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廿
關燈
小
中
大
一例。
若雲「欲成霸王之業」,則與下句不合,且與下文不類矣。
《詮言篇》「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以下八句,竝與此同,是其證。
節用 「故爲治之本,務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反性。
未有能搖其本而靜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念孫案:「節用」皆當爲「節欲」,此因上文「足用」而誤也。
《文子·下德篇》作「節用」,亦後人以誤本《淮南》改之。
《齊俗篇》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又雲「欲節事寡」,故曰:「省事之本在於節欲,節欲之本在於反性。
」今本「節欲」作「節用」,則非其指矣。
《詮言篇》雲「省事之本,在於節欲;節欲之本,在於反性」,以上八句,皆與此同。
《齊民要術》引此亦作「節欲」,又引注雲:「節,止。
欲,貪。
」此皆其明證矣。
或謂《齊民要術》所引爲《詮言篇》文,非也。
案:《詮言篇》「節欲之本,在於反性」下有「反性之本,在於去載」二句,而無「未有能搖其本而靜其末」二句。
今《要術》引「節欲之本,在於反性」下,即繼以「未有能搖其本」雲雲,是所引乃《泰族篇》文,非《詮言篇》文也。
一人之德 「紂有南面之名,而無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
念孫案:「德」本作「譽」。
「無一人之譽」,謂無一人稱譽之也。
此言紂失人心,故雖有南面之名,而實無一人之譽。
「譽」與「名」相對爲文,後人改爲「無一人之德」,則文不成義矣。
《太平禦覽·皇王部八》引此正作「無一人之譽」。
《文子·下德篇》同。
《禦覽·皇王部七》又引譙周《法訓》雲:「桀、紂雖有天子之位,而無一人之譽。
」 周處酆鎬之地方不過百裡 「周處酆鎬之地方不過百裡」。
念孫案:「酆鎬」下衍「之」字。
此以「周處酆鎬」爲句,「地方不過百裡」爲句,兩句中不當有「之」字。
《呂氏春秋·疑似篇》亦以「周宅酆鎬」爲句。
挺肳 「乃折枹毀鼓,偃五兵,縱牛馬,挺肳而朝天下」。
《道藏》本、劉本如是。
各本「挺肳」皆作「笏」。
念孫案:「肳」當爲「曶」。
「曶」,古「笏」字也。
《臯陶謨》「在治忽」,鄭本作「曶」,注雲:「曶者,笏也。
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
君亦有焉。
」見《史記·夏本紀》集解。
《穆天子傳》曰:「天子曶。
」今作「肳」者,「曶」變爲「昒」,又誤爲「肳」耳,無煩改爲「笏」也。
「挺」當爲「捷」。
隷書「捷」字或作「揵」,凡從疌、從建之字多相亂,説見《漢書》「揵之江」下。
形與「挺」相似,因誤爲「挺」。
《説苑·説叢篇》:「猿得木而捷,魚得水而騖。
」《續史記·孝武紀》「薦紳之屬」,索隱:「薦,音『』。
,捷也。
」今本「捷」字竝誤作「挺」。
「捷」與「插」同,言插笏而朝天下也。
《小雅·鴛鴦篇》「戢其左翼」,《韓詩》曰:「戢,捷也。
捷其噣於左也。
」《士冠禮》注「扱柶於醴中」,《鄉射禮》注「,插也」,《大射儀》注「,扱也」,《内則》注「,猶扱也」,釋文「插」、「扱」二字竝作「捷」。
《管子·小匡篇》「管仲詘纓捷衽」,字竝與「插」同。
「捷曶」,猶笏也。
後人不知「挺」爲「捷」之誤,而改「挺」爲「」,義則是,而文則非矣。
相率而爲緻勇之寇 方面 「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乃相率而爲緻勇之寇,皆方面奮臂而爲之鬭」。
念孫案:此當作「乃相率緻勇而爲之寇」,與下句相對爲文。
各本「而爲」二字誤在「緻勇」之上,則文不成義。
「方面」與「奮臂」亦相對爲文。
《道藏》本、劉本皆作「方面」,《漢魏叢書》本「面」誤爲「命而」,莊本從之,斯爲謬矣。
將卒 「當此之時,無將卒以行列之,各緻其死」。
念孫案:「卒」當爲「率」。
「率」與「帥」同。
將帥所以統三軍,故無將帥則無行列,若卒則即在行列之中,不得言無將卒以行列之也。
隷書「率」或作「」,見漢《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形與「卒」相似,故書傳中「率」字多誤爲「卒」。
説見《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將卒」下。
快然而嘆之 「穿隙穴,見雨零,則快然而嘆之」。
念孫案:「嘆」與「快然」義不相屬,「快然而嘆之」當作「快然而笑」,衍「之」字。
下文「肆然而喜」、「曠然而樂」,與此文同一例。
俗書「笑」字作「咲」,「嘆」字作「」,二形相似而誤。
《文選·求自試表》注、《太平禦覽·人事部百二十》竝引《呂氏春秋·愛士篇》「繆公笑曰」,今本「笑」誤作「歎」。
又況 「又況登太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閒者乎」。
念孫案:下「又況」因上「又況」而衍。
「萬物在其閒」即承上文言之,非有二義。
射快 「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則説;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射快」。
高注:「金目,深目,所以望遠近射準也。
」陳氏觀樓曰:「『則快』二字與『則説』、『則喜』相對爲文,『快』上不當有『射』字,蓋因高注『射準』而衍。
下文『豈直一説之快哉』,正與此句相應。
莊本依劉本作『快射』,亦非。
」 害人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
念孫案:「害人」本作「害之」,此涉上下文「人」字而誤。
《羣書治要》及《太平禦覽·學部一》引此竝作「嬉戲害之也」。
一性也 「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一性也」。
念孫案:下「一」字因上「一」字而衍。
此言本末兼愛,人性皆然。
「性也」二字與《孟子》「食色,性也」同義,「性」上不當有「一」字。
劉依《文子·上義篇》删去「一」字,是也。
所在 「君子與小人之性非異也,所在先後而已矣」。
念孫案:「所在」當爲「在所」。
天地之性也天地之生物也 「天地之性也。
天地之生物也有本末」。
念孫案:此本作「天地之性物也有本末」。
「性」即「生」字也,《淮南》書中「生」字多作「性」。
後人不識古字,乃於「天地之性」下加「也」字,又加「天地之生」四字,斯爲謬矣。
上文「食其口而百節肥」二句,皆指人事言之,與天地之生物無涉,不得於「天地之性」下加「也」字以承上文也。
棄義 「且法之生也,以輔仁義,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頭足也」。
念孫案:「義」上脫「
若雲「欲成霸王之業」,則與下句不合,且與下文不類矣。
《詮言篇》「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以下八句,竝與此同,是其證。
節用 「故爲治之本,務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反性。
未有能搖其本而靜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念孫案:「節用」皆當爲「節欲」,此因上文「足用」而誤也。
《文子·下德篇》作「節用」,亦後人以誤本《淮南》改之。
《齊俗篇》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又雲「欲節事寡」,故曰:「省事之本在於節欲,節欲之本在於反性。
」今本「節欲」作「節用」,則非其指矣。
《詮言篇》雲「省事之本,在於節欲;節欲之本,在於反性」,以上八句,皆與此同。
《齊民要術》引此亦作「節欲」,又引注雲:「節,止。
欲,貪。
」此皆其明證矣。
或謂《齊民要術》所引爲《詮言篇》文,非也。
案:《詮言篇》「節欲之本,在於反性」下有「反性之本,在於去載」二句,而無「未有能搖其本而靜其末」二句。
今《要術》引「節欲之本,在於反性」下,即繼以「未有能搖其本」雲雲,是所引乃《泰族篇》文,非《詮言篇》文也。
一人之德 「紂有南面之名,而無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
念孫案:「德」本作「譽」。
「無一人之譽」,謂無一人稱譽之也。
此言紂失人心,故雖有南面之名,而實無一人之譽。
「譽」與「名」相對爲文,後人改爲「無一人之德」,則文不成義矣。
《太平禦覽·皇王部八》引此正作「無一人之譽」。
《文子·下德篇》同。
《禦覽·皇王部七》又引譙周《法訓》雲:「桀、紂雖有天子之位,而無一人之譽。
」 周處酆鎬之地方不過百裡 「周處酆鎬之地方不過百裡」。
念孫案:「酆鎬」下衍「之」字。
此以「周處酆鎬」爲句,「地方不過百裡」爲句,兩句中不當有「之」字。
《呂氏春秋·疑似篇》亦以「周宅酆鎬」爲句。
挺肳 「乃折枹毀鼓,偃五兵,縱牛馬,挺肳而朝天下」。
《道藏》本、劉本如是。
各本「挺肳」皆作「笏」。
念孫案:「肳」當爲「曶」。
「曶」,古「笏」字也。
《臯陶謨》「在治忽」,鄭本作「曶」,注雲:「曶者,笏也。
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
君亦有焉。
」見《史記·夏本紀》集解。
《穆天子傳》曰:「天子曶。
」今作「肳」者,「曶」變爲「昒」,又誤爲「肳」耳,無煩改爲「笏」也。
「挺」當爲「捷」。
隷書「捷」字或作「揵」,凡從疌、從建之字多相亂,説見《漢書》「揵之江」下。
形與「挺」相似,因誤爲「挺」。
《説苑·説叢篇》:「猿得木而捷,魚得水而騖。
」《續史記·孝武紀》「薦紳之屬」,索隱:「薦,音『』。
,捷也。
」今本「捷」字竝誤作「挺」。
「捷」與「插」同,言插笏而朝天下也。
《小雅·鴛鴦篇》「戢其左翼」,《韓詩》曰:「戢,捷也。
捷其噣於左也。
」《士冠禮》注「扱柶於醴中」,《鄉射禮》注「,插也」,《大射儀》注「,扱也」,《内則》注「,猶扱也」,釋文「插」、「扱」二字竝作「捷」。
《管子·小匡篇》「管仲詘纓捷衽」,字竝與「插」同。
「捷曶」,猶笏也。
後人不知「挺」爲「捷」之誤,而改「挺」爲「」,義則是,而文則非矣。
相率而爲緻勇之寇 方面 「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乃相率而爲緻勇之寇,皆方面奮臂而爲之鬭」。
念孫案:此當作「乃相率緻勇而爲之寇」,與下句相對爲文。
各本「而爲」二字誤在「緻勇」之上,則文不成義。
「方面」與「奮臂」亦相對爲文。
《道藏》本、劉本皆作「方面」,《漢魏叢書》本「面」誤爲「命而」,莊本從之,斯爲謬矣。
將卒 「當此之時,無將卒以行列之,各緻其死」。
念孫案:「卒」當爲「率」。
「率」與「帥」同。
將帥所以統三軍,故無將帥則無行列,若卒則即在行列之中,不得言無將卒以行列之也。
隷書「率」或作「」,見漢《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形與「卒」相似,故書傳中「率」字多誤爲「卒」。
説見《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將卒」下。
快然而嘆之 「穿隙穴,見雨零,則快然而嘆之」。
念孫案:「嘆」與「快然」義不相屬,「快然而嘆之」當作「快然而笑」,衍「之」字。
下文「肆然而喜」、「曠然而樂」,與此文同一例。
俗書「笑」字作「咲」,「嘆」字作「」,二形相似而誤。
《文選·求自試表》注、《太平禦覽·人事部百二十》竝引《呂氏春秋·愛士篇》「繆公笑曰」,今本「笑」誤作「歎」。
又況 「又況登太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閒者乎」。
念孫案:下「又況」因上「又況」而衍。
「萬物在其閒」即承上文言之,非有二義。
射快 「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則説;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射快」。
高注:「金目,深目,所以望遠近射準也。
」陳氏觀樓曰:「『則快』二字與『則説』、『則喜』相對爲文,『快』上不當有『射』字,蓋因高注『射準』而衍。
下文『豈直一説之快哉』,正與此句相應。
莊本依劉本作『快射』,亦非。
」 害人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
念孫案:「害人」本作「害之」,此涉上下文「人」字而誤。
《羣書治要》及《太平禦覽·學部一》引此竝作「嬉戲害之也」。
一性也 「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一性也」。
念孫案:下「一」字因上「一」字而衍。
此言本末兼愛,人性皆然。
「性也」二字與《孟子》「食色,性也」同義,「性」上不當有「一」字。
劉依《文子·上義篇》删去「一」字,是也。
所在 「君子與小人之性非異也,所在先後而已矣」。
念孫案:「所在」當爲「在所」。
天地之性也天地之生物也 「天地之性也。
天地之生物也有本末」。
念孫案:此本作「天地之性物也有本末」。
「性」即「生」字也,《淮南》書中「生」字多作「性」。
後人不識古字,乃於「天地之性」下加「也」字,又加「天地之生」四字,斯爲謬矣。
上文「食其口而百節肥」二句,皆指人事言之,與天地之生物無涉,不得於「天地之性」下加「也」字以承上文也。
棄義 「且法之生也,以輔仁義,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頭足也」。
念孫案:「義」上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