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四
關燈
小
中
大
地 形
地形之所載
「地形之所載,六合之閒,四極之内」。
念孫案:此篇皆言地之所載,「地」下不當有「形」字,此因篇名而誤衍耳。
高釋篇名雲:「紀東西南北,山川藪澤,地之所載,萬物形兆所化育也。
」則正文本作「地之所載」,明矣。
《海外南經》雲「地之所載,六合之閒,四海之内」雲雲,此即《淮南》所本。
八極 「天地之閒,九州八極」。
今本此下有注雲:「八極,八方之極也。
」念孫案:「八極」當爲「八柱」。
「柱」與「極」,草書相近,故「柱」誤爲「極」。
《玉海·地理部》引此已誤。
《初學記·地部上》《太平禦覽·地部一》及《白帖》一引此竝作「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又《太平禦覽·州郡部三》引作「天地之閒,九州八柱」。
《楚辭·天問》曰:「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初學記》引《河圖括地象》曰:「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裡。
」皆其證也。
又案:《文選·張協〈雜詩〉》注雲:「《淮南子》曰:『八紘之外有八極。
』高誘曰:『八極,八方之極也。
』」是高注雲雲本在下文「八紘之外,乃有八極」下。
後人不知此處「八極」爲「八柱」之譌,又移彼注於此,以曲爲附會,甚矣其謬也。
通谷其 「水道八千裡,通谷其,名川六百」。
陳氏觀樓曰:「《呂氏春秋·有始篇》作『通谷六,名川六百』。
此『其』字當爲『六』之誤。
」 三百仞 五十裡 九淵 「凡鴻水淵藪,自三百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裡有九淵」。
念孫案:「三百仞」之「百」,「五十裡」之「裡」,「九淵」之「淵」,皆衍文。
此言鴻水淵藪,自三仞以上者,共有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也。
《廣雅》曰:「湋,潭淵也。
自三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有九。
」即用《淮南》之文。
丹水 「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念孫案:「丹水」本作「白水」,此後人妄改之也。
《水經·河水注》引此作「丹水」,亦後人依俗本改之。
《楚辭·離騷》「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王注曰:「《淮南》言白水出崑崙之原,飲之不死。
」《文選·思玄賦》「白水以爲漿」,李善即引王注。
《太平禦覽·地部二十四》亦雲:「《淮南子》曰:『白水出崑崙之原,飲之不死。
』」則舊本皆作「白水」明矣。
又案:《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王注曰:「丹水,猶赤水也。
《淮南》言赤水出崑崙也。
」此是引下文「赤水出東南陬」之語。
若此文本作「丹水」,則王注當引以爲證,何置此不引,而别指赤水以當之乎? 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
高注:「窮石,山名也,在張掖北塞外。
」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絶流沙,南至南海」。
引之曰:崑崙四隅,爲四水所出,説本《海内西經》。
上文言「東北陬」、「東南陬」,下文又言「西北陬」,無獨缺「西南陬」之理。
此處原文當作「弱水出其西南陬,絶流沙,南至南海」。
其「弱水出窮石,入於流沙」及注「窮石,山名」雲雲,則當在下文「江出岷山」諸條閒。
王逸注《離騷》引《淮南子》「弱水出於窮石,入於流沙」,郭璞注《海内西經》引《淮南子》「弱水出窮石」,正與「江出岷山」諸條文義相同也。
蓋弱水本出窮石,而《海内西經》言出崑崙西南陬,故兩存其説。
此文言河出崑崙東北陬,下文又言河出積石,亦是兩存其説。
後人病其不合,則從而合併之,於是取下文之「弱水出窮石,入於流沙」及注文,皆移置於此處,而删去「弱水出其西南陬」七字,又妄加「赤水之東」四字、「弱水出」下又加一「自」字。
「至於合黎餘波」六字,而《淮南》原文遂錯亂不可復識矣。
今案:上文「赤水」次於「河水」,而不言在河水之某方,下文「洋水」次於「弱水」,而不言在弱水之某方,則「弱水」二字前,安得有「赤水之東」四字乎?《括地志》曰:「蘭門山,一名合黎,一名窮石山。
引《淮南子》『弱水源出窮石山』。
」見《史記·夏本紀》正義。
使《淮南》原文「弱水出窮石」下有「至於合黎」之文,則合黎非窮石矣,《志》何得言「合黎一名窮石山」乎?其爲後人取《禹貢》之文附入,較然甚明。
況既言「絶流沙」,則弱水入其中可知,何必又言「入於流沙」?區區餘波,又安能絶流沙而過乎?後人但知取下文「入於流沙」句增入「餘波」二字,而不知其與本文相抵啎也。
高注「絶流沙」曰:「絶,猶過也。
流沙,流行也。
」「流行」下當有「之沙」二字。
如有「餘波入於流沙」句在前,則注當先釋「流沙」,後釋「絶」字,不當先釋「絶」字,後釋「流沙」也。
然則「絶流沙」前本無「餘波入於流沙」句,而「弱水出窮石,入於流沙」,當在「江出岷山」諸條閒,明矣。
縣圃 「或上倍之,是謂縣圃」。
念孫案:上文「縣圃」、「涼風」、「樊桐」,高注雲:「皆崑崙之山名。
」上文又雲「崑崙之
念孫案:此篇皆言地之所載,「地」下不當有「形」字,此因篇名而誤衍耳。
高釋篇名雲:「紀東西南北,山川藪澤,地之所載,萬物形兆所化育也。
」則正文本作「地之所載」,明矣。
《海外南經》雲「地之所載,六合之閒,四海之内」雲雲,此即《淮南》所本。
八極 「天地之閒,九州八極」。
今本此下有注雲:「八極,八方之極也。
」念孫案:「八極」當爲「八柱」。
「柱」與「極」,草書相近,故「柱」誤爲「極」。
《玉海·地理部》引此已誤。
《初學記·地部上》《太平禦覽·地部一》及《白帖》一引此竝作「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又《太平禦覽·州郡部三》引作「天地之閒,九州八柱」。
《楚辭·天問》曰:「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初學記》引《河圖括地象》曰:「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裡。
」皆其證也。
又案:《文選·張協〈雜詩〉》注雲:「《淮南子》曰:『八紘之外有八極。
』高誘曰:『八極,八方之極也。
』」是高注雲雲本在下文「八紘之外,乃有八極」下。
後人不知此處「八極」爲「八柱」之譌,又移彼注於此,以曲爲附會,甚矣其謬也。
通谷其 「水道八千裡,通谷其,名川六百」。
陳氏觀樓曰:「《呂氏春秋·有始篇》作『通谷六,名川六百』。
此『其』字當爲『六』之誤。
」 三百仞 五十裡 九淵 「凡鴻水淵藪,自三百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裡有九淵」。
念孫案:「三百仞」之「百」,「五十裡」之「裡」,「九淵」之「淵」,皆衍文。
此言鴻水淵藪,自三仞以上者,共有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也。
《廣雅》曰:「湋,潭淵也。
自三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有九。
」即用《淮南》之文。
丹水 「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念孫案:「丹水」本作「白水」,此後人妄改之也。
《水經·河水注》引此作「丹水」,亦後人依俗本改之。
《楚辭·離騷》「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王注曰:「《淮南》言白水出崑崙之原,飲之不死。
」《文選·思玄賦》「白水以爲漿」,李善即引王注。
《太平禦覽·地部二十四》亦雲:「《淮南子》曰:『白水出崑崙之原,飲之不死。
』」則舊本皆作「白水」明矣。
又案:《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王注曰:「丹水,猶赤水也。
《淮南》言赤水出崑崙也。
」此是引下文「赤水出東南陬」之語。
若此文本作「丹水」,則王注當引以爲證,何置此不引,而别指赤水以當之乎? 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
高注:「窮石,山名也,在張掖北塞外。
」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絶流沙,南至南海」。
引之曰:崑崙四隅,爲四水所出,説本《海内西經》。
上文言「東北陬」、「東南陬」,下文又言「西北陬」,無獨缺「西南陬」之理。
此處原文當作「弱水出其西南陬,絶流沙,南至南海」。
其「弱水出窮石,入於流沙」及注「窮石,山名」雲雲,則當在下文「江出岷山」諸條閒。
王逸注《離騷》引《淮南子》「弱水出於窮石,入於流沙」,郭璞注《海内西經》引《淮南子》「弱水出窮石」,正與「江出岷山」諸條文義相同也。
蓋弱水本出窮石,而《海内西經》言出崑崙西南陬,故兩存其説。
此文言河出崑崙東北陬,下文又言河出積石,亦是兩存其説。
後人病其不合,則從而合併之,於是取下文之「弱水出窮石,入於流沙」及注文,皆移置於此處,而删去「弱水出其西南陬」七字,又妄加「赤水之東」四字、「弱水出」下又加一「自」字。
「至於合黎餘波」六字,而《淮南》原文遂錯亂不可復識矣。
今案:上文「赤水」次於「河水」,而不言在河水之某方,下文「洋水」次於「弱水」,而不言在弱水之某方,則「弱水」二字前,安得有「赤水之東」四字乎?《括地志》曰:「蘭門山,一名合黎,一名窮石山。
引《淮南子》『弱水源出窮石山』。
」見《史記·夏本紀》正義。
使《淮南》原文「弱水出窮石」下有「至於合黎」之文,則合黎非窮石矣,《志》何得言「合黎一名窮石山」乎?其爲後人取《禹貢》之文附入,較然甚明。
況既言「絶流沙」,則弱水入其中可知,何必又言「入於流沙」?區區餘波,又安能絶流沙而過乎?後人但知取下文「入於流沙」句增入「餘波」二字,而不知其與本文相抵啎也。
高注「絶流沙」曰:「絶,猶過也。
流沙,流行也。
」「流行」下當有「之沙」二字。
如有「餘波入於流沙」句在前,則注當先釋「流沙」,後釋「絶」字,不當先釋「絶」字,後釋「流沙」也。
然則「絶流沙」前本無「餘波入於流沙」句,而「弱水出窮石,入於流沙」,當在「江出岷山」諸條閒,明矣。
縣圃 「或上倍之,是謂縣圃」。
念孫案:上文「縣圃」、「涼風」、「樊桐」,高注雲:「皆崑崙之山名。
」上文又雲「崑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