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五

關燈
侯家人」。

     六人 「鄭氏、傅氏侯者凡六人」。

    念孫案:「六」當爲「四」,此涉下文「六人」而誤。

    四人者,一傅喜,二傅晏,三傅商,四鄭業也。

    竝見上文。

    《五行志》注引此正作「四人」。

     元後傳 西白虎 「土山漸臺西白虎」。

    宋祁曰:「浙本『西』字上有『象』字。

    」今本「上」譌作「下」。

    念孫案:浙本是也。

    師古曰:「皆放效天子之制也。

    」「放效」二字正釋「象」字,且此歌以四字爲句,脫去「象」字,則文義不明,而句法亦不協矣。

    下文曰「園中土山漸臺似類白虎殿」,「似類」亦「象」也。

    《水經·渭水注》《文選·西征賦》注、《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六》引此皆作「象西白虎」。

    《漢紀》同。

     戶青瑣 「殿上赤墀,戶青瑣」。

    念孫案:「戶」下原有「下」字,「起土山」「立兩市」,「殿上赤墀」「戶下青瑣」,皆相對爲文,今本脫「下」字,則句法參差矣。

    《藝文類聚·産業部》《太平禦覽·資産部七》引此皆有「下」字。

     漢高祖 「初,漢高祖入鹹陽」。

    念孫案:「高祖」上不當有「漢」字,此涉下文「漢傳國璽」而衍。

    《北堂書鈔·儀飾部二》《太平禦覽·儀式部三》引此皆無「漢」字。

     飲酒食 「大後至漢家正臘日,獨與其左右相對飲酒食」。

    念孫案:《太平禦覽·服章部五》引此,「食」下有「肉」字,於義爲長。

     王莽傳 不嗣 「《書》曰:『舜讓于德,不嗣。

    』」師古曰:「言舜自讓德薄,不足以繼帝堯之事也。

    」念孫案:「不嗣」本作「不台」。

    《古文尚書》「舜讓于德弗嗣」,今文作「不怡」,《漢書》皆用今文,故作「不台」。

    《史記·五帝紀》「舜讓於德不懌」,徐廣曰:「《今文尚書》作『不怡』。

    怡,懌也。

    」又《自序》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皆用今文也。

    《文選·典引》「有于德不台,淵穆之讓」,李善曰:「《尚書》曰:『舜讓于德不嗣。

    』」《漢書音義》:「韋昭曰:『古文「台」爲「嗣」。

    』」《後漢書·班固傳》注曰:「《前書》曰『舜讓于德不台』,《音義》曰:『「台」讀曰「嗣」。

    』」據此則二李所見《漢書》皆作「不台」。

    師古依古文改「台」爲「嗣」,而取僞《孔傳》以釋之,不自知其圜鑿而方枘也。

     儉 「儉隆約以矯世俗」。

    師古曰:「,退也。

    」引之曰:「儉」與「隆約」對文,則「」非「退」也。

    「」讀爲「遵」,遵,循也。

    謂循儉尚約以矯世俗之奢侈也。

    「遵」與「」古字通,《爾雅》曰:「遵,循也。

    」《方言》曰:「逡,循也。

    」《集韻》「逡」亦作「」,故「遵儉」之爲「儉」,亦猶「遵循」之爲「逡循」。

    「遵」之通作「」,亦猶「逡」之通作「遵」。

    《晏子春秋·外篇》「晏子遵循而對」,「遵循」即「逡巡」。

     陷假 「霍光即席常任之重,「即」與「則」同。

    乘大勝之威,未嘗遭時不行,陷假離朝」。

    服虔曰:「言光未嘗陷假不遇,而離去朝也。

    莽嘗退就國,是『陷假』也。

    」師古曰:「假,升也。

    陷假者,被陷害而去所升之位。

    」念孫案:師古訓「假」爲「升」,則「陷假」二字義不相屬,乃雲「被陷害而去所升之位」,其鑿也甚矣。

    餘謂「假」讀爲「瑕」,「陷瑕離朝」謂陷於瑕謫而去其位,服説是也。

    「瑕」與「假」古字通。

    《淮南·精神篇》「審乎無瑕」,《莊子·德充符篇》「瑕」作「假」。

    《古今人表》「公肩瑕」,《檀弓》作「假」。

    《高祖功臣表》「中水夷侯呂瑕」,《史》表作「假」。

     平作 「越若翊辛醜,諸生、庶民大和會,十萬衆竝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師古曰:「平作,謂不促遽也。

    『平』字或作『丕』,『丕』亦大也。

    」《義門讀書記》曰:「《書》『庶殷丕作』,字當爲『丕』也。

    」念孫案:何説是也。

    上文雲「公以八月載生魄庚子奉使朝,用《書》臨賦營築」,亦用《雒誥》文也。

    隷書「丕」字或作「」,與「平」字相近,因譌而爲「平」。

    《後漢書·劉玄傳》「右輔都尉嚴本」,「本」或作「平」,或作「丕」,《耿秉傳》「太醫令吉」,「」或作「平」,皆其證也。

     拂其頸 「方今天下聞崇之反也,鹹欲騫衣手劒而叱之。

    其先至者,則拂其頸,衝其匈,刃其軀,切其肌」。

    師古曰:「拂,戾也。

    」念孫案:師古訓「拂」爲「戾」,望文生義,非其本指也。

    「拂」讀爲「刜」,刜,斫也。

    謂以劍斫其頸也。

    「拂其頸」、「衝其匈」、「刃其軀」、「切其肌」皆承上文「手劒」而言。

    《説文》曰:「刜,擊也。

    」《廣雅》曰:「刜,斫也。

    」昭二十六年《左傳》「苑子刜林雍,斷其足」,正義曰:「今江南猶謂刀擊爲『刜』。

    」《齊語》曰「刜令支,斬孤竹」,《楚辭·九歎》「執棠谿以刜蓬兮」,王注亦曰:「刜,斫也。

    」作「拂」者,假借字耳。

    《説苑·雜言篇》曰「幹將、鏌鋣,拂鐘不錚」,亦借「拂」爲「刜」也。

    若以「拂其頸」爲「戾其頸」,則上與「手劒」不相承,下與「衝其匈」三句皆不相比附矣。

     荷鍤 「父子兄弟負籠荷鍤」。

    荷,舊本作「倚」。

    宋祁曰:「『倚』當作『荷』。

    」各本皆從宋改。

    念孫案:「倚」字古讀「阿」上聲,《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倚」爲韻,「福」、「伏」爲韻。

    詳見《唐韻正》。

    是「倚」字古讀與「荷」相近,故字亦相通。

    《説文》:「何,儋也。

    」是「儋何」字本作「何」,作「荷」者借字耳。

    借字本無一定,何必「荷」之是,而「倚」之非乎? 師禮侯 「其以杜衍戶千封嘉爲師禮侯」。

    念孫案:「師禮」當爲「帥禮」,「帥」與「率」同。

    下文雲「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是其證。

    《太平禦覽·封建部四》引此正作「帥」。

     備 「所征殄滅,盡備厥辜」。

    「備」字師古無注。

    念孫案:「備」讀爲「伏」。

    《漢書》言「伏辜」者多矣,字或作「服」。

    「服」、「伏」、「備」三字古皆讀如「匍匐」之「匐」,説見《六書音均表》。

    故字亦相通。

    《趙策》「今騎射之服」,《史記·趙世家》「服」作「備」,是其例也。

     阿乳母 「以大鴻臚府爲定安公第,皆置門衞使者監領。

    敕阿乳母不得與語」。

    念孫案:「阿」下當有「保」字,謂敕阿保及乳母也。

    《李尋傳》雲「諸保阿乳母」,史傳皆以「阿保」竝言。

    若雲「敕阿乳母」,則於文爲不詞,於事爲不備矣。

    《漢紀·孝平紀》正作「勑阿保乳母」。

     欲諫 「令王路設進善之旌,非謗之木,欲諫之鼓」。

    念孫案:「欲諫」當依景祐本及《賈誼傳》作「敢諫」。

     赤繢 「侍郎王盱見人衣白布單衣,赤繢方領」。

    師古曰:「繢者,會五采也。

    以布爲單衣,以赤加繢爲其方領也。

    」引之曰:正文明言「赤繢」,則非五采也。

    赤繢方領,謂以赤色之組爲方領也。

    説見《經義述聞·周官》「繢純」下。

     堂威 「命堂威侯王奇」。

    念孫案:「堂威」當依下文作「掌威」,後放此。

    隷書「掌」字或作「」,與「堂」相似而誤。

     病悸 「大師王舜自莽篡位後病悸,寖勮」。

    宋祁曰:「『悸』舊作『喘』。

    」念孫案:此本作「病喘悸」,舊本、新本各脫其一字耳。

    「喘」、「悸」二形不相似,無緣彼此互譌,故知原有兩字,而新舊本各脫其一也。

    韋昭注《酷吏傳》雲「心中喘息曰『悸』」,是也。

    見宋祁校本。

    《太平禦覽·疾病部四》引此正作「病喘悸」。

     民怨 「莽知民怨」。

    《通典·食貨一》作「莽知民愁」。

    念孫案:作「愁」者原文,作「怨」者後人不曉古義而改之也。

    「愁」即「怨」也。

    《説文》:「愠,怨也。

    」今本「怨」作「怒」,乃後人所改。

    據《詩·緜》正義及《一切經音義》卷五、卷九、卷十三、卷十九引訂正。

    「恚,恨也。

    」《廣雅》:「愠、愁,恚也。

    」《後漢書·明帝紀》雲「百姓愁怨,情無告訴」,是「愁」與「怨」同義。

    《秦策》雲「上下相愁,民無所聊」,謂上下相怨也。

    《淮南·詮言篇》雲「己之所生,乃反愁人」,謂反怨人也。

    下文「天下愈愁」即承此「愁」字而言,則本作「愁」明矣。

    又「莽知民愁」四字,《食貨志》凡兩見。

     部監二十五人見禮如三公 「置州牧、部監二十五人,見禮如三公。

    監位上大夫,各主五郡」。

    念孫案:此文本作「置州牧,其禮如三公。

    郡監二十五人,監位上大夫,各主五郡」。

    「其禮如三公」謂州牧之禮秩如三公也。

    下文雲「州牧位三公」,是其證。

    「郡監」以下謂分天下爲百二十五郡,見下文。

    郡監二十五人,人主五郡也。

    今本「其禮」誤作「見禮」,「郡監」誤作「部監」,而「部監二十五人」又誤在「見禮如三公」之上,遂緻文不成義。

    《後漢書·隗囂傳》注所引已與今本同。

    《漢紀》作「置州牧,其禮如三公。

    郡監二十五人,位上大夫,各主五郡」,足正今本之失。

     訛言 「訛言黃龍墮死黃山宮中」。

    念孫案:「訛言」上脫「民」字,則語意不完。

    《漢紀·孝平紀》《通鑑·漢紀三十》皆有「民」字。

    或謂「民」字與下文「百姓」相複,非也。

    古人之文往往如是,「子庶民,則百姓勸」,豈嫌於複乎? 不渫 「前後相乘,憒眊不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