衍也。
《主術篇》曰:「故民至於焦脣沸肝,有今無儲,而乃始撞大鍾,擊鳴鼓,吹竽笙,彈琴瑟,失樂之所由生矣。
」是其證。
夫以天下爲者 「藏詩書,脩文學,而不知至論之旨,則拊盆叩瓴之徒也;夫以天下爲者,學之建鼓矣」。
念孫案:「夫以天下爲者」,「以」上當有「無」字。
「無以天下爲者」,承上文許由而言,《莊子·逍遙遊篇》:「許由曰:『予無所用天下爲。
』」《讓王篇》曰:「唯無以天下爲者,可以託天下。
」「學之建鼓」,對「拊盆叩瓴」而言,言無以天下爲者,其於世俗之學者,猶建鼓之於盆瓴也。
今本「以天下」上脫「無」字,則義不可通。
《文子·九守篇》正作「無以天下爲者」。
尊于天下 「由此觀之,生尊于天下也」。
念孫案:「尊」本作「貴」,此涉上文「尊埶厚利」而誤也。
此言生貴而天下賤,非言生尊而天下卑。
高注「故曰生貴於天下」,即其證。
《呂氏春秋·知分篇》注引此亦作「貴」,《泰族篇》亦雲:「身貴於天下。
」 若眛 「故覺而若眛,《道藏》本如是,尚存「眯」字左畔,别本作「昧」,尤非。
生而若死,舊本「生」上衍「以」字,今删。
終則反本未生之時,而與化爲一體」。
高注曰:「眛,暗也,厭也。
厭,於冉反,俗作「魘」。
楚人謂厭爲眛。
」引之曰:「眛」與「厭」義不相近,「眛」皆當爲「眯」,音「米」。
字之誤也。
注中「暗也」二字乃後人所加。
《説文》:「,寐而厭也。
」字通作「眯」。
《西山經》「鵸服之,使人不眯」,郭璞曰:「不厭夢也。
引《周書·王會篇》雲:『服者不眯。
』」《莊子·天運篇》「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司馬彪曰:「眯,厭也。
」是「眯」與「厭」同義,故高注亦雲:「眯,厭也。
楚人謂厭爲眯。
」後人不知「眛」爲「眯」之譌,而誤讀爲「暗昧」之「昧」,遂於注内加「暗也」二字,何其謬也。
且「眯」與「死」、「體」爲韻,若作「眛」,則失其韻矣。
内總其德 「外束其形,内總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
念孫案:「總」字義不可通,「總」當爲「愁」。
「愁」與「揫」同。
《鄉飲酒義》「秋之爲言愁也」,鄭注:「愁,讀爲揫。
揫,斂也。
」《説文》:「揫,束也。
」外束其形,内揫其德,其義一也。
《俶真篇》「内愁五藏,外勞耳目」,義亦與此同。
俗書「總」字或作「捴」,又作「」,與「愁」相似,「愁」誤爲「」,後人因改爲「總」耳。
《文子·上禮篇》正作「外束其形,内愁其德」。
無益情者四句 「無益情者,不以累德;而便於性者,不以滑和」。
念孫案:「便於性」二句義不可通,且與上文不對。
劉績依《文子·九守篇》改爲「無益於情者,不以累德;不便於性者,不以滑和」,當是也。
貪富貴 直宜 「推此志,非能貪富貴之位,不便侈靡之樂,直宜迫性閉欲,以義自防也」。
高注曰:「宜,猶但也。
」念孫案:「貪」上當有「不」字,「直」下不當有「宜」字,「宜」即「直」之誤而衍者也。
高注「宜」字亦當爲「直」。
「直」之言「特」也,《祭義》曰:「參直養者也,安能爲孝乎?」《孟子·梁惠王篇》曰:「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莊子·德充符篇》曰:「某也直後而未往耳。
」《齊策》曰:「衍非有怨於儀,直所以爲國者不同耳。
」義竝與「特」同。
《呂氏春秋·忠廉篇》「特王子慶忌爲之賜而不殺耳」,高注曰:「特,猶直也。
」《鄘風·柏舟篇》「實維我特」,《韓子》「特」作「直」。
《史記·叔孫通傳》「吾直戲耳」,《漢書》「直」作「特」。
言子夏非能不貪富貴,不樂侈靡,特以義自強耳。
「特」、「但」一聲之轉,故雲「直,猶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