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弟三

關燈
》「士不敢貫弓而報怨」,《漢書》作「彎」,是「貫」即「彎」也。

    頤,弓名也。

    《廣韻》作「弬」,音與「頤」同。

    雲:「弓名,出《韻略》。

    」古無「弬」字,借「頤」爲之耳。

    彎弓、奮戟,事同一類。

    《史記集解》曰:「『跿跔』音『徒俱』,跳躍也。

    『科頭』謂不著兜鍪入敵。

    」跿跔科頭而彎弓奮戟,言士之勇也。

     馳南陽之地 「秦攻陘,韓使人馳南陽之地。

    秦已馳,又攻陘,韓因割南陽之地。

    秦受地,又攻陘。

    陳軫謂秦王曰:『國形不便故馳,交不親故割。

    今割矣而交不親,馳矣而兵不止,臣恐山東之無以馳割事王者矣。

    』」鮑解「馳南陽之地」曰:「馳,反走,示服也。

    」解「秦已馳」曰:「馳,進也。

    韓避之而秦進也。

    」念孫案:鮑説甚謬。

    「馳」讀爲「移」。

    移,易也。

    謂以南陽之地易秦地也。

    下文曰:「國形不便故馳。

    」謂兩國之地形不便,故交相易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一年,及鄭馳地,我取枳道,與鄭鹿。

    」「馳地」謂易地也。

    「馳」字或作「施」,而皆讀爲「移」。

    《管子·國蓄篇》:「今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

    」《輕重甲篇》「施」作「移」。

    《荀子·儒效篇》「充虛之相施易也」,《漢書·衞綰傳》「劒,人之所施易」,「施」字竝讀爲「移」。

    下文曰:「公戰勝楚,遂與公乘楚,易三川而歸。

    」《史記·韓世家》「易」作「施」。

    《正義》以「施」爲「張設」,非是。

    説見《史記》。

    《田完世家》曰:「請與韓地,而王以施三川。

    」「施」竝與「移」同,字又作「弛」。

    《韓子·内儲説篇》曰:「應侯謂秦王曰:『上黨之安樂,其處甚勮,臣恐弛之而不聽,奈何?』王曰:『必弛易之矣。

    』」「弛」亦與「移」同。

    《集韻》:「弛,餘支切,改易也。

    」 縱韓爲不能聽我 「秦、韓戰於濁澤,韓氏急。

    公仲朋謂韓王曰:『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爲和於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

    此以一易二之計也。

    』韓王曰:『善。

    』乃儆公仲之行,將西講於秦。

    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而告之。

    陳軫曰:『王聽臣,爲之儆四竟之内,選師言救韓,令戰車滿道路。

    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已也。

    縱韓爲不能聽我,姚本如是。

    韓必德王也,必不爲鴈行以來。

    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國不大病矣。

    爲能聽我絶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於韓。

    韓得楚救,必輕秦。

    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我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

    』」念孫案:「縱韓爲不能聽我」,鮑本無「縱」字,是也。

    「韓爲不能聽我」、「爲能聽我」,兩「爲」字竝與「如」字同義。

    言韓如不能聽我,則韓必德我,而不爲戎首。

    如能聽我而絶秦,則韓必代楚受兵也。

    古或謂「如」曰「爲」。

    《秦策》曰「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

    中國爲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言中國如有事於秦也。

    又曰「爲我葬,必以魏子爲殉」,言如我葬也。

    《齊策》曰「楚大勝齊,其良士選卒必殪。

    齊爲勝,其良士選卒亦殪」,言齊如勝也。

    《楚策》曰「子爲見王,則必揜子鼻」,言子如見王也。

    《魏策》曰「痤有禦庶子公孫鞅,願王以國事聽之也。

    爲弗能聽,勿使出竟」,言如弗能聽也。

    《管子·戒篇》曰「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爲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言如臣死也。

    《呂氏春秋·異寶篇》曰「爲我死,王則封女,女必無受利地」,言如我死也。

    姚本作「縱韓爲不能聽我」者,後人不解「爲」字之義,故據《史記》加「縱」字,不知「爲」與「如」同義。

    若加「縱」字,則與「爲」字義不相屬矣。

    《史記·韓世家》作「縱韓不能聽我」,無「爲」字,則「縱」字之義可通。

    然據《索隱》單行本,亦無「縱」字。

     書報韓王 「尚靳歸書報韓王」。

    鮑讀「尚靳歸書」爲句,注曰:「以書歸。

    」念孫案:鮑説非也。

    此本作「尚靳歸報韓王」,謂靳自秦歸,以宣太後之言報韓王也。

    「歸」下不當有「書」字。

    《太平禦覽·兵部》《人事部》引此皆無「書」字。

     因也 「韓咎立爲君而未定也,其弟在周,周欲以車百乘重而送之,恐韓咎入韓之不立也。

    綦毋恢曰:『不如以百金從之,韓咎立,因也以爲戒。

    不立,則曰來効賊也。

    』」念孫案:「因也」當爲「因曰」,與下文「則曰」相對爲文。

    《韓子·説林篇》作「得立,因曰爲戒」,是其證。

     生得失 「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

    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洩」。

    鮑解「生得失」雲:「謂相可否。

    」今本《史記·刺客傳》亦作「生得失」。

    念孫案:《史記索隱》出「不能無生得」五字,解雲:「《戰國策》作『無生情』,言所將人多,或生異情,故語洩。

    此雲『生得』,言將多人往殺俠累,後又被生擒而事洩。

    亦兩通也。

    」據此,則《史記》本作「生得」。

    今本「得」下有「失」字,乃後人以意加之也。

    《戰國策》本作「生情」,而今本亦作「生得失」,則又後人據《史記》改之也。

     位正 「今王位正,張儀之貴,不得議公孫郝,是從臣不事大臣也。

    公孫郝之貴,不得議甘戊,則大臣不得事近臣矣」。

    鮑解「今王位正」句曰:「言武王能正貴賤之位。

    」念孫案:如鮑説,則當雲「今王正位」,不當雲「今王位正」也。

    今案「位」讀爲「涖」,「正」讀爲「政」。

    言自今王涖政以來,從臣不事大臣,大臣不事近臣也。

    上言「羣臣比周以蔽其上」,此言今王涖政以來,從臣不事大臣,大臣不事近臣,則羣臣不得比周以蔽上矣。

    故下文曰:「羣臣之賢不肖,可得而知也。

    」僖三年《穀梁傳》曰:「莅者,位也。

    」「位」與「涖」義同而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周官·肆師》「用牲于社宗則爲位」,故書「位」爲「涖」,是也。

    《秦策》曰「臣聞明主莅正」,即「莅政」也。

    「政」、「正」古多通用,不煩覶縷。

     燕 足下皆 「足下皆自覆之君也,僕者進取之臣也」。

    念孫案:「皆」字義不可通,「皆」當爲「者」。

    「足下者」與「僕者」相對爲文。

    今作「皆」者,因上文「皆自覆之術」而誤。

     君人 「臣聞古之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