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弟二

關燈
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

    念孫案:「未涉」下當有「泗」字,寫者脫去耳。

    「疆」當爲「彊」,字之誤也。

    「彊秦」二字下屬爲句。

    若以「疆」字上屬爲句,則文不成義。

    此言齊興兵攻楚之東地,尚未涉泗,而彊秦已以五十萬臨其右壤也。

    《史記·楚世家》:「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

    』」《齊策》作:「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高注:「下東國,楚東邑近齊也。

    」然則「下東國」即淮北之地,亦即此篇所謂「東地五百裡」也。

    地在淮北,則爲泗水所經,故齊攻楚之東地,必涉泗水也。

     三日 因鬼見帝下有脫文 「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

    談卒,辭而行,曰:『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念孫案:「三日」當作「三月」。

    《藝文類聚·火部》《太平禦覽·飲食部》及《文選·張協〈雜詩〉》注引此竝作「三月」。

    據下文雲「王難得見如天帝」,則當作「三月」明矣。

    下文「汗明見春申君,候閒三月而後得見」,事與此同也。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語意未了,其下必有脫文。

    《類聚》《禦覽》《文選注》引此竝有「其可得乎」四字,當是也。

     墨黑 「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

    鮑注曰:「黑,言其髮。

    」姚曰:「别本作『黛黑』。

    」念孫案:别本是也。

    《説文》:「黱,畫眉也。

    」《玉篇》:「黛,同『黱』。

    」《楚辭·大招》及《列子·周穆王篇》《鴻烈·脩務篇》竝雲「粉白黛黑」,郭璞《子虛賦注》《文選·西都賦》注、《史記·司馬相如傳》正義、《後漢書·班固傳》注、《藝文類聚·人部》《太平禦覽·人事部》引《策》文竝作「粉白黛黑」。

     或謂楚王篇 「或謂楚王曰,臣聞從者欲合天下以朝大王」雲雲。

    念孫案:此篇在第十七卷之首,而《文選·爲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注引此「或謂楚王」作「唐雎謂楚王」,則合上卷末「唐且見春申君曰」雲雲爲一篇。

    是李善所見本,此處不分卷,而「謂楚王」之上亦無「或」字也。

     以其類爲招 倏忽之閒墜於公子之手 「黃雀俯噣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爲無患,與人無争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爲招。

    晝遊乎茂樹,夕調乎酸鹹,倏忽之閒,墜於公子之手」。

    念孫案:「以其類爲招」,「類」當爲「頸」,字之誤也。

    招,旳也,言以其頸爲準旳也。

    《呂氏春秋·本生篇》曰「萬人操弓,共射一招」,高注:「招,埻旳也。

    」《别類篇》曰:「射招者,欲其中小也。

    」《文選·阮籍〈詠懷詩〉》注引此作「以其頸爲旳」,《藝文類聚·鳥部》《太平禦覽·羽族部》竝引此雲「左挾彈,右攝丸,以加其頸」。

    姚曰:「《春秋後語》雲:『以其頸爲旳。

    』『旳』或爲『招』。

    」以上姚校本語。

    「招」、「旳」古聲相近,故字亦相通也。

    凡從勺聲之字,古音皆屬宵部。

    故「旳」從勺聲而通作「招」。

    《説文》「杓,從木勺聲,甫搖切」,「尥,從尢勺聲」,《玉篇》「平交、力弔二切」,皆其例也。

    「倏忽之閒,墜於公子之手」,姚雲:「三同。

    集無此十字。

    曾雲一本有。

    」念孫案:無此十字者是也。

    一本有者,後人妄加之耳。

    「夕調乎酸鹹」,謂烹之也。

    既烹之矣,何又言「倏忽之閒,墜於公子之手」乎?下文説黃鵠之事,至晝遊乎江河,夕調乎鼎鼐,以下更不贅一語。

    此獨於「夕調乎酸鹹」之下加二語以成蛇足,甚無謂也。

    《文選·詠懷詩》注及《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引《戰國策》竝無此十字,《新序·雜事篇》亦無此十字。

     鯉 「黃鵠俯噣鯉,仰嚙衡」。

    鮑改「」爲「鱔」,雲:「字書無『』字。

    」念孫案:「鯉」當從《新序》作「鰋鯉」。

    《小雅》《周頌》皆以「鰋鯉」連文,鮑失考而改「」爲「鱔」,謬矣。

    《類聚·鳥部》《禦覽·羽族部》引此竝作「鰋鯉」。

     褘布與莫知媒兮 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 詩曰上天甚神無自瘵也 「孫子爲書謝春申君,因爲賦曰:『寶珍隋珠,不知佩兮。

    褘布與,不知異兮。

    閭姝子奢,莫知媒兮。

    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

    以瞽爲明,以聾爲聰。

    以是爲非,以吉爲兇。

    嗚呼上天!曷惟其同?』《詩》曰:『上天甚神,無自瘵也。

    』」自「寶珍隋珠」至「曷惟其同」,皆出《荀子·賦篇》,《韓詩外傳》亦同。

    「褘布與」,姚雲:「『褘』,孫作『襍』。

    」鮑改爲「褘衣與絲」,注雲:「《禮》:後服褘衣。

    」念孫案:鮑説甚謬。

    孫樸本作「襍」是也。

    《荀子》及《外傳》竝作「襍布與錦」,此《策》「錦」作「」,蓋「錦」譌爲「綿」,轉寫爲「緜」,又譌爲「」耳。

    隷書「」字或作「」,「緜」字或作「」,二形相似,故「緜」譌作「」。

    漢《緜竹令王君神道》「緜」字作「」,是其證也。

    《鴻烈·本經篇》「緜聯房植」,《史記·孝文紀》「歷日緜長」,今本「緜」字竝譌作「」。

    襍布與錦,不知别異,言美惡不分也。

    「莫知媒」,當從《荀子》《外傳》作「莫之媒」,「之」與「知」聲相溷,又與上文兩「不知」相涉而誤。

    言無人爲之媒也。

    「嫫母求之,又甚喜之」,《荀子》《外傳》竝作「嫫母力父是之喜」,《荀子》一本作「刁父」。

    此《策》「求之」二字未詳何字之譌,「又」即「父」之譌也。

    篆文「父」字作「」,「又」字作「」,二形相似。

    「甚喜之」當從《荀子》《外傳》作「是之喜」,言惟嫫母力父是喜也。

    「是」與「甚」,字之誤。

    隷書「是」字作「」,「甚」字或作「」,二形相似,故「是」譌爲「甚」。

    《管子·小匡篇》「擇其寡功者而譙之」,《齊語》「其」作「是」,此因「其」譌爲「甚」,故又譌爲「是」也。

    《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