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中》《太平禦覽·羽族部十一》引此皆有「言」字。
一淵不兩蛟下脫文 「故末不可以強於本,指不可以大於臂,下輕上重,其覆必易。
一淵不兩蛟」。
念孫案:「一淵不兩蛟」,即承上文言之,以明物不兩大之意,而語勢未了,其下必有脫文。
《太平禦覽·鱗介部二》引此「一淵不兩蛟」下有「一棲不兩雄,《韓子·揚榷篇》曰:「毋弛而弓,一棲兩雄。
」一則定,兩則争」,凡十一字。
又引高注雲:「以日月不得竝明,一國不可兩君也。
」上文「一淵不兩蛟」下引「鮫,魚之長,其皮有珠」雲雲,與今本高注同,則此所引亦是高注。
今本皆脫,當據補。
《文子·上德篇》亦雲:「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争。
」 子見子夏 見之 「子見子夏曰『何肥也』,魏文侯見之反被裘而負芻也」。
念孫案:「子見子夏」當作「曾子見子夏」,事見《韓子·喻老篇》。
「魏文侯見之反被裘而負芻也」當作「魏文侯之見反被裘而負芻也」。
自「陳成子恒之劫子淵捷也」以下,皆與此文同一例。
魏文侯事見《新序·雜事篇》。
死市 「拘囹圄者以日爲脩,當死市者以日爲短」。
念孫案:「死市」本作「市死」。
《初學記·政理部》《太平禦覽·刑法部八》引此竝作「市死」。
《釋名》亦雲:「市死曰棄市。
」 不用劒 「夫至巧不用劒」。
高注曰:「巧在心手,故不用劒。
」引之曰:「至巧不用劒」本作「至巧不用鉤繩」。
高注同。
《原道篇》曰:「規矩不能方員,鉤繩不能曲直。
」《莊子·駢拇篇》曰:「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也。
」又見下。
《齊俗篇》曰「規矩鉤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爲巧也」,即此所雲「至巧不用鉤繩」也。
《太平禦覽·工藝部九》引《齊俗篇》注雲「巧存於心也」,今《齊俗篇》脫此注。
即此注所雲「巧在心手,故不用鉤繩」也。
然則今本正文及注内兩「劒」字皆「鉤」字之誤,而「鉤」下又脫「繩」字明矣。
又案:《禦覽》引此亦作「至巧不用劒」,而引高注則雲「巧在心手,故不用劒繩」。
然則《禦覽》所引本作「鉤繩」,而今本作「劒」者,又後人據誤本《淮南》改之也。
誕者 「申徒狄負石自沈於淵,而溺者不可以爲抗;弦高誕而存鄭,誕者不可以爲常」。
念孫案:「誕」下不當有「者」字,此涉上文「溺者」而誤。
高注曰「誕非正也,故曰『不可以爲常』」,則無「者」字明矣。
《泰族篇》「弦高誕而存鄭,誕不可以爲常」,亦無「者」字。
千年之松 「千年之松,下有伏苓,今本「伏」作「茯」,乃後人所改。
《呂氏春秋·精通篇》注引此正作「伏」。
《説林篇》「伏苓抇,兔絲死」,字亦作「伏」。
今據改。
上有兔絲;上有叢蓍,下有伏龜」。
念孫案:「千年之松」四字,後人所加也。
此言聖人從外知内,以見知隱,故上有兔絲,則知下有伏苓;以下二句例之,則此當雲「上有兔絲,下有伏苓」,今雲「下有伏苓,上有兔絲」者,變文協韻耳。
上有叢蓍,則知下有伏龜。
兔絲在伏苓之上,故曰「上有兔絲」,非謂在松之上也。
伏苓在兔絲之下,故曰「下有伏苓」,亦非謂在松之下也。
若雲「千年之松,下有伏苓,上有兔絲」,則是以「上」、「下」爲松之上下矣。
然則「上有叢蓍,下有伏龜」,又作何解乎?高注雲:「伏苓,千歲松脂也,兔絲生其上而無根。
」此謂松脂入地,千年爲伏苓,《博物志》引《神仙傳》曰:「松脂入地千年,化爲伏苓。
」非謂千年之松下有伏苓也。
且注雲「兔絲生其上」,「其」字指「伏苓」而言,不指「松」言,則正文内本無「千年之松」四字明矣。
《呂氏春秋·精通篇》注、《太平禦覽·藥部六》《嘉祐本草補注》《埤雅》引此皆無「千年之松」四字。
《史記·續龜策傳》引《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亦無「千年松」之語。
周之所存 身所以亡 「大夫種知所以強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萇弘知周之所存,而不知身所以亡」。
念孫案:下二句「存」上脫「以」字,「身」下脫「之」字。
脩其
一淵不兩蛟下脫文 「故末不可以強於本,指不可以大於臂,下輕上重,其覆必易。
一淵不兩蛟」。
念孫案:「一淵不兩蛟」,即承上文言之,以明物不兩大之意,而語勢未了,其下必有脫文。
《太平禦覽·鱗介部二》引此「一淵不兩蛟」下有「一棲不兩雄,《韓子·揚榷篇》曰:「毋弛而弓,一棲兩雄。
」一則定,兩則争」,凡十一字。
又引高注雲:「以日月不得竝明,一國不可兩君也。
」上文「一淵不兩蛟」下引「鮫,魚之長,其皮有珠」雲雲,與今本高注同,則此所引亦是高注。
今本皆脫,當據補。
《文子·上德篇》亦雲:「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争。
」 子見子夏 見之 「子見子夏曰『何肥也』,魏文侯見之反被裘而負芻也」。
念孫案:「子見子夏」當作「曾子見子夏」,事見《韓子·喻老篇》。
「魏文侯見之反被裘而負芻也」當作「魏文侯之見反被裘而負芻也」。
自「陳成子恒之劫子淵捷也」以下,皆與此文同一例。
魏文侯事見《新序·雜事篇》。
死市 「拘囹圄者以日爲脩,當死市者以日爲短」。
念孫案:「死市」本作「市死」。
《初學記·政理部》《太平禦覽·刑法部八》引此竝作「市死」。
《釋名》亦雲:「市死曰棄市。
」 不用劒 「夫至巧不用劒」。
高注曰:「巧在心手,故不用劒。
」引之曰:「至巧不用劒」本作「至巧不用鉤繩」。
高注同。
《原道篇》曰:「規矩不能方員,鉤繩不能曲直。
」《莊子·駢拇篇》曰:「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也。
」又見下。
《齊俗篇》曰「規矩鉤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爲巧也」,即此所雲「至巧不用鉤繩」也。
《太平禦覽·工藝部九》引《齊俗篇》注雲「巧存於心也」,今《齊俗篇》脫此注。
即此注所雲「巧在心手,故不用鉤繩」也。
然則今本正文及注内兩「劒」字皆「鉤」字之誤,而「鉤」下又脫「繩」字明矣。
又案:《禦覽》引此亦作「至巧不用劒」,而引高注則雲「巧在心手,故不用劒繩」。
然則《禦覽》所引本作「鉤繩」,而今本作「劒」者,又後人據誤本《淮南》改之也。
誕者 「申徒狄負石自沈於淵,而溺者不可以爲抗;弦高誕而存鄭,誕者不可以爲常」。
念孫案:「誕」下不當有「者」字,此涉上文「溺者」而誤。
高注曰「誕非正也,故曰『不可以爲常』」,則無「者」字明矣。
《泰族篇》「弦高誕而存鄭,誕不可以爲常」,亦無「者」字。
千年之松 「千年之松,下有伏苓,今本「伏」作「茯」,乃後人所改。
《呂氏春秋·精通篇》注引此正作「伏」。
《説林篇》「伏苓抇,兔絲死」,字亦作「伏」。
今據改。
上有兔絲;上有叢蓍,下有伏龜」。
念孫案:「千年之松」四字,後人所加也。
此言聖人從外知内,以見知隱,故上有兔絲,則知下有伏苓;以下二句例之,則此當雲「上有兔絲,下有伏苓」,今雲「下有伏苓,上有兔絲」者,變文協韻耳。
上有叢蓍,則知下有伏龜。
兔絲在伏苓之上,故曰「上有兔絲」,非謂在松之上也。
伏苓在兔絲之下,故曰「下有伏苓」,亦非謂在松之下也。
若雲「千年之松,下有伏苓,上有兔絲」,則是以「上」、「下」爲松之上下矣。
然則「上有叢蓍,下有伏龜」,又作何解乎?高注雲:「伏苓,千歲松脂也,兔絲生其上而無根。
」此謂松脂入地,千年爲伏苓,《博物志》引《神仙傳》曰:「松脂入地千年,化爲伏苓。
」非謂千年之松下有伏苓也。
且注雲「兔絲生其上」,「其」字指「伏苓」而言,不指「松」言,則正文内本無「千年之松」四字明矣。
《呂氏春秋·精通篇》注、《太平禦覽·藥部六》《嘉祐本草補注》《埤雅》引此皆無「千年之松」四字。
《史記·續龜策傳》引《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亦無「千年松」之語。
周之所存 身所以亡 「大夫種知所以強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萇弘知周之所存,而不知身所以亡」。
念孫案:下二句「存」上脫「以」字,「身」下脫「之」字。
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