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八
關燈
小
中
大
ot儀式部一》引此正作「臿」,又舊本《北堂書鈔·儀飾部》、《太平禦覽·禮儀部四》《方術部八》引此竝作「插」。
積思 「專積思於經術」。
念孫案:「積思」當爲「精思」,字之誤也。
《藝文類聚·雜文部一》《太平禦覽·學部十》竝引作「專精經術」。
《北堂書鈔·藝文部三》《論語·序》疏竝引作「專精思於經術」,《漢紀·孝宣紀》同。
文雖小異,而字皆作「精」。
《董仲舒傳》「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兒寬傳》「帶經而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
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敖 「臣聞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敖」。
師古曰:「事見《虞書·益稷篇》。
」劉奉世曰:「此禹戒舜之語,非舜戒禹之辭也。
」念孫案:《史記·夏本紀》雲:「帝曰:『毋若丹朱敖,維慢遊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絶其世,予不能順是。
』禹曰:『予辛壬娶塗山,癸甲生啟。
』」雲雲。
《論衡·問孔篇》雲:「《尚書》曰:『毋若丹朱敖,惟慢遊是好。
』謂帝舜勑禹毋子不肖子也。
禹曰:『予娶,若時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
』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
」《譴告篇》雲:「舜戒禹曰:『毋若丹朱敖。
』」蓋司馬、劉、王所稱皆《今文尚書》,故與《古文》不同。
師古不見《今文》,故不能言其同異,而但雲「見《虞書·益稷篇》」也。
若仲馮據今本《尚書》以駁子政,固無譏焉。
高五王傳 既欺 「琅邪王劉澤既欺,不得反國」。
念孫案:「既欺」本作「既見欺」,謂見欺於齊王而不得反其國也。
今本脫「見」字,則文不成義。
《燕王劉澤傳》注引此有「見」字,《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同。
後聞 後擊 後見熊 「擊破三國兵,解圍。
已後聞齊初與三國有謀,將欲移兵伐齊」。
念孫案:「已後聞」三字文義不順,「後」當爲「復」,言欒布等破三國兵解齊圍,已而復聞齊與三國有謀,遂欲伐齊也。
《通鑑·漢紀八》作「後」,則所見《漢書》本已誤,《史記》正作「已而復聞齊初與三國有謀」。
《西南夷傳》雲:「王侯受詔,已復相攻。
」又《周勃傳》「破綰軍上蘭,後擊綰軍沮陽」,「後擊」亦當依《史記》作「復擊」。
又《武五子傳》:「昌邑王賀嘗見白犬,高三尺,無頭,其頸以下似人,而冠方山冠。
後見熊,左右皆莫見。
」宋祁曰:「浙本『後』作『復』。
」案浙本是也。
見犬、見熊皆一時之事,故總而言之曰「左右皆莫見」,不當雲「後見熊」也,《太平禦覽·皇王部十四》引此正作「復見熊」。
「復」「後」二字篆隸皆相似,故「復」譌作「後」,説見《史記·韓王信傳》。
臝 「或白晝使臝伏」。
念孫案:景祐本「臝」作「」,此古字之僅存者。
《説文》:「,袒也,從衣聲。
或從果聲,作『裸』。
」俗作「羸」,不合六書之義。
世人多見「臝」少見「」,而經傳中「」字皆譌爲「臝」矣。
蕭何曹參傳 魏將孫遬 「别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遬東張」。
蘇林曰:「東張屬河東。
」宋祁曰:「浙本『遬』字下有『軍』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上下文皆言「攻某軍」「擊某軍」,脫去「軍」字則語意不完。
《水經·涑水注》引此有「軍」字,《史記》同。
少朕 「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爲豈少朕與」。
師古曰:「言豈以我爲年少故也。
」《史記索隱》曰:「案『少』者,不足之詞,故胡亥亦雲『丞相豈少我哉』。
」念孫案:小司馬説是也。
《晏子春秋·外篇》亦雲「夫子何少寡人之甚也」。
《羣書治要》所引如是,今本「少」譌作「小」。
載其清靖 「載其清靖,民以寧壹」。
念孫案:載,行也,見《堯典》鄭注、昭十年《左傳》注、《周語》注、《淮南·俶真篇》注。
謂行其清靖之治也。
師古訓「載」爲「乘」,失之。
張陳王周傳 汜上 「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汜上」。
今本「汜」作「圯」,乃張佖所改。
劉攽、宋祁已辯之。
服虔曰:「『汜』音『頤』,楚人謂橋曰汜。
」應劭曰:「汜水之上也。
」文穎曰:「沂水上橋也。
」師古曰:「下邳之水,非汜水也,又非沂水,服説是也。
」念孫案:《水經·沂水注》曰:「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爲二水。
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閒以爲圯。
昔張子房遇黃石公于圯上,即此處也。
」據此則文穎以「汜」爲沂水上橋是也。
師古不審地望而非之,誤矣。
直墯其履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墯其履汜下」。
師古曰:「『直』猶『故』也,一曰『正』也。
」念孫案:「直」猶「特」也,説見《史記》。
斂衽 「楚必斂衽而朝」。
師古曰:「衽,衣襟也。
」念孫案:「衽」謂袂也。
《廣雅》曰:「袂、衽,袖也。
」衽,袂也,此雲「斂衽而朝」,《貨殖傳》雲「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是衽即袂也。
《管子·弟子職篇》曰「攝衽盥漱」,又曰「振衽埽席」,《趙策》曰「攝衽抱幾」,《列女傳·母儀傳》曰「文伯引衽攘捲而親饋之」,皆謂袂也。
鹿臺之財 「散鹿臺之財」。
念孫案:「財」當依《史記》作「錢」,此後人依晚出《古文尚書》改之也。
辯見《史記·周本紀》。
天下不復輸積 「息牛桃林之壄,天下不復輸積」。
宋祁曰:「浙本『天』字上有『示』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史記》、《漢紀》及《新序·善謀篇》皆有「示」字。
有故怨 「雍齒與我有故怨」。
念孫案:「怨」字因注文而衍,蓋正文本作「雍齒與我有故」,故服注申之曰「未起之時與我有故怨」,若正文有「怨」字,則服注爲贅語矣。
「有故」即「有怨」,《呂氏春秋·精諭篇》:「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衞,退朝而入。
衞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衞君之罪。
公曰:『吾與衞無故,子曷爲請?』」「無故」即「無怨」也。
《史記》作「雍齒與我故」,《文選·幽通賦》注、《太平禦覽·居處部二十三》引《漢書》竝作「雍齒與我有故」,《新序·善謀篇》同,皆無「怨」字。
上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 「上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明其代大子位必矣」。
景祐本「上」字下有「曰」字。
劉攽曰:「『曰』字後人妄加。
」念孫案:劉説非也。
「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是四皓述高帝之語如此,《外戚傳》曰:「大子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已,常欲廢之而立如意,如意類我。
」故下文曰「明其代大子位必矣」,若無「曰」字,則爲四皓語矣,是四皓以大子爲不肖也,豈其然乎?《史記》亦有「曰」字。
避逃我 「吾求公避逃我」。
念孫案:「避逃」上更有一「公」字,而今本脫之,則語意不完。
《外戚恩澤侯表·序》注、《文選·謝瞻〈張子房詩〉》注、《班彪〈王命論〉》注引此竝作「吾求公,公避逃我」。
《史記》及《新序·善謀篇》作「吾求公數歲,公避逃我」,皆重一「公」字。
所與 「所與從容言天下事甚衆」。
宋祁曰:「浙本『所與』下有『上』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無「上」字則文義不明,《史記》亦有「上」字。
絳灌等或讒平 議者或言 竹柏或枯 「絳、灌等或讒平」。
《史記》「或」作「鹹」。
念孫案:既言絳、灌等,則讒平者非止一人,作「鹹」者是也。
又《匈奴傳》:「單于遣右臯林王伊邪莫演等奉獻朝正月,伊邪莫演言欲降,下公卿議,議者或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漢紀·孝成紀》「或」作「鹹」。
案下文雲「光祿大夫谷永、議郎杜欽以爲不如勿受」,是議者皆言宜受其降,唯永、欽以爲不可也,亦以作「鹹」者爲是。
又《王莽傳》:「天鳯三年二月,大雨雪,深者一丈,竹柏或枯。
」「或」亦當從《漢紀·孝平紀》作「鹹」,皆字之誤也。
《北堂書鈔·天部四》引《王莽傳》正作「鹹」。
爲匈奴圍 「至平城,爲匈奴圍」。
宋祁曰:「『圍』字上疑有『所』字。
」念孫案:《文選·劉琨〈重贈盧諶詩〉》注、《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注引此皆有「所」字,《史記》同。
女弟 「樊噲,帝之故人,又呂後女弟呂須夫」。
念孫案:「弟」上本無「女」字,後人以意加之也。
「女弟」而但曰「弟」者,省文耳。
景祐本及《史記》
積思 「專積思於經術」。
念孫案:「積思」當爲「精思」,字之誤也。
《藝文類聚·雜文部一》《太平禦覽·學部十》竝引作「專精經術」。
《北堂書鈔·藝文部三》《論語·序》疏竝引作「專精思於經術」,《漢紀·孝宣紀》同。
文雖小異,而字皆作「精」。
《董仲舒傳》「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兒寬傳》「帶經而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
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敖 「臣聞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敖」。
師古曰:「事見《虞書·益稷篇》。
」劉奉世曰:「此禹戒舜之語,非舜戒禹之辭也。
」念孫案:《史記·夏本紀》雲:「帝曰:『毋若丹朱敖,維慢遊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絶其世,予不能順是。
』禹曰:『予辛壬娶塗山,癸甲生啟。
』」雲雲。
《論衡·問孔篇》雲:「《尚書》曰:『毋若丹朱敖,惟慢遊是好。
』謂帝舜勑禹毋子不肖子也。
禹曰:『予娶,若時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
』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
」《譴告篇》雲:「舜戒禹曰:『毋若丹朱敖。
』」蓋司馬、劉、王所稱皆《今文尚書》,故與《古文》不同。
師古不見《今文》,故不能言其同異,而但雲「見《虞書·益稷篇》」也。
若仲馮據今本《尚書》以駁子政,固無譏焉。
高五王傳 既欺 「琅邪王劉澤既欺,不得反國」。
念孫案:「既欺」本作「既見欺」,謂見欺於齊王而不得反其國也。
今本脫「見」字,則文不成義。
《燕王劉澤傳》注引此有「見」字,《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同。
後聞 後擊 後見熊 「擊破三國兵,解圍。
已後聞齊初與三國有謀,將欲移兵伐齊」。
念孫案:「已後聞」三字文義不順,「後」當爲「復」,言欒布等破三國兵解齊圍,已而復聞齊與三國有謀,遂欲伐齊也。
《通鑑·漢紀八》作「後」,則所見《漢書》本已誤,《史記》正作「已而復聞齊初與三國有謀」。
《西南夷傳》雲:「王侯受詔,已復相攻。
」又《周勃傳》「破綰軍上蘭,後擊綰軍沮陽」,「後擊」亦當依《史記》作「復擊」。
又《武五子傳》:「昌邑王賀嘗見白犬,高三尺,無頭,其頸以下似人,而冠方山冠。
後見熊,左右皆莫見。
」宋祁曰:「浙本『後』作『復』。
」案浙本是也。
見犬、見熊皆一時之事,故總而言之曰「左右皆莫見」,不當雲「後見熊」也,《太平禦覽·皇王部十四》引此正作「復見熊」。
「復」「後」二字篆隸皆相似,故「復」譌作「後」,説見《史記·韓王信傳》。
臝 「或白晝使臝伏」。
念孫案:景祐本「臝」作「」,此古字之僅存者。
《説文》:「,袒也,從衣聲。
或從果聲,作『裸』。
」俗作「羸」,不合六書之義。
世人多見「臝」少見「」,而經傳中「」字皆譌爲「臝」矣。
蕭何曹參傳 魏將孫遬 「别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遬東張」。
蘇林曰:「東張屬河東。
」宋祁曰:「浙本『遬』字下有『軍』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上下文皆言「攻某軍」「擊某軍」,脫去「軍」字則語意不完。
《水經·涑水注》引此有「軍」字,《史記》同。
少朕 「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爲豈少朕與」。
師古曰:「言豈以我爲年少故也。
」《史記索隱》曰:「案『少』者,不足之詞,故胡亥亦雲『丞相豈少我哉』。
」念孫案:小司馬説是也。
《晏子春秋·外篇》亦雲「夫子何少寡人之甚也」。
《羣書治要》所引如是,今本「少」譌作「小」。
載其清靖 「載其清靖,民以寧壹」。
念孫案:載,行也,見《堯典》鄭注、昭十年《左傳》注、《周語》注、《淮南·俶真篇》注。
謂行其清靖之治也。
師古訓「載」爲「乘」,失之。
張陳王周傳 汜上 「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汜上」。
今本「汜」作「圯」,乃張佖所改。
劉攽、宋祁已辯之。
服虔曰:「『汜』音『頤』,楚人謂橋曰汜。
」應劭曰:「汜水之上也。
」文穎曰:「沂水上橋也。
」師古曰:「下邳之水,非汜水也,又非沂水,服説是也。
」念孫案:《水經·沂水注》曰:「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爲二水。
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閒以爲圯。
昔張子房遇黃石公于圯上,即此處也。
」據此則文穎以「汜」爲沂水上橋是也。
師古不審地望而非之,誤矣。
直墯其履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墯其履汜下」。
師古曰:「『直』猶『故』也,一曰『正』也。
」念孫案:「直」猶「特」也,説見《史記》。
斂衽 「楚必斂衽而朝」。
師古曰:「衽,衣襟也。
」念孫案:「衽」謂袂也。
《廣雅》曰:「袂、衽,袖也。
」衽,袂也,此雲「斂衽而朝」,《貨殖傳》雲「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是衽即袂也。
《管子·弟子職篇》曰「攝衽盥漱」,又曰「振衽埽席」,《趙策》曰「攝衽抱幾」,《列女傳·母儀傳》曰「文伯引衽攘捲而親饋之」,皆謂袂也。
鹿臺之財 「散鹿臺之財」。
念孫案:「財」當依《史記》作「錢」,此後人依晚出《古文尚書》改之也。
辯見《史記·周本紀》。
天下不復輸積 「息牛桃林之壄,天下不復輸積」。
宋祁曰:「浙本『天』字上有『示』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史記》、《漢紀》及《新序·善謀篇》皆有「示」字。
有故怨 「雍齒與我有故怨」。
念孫案:「怨」字因注文而衍,蓋正文本作「雍齒與我有故」,故服注申之曰「未起之時與我有故怨」,若正文有「怨」字,則服注爲贅語矣。
「有故」即「有怨」,《呂氏春秋·精諭篇》:「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衞,退朝而入。
衞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衞君之罪。
公曰:『吾與衞無故,子曷爲請?』」「無故」即「無怨」也。
《史記》作「雍齒與我故」,《文選·幽通賦》注、《太平禦覽·居處部二十三》引《漢書》竝作「雍齒與我有故」,《新序·善謀篇》同,皆無「怨」字。
上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 「上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明其代大子位必矣」。
景祐本「上」字下有「曰」字。
劉攽曰:「『曰』字後人妄加。
」念孫案:劉説非也。
「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是四皓述高帝之語如此,《外戚傳》曰:「大子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已,常欲廢之而立如意,如意類我。
」故下文曰「明其代大子位必矣」,若無「曰」字,則爲四皓語矣,是四皓以大子爲不肖也,豈其然乎?《史記》亦有「曰」字。
避逃我 「吾求公避逃我」。
念孫案:「避逃」上更有一「公」字,而今本脫之,則語意不完。
《外戚恩澤侯表·序》注、《文選·謝瞻〈張子房詩〉》注、《班彪〈王命論〉》注引此竝作「吾求公,公避逃我」。
《史記》及《新序·善謀篇》作「吾求公數歲,公避逃我」,皆重一「公」字。
所與 「所與從容言天下事甚衆」。
宋祁曰:「浙本『所與』下有『上』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無「上」字則文義不明,《史記》亦有「上」字。
絳灌等或讒平 議者或言 竹柏或枯 「絳、灌等或讒平」。
《史記》「或」作「鹹」。
念孫案:既言絳、灌等,則讒平者非止一人,作「鹹」者是也。
又《匈奴傳》:「單于遣右臯林王伊邪莫演等奉獻朝正月,伊邪莫演言欲降,下公卿議,議者或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漢紀·孝成紀》「或」作「鹹」。
案下文雲「光祿大夫谷永、議郎杜欽以爲不如勿受」,是議者皆言宜受其降,唯永、欽以爲不可也,亦以作「鹹」者爲是。
又《王莽傳》:「天鳯三年二月,大雨雪,深者一丈,竹柏或枯。
」「或」亦當從《漢紀·孝平紀》作「鹹」,皆字之誤也。
《北堂書鈔·天部四》引《王莽傳》正作「鹹」。
爲匈奴圍 「至平城,爲匈奴圍」。
宋祁曰:「『圍』字上疑有『所』字。
」念孫案:《文選·劉琨〈重贈盧諶詩〉》注、《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注引此皆有「所」字,《史記》同。
女弟 「樊噲,帝之故人,又呂後女弟呂須夫」。
念孫案:「弟」上本無「女」字,後人以意加之也。
「女弟」而但曰「弟」者,省文耳。
景祐本及《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