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三

關燈
無定」。

    念孫案:「巧」當爲「功」,字之誤也。

    《七法篇》作「器械不功」,尹彼注曰:「功,謂堅利。

    」是也。

    器械堅利,則用之可久,故下文曰:「器械功,則伐而不費。

    」今本亦誤作「巧」,《七法篇》作「功」。

    無取於「巧」也。

    孫説同。

     教其身 「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

    洪雲:「『身』當爲『耳』。

    號令之數,耳所聽也,因字形相似而誤。

    尹注非。

    」 韟 「舉韟章,則載食而駕」。

    尹注曰:「韟,韜也。

    」念孫案:「韟」本作「臯」,即「櫜」字也。

    《詩·彤弓》、《時邁》傳竝曰:「櫜,韜也。

    」莊十年《左傳》正義曰:「《樂記》雲:『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名之曰建櫜。

    』鄭玄以爲兵甲之衣曰『櫜』。

    櫜,韜也,其字或作『建臯』。

    」是「櫜」、「臯」古字通,故尹注雲:「臯,韜也。

    」今本作「韟」者,因「韜」字而誤加「韋」耳,《白帖》五十八引此已誤。

    考《説文》《玉篇》《廣韻》,皆無「韟」字,唯《集韻》雲:「櫜,或作韟。

    」則爲俗本《管子》所惑也。

     大 匡 惕而有大慮 惕而亟驕 吾君惕 「小白之爲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

    尹注曰:「言雖無小智,能惕懼而有大慮。

    」念孫案:「惕懼」與「有大慮」義不相屬,尹説非也。

    「惕」當爲「愓」,字之誤也。

    《説文》:「愓,放也。

    」今通作「蕩」,言小白之爲人跌蕩而有大慮也。

    跌蕩則爲人所不容,故下句即雲:「非夷吾莫容小白也。

    」下文曰「臣聞齊君惕而亟驕」,「惕」亦當爲「愓」。

    《荀子·榮辱篇》曰:「愓悍憍暴」是也,「憍」與「驕」同。

    又下文「吾君惕惕」,亦當爲「愓」。

     兄 「召忽曰:犯吾君命,而廢吾所立,奪吾糾也,雖得天下,吾不生也。

    兄與我齊國之政也」。

    《困學紀聞·諸子類》引張嵲《讀管子》曰:「『兄』,古『況』字,而注乃謂召忽謂管仲爲兄,陋矣。

    」 脅之 「使公子彭生乘魯侯,脅之,公薨于車」。

    尹注曰:「拉其脅而殺之。

    」引之曰:彭生之殺魯侯,固由斷其脅骨,然「脅之」之「脅」,則非謂脅骨也。

    「脅」即「拹」字之假借。

    《説文》曰:「拹,摺也。

    一曰拉也。

    」「摺,敗也。

    」「拉,摧也。

    」「摧,折也。

    」《玉篇》「拹」音呂闔、虛業二切,虛業切之音正與「脅」同,故借「脅」爲「拹」。

    莊元年《公羊傳》説此事曰「拹幹而殺之。

    」何注曰:「拹,折聲也,以手拹折其幹。

    」釋文:「拹,本又作搚,亦作拉。

    」然則「脅之」者,以手摧折之也,若以爲「胸脅」之「脅」,則當雲「折其脅」,不得雲「脅之」矣,今使折人之首而曰「首之」,折人之足而曰「足之」,其可通乎! 歸死 「禮成而不反,無所歸死,請以彭生除之」。

    念孫案:「無所歸死」,當依《左傳》作「無所歸咎」,字之誤耳。

     徒人費 「誅屨於徒人費」。

    引之曰:「徒人費」本作「侍人費」,此後人據誤本《左傳》改之也,辯見《經義述聞》。

     彼知能弱齊 「夷吾受之,則彼知能弱齊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將反於齊也,必將殺之」。

    念孫案:「彼知能弱齊」,本作「彼能弱齊」。

    「彼」,謂魯也。

    《小匡篇》作「則魯能弱齊矣」,是其證。

    「彼」下「知」字,涉下文「彼知」而衍。

     及齊君之能用之也 「臣聞齊君惕而亟驕,雖得賢,庸必能用之乎?及齊君之能用之也,管子之事濟也」。

    尹注曰:「『及』,猶『就』也。

    就令能用之,管子之事必濟也。

    」念孫案:尹未曉「及」字之義。

    「及」,猶「若」也,言若齊君能用之,則管子之事必濟也。

    《樂記》曰:「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

    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及夫」,若夫也。

    《中庸》曰:「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

    」「及其」,若其也。

    言自其一處言之,則惟此昭昭之多,若自其無窮言之,則日月星辰萬物皆在其中。

    下文「及其廣厚」、「及其廣大」、「及其不測」竝同此意,非謂天地山川之大,由於積累也。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言若吾無身也。

    又曰:「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言若其有事也。

     不能待 不能止待 「夫管仲,天下之大聖也。

    今若殺之,此鮑叔之友也,鮑叔因此以作難,君必不能待也」。

    尹注曰:「待,猶擬也。

    」引之曰:尹訓「待」爲「擬」,於義無取。

    今案:待者,禦也。

    言鮑叔作難,君必不能禦之也。

    《魯語》曰:「帥大讎以憚小國,其誰雲待之?」《楚語》曰:「其獨何力以待之。

    」韋注竝曰:「待,禦也。

    」昭七年《左傳》曰:「晉師必至,吾無以待之。

    」《墨子·七患篇》曰:「桀無待湯之備,故放。

    紂無待武之備,故殺。

    」《孟子·梁惠王篇》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是「待」爲「禦」也。

    禦敵謂之「待」,故爲宮室以禦風雨亦謂之「待」。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其義一也。

    《墨子·辭過篇》「宮室足以待雪霜雨露」,《節用篇》「待」作「圉」,「圉」與「禦」同。

    又《制分篇》曰:「故莫知其將至也,至而不可圉。

    莫知其將去也,去而不可止。

    敵人雖衆,不能止待。

    」「止待」即「止禦」也。

    「止」字承上「不可止」而言,「待」字承上「不可圉」而言。

    尹以「待」字下屬爲句,大謬,劉已辯之。

     踐位 「桓公二年,踐位召管仲」。

    念孫案:「桓公踐位」已見上文,此自謂桓公二年召管仲耳,「踐位」二字乃涉上文而衍,尹氏不察,而雲:「入國二年,方得踐位。

    」謬矣。

     外亂之本 「内奪民用,士勸於勇,外亂之本也」。

    念孫案:「外亂之本也」本作「亂之本」也,「亂」上「外」字涉下文「外犯諸侯」而衍。

    内奪民用,士勸於勇,其事皆在内而不在外,下文「外犯諸侯」乃始言外事耳。

    尹注非。

     其智多誨 自及 「吾君惕,「惕」當爲「愓」。

    愓,放也。

    説見前「惕而有大慮」下。

    其智多誨,姑少胥其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