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賦》:『八神奔而警蹕兮。
』」師古曰:「自『招搖』至『獝狂』,凡八神也。
」劉攽曰:「此八神,齊之八神也。
」劉奉世曰:「擊而岀之,固非八神也。
蓋自有八神耳。
」《文選》李善注曰:「《漢書·武紀》曰『用事八神』,文穎曰:『八方之神也。
』」念孫案:李説是也。
《萬石君傳》「巡方州,禮嵩嶽,通八神以合宣房」,亦謂八方之神也。
孟康曰:「八神,《郊祀志》『八神』也。
」師古曰:「此説非也。
自言緻禮中嶽,通敬八神耳。
」《楚辭·九歎》「合五嶽與八靈」,王注亦雲:「八靈,八方之神」。
鳥 「柴虒參差,魚頡而鳥」。
師古曰:「頡,上下也。
,胡岡反。
」《文選》李善注雲:「頡,猶頡頏也。
」念孫案:者,「胻」之譌。
「胻」字古讀胡岡反,《史記·龜策傳》「壯士斬其胻」,與「狂」爲韻。
故借爲「頡頏」之「頏」。
不知何時「肉」旁譌作「目」旁,而《集韻·十一唐》遂收入「」字矣。
《説文》《玉篇》《廣韻》皆無「」字。
唐其壇曼 「平原唐其壇曼兮」。
鄧展曰:「唐,道也。
」師古曰:「言平原之道,壇曼然廣大。
」念孫案:訓「唐」爲「道」,雖本《爾雅》,然「平原道其壇曼」,殊爲不詞。
今案,唐者,廣大之貌。
唐其者,形容之詞。
既言「唐」而又言「壇曼」者,言重詞複以形容之。
若上文言「灕乎幓纚」矣。
《説文》曰:「唐,大言也。
」《白虎通義》曰:「唐,蕩蕩也。
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
」是「唐」爲廣大之名。
「離宮般以相燭兮」。
應劭曰:「言秦離宮三百,武帝復往往脩治之。
」師古曰:「往往,言所往之處則有之。
」《文選》李善注曰:「往往,言非一也。
」念孫案:李説是。
柍桭 「列宿乃施於上榮兮,日月纔經於柍桭」。
服虔曰:「柍,中央也。
桭,屋梠也。
」師古曰:「柍音鞅。
」今本「鞅」譌作「央」。
考《玉篇》《廣韻》《集韻》《類篇》,「柍」字俱無「央」音。
宋祁引蕭該《音義》:「柍,於兩反。
」李善《文選注》同,今據以訂正。
念孫案:「柍」當作「央」,今作「柍」者,因「桭」字而誤加「木」旁耳。
凡字有上下相因而誤者,如「璿機」之爲「璿璣」,「鳳皇」之爲「鳳凰」,「窀夕」之爲「窀穸」,「展轉」之爲「輾轉」,「蓑笠」之爲「簑笠」,「畎畝」之爲「畝」,皆「柍桭」之類也。
「桭」與「宸」同,《説文》:「宸,屋宇也。
」即服注所謂「屋梠」。
鄭注《士喪禮》曰:「宇,梠也。
」即今人所謂「屋檐」。
央桭,謂半檐也。
日月纔經於半檐,極言臺之高也。
「央桭」與「上榮」相對爲文,則「央」字不當作「柍」。
服虔訓爲「中央」,則所見本亦必作「央」也。
蕭該《音義》曰:「柍,於兩反。
」則所見本已譌作「柍」矣。
《西京賦》曰「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澂」,彼言「中宸」,猶此言「央桭」,則「央」之不當作「柍」益明矣。
《魏都賦》「旅楹閑列,暉鑒柍桭」,張載曰:「柍,中央也。
」則其字亦必作「央」,今本作「柍」亦是傳寫之誤。
《説文》:「柍,柍梅也。
於京切。
」《玉篇》「於兩切」,此即《爾雅》所謂「時英梅」者也,與「央桭」之義無涉。
《集韻》:「柍,屋中央也。
」則爲誤本《漢書》所惑矣。
穆羽相和 「陰陽清濁穆羽相和兮,若夔、牙之調琴」。
張晏曰:「聲細不過羽,穆然相和也。
」引之曰:羽聲「穆然相和」,不得謂之「穆羽」。
且於五音之中獨言「羽」,則「相和」之義不著,張説非也。
今案,「和」讀「唱和」之「和」。
穆,變音也。
羽,正音也。
《淮南·天文篇》説律曰:「徵生宮,宮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主姑洗,今本「主」譌作「生」,辯見《淮南》。
姑洗生應鍾,不比於正音,今本脫「不」字,辯見《淮南》。
故爲和。
此「和」字讀「和睦」之「和」。
下凡言「和穆」者竝同。
應鍾生蕤賓,不比於正音,故爲繆。
」「繆」與「穆」同。
和穆,謂變宮、變徵也。
「穆」在變音之末,言「穆」而「和」可知矣。
「羽」在正音之末,言「羽」而「宮」「商」「角」「徵」可知矣。
變聲與正聲相應,故曰「穆羽相和」。
「唱和」之「和」。
以律管言之,則變宮爲「和」,變徵爲「穆」;以琴弦言之,則當以少宮爲「和」,少商爲「穆」。
琴有「和」、「穆」二音,而風聲似之,故曰「穆羽相和,若夔、牙之調琴也」。
熛訛碩麟 「炎感黃龍兮,熛訛碩麟」。
師古曰:「言光炎熛盛,感神物也。
訛,化也。
熛音必遙反。
」《文選》李善本「炎」作「焱」,注曰:「言焱熛熾盛,感動神物也。
《字林》曰:『焱,火光也。
』《爾雅·釋草》釋文引《字林》「弋劍反」。
《説文》曰:『熛,火飛也。
』毛萇《詩傳》曰:『訛,動也。
』」念孫案:李説是。
爪華蹈衰 「《河東賦》:『秦神下讋,跖魂負沴;河靈矍踼,爪華蹈衰。
』」服虔曰:「沴,河岸之坻也。
」晉灼曰:「沴,渚也。
」蘇林曰:「華,華山也。
衰,衰山也。
」宋祁曰:「江鄰幾雲:『趙師民指中條山曰:「此所謂襄山,楊雄賦『爪華蹈襄』。
」檢餘靖初校《漢書》監本作「衰」。
馳介問之,雲「據《郊祀志》,『衰』字誤矣。
」』《郊祀志》雲:『自華以西,名山七。
華山,薄山。
薄山者,襄山也。
』《史記·封禪書》卻作『衰山』。
徐廣雲:『蒲坂縣有衰山。
』則知二字紛錯久矣。
又衰,一本作『』。
蕭該《音義》曰:『該案,《説文》《字林》竝無「」字,未詳其音,請俟來哲。
』李善注《西京賦》引《河東賦》雲:『河靈矍踼,掌華蹈衰。
』」念孫案:「衰」與「沴」爲韻,則作「衰」者是也。
今當先審定「沴」字之音,則「衰」、「襄」二字之孰是孰非,不辯而自明。
案:《秦風·蒹葭篇》「宛在水中坻」,毛傳曰:「坻,小渚也。
」「坻」與「沴」同字,故晉灼訓「沴」爲「渚」。
李善注《南都賦》引郭璞《上林賦》注曰:「坻,岸也。
」「坻」與「沴」同字,故服虔訓「沴」爲「河岸之坻」。
張衡《思玄賦》曰「伏靈龜以負坻」,此賦曰「跖魂負沴」,「負沴」即「負坻」,此尤其明證也。
「沴」字從「」得聲,古音在諄部。
「沴」又爲「災沴」之「沴」。
《漢書·孔光傳》「六沴之作」,宋祁曰:「韋昭雲:『沴,謂皇極五行之氣相沴戾不和。
音持軫反。
』」服虔曰:「沴音戾。
」案:韋昭音「持軫反」,則在諄部。
服虔音「戾」,則又在脂部。
「坻」字從「氐」得聲,古音在脂部。
脂部之音多與諄部相通,故從「氐」之字亦與從「」之字相通。
《曲禮》「畛於鬼神」,鄭注曰:「畛,或爲『祗』。
」《小雅·無將大車篇》曰「無思百憂,祇自疷兮」,《思玄賦》曰「思百憂以自疹」,「自疹」即「自疷」,是其證也。
然則「負沴」之「沴」,古讀若「坻」,故與「衰」爲韻,若改「衰」爲「襄」,則與「沴」字不協。
餘靖初校本作「衰」是也。
蕭該所見一本作「」者,雖非正體,然加「山」作「」,則其字之本作「衰」明矣。
《郊祀志》作「襄」者,傳寫誤耳,未可引以爲據。
宋祁所引《封禪書》及《西京賦》注竝作「衰」,而今本皆作「襄」,則又後人據《郊祀志》改之也。
《封禪書》正義尚作「衰」,音色眉反,則「襄」字爲後人所改無疑。
《義門讀書記》雲,從汲古後人得小字宋本《史記》,「襄」字正作「衰」。
《水經·河水注》引《封禪書》《河東賦》竝作「襄」,恐亦後人所改。
驂服 「麗鉤芒與驂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
宋祁曰:「『驂』字可删,『服』字當作『驂』。
」念孫案:宋説是也。
麗鉤芒與蓐收,所謂「兩服上襄」也。
驂玄冥及祝融,所謂「兩驂鴈行」也。
顔注「麗,竝駕也」,是釋上句,「驂,三馬也」,是釋下句。
「言皆役服」,是總釋二句之義,而正文内本無「服」字也。
今本「驂」誤作「服」,而上句又衍一「驂」字,則上句文不成義,且與下句不對矣。
豈或 「《羽獵賦》:『或稱戲農,豈或帝王之彌文哉?』」師古曰:「設或人雲,言儉質者皆舉伏羲、神農爲之首,是則豈謂後代帝王彌加文飾乎?」念孫案:師古以「豈謂」二字代「豈或」,非也。
或者,有也。
「或」與「有」聲相近,義相同,而字亦相通,説見《釋詞》。
言伏羲神農豈有後世帝王之彌文哉? 數千萬裡 「蕭條數千萬裡外」。
念孫案:「萬」字後人所加,《文選》無。
列眥 「逢蒙列眥」。
師古曰:「列,整也。
」蕭該曰:「案:《淮南》曰:『瞋目裂眥。
』《泰族篇》」念孫案:蕭説是也。
《韓彭英盧吳傳贊》「鹹得裂土,南面稱孤」,《燕王劉澤傳》「裂十餘縣,王之」,《史記》「裂」竝作「列」。
《内則》「衣裳綻裂」,釋文雲:「裂,本又作列。
」《艮》九三「列其夤」,《大戴記·曾子天圓篇》「割列禳瘞」,《管子·五輔篇》「大袂列」,《荀子·哀公篇》「兩驂列」,楊倞注:「『列』與『裂』同。
」皆古「分裂」字也。
《説文》:「列,分解也。
」「裂,繒餘也。
」義各不同,今則「分列」字皆作「裂」,而「列」但爲「行列」字矣。
光純天地 黎淳燿于高辛 「光純天地」。
李奇曰:「純,緣也。
」李善引《方言》曰:「純,文也。
」念孫案:二李説皆非也。
「純」讀曰「焞」,焞,明也。
「光焞天地」猶言「光燿天地」也。
《説文》:「焞,明也。
」引《鄭語》「焞燿天地」。
今本「焞」作「淳」,雲:「夫黎爲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昭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韋注曰:「祝,始也。
融,明也。
」「焞」、「淳」、「純」古竝通用。
《敘傳》「黎淳燿于高辛」,義與《鄭語》同。
應劭訓「淳」爲「美」,亦失之。
《太玄·玄測序》「盛哉日乎,丙明離章,五色淳光」,範望亦曰:「淳,明也。
」 沈沈 噱虖紭中 「沈沈容容,遙噱虖紭中」。
宋祁曰:「沈,蕭該本作『沇』,音餘水反。
《文選》亦作『沇沇』。
」念孫案:蕭本是也。
「沇容」雙聲字,謂禽獸衆多之貌也。
上文「萃傱允溶」,《文選》亦作「沇溶」,李善曰:「沇溶,盛多之貌也。
《上林賦》曰『沇溶淫鬻』。
沇,以水切。
今本「水」譌作「永」,據《上林賦》注改。
溶音容。
」是其證。
「沇」、「沈」草書相似,故「沇」譌爲「沈」。
《史記·六國表》索隱「鱄音屬沇反」,今本「沇」譌爲「沈」。
而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作「沈」矣。
晉灼曰:各本「晉灼」作「師古」,案,下有「師古曰」,則此非師古之注。
今據《文選注》改。
「口之上下名爲『噱』,言禽獸奔走倦極,皆遙張噱吐舌於紭罔之中也。
」師古曰:「噱音其略反。
紭,古『紘』字。
」念孫案:晉以口之上下爲「噱」,則「噱虖紭中」四字義不相屬,故又言「張噱吐舌」以曲通其義,殆失之迂矣。
餘謂「噱」讀爲「窮極倦」之「」,字本作「」,又作「」。
《方言》曰:「,也。
」「」與「倦」同。
《説文》作「」。
《玉篇》《廣韻》竝「其虐切」。
《廣雅》曰:「疲、羸、劵、,極也。
」「劵」亦與「倦」同。
,曹憲音巨略、去逆二反。
《司馬相如傳〈子虛賦〉》「徼受詘」,郭璞曰:「,疲極也。
」《上林賦》「與其窮極倦,驚憚讋伏」,郭璞曰:「窮極倦,疲憊也。
」。
然則「遙噱虖紭中」,謂禽獸皆遙倦於羅網之中也。
作「噱」者假借字耳。
「」、「噱」竝音其略反,故字亦相通。
儲胥 「《長楊賦》:『木雍槍纍,以爲儲胥。
』」蘇林曰:「木擁栅其外,又以竹槍纍爲外儲也。
」師古曰:「儲,歭也。
胥,須也。
以木擁槍及纍繩連結以爲儲胥,言有儲蓄以待所須也。
」宋祁曰:「黃朝英雲:『漢武作儲胥館。
「儲胥」猶言「皇居」也。
不必言「有儲蓄以待所須」。
《甘泉賦》雲「近則洪崖、旁皇、儲胥、弩阹」,皆宮館
』」師古曰:「自『招搖』至『獝狂』,凡八神也。
」劉攽曰:「此八神,齊之八神也。
」劉奉世曰:「擊而岀之,固非八神也。
蓋自有八神耳。
」《文選》李善注曰:「《漢書·武紀》曰『用事八神』,文穎曰:『八方之神也。
』」念孫案:李説是也。
《萬石君傳》「巡方州,禮嵩嶽,通八神以合宣房」,亦謂八方之神也。
孟康曰:「八神,《郊祀志》『八神』也。
」師古曰:「此説非也。
自言緻禮中嶽,通敬八神耳。
」《楚辭·九歎》「合五嶽與八靈」,王注亦雲:「八靈,八方之神」。
鳥 「柴虒參差,魚頡而鳥」。
師古曰:「頡,上下也。
,胡岡反。
」《文選》李善注雲:「頡,猶頡頏也。
」念孫案:者,「胻」之譌。
「胻」字古讀胡岡反,《史記·龜策傳》「壯士斬其胻」,與「狂」爲韻。
故借爲「頡頏」之「頏」。
不知何時「肉」旁譌作「目」旁,而《集韻·十一唐》遂收入「」字矣。
《説文》《玉篇》《廣韻》皆無「」字。
唐其壇曼 「平原唐其壇曼兮」。
鄧展曰:「唐,道也。
」師古曰:「言平原之道,壇曼然廣大。
」念孫案:訓「唐」爲「道」,雖本《爾雅》,然「平原道其壇曼」,殊爲不詞。
今案,唐者,廣大之貌。
唐其者,形容之詞。
既言「唐」而又言「壇曼」者,言重詞複以形容之。
若上文言「灕乎幓纚」矣。
《説文》曰:「唐,大言也。
」《白虎通義》曰:「唐,蕩蕩也。
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
」是「唐」爲廣大之名。
「離宮般以相燭兮」。
應劭曰:「言秦離宮三百,武帝復往往脩治之。
」師古曰:「往往,言所往之處則有之。
」《文選》李善注曰:「往往,言非一也。
」念孫案:李説是。
柍桭 「列宿乃施於上榮兮,日月纔經於柍桭」。
服虔曰:「柍,中央也。
桭,屋梠也。
」師古曰:「柍音鞅。
」今本「鞅」譌作「央」。
考《玉篇》《廣韻》《集韻》《類篇》,「柍」字俱無「央」音。
宋祁引蕭該《音義》:「柍,於兩反。
」李善《文選注》同,今據以訂正。
念孫案:「柍」當作「央」,今作「柍」者,因「桭」字而誤加「木」旁耳。
凡字有上下相因而誤者,如「璿機」之爲「璿璣」,「鳳皇」之爲「鳳凰」,「窀夕」之爲「窀穸」,「展轉」之爲「輾轉」,「蓑笠」之爲「簑笠」,「畎畝」之爲「畝」,皆「柍桭」之類也。
「桭」與「宸」同,《説文》:「宸,屋宇也。
」即服注所謂「屋梠」。
鄭注《士喪禮》曰:「宇,梠也。
」即今人所謂「屋檐」。
央桭,謂半檐也。
日月纔經於半檐,極言臺之高也。
「央桭」與「上榮」相對爲文,則「央」字不當作「柍」。
服虔訓爲「中央」,則所見本亦必作「央」也。
蕭該《音義》曰:「柍,於兩反。
」則所見本已譌作「柍」矣。
《西京賦》曰「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澂」,彼言「中宸」,猶此言「央桭」,則「央」之不當作「柍」益明矣。
《魏都賦》「旅楹閑列,暉鑒柍桭」,張載曰:「柍,中央也。
」則其字亦必作「央」,今本作「柍」亦是傳寫之誤。
《説文》:「柍,柍梅也。
於京切。
」《玉篇》「於兩切」,此即《爾雅》所謂「時英梅」者也,與「央桭」之義無涉。
《集韻》:「柍,屋中央也。
」則爲誤本《漢書》所惑矣。
穆羽相和 「陰陽清濁穆羽相和兮,若夔、牙之調琴」。
張晏曰:「聲細不過羽,穆然相和也。
」引之曰:羽聲「穆然相和」,不得謂之「穆羽」。
且於五音之中獨言「羽」,則「相和」之義不著,張説非也。
今案,「和」讀「唱和」之「和」。
穆,變音也。
羽,正音也。
《淮南·天文篇》説律曰:「徵生宮,宮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主姑洗,今本「主」譌作「生」,辯見《淮南》。
姑洗生應鍾,不比於正音,今本脫「不」字,辯見《淮南》。
故爲和。
此「和」字讀「和睦」之「和」。
下凡言「和穆」者竝同。
應鍾生蕤賓,不比於正音,故爲繆。
」「繆」與「穆」同。
和穆,謂變宮、變徵也。
「穆」在變音之末,言「穆」而「和」可知矣。
「羽」在正音之末,言「羽」而「宮」「商」「角」「徵」可知矣。
變聲與正聲相應,故曰「穆羽相和」。
「唱和」之「和」。
以律管言之,則變宮爲「和」,變徵爲「穆」;以琴弦言之,則當以少宮爲「和」,少商爲「穆」。
琴有「和」、「穆」二音,而風聲似之,故曰「穆羽相和,若夔、牙之調琴也」。
熛訛碩麟 「炎感黃龍兮,熛訛碩麟」。
師古曰:「言光炎熛盛,感神物也。
訛,化也。
熛音必遙反。
」《文選》李善本「炎」作「焱」,注曰:「言焱熛熾盛,感動神物也。
《字林》曰:『焱,火光也。
』《爾雅·釋草》釋文引《字林》「弋劍反」。
《説文》曰:『熛,火飛也。
』毛萇《詩傳》曰:『訛,動也。
』」念孫案:李説是。
爪華蹈衰 「《河東賦》:『秦神下讋,跖魂負沴;河靈矍踼,爪華蹈衰。
』」服虔曰:「沴,河岸之坻也。
」晉灼曰:「沴,渚也。
」蘇林曰:「華,華山也。
衰,衰山也。
」宋祁曰:「江鄰幾雲:『趙師民指中條山曰:「此所謂襄山,楊雄賦『爪華蹈襄』。
」檢餘靖初校《漢書》監本作「衰」。
馳介問之,雲「據《郊祀志》,『衰』字誤矣。
」』《郊祀志》雲:『自華以西,名山七。
華山,薄山。
薄山者,襄山也。
』《史記·封禪書》卻作『衰山』。
徐廣雲:『蒲坂縣有衰山。
』則知二字紛錯久矣。
又衰,一本作『』。
蕭該《音義》曰:『該案,《説文》《字林》竝無「」字,未詳其音,請俟來哲。
』李善注《西京賦》引《河東賦》雲:『河靈矍踼,掌華蹈衰。
』」念孫案:「衰」與「沴」爲韻,則作「衰」者是也。
今當先審定「沴」字之音,則「衰」、「襄」二字之孰是孰非,不辯而自明。
案:《秦風·蒹葭篇》「宛在水中坻」,毛傳曰:「坻,小渚也。
」「坻」與「沴」同字,故晉灼訓「沴」爲「渚」。
李善注《南都賦》引郭璞《上林賦》注曰:「坻,岸也。
」「坻」與「沴」同字,故服虔訓「沴」爲「河岸之坻」。
張衡《思玄賦》曰「伏靈龜以負坻」,此賦曰「跖魂負沴」,「負沴」即「負坻」,此尤其明證也。
「沴」字從「」得聲,古音在諄部。
「沴」又爲「災沴」之「沴」。
《漢書·孔光傳》「六沴之作」,宋祁曰:「韋昭雲:『沴,謂皇極五行之氣相沴戾不和。
音持軫反。
』」服虔曰:「沴音戾。
」案:韋昭音「持軫反」,則在諄部。
服虔音「戾」,則又在脂部。
「坻」字從「氐」得聲,古音在脂部。
脂部之音多與諄部相通,故從「氐」之字亦與從「」之字相通。
《曲禮》「畛於鬼神」,鄭注曰:「畛,或爲『祗』。
」《小雅·無將大車篇》曰「無思百憂,祇自疷兮」,《思玄賦》曰「思百憂以自疹」,「自疹」即「自疷」,是其證也。
然則「負沴」之「沴」,古讀若「坻」,故與「衰」爲韻,若改「衰」爲「襄」,則與「沴」字不協。
餘靖初校本作「衰」是也。
蕭該所見一本作「」者,雖非正體,然加「山」作「」,則其字之本作「衰」明矣。
《郊祀志》作「襄」者,傳寫誤耳,未可引以爲據。
宋祁所引《封禪書》及《西京賦》注竝作「衰」,而今本皆作「襄」,則又後人據《郊祀志》改之也。
《封禪書》正義尚作「衰」,音色眉反,則「襄」字爲後人所改無疑。
《義門讀書記》雲,從汲古後人得小字宋本《史記》,「襄」字正作「衰」。
《水經·河水注》引《封禪書》《河東賦》竝作「襄」,恐亦後人所改。
驂服 「麗鉤芒與驂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
宋祁曰:「『驂』字可删,『服』字當作『驂』。
」念孫案:宋説是也。
麗鉤芒與蓐收,所謂「兩服上襄」也。
驂玄冥及祝融,所謂「兩驂鴈行」也。
顔注「麗,竝駕也」,是釋上句,「驂,三馬也」,是釋下句。
「言皆役服」,是總釋二句之義,而正文内本無「服」字也。
今本「驂」誤作「服」,而上句又衍一「驂」字,則上句文不成義,且與下句不對矣。
豈或 「《羽獵賦》:『或稱戲農,豈或帝王之彌文哉?』」師古曰:「設或人雲,言儉質者皆舉伏羲、神農爲之首,是則豈謂後代帝王彌加文飾乎?」念孫案:師古以「豈謂」二字代「豈或」,非也。
或者,有也。
「或」與「有」聲相近,義相同,而字亦相通,説見《釋詞》。
言伏羲神農豈有後世帝王之彌文哉? 數千萬裡 「蕭條數千萬裡外」。
念孫案:「萬」字後人所加,《文選》無。
列眥 「逢蒙列眥」。
師古曰:「列,整也。
」蕭該曰:「案:《淮南》曰:『瞋目裂眥。
』《泰族篇》」念孫案:蕭説是也。
《韓彭英盧吳傳贊》「鹹得裂土,南面稱孤」,《燕王劉澤傳》「裂十餘縣,王之」,《史記》「裂」竝作「列」。
《内則》「衣裳綻裂」,釋文雲:「裂,本又作列。
」《艮》九三「列其夤」,《大戴記·曾子天圓篇》「割列禳瘞」,《管子·五輔篇》「大袂列」,《荀子·哀公篇》「兩驂列」,楊倞注:「『列』與『裂』同。
」皆古「分裂」字也。
《説文》:「列,分解也。
」「裂,繒餘也。
」義各不同,今則「分列」字皆作「裂」,而「列」但爲「行列」字矣。
光純天地 黎淳燿于高辛 「光純天地」。
李奇曰:「純,緣也。
」李善引《方言》曰:「純,文也。
」念孫案:二李説皆非也。
「純」讀曰「焞」,焞,明也。
「光焞天地」猶言「光燿天地」也。
《説文》:「焞,明也。
」引《鄭語》「焞燿天地」。
今本「焞」作「淳」,雲:「夫黎爲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昭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韋注曰:「祝,始也。
融,明也。
」「焞」、「淳」、「純」古竝通用。
《敘傳》「黎淳燿于高辛」,義與《鄭語》同。
應劭訓「淳」爲「美」,亦失之。
《太玄·玄測序》「盛哉日乎,丙明離章,五色淳光」,範望亦曰:「淳,明也。
」 沈沈 噱虖紭中 「沈沈容容,遙噱虖紭中」。
宋祁曰:「沈,蕭該本作『沇』,音餘水反。
《文選》亦作『沇沇』。
」念孫案:蕭本是也。
「沇容」雙聲字,謂禽獸衆多之貌也。
上文「萃傱允溶」,《文選》亦作「沇溶」,李善曰:「沇溶,盛多之貌也。
《上林賦》曰『沇溶淫鬻』。
沇,以水切。
今本「水」譌作「永」,據《上林賦》注改。
溶音容。
」是其證。
「沇」、「沈」草書相似,故「沇」譌爲「沈」。
《史記·六國表》索隱「鱄音屬沇反」,今本「沇」譌爲「沈」。
而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作「沈」矣。
晉灼曰:各本「晉灼」作「師古」,案,下有「師古曰」,則此非師古之注。
今據《文選注》改。
「口之上下名爲『噱』,言禽獸奔走倦極,皆遙張噱吐舌於紭罔之中也。
」師古曰:「噱音其略反。
紭,古『紘』字。
」念孫案:晉以口之上下爲「噱」,則「噱虖紭中」四字義不相屬,故又言「張噱吐舌」以曲通其義,殆失之迂矣。
餘謂「噱」讀爲「窮極倦」之「」,字本作「」,又作「」。
《方言》曰:「,也。
」「」與「倦」同。
《説文》作「」。
《玉篇》《廣韻》竝「其虐切」。
《廣雅》曰:「疲、羸、劵、,極也。
」「劵」亦與「倦」同。
,曹憲音巨略、去逆二反。
《司馬相如傳〈子虛賦〉》「徼受詘」,郭璞曰:「,疲極也。
」《上林賦》「與其窮極倦,驚憚讋伏」,郭璞曰:「窮極倦,疲憊也。
」。
然則「遙噱虖紭中」,謂禽獸皆遙倦於羅網之中也。
作「噱」者假借字耳。
「」、「噱」竝音其略反,故字亦相通。
儲胥 「《長楊賦》:『木雍槍纍,以爲儲胥。
』」蘇林曰:「木擁栅其外,又以竹槍纍爲外儲也。
」師古曰:「儲,歭也。
胥,須也。
以木擁槍及纍繩連結以爲儲胥,言有儲蓄以待所須也。
」宋祁曰:「黃朝英雲:『漢武作儲胥館。
「儲胥」猶言「皇居」也。
不必言「有儲蓄以待所須」。
《甘泉賦》雲「近則洪崖、旁皇、儲胥、弩阹」,皆宮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