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有「偶」、「寓」二音,後人改「禺」爲「偶」,又改注文曰「偶音遇」,斯爲謬矣。
《封禪書》「木禺龍欒車一駟」,索隱曰:「禺,一音『寓』,寄也,寄龍形於木。
一音『偶』,亦謂偶其形於木也。
」《後漢書·劉表傳論》曰「其猶木禺之於人也」,是「偶人」之「偶」,古通作「禺」。
《管子·海王篇》「禺策之商日二百萬」,尹知章曰:「禺,讀爲偶。
」《漢書·匈奴傳》「此溫偶駼王所居地也」,班固《燕然山銘》「斬溫禺以釁鼓」,「溫禺」即「溫偶」。
如有 「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爲土偶人所笑乎」。
念孫案:如有,如或也。
下文曰:「如有齊覺悟,復用孟嘗君,則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袁盎傳》曰:「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有殺弟之名,奈何?」皆謂「如或」也。
「或」與「有」古同聲而通用,説見《釋詞》。
意疑孟嘗君 「人或毀孟嘗君於齊湣王曰:『孟嘗君將爲亂。
』及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孟嘗君」。
念孫案:「意」下本無「疑」字,「意孟嘗君」者,「意」即「疑」也,疑其使田甲劫王也。
《文選·長楊賦》注引《廣雅》曰:「意,疑也。
」《呂氏春秋·去尤篇》曰「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梁孝王世家》曰「梁王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於是天子意梁王」,《漢書·文三王傳》同,顔師古曰:「意,疑也。
」《張儀傳》曰「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直不疑傳》曰「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已去而金主覺,妄意不疑」,皆其證也。
後人不知「意」之訓爲「疑」,故又加「疑」字耳。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無「疑」字。
爲雄雄者 「此雄雌之國也,勢不兩立。
爲雄雄者得天下矣」。
顧子明曰:「『爲雄』下衍一『雄』字,『爲雄』二字屬下讀。
」 朝趨市 「君獨不見夫朝趨市者乎?明旦,側肩争門而入。
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
引之曰:「朝趨市」當作「趨市朝」,朝音潮,下文「過市朝」者即承此文言之,若讀朝暮之朝,則與下「明旦」相複矣。
《索隱》出「朝趣市」三字,雲「趣音娶」,後又出「過市朝」三字,雲「朝音潮。
謂市之行位有如朝列,因言市朝耳」,則所見本已譌爲「朝趣市」矣。
李善注《文選·藉田賦》引此亦譌。
李注引「朝趨市」而不引「明旦」二字,蓋亦以「明旦」與「朝」相複,故節之,而不知「朝趨市」乃「趨市朝」之譌也。
平原君虞卿列傳 罷之病 「躄者至平原君門,請曰:『臣不幸有罷之病。
』」索隱曰:「罷,背疾,言腰曲而背隆高也。
」念孫案:「躄」非背疾,則「罷之病」非謂腰曲而背隆高也。
「罷」即指躄而言。
《説文》:「癃,罷病也。
」《廣雅》:「,也。
」是躄爲「罷之病」也。
故《淮南·地形篇》「林氣多癃」,《天官書》正義引作「林氣多躄」,「癃」、「」、「躄」、「」字異而義同。
發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
《索隱》本「發」作「廢」,注曰:「鄭氏雲:『皆目視而輕笑之,未能即廢棄之。
』」念孫案:「廢」即「發」之借字,《召南·騶虞篇》「壹發五豝」,《小雅·賓之初筵篇》「獻爾發功」,徐邈竝讀如「廢」。
「廢」、「發」古同聲,故字亦相通。
《墨子·非命中篇》「發而爲刑政」,《上篇》「發」作「廢」。
《列子·仲尼篇》「發無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爲」,釋文:「發,一本作廢。
」《莊子·列禦寇篇》「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釋文:「發,司馬本作廢。
」《齊策》「王何不廢將而擊之」,「廢將」即「發將」。
謂目笑之而未發於口也。
鄭氏不達,故誤解爲廢棄,然以此知正文之本作「廢」也。
若作「發」,則不得有此誤解矣。
後人改「廢」爲「發」,遂失其舊,乃或加「發一作廢」四字,以牽合已改之正文,則其謬益甚矣。
衍文十六 「今郝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以爲韓、魏不救趙也而王之軍必孤有以自「以爲韓、魏」至此,凡十六字,皆衍文。
説見下。
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
念孫案:上文趙郝曰「今秦善韓、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故虞卿復舉其詞而駁之曰「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然則此文當以「必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爲一句,而「必」字之下,「王之事秦」之上,不當有「以爲韓、魏」雲雲十六字明矣。
此不知何處錯簡,與上下文皆不相屬,《趙策》及《新序·善謀篇》竝無此十六字。
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 「趙王與樓緩計之曰:『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念孫案:此本作「予秦地如毋予,句孰吉句」。
如者,與也。
《論語·先進篇》「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廟之事,如會同」,「如」字竝與「與」同義。
言予秦地與不予,二者孰吉也。
《新序》作「予秦地與無予,孰吉」,是其明證矣。
今本「如」上有「何」字者,後人據《趙策》加之也。
《趙策》作「與秦城,句何如不與句」今本「不與」下又有「何如」二字,亦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辯見《趙策》。
「何」與「孰」同義,《趙策》言「何如」,則不言「孰吉」。
此言「孰吉」,則不言「何如」,後人又加「何」字,斯爲謬矣。
後人不知「如」之訓爲「與」,故妄加「何」字。
彊怒 「天下將因秦之彊怒,乘趙之弊,瓜分之」。
念孫案:此「怒」字非喜怒之怒。
《廣雅》曰:「怒,健也。
」健亦彊也。
《後漢書·第五倫傳》「鮮車怒馬」,李賢注:「怒馬,謂馬之肥壯,其氣憤盈也。
」義與此「怒」字同。
「彊怒」連文,又與下句「弊」字對文。
《趙策》作「因秦之怒,乘趙之敝」,「怒」與「敝」對文,亦非喜怒之怒。
是「怒」即「彊」也。
上文曰「吾且因彊而乘弱」,是其證。
危哉 危反 「危哉,樓子之所以爲秦者」。
念孫案:此「危」字非安危之危,「危」讀爲「詭」,詭詐也。
言其爲秦之計甚詐也。
樓緩使趙王割地爲和,以疑天下而慰秦心,實則示天下以弱而益秦之彊,名以爲趙而實以爲秦,故曰「詭哉,樓子之所以爲秦者」。
又《李斯傳》「今高有淫佚之志,危反之行」,「危」亦讀爲「詭」,「詭」亦「反」也,言其行之反常也。
曹大家注《幽通賦》曰:「詭,反也。
」《呂氏春秋·淫辭篇》曰「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賈子·傅職篇》曰「天子燕業反其學,建本、潭本「反」譌作「及」,今從《續漢書·百官志》所引本。
或作「燕辟廢其學」,後人以《學記》改之也。
左右之習詭其師」,《淮南·齊俗篇》曰「禮樂相詭,服制相反」,是「詭」與「反」同義。
古字或以「危」爲「詭」。
《漢書·天文志》「司詭星」,《史記·天官書》作「危」。
《淮南·説林篇》「尺寸雖齊,必有詭」,《文子·上德篇》作「危」。
魏公子列傳 閒語 「侯生乃屏人閒語」。
索隱曰:「閒音閑,閒語謂靜語也。
」念孫案:「閒」讀「閒廁」之「閒」。
閒,私也。
《項羽紀》「沛公道茝陽閒行」,謂私行也。
「漢王閒往從之」,謂私往也。
「王可以閒出」,謂私出也。
《韓子·外儲説右篇》「秦惠王愛公孫衍,與之閒有所言」,謂私有所言也。
《後漢書·鄧禹傳》「因留宿閒語」,李賢注曰:「閒,私也。
」 範雎蔡澤列傳 辯口 「齊襄王聞雎辯口」。
念孫案:「辯口」本作「辯有口」,謂辯給有口才也。
《太平禦覽·居處部》引此作「辯有口才」,「才」字後人所加。
《人事部·辯類》作「辯有口」。
《陸賈傳》曰「名爲有口辯士」,《朱建傳》曰「爲人辯有口」,《武安傳》曰「蚡辯有口」,皆其證。
湖關 「王稽辭魏去,過載範雎入秦,至湖關」。
念孫案:「湖」下「關」字後人妄加之也。
《索隱》本出「至湖」二字,而釋之曰:「案:《地理志》京兆有湖縣,本名胡,武帝更名湖,即今湖城縣也。
」《正義》説與《索隱》同,皆但言湖縣,而不言湖關。
《地理志》「京兆尹湖,有周天子祠二所」,亦不言有湖關。
《水經·河水注》「河水東逕湖縣故城北,昔範叔入關,此謂函谷關。
遇穰侯於此」,亦但言遇穰侯於湖縣,而不言湖關。
又《文選·解嘲》注引《史記》曰「竊載範雎入秦,至湖」,則無「關」字明矣。
砥砨 「周有砥砨」。
念孫案:「砨」本作「戹」,此因「砥」字而誤加「石」旁耳。
《説文》《玉篇》《廣韻》皆無「砨」字,唯《集韻》有之,注雲:「玉名。
範雎曰『周有砥砨』。
」則北宋時《史記》本已譌作「砨」。
《秦策》正作「砥戹」。
亡其 亡意亦 「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
索隱曰:「亡,猶輕蔑也。
」念孫案:小司馬以「亡」爲「輕蔑」,義不可通。
「亡」讀如「無」,或言「亡」,或言「亡其」,皆轉語詞也。
「亡」或作「無」。
《漢書·貨殖傳》「寧爵無刁」,孟康曰:「奴自相謂:寧欲免去作民有爵邪,無將止爲刁氏作奴乎?無,發聲助也。
」《莊子·外物篇》曰「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呂氏春秋·審爲篇》曰「君將攫之乎,亡其不與」,《愛類篇》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韓策》曰「聽子之謁而廢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是凡言「亡其」者,皆轉語詞也。
《越語》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穀邪」,《趙策》曰「不識三國之憎秦而愛懷邪,妄其憎懷而愛秦邪」,「妄」亦讀如「無」。
《魯仲連傳》「亡意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索隱》斷「亡意」爲一句,注雲:「言若必無還燕意,則捐燕而東遊於齊。
」案:小司馬以「亡意」爲「無還燕意」,亦非也。
「亡意亦」者,意亦也。
「意亦」者,抑亦也。
「抑」、「意」古字通。
《論語·學而篇》「求之與,抑與之與」,《漢石經》「抑」作「意」。
《墨子·明鬼篇》「豈女爲之與,意鮑爲之與」,《莊子·盜跖篇》「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意」竝與「抑」同。
《大戴禮·武王踐阼篇》「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荀子·脩身篇》「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秦策》「誠病乎,意亦思乎」,「意亦」竝與「抑亦」同。
或言「意」,或言「意亦」,或言「意亡」,《墨子·非攻篇》:「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亡非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非命篇》:「不識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或言「無意」,《賈子·瑰瑋篇》:「陛下無意少聽其數乎?」或言「亡意亦」,皆轉語詞也。
《齊策》作「意者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意者」亦轉語詞也。
「意者」猶言「抑者」。
《漢書·敘傳》:「其抑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 繆爲 「範雎繆爲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後、穰侯耳。
』」念孫案:「爲」猶「謂」也。
言範雎以此言謬謂宦者也。
「繆」與「謬」同。
「謂」、「爲」一聲之轉,故「謂」或曰「爲」。
説見《秦策》「蘇代僞爲齊王曰」下。
田文 「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
《秦策》「田文」作「田單」。
鮑彪曰:「《史》之『田文』,非也。
文去齊至是已十餘年,不得近舍單、遠論文也。
」吳師道曰:「姚氏雲:『《後語》亦作「文」。
』愚謂舉齊事言,不必一時。
」念孫案:「田文」當依《秦策》作「田單」,《後語》作「文」者,校書者依誤本《史記》改之耳,吳曲爲之説,非也。
張載注《魏都
《封禪書》「木禺龍欒車一駟」,索隱曰:「禺,一音『寓』,寄也,寄龍形於木。
一音『偶』,亦謂偶其形於木也。
」《後漢書·劉表傳論》曰「其猶木禺之於人也」,是「偶人」之「偶」,古通作「禺」。
《管子·海王篇》「禺策之商日二百萬」,尹知章曰:「禺,讀爲偶。
」《漢書·匈奴傳》「此溫偶駼王所居地也」,班固《燕然山銘》「斬溫禺以釁鼓」,「溫禺」即「溫偶」。
如有 「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爲土偶人所笑乎」。
念孫案:如有,如或也。
下文曰:「如有齊覺悟,復用孟嘗君,則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袁盎傳》曰:「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有殺弟之名,奈何?」皆謂「如或」也。
「或」與「有」古同聲而通用,説見《釋詞》。
意疑孟嘗君 「人或毀孟嘗君於齊湣王曰:『孟嘗君將爲亂。
』及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孟嘗君」。
念孫案:「意」下本無「疑」字,「意孟嘗君」者,「意」即「疑」也,疑其使田甲劫王也。
《文選·長楊賦》注引《廣雅》曰:「意,疑也。
」《呂氏春秋·去尤篇》曰「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梁孝王世家》曰「梁王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於是天子意梁王」,《漢書·文三王傳》同,顔師古曰:「意,疑也。
」《張儀傳》曰「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直不疑傳》曰「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已去而金主覺,妄意不疑」,皆其證也。
後人不知「意」之訓爲「疑」,故又加「疑」字耳。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無「疑」字。
爲雄雄者 「此雄雌之國也,勢不兩立。
爲雄雄者得天下矣」。
顧子明曰:「『爲雄』下衍一『雄』字,『爲雄』二字屬下讀。
」 朝趨市 「君獨不見夫朝趨市者乎?明旦,側肩争門而入。
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
引之曰:「朝趨市」當作「趨市朝」,朝音潮,下文「過市朝」者即承此文言之,若讀朝暮之朝,則與下「明旦」相複矣。
《索隱》出「朝趣市」三字,雲「趣音娶」,後又出「過市朝」三字,雲「朝音潮。
謂市之行位有如朝列,因言市朝耳」,則所見本已譌爲「朝趣市」矣。
李善注《文選·藉田賦》引此亦譌。
李注引「朝趨市」而不引「明旦」二字,蓋亦以「明旦」與「朝」相複,故節之,而不知「朝趨市」乃「趨市朝」之譌也。
平原君虞卿列傳 罷之病 「躄者至平原君門,請曰:『臣不幸有罷之病。
』」索隱曰:「罷,背疾,言腰曲而背隆高也。
」念孫案:「躄」非背疾,則「罷之病」非謂腰曲而背隆高也。
「罷」即指躄而言。
《説文》:「癃,罷病也。
」《廣雅》:「,也。
」是躄爲「罷之病」也。
故《淮南·地形篇》「林氣多癃」,《天官書》正義引作「林氣多躄」,「癃」、「」、「躄」、「」字異而義同。
發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
《索隱》本「發」作「廢」,注曰:「鄭氏雲:『皆目視而輕笑之,未能即廢棄之。
』」念孫案:「廢」即「發」之借字,《召南·騶虞篇》「壹發五豝」,《小雅·賓之初筵篇》「獻爾發功」,徐邈竝讀如「廢」。
「廢」、「發」古同聲,故字亦相通。
《墨子·非命中篇》「發而爲刑政」,《上篇》「發」作「廢」。
《列子·仲尼篇》「發無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爲」,釋文:「發,一本作廢。
」《莊子·列禦寇篇》「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釋文:「發,司馬本作廢。
」《齊策》「王何不廢將而擊之」,「廢將」即「發將」。
謂目笑之而未發於口也。
鄭氏不達,故誤解爲廢棄,然以此知正文之本作「廢」也。
若作「發」,則不得有此誤解矣。
後人改「廢」爲「發」,遂失其舊,乃或加「發一作廢」四字,以牽合已改之正文,則其謬益甚矣。
衍文十六 「今郝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以爲韓、魏不救趙也而王之軍必孤有以自「以爲韓、魏」至此,凡十六字,皆衍文。
説見下。
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
念孫案:上文趙郝曰「今秦善韓、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故虞卿復舉其詞而駁之曰「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然則此文當以「必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爲一句,而「必」字之下,「王之事秦」之上,不當有「以爲韓、魏」雲雲十六字明矣。
此不知何處錯簡,與上下文皆不相屬,《趙策》及《新序·善謀篇》竝無此十六字。
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 「趙王與樓緩計之曰:『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念孫案:此本作「予秦地如毋予,句孰吉句」。
如者,與也。
《論語·先進篇》「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廟之事,如會同」,「如」字竝與「與」同義。
言予秦地與不予,二者孰吉也。
《新序》作「予秦地與無予,孰吉」,是其明證矣。
今本「如」上有「何」字者,後人據《趙策》加之也。
《趙策》作「與秦城,句何如不與句」今本「不與」下又有「何如」二字,亦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辯見《趙策》。
「何」與「孰」同義,《趙策》言「何如」,則不言「孰吉」。
此言「孰吉」,則不言「何如」,後人又加「何」字,斯爲謬矣。
後人不知「如」之訓爲「與」,故妄加「何」字。
彊怒 「天下將因秦之彊怒,乘趙之弊,瓜分之」。
念孫案:此「怒」字非喜怒之怒。
《廣雅》曰:「怒,健也。
」健亦彊也。
《後漢書·第五倫傳》「鮮車怒馬」,李賢注:「怒馬,謂馬之肥壯,其氣憤盈也。
」義與此「怒」字同。
「彊怒」連文,又與下句「弊」字對文。
《趙策》作「因秦之怒,乘趙之敝」,「怒」與「敝」對文,亦非喜怒之怒。
是「怒」即「彊」也。
上文曰「吾且因彊而乘弱」,是其證。
危哉 危反 「危哉,樓子之所以爲秦者」。
念孫案:此「危」字非安危之危,「危」讀爲「詭」,詭詐也。
言其爲秦之計甚詐也。
樓緩使趙王割地爲和,以疑天下而慰秦心,實則示天下以弱而益秦之彊,名以爲趙而實以爲秦,故曰「詭哉,樓子之所以爲秦者」。
又《李斯傳》「今高有淫佚之志,危反之行」,「危」亦讀爲「詭」,「詭」亦「反」也,言其行之反常也。
曹大家注《幽通賦》曰:「詭,反也。
」《呂氏春秋·淫辭篇》曰「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賈子·傅職篇》曰「天子燕業反其學,建本、潭本「反」譌作「及」,今從《續漢書·百官志》所引本。
或作「燕辟廢其學」,後人以《學記》改之也。
左右之習詭其師」,《淮南·齊俗篇》曰「禮樂相詭,服制相反」,是「詭」與「反」同義。
古字或以「危」爲「詭」。
《漢書·天文志》「司詭星」,《史記·天官書》作「危」。
《淮南·説林篇》「尺寸雖齊,必有詭」,《文子·上德篇》作「危」。
魏公子列傳 閒語 「侯生乃屏人閒語」。
索隱曰:「閒音閑,閒語謂靜語也。
」念孫案:「閒」讀「閒廁」之「閒」。
閒,私也。
《項羽紀》「沛公道茝陽閒行」,謂私行也。
「漢王閒往從之」,謂私往也。
「王可以閒出」,謂私出也。
《韓子·外儲説右篇》「秦惠王愛公孫衍,與之閒有所言」,謂私有所言也。
《後漢書·鄧禹傳》「因留宿閒語」,李賢注曰:「閒,私也。
」 範雎蔡澤列傳 辯口 「齊襄王聞雎辯口」。
念孫案:「辯口」本作「辯有口」,謂辯給有口才也。
《太平禦覽·居處部》引此作「辯有口才」,「才」字後人所加。
《人事部·辯類》作「辯有口」。
《陸賈傳》曰「名爲有口辯士」,《朱建傳》曰「爲人辯有口」,《武安傳》曰「蚡辯有口」,皆其證。
湖關 「王稽辭魏去,過載範雎入秦,至湖關」。
念孫案:「湖」下「關」字後人妄加之也。
《索隱》本出「至湖」二字,而釋之曰:「案:《地理志》京兆有湖縣,本名胡,武帝更名湖,即今湖城縣也。
」《正義》説與《索隱》同,皆但言湖縣,而不言湖關。
《地理志》「京兆尹湖,有周天子祠二所」,亦不言有湖關。
《水經·河水注》「河水東逕湖縣故城北,昔範叔入關,此謂函谷關。
遇穰侯於此」,亦但言遇穰侯於湖縣,而不言湖關。
又《文選·解嘲》注引《史記》曰「竊載範雎入秦,至湖」,則無「關」字明矣。
砥砨 「周有砥砨」。
念孫案:「砨」本作「戹」,此因「砥」字而誤加「石」旁耳。
《説文》《玉篇》《廣韻》皆無「砨」字,唯《集韻》有之,注雲:「玉名。
範雎曰『周有砥砨』。
」則北宋時《史記》本已譌作「砨」。
《秦策》正作「砥戹」。
亡其 亡意亦 「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
索隱曰:「亡,猶輕蔑也。
」念孫案:小司馬以「亡」爲「輕蔑」,義不可通。
「亡」讀如「無」,或言「亡」,或言「亡其」,皆轉語詞也。
「亡」或作「無」。
《漢書·貨殖傳》「寧爵無刁」,孟康曰:「奴自相謂:寧欲免去作民有爵邪,無將止爲刁氏作奴乎?無,發聲助也。
」《莊子·外物篇》曰「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呂氏春秋·審爲篇》曰「君將攫之乎,亡其不與」,《愛類篇》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韓策》曰「聽子之謁而廢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是凡言「亡其」者,皆轉語詞也。
《越語》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穀邪」,《趙策》曰「不識三國之憎秦而愛懷邪,妄其憎懷而愛秦邪」,「妄」亦讀如「無」。
《魯仲連傳》「亡意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索隱》斷「亡意」爲一句,注雲:「言若必無還燕意,則捐燕而東遊於齊。
」案:小司馬以「亡意」爲「無還燕意」,亦非也。
「亡意亦」者,意亦也。
「意亦」者,抑亦也。
「抑」、「意」古字通。
《論語·學而篇》「求之與,抑與之與」,《漢石經》「抑」作「意」。
《墨子·明鬼篇》「豈女爲之與,意鮑爲之與」,《莊子·盜跖篇》「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意」竝與「抑」同。
《大戴禮·武王踐阼篇》「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荀子·脩身篇》「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秦策》「誠病乎,意亦思乎」,「意亦」竝與「抑亦」同。
或言「意」,或言「意亦」,或言「意亡」,《墨子·非攻篇》:「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亡非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非命篇》:「不識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或言「無意」,《賈子·瑰瑋篇》:「陛下無意少聽其數乎?」或言「亡意亦」,皆轉語詞也。
《齊策》作「意者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意者」亦轉語詞也。
「意者」猶言「抑者」。
《漢書·敘傳》:「其抑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 繆爲 「範雎繆爲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後、穰侯耳。
』」念孫案:「爲」猶「謂」也。
言範雎以此言謬謂宦者也。
「繆」與「謬」同。
「謂」、「爲」一聲之轉,故「謂」或曰「爲」。
説見《秦策》「蘇代僞爲齊王曰」下。
田文 「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
《秦策》「田文」作「田單」。
鮑彪曰:「《史》之『田文』,非也。
文去齊至是已十餘年,不得近舍單、遠論文也。
」吳師道曰:「姚氏雲:『《後語》亦作「文」。
』愚謂舉齊事言,不必一時。
」念孫案:「田文」當依《秦策》作「田單」,《後語》作「文」者,校書者依誤本《史記》改之耳,吳曲爲之説,非也。
張載注《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