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六

關燈
,不必曲爲之説也。

    或又曰:廬江郡下有灌水,雩婁縣下復有灌水,非重出乎?曰:非也。

    「灌水出金蘭西北東陵鄉」,是紀其所出也,「灌水北至蓼入決」,是紀其所入也。

    《志》文固有一水而兩見者,説見後「北地郡」下。

     陶丘亭 「濟陰郡定陶。

    《禹貢》陶丘在西南,句陶丘亭」。

    念孫案:「陶丘亭」三字文義未明,其下蓋脫「在南」二字。

    《詩譜》正義所引已與今本同。

    《水經·濟水注》曰:「菏水東逕陶丘北,《地理志》曰『《禹貢》陶丘在定陶西南,今本譌作「《禹貢》定陶西南有陶丘」,據新校本改。

    陶丘亭在南』。

    」是其證。

    陶丘在今定陶縣西南七裡,定陶故城在縣西北四裡。

     錯叔繡所封 「沛郡,公丘。

    故滕國,周懿王子錯叔繡所封」。

    景祐本「錯叔繡」下有「文公」二字。

    念孫案:景祐本是也。

    今本無「文公」二字者,後人以滕文公不當與祖同謚而删之也。

    不知子孫不可與祖父同名,未嘗不可同謚。

    周公之謚曰「文」,固與文王同謚矣。

    魯之文公又與周公同謚矣。

    推之他國,亦多有此,豈得憑臆妄删乎?《水經·泗水注》雲:「公丘縣故城在滕西北,《地理志》『周懿王子錯叔繡文公所封也』。

    」正與景祐本同。

    《路史·後紀十》「叔繡」下亦有「文公」二字。

     垓下 「洨垓下。

    高祖破項羽」。

    念孫案:「垓下」下脫「聚」字。

    《續漢書·郡國志》曰:「洨有垓下聚,高祖破項羽。

    」《水經·淮水注》曰:「洨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

    」皆本《地理志》。

    《高紀》「圍羽垓下」,李奇曰:「沛洨縣聚邑名也。

    」此言「垓下聚」而《高紀》但言「垓下」者,猶上文言「垂鄉,高祖破黥布」而《黥布傳》但言「垂」也。

    此記各縣鄉聚之名,則必當言「垂鄉」、「垓下聚」矣。

    故垓下聚在今鳳陽府靈壁縣東南。

     育成 「莽曰育成」。

    念孫案:「育成」當爲「肴成」,字之誤也。

    師古曰「『洨』音『肴』」,是「洨」、「肴」同音,故莽改洨爲肴成,猶上文鄲縣之改鄲城,蘄縣之改蘄城也。

    《水經注》作「育城」,亦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新校本改爲「肴城」是也。

    汲古閣本作「有城」亦誤。

     沙 「魏郡沙」。

    《續漢書·郡國志》同,《水經·濁漳》《清漳》二水《注》「沙」竝作「涉」。

    趙氏東潛曰:「兩《漢志》本作沙縣,至三國時始有涉名,《魏書》雲『太祖圍鄴,涉長梁岐以縣降』是也。

    」念孫案:趙説非也。

    《水經》:「清漳水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

    」注雲:「《地理志》魏郡之屬縣也。

    漳水於此有涉河之稱,蓋名因地變也。

    」是善長所見《漢志》本作「涉」不作「沙」,且漳水至涉縣而有涉河之名,則涉縣之名由來已久,不然漳水何以無沙河之名乎?《魏志·武帝紀》稱「涉長梁岐」,則涉乃漢時舊名,非自三國時始。

    《元和郡縣志》雲:「涉縣本漢舊縣,屬魏郡,因涉河水爲名。

    」《太平寰宇記》同。

    亦不言本名沙縣,後改爲涉縣也。

    趙氏以兩《漢志》皆作「沙」,遂謂涉縣本名沙縣。

    今考《王子侯表》雲「離石侯綰後更爲涉侯」,則涉縣乃西漢時舊名,而今本兩《漢志》作「沙」,皆傳寫之誤明矣。

     市樂 「鉅鹿郡新市,莽曰市樂」。

    念孫案:「市樂」當依《水經·濁漳水注》作「樂市」。

     沮水 黃河 「常山郡元氏。

    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東至堂陽入黃河」。

    念孫案:「沮」當爲「泜」,字之誤也。

    凡隷書從「氐」之字,或作「互」,又作「」。

    故「泜」字或作「沍」,《玉篇》曰:「泜,俗作沍。

    」又作「」,形與「沮」字相似,因譌而爲「沮」。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槀祗侯陳錯」,《漢表》「祗」作「祖」,亦是「祗」或作「」,因譌爲「祖」也。

    下文「濟水東至廮陶入泜」,《風俗通義》譌作「入沮」,是其明證也。

    《説文》曰:「泜,水,在常山。

    」郭璞注《北山經》曰:「今泜水出中丘縣西山窮泉谷,東至堂陽縣入於漳水。

    」皆本《地理志》,則「沮水」爲「泜水」之譌甚明。

    而「泜」字師古無音,至下文「洨水東南至廮陶入泜」始雲「『泜』音『脂』,又音丁計反」,又《史記·張耳陳餘傳》「斬陳餘泜水上」,索隱曰:「郭景純注《山海經》雲『泜水出常山中丘縣』。

    」不引《地理志》而引郭注,似唐時《地理志》「泜」字已譌作「沮」。

    然《文選·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牋〉》「重以泜水,漸漬疆宇」,李善注曰:「《漢書》恒山郡元氏縣有泜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東入黃河。

    」則唐時本尚有作「泜」者矣。

    又案《北山經》注言「泜水入漳」,而此雲「入黃河」者,蓋本借「章」爲「漳」。

    《禹貢》「至于衡漳」,《地理志》「漳」作「章」,又信都國信都下雲「故章河在北」。

    「章」與「黃」字形相近,因譌而爲「黃」也。

    隷書「章」字作「」,「黃」字作「黃」,二形相近。

    漢之堂陽即今之新河,乃漳水所經。

    《水經》曰「漳水過堂陽縣西」,非河水所經。

    《地理志》亦不謂河爲黃河也。

    而《文選》注亦作「黃」,則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耳。

     北谷 「上曲陽,恒山北谷在西北」。

    《義門讀書記》曰:「北谷即飛狐口,《後書注》引《晉地道記》:『自縣北行四百二十五裡,恒多山坂,《史記正義》作「得恒山岋」。

    名飛狐口。

    』」念孫案:飛狐口無北谷之名,「北谷」疑當作「代谷」。

    《管子·輕重戊篇》曰:「代王將其士卒葆於代谷之上。

    」《鹽鐵論·伐功篇》曰:「趙武靈王踰句注,過代谷。

    」《史記·趙世家》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正義曰:「《地道記》雲:『恒山在上曲陽縣西北百四十裡,北行四百五十裡得恒山岋,號飛狐口,北則代郡也。

    』」《水經·水注》引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

    」蓋恒山與代谷相連,故竝及之也。

    大原郡廣武下雲「句注、賈屋山在北」,文義與此同。

     石濟水 「房子,贊皇山,石濟水所出」。

    念孫案:「濟水」上衍「石」字。

    《説文》:「濟,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

    」《風俗通義》同。

    案應劭誤以此濟水爲四瀆之濟,則「濟」上本無「石」字明矣。

    《續漢書·郡國志》曰:「常山國房子有贊皇山,濟水出。

    」「濟」上皆無「石」字。

     世祖即位更名高邑 明帝改曰漢陽 「鄗,世祖即位,更名高邑,莽曰禾成亭」。

    念孫案:後漢所改郡縣皆班《志》所不載,「世祖」以下八字非班氏原文,蓋應劭注語也,且當在「莽曰禾成亭」之下。

    今則前後倒置,又脫「應劭曰」三字矣。

    考後漢所改郡縣,如河東郡彘縣「順帝改曰永安」,河内郡隆慮「避殤帝名,改曰林慮」,東郡觀縣「世祖更名衞國,以封周後」,清縣「章帝更名樂平」,夀良「世祖叔父名良,改曰夀張」,汝南郡縣「世祖更名固始」,新郪「章帝封殷後,更名宋」,山陽郡胡陵「章帝封東平王倉子爲侯,更名湖陸」,沛郡敬丘「明帝更名大丘」,芒縣「世祖更名臨睢」,清河郡厝縣「安帝以孝德皇後葬于厝,改曰甘陵」,勃海郡千童「靈帝改曰饒安」,平原郡富平「明帝更名厭次」,千乘郡「和帝更名樂安」,狄縣「安帝更名臨濟」,武陵郡索縣「順帝更名漢夀」,中山國苦陘「章帝更名漢昌」,安險「章帝更名安憙」,信都國「明帝更名樂安,安帝改曰安平」,梁國甾縣「章帝改曰考城」。

    以上二十條皆是應注,則鄗之「更名高邑」亦是應注明矣。

    又天水郡下雲「明帝改曰漢陽」,「明帝」上亦當有「應劭曰」三字。

     白陸谷 「南行唐。

    牛飲山白陸谷,滋水所出」。

    《攷異》曰:「《説文》作『白陘谷』。

    」念孫案:作「陘」者是也。

    《爾雅》曰「山絶陘」,考河北八陘有白陘之目,見《元和郡縣志》引《述征記》。

    與此白陘谷義相近也。

    若作「白陸谷」則義無所取,蓋俗書「陘」字作「」,與「陸」相似而誤。

     題 「清河郡題」。

    師古曰:「『』,古『莎』字。

    」《廣韻》《集韻》亦作「」。

    引之曰:字從心聲者不得有「莎」音,「」當爲「」。

    《説文》「沙」或作「」,故「」從沙聲而或作「」,今作「」者,「」之省文也。

    隷書「心」字作「」,與「尐」相似而誤。

    尐,少也,讀若「輟」。

     也 「涿郡故安,閻鄉,易水所出,東至範陽入濡也」。

    念孫案:「也」字涉注文「入淶也」而衍。

     水亦至範陽 「水亦至範陽入淶」。

    念孫案:「水」上脫「濡」字,此承上文而言。

    言易水至範陽入濡,濡水亦至範陽入淶也。

    《説文》曰:「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淶。

    」今本「淶」字譌作「漆涑」二字,據《一切經音義》六引改。

    《水經·易水注》曰:「濡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

    」又《巨馬河注》曰:「巨馬河即淶水也。

    」此易水入濡,濡水入淶之明證。

    師古所見本已脫「濡」字,乃曲爲之説曰「言易水又至範陽入淶也」,斯爲謬矣。

    又案遼西郡肥如下雲「濡水南入海」,今本「海」下衍「陽」字,辯見後「海陽」下。

    此「濡」字音乃官反,《水經·濡水注》所謂「『濡』『難』聲相近」者也。

    此雲「易水至範陽入濡」,「濡」音而于反,昭七年《左傳》「盟于濡上」是也。

    而師古曰「濡音乃官反」,則又誤以涿郡之濡爲遼西之濡矣。

    又案:遼西之「濡」字本作「渜」,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