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楚
虛辭
「夫從人者,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行」。
念孫案:「虛辭」本作「曼辭」,後人據《史記·張儀傳》改之耳。
《文選·報任少卿書》「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李善注:「如淳曰:『曼,美也。
』《戰國策》蘇秦曰:當作「張儀」。
『夫從人飾辯曼辭。
』『曼』音『萬』。
」據此,則《策》文本作「曼辭」,與《史記》異也。
兩虎相搏 「楚與秦構難,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引之曰:《太平禦覽·兵部》引此「搏」作「據」,「據」字是也。
「據」讀若「戟」,謂兩虎相挶持也。
《説文》曰:「丮,持也,讀若『戟』。
」《説文》:「豦,鬭相丮不解也。
從豕、從虍。
」虍豕之鬭不相捨。
《玉篇》音竭於、居禦二切。
「豦」與「丮」聲近而義同。
又曰:「挶,戟持也。
」哀二十五年《左傳》曰:「褚師出,公戟其手。
」《史記·孫子傳》曰:「救鬭者不搏撠。
」「丮」、「撠」、「戟」字異而義同,又通作「據」。
《文選·江淹〈雜體詩〉》「幽并逢虎據」,李善注引此《策》「兩虎相據」,尤其明證矣。
《史記·張儀傳》載此文,當亦作「兩虎相據」,《集解》引徐廣音「戟」,正是「據」字之音。
《呂後紀》「見物如蒼犬,據高後掖」,「據」字徐廣音「戟」,正與此同。
《漢書·五行志》「據」作「撠」,顔師古曰:「撠,謂挶持之也。
」《老子》曰「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鹽鐵論·擊之篇》曰「虎兕相據而螻蟻得志」,皆其證也。
今本《史記》作「兩虎相搏」,蓋後人多聞「搏」,少聞「據」,故改「據」爲「搏」。
若本是「搏」字,不得有「戟」音矣。
《禦覽》《文選注》引《楚策》竝作「據」,今本作「搏」,亦是後人所改。
學者據徐廣之音以正《史記》,并據《禦覽》《文選注》所引以正《楚策》可也。
遣使車 雞駭 「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念孫案:「遣使車百乘」文不成義,當作「遣車百乘」。
今本有「使」字者,因上文「使使臣獻書」而誤衍也。
《藝文類聚·寶部》引此有「使」字,亦後人依誤本《戰國策》加之,其《獸部》引此無「使」字。
又《北堂書鈔·政術部》、《太平禦覽·人事部》《珍寶部》《獸部》引此俱無「使」字。
「雞駭之犀」當爲「駭雞之犀」。
《楚辭·九歎》「棄駭雞於筐簏」,今本作「雞駭」,非。
洪興祖補注曰:「一作駭雞。
」案:《禦覽·獸部》引《楚辭》正作「駭雞」。
王注曰:「駭雞,文犀也。
」《文選·吳都賦》「駭雞之珍」,李善注引《孝經援神契》曰:「神靈滋液,則犀駭雞。
」《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有駭雞犀」,注引《抱樸子》曰:「通天犀有白理如綖者,以盛米置羣雞中,雞欲往啄米,至輒驚卻,故南人名爲『駭雞』。
」又《書鈔·政術部》《類聚·獸部》引此《策》竝作「駭雞」,舊本《書鈔》出「獻駭雞犀」四字,注曰:「《戰國策》雲楚王獻駭雞之犀於秦王。
」陳禹謨改注文爲「雞駭」,而正文尚未改。
又《禦覽·人事部》《珍寶部》《獸部》引此《策》亦作「駭雞」,則北宋本尚不誤,至南宋本始誤爲「雞駭」,故《楚辭補注》所引與今本同。
寡君 「昔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
念孫案:「寡君」當爲「君王」,此涉下棼冒勃蘇之詞而誤也。
棼冒勃蘇對秦王言之,故稱「寡君」。
此是子華述昭王出奔之事,當稱「君王」,不當稱「寡君」也。
下文述蒙穀之事,正作「君王身出」。
雀立 「棼冒勃蘇贏糧潛行,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
鮑注曰:「雀立,踴也。
」引之曰:鮑説甚謬。
「雀」當爲「隺」,字之誤也。
「隺」與「鶴」同,《一切經音義》卷二曰:「鶴,古文作隺。
」漢《酸棗令劉熊碑》「隺鳴一震」,即「鶴鳴」也。
鶴立,謂竦身而立也。
《文選·求通親親表》「實懷鶴立企佇之心」,李善注引此《策》「鶴立不轉」,《初學記·人事部》《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竝與《文選注》同,《鴻烈·脩務篇》曰「申包胥即棼冒勃蘇。
鶴跱而不食,晝吟宵哭」,皆其明證也。
此蒙穀之功 「此蒙穀之功多,與存國相若」。
念孫案:「此」當爲「比」,言比校其功,與存國相等也。
《後漢書·李通傳》注引此作「校蒙穀之功」,是其證。
至今無冒 「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
蒙穀入宮,負離次之典,以逃於雲夢之中。
昭王反郢,蒙穀獻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
比蒙穀之功多,與存國相若。
封之執珪,田六百畛。
蒙穀怒曰:『穀非人臣,社稷之臣。
苟社稷血食,餘豈患無君乎?』遂自棄於磿山之中,至今無冒」。
鮑注曰:「冒謂犯法。
」引之曰:鮑説甚謬。
「冒」當爲「胄」,字之誤也。
「冒」俗作「」,比「胄」字隻少一筆。
「無胄」謂「無後」也。
《周語》「晉懷公無胄」,韋注曰:「胄,後也。
」 求反 「寡人之得求反,主墳墓,復羣臣,歸社稷也」。
念孫案:「求」當爲「來」,謂得來反於楚也。
隷書「來」字作「」,「求」字或作「來」,漢《三公山碑》「乃求道要,本祖其原」,「求」字作「」。
《蕩陰令張遷碑》「紀行求本,蘭生有芬」,「求」字作「」。
二形相似。
上下文又有「求」字,故「來」譌爲「求」。
《逸周書·周祝篇》「觀彼萬物,且何爲來」,《孟子·離婁篇》「舍館定,然後來見長者乎」,《史記·李斯傳》「來丕豹、公孫支於晉」,今本「來」字竝譌作「求」。
鮑雲:「求反國而得。
」此曲爲之説也。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正作「來反」。
未涉 「齊王大興兵攻東地,句伐昭常,句未涉,
念孫案:「虛辭」本作「曼辭」,後人據《史記·張儀傳》改之耳。
《文選·報任少卿書》「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李善注:「如淳曰:『曼,美也。
』《戰國策》蘇秦曰:當作「張儀」。
『夫從人飾辯曼辭。
』『曼』音『萬』。
」據此,則《策》文本作「曼辭」,與《史記》異也。
兩虎相搏 「楚與秦構難,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引之曰:《太平禦覽·兵部》引此「搏」作「據」,「據」字是也。
「據」讀若「戟」,謂兩虎相挶持也。
《説文》曰:「丮,持也,讀若『戟』。
」《説文》:「豦,鬭相丮不解也。
從豕、從虍。
」虍豕之鬭不相捨。
《玉篇》音竭於、居禦二切。
「豦」與「丮」聲近而義同。
又曰:「挶,戟持也。
」哀二十五年《左傳》曰:「褚師出,公戟其手。
」《史記·孫子傳》曰:「救鬭者不搏撠。
」「丮」、「撠」、「戟」字異而義同,又通作「據」。
《文選·江淹〈雜體詩〉》「幽并逢虎據」,李善注引此《策》「兩虎相據」,尤其明證矣。
《史記·張儀傳》載此文,當亦作「兩虎相據」,《集解》引徐廣音「戟」,正是「據」字之音。
《呂後紀》「見物如蒼犬,據高後掖」,「據」字徐廣音「戟」,正與此同。
《漢書·五行志》「據」作「撠」,顔師古曰:「撠,謂挶持之也。
」《老子》曰「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鹽鐵論·擊之篇》曰「虎兕相據而螻蟻得志」,皆其證也。
今本《史記》作「兩虎相搏」,蓋後人多聞「搏」,少聞「據」,故改「據」爲「搏」。
若本是「搏」字,不得有「戟」音矣。
《禦覽》《文選注》引《楚策》竝作「據」,今本作「搏」,亦是後人所改。
學者據徐廣之音以正《史記》,并據《禦覽》《文選注》所引以正《楚策》可也。
遣使車 雞駭 「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念孫案:「遣使車百乘」文不成義,當作「遣車百乘」。
今本有「使」字者,因上文「使使臣獻書」而誤衍也。
《藝文類聚·寶部》引此有「使」字,亦後人依誤本《戰國策》加之,其《獸部》引此無「使」字。
又《北堂書鈔·政術部》、《太平禦覽·人事部》《珍寶部》《獸部》引此俱無「使」字。
「雞駭之犀」當爲「駭雞之犀」。
《楚辭·九歎》「棄駭雞於筐簏」,今本作「雞駭」,非。
洪興祖補注曰:「一作駭雞。
」案:《禦覽·獸部》引《楚辭》正作「駭雞」。
王注曰:「駭雞,文犀也。
」《文選·吳都賦》「駭雞之珍」,李善注引《孝經援神契》曰:「神靈滋液,則犀駭雞。
」《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有駭雞犀」,注引《抱樸子》曰:「通天犀有白理如綖者,以盛米置羣雞中,雞欲往啄米,至輒驚卻,故南人名爲『駭雞』。
」又《書鈔·政術部》《類聚·獸部》引此《策》竝作「駭雞」,舊本《書鈔》出「獻駭雞犀」四字,注曰:「《戰國策》雲楚王獻駭雞之犀於秦王。
」陳禹謨改注文爲「雞駭」,而正文尚未改。
又《禦覽·人事部》《珍寶部》《獸部》引此《策》亦作「駭雞」,則北宋本尚不誤,至南宋本始誤爲「雞駭」,故《楚辭補注》所引與今本同。
寡君 「昔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
念孫案:「寡君」當爲「君王」,此涉下棼冒勃蘇之詞而誤也。
棼冒勃蘇對秦王言之,故稱「寡君」。
此是子華述昭王出奔之事,當稱「君王」,不當稱「寡君」也。
下文述蒙穀之事,正作「君王身出」。
雀立 「棼冒勃蘇贏糧潛行,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
鮑注曰:「雀立,踴也。
」引之曰:鮑説甚謬。
「雀」當爲「隺」,字之誤也。
「隺」與「鶴」同,《一切經音義》卷二曰:「鶴,古文作隺。
」漢《酸棗令劉熊碑》「隺鳴一震」,即「鶴鳴」也。
鶴立,謂竦身而立也。
《文選·求通親親表》「實懷鶴立企佇之心」,李善注引此《策》「鶴立不轉」,《初學記·人事部》《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竝與《文選注》同,《鴻烈·脩務篇》曰「申包胥即棼冒勃蘇。
鶴跱而不食,晝吟宵哭」,皆其明證也。
此蒙穀之功 「此蒙穀之功多,與存國相若」。
念孫案:「此」當爲「比」,言比校其功,與存國相等也。
《後漢書·李通傳》注引此作「校蒙穀之功」,是其證。
至今無冒 「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
蒙穀入宮,負離次之典,以逃於雲夢之中。
昭王反郢,蒙穀獻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
比蒙穀之功多,與存國相若。
封之執珪,田六百畛。
蒙穀怒曰:『穀非人臣,社稷之臣。
苟社稷血食,餘豈患無君乎?』遂自棄於磿山之中,至今無冒」。
鮑注曰:「冒謂犯法。
」引之曰:鮑説甚謬。
「冒」當爲「胄」,字之誤也。
「冒」俗作「」,比「胄」字隻少一筆。
「無胄」謂「無後」也。
《周語》「晉懷公無胄」,韋注曰:「胄,後也。
」 求反 「寡人之得求反,主墳墓,復羣臣,歸社稷也」。
念孫案:「求」當爲「來」,謂得來反於楚也。
隷書「來」字作「」,「求」字或作「來」,漢《三公山碑》「乃求道要,本祖其原」,「求」字作「」。
《蕩陰令張遷碑》「紀行求本,蘭生有芬」,「求」字作「」。
二形相似。
上下文又有「求」字,故「來」譌爲「求」。
《逸周書·周祝篇》「觀彼萬物,且何爲來」,《孟子·離婁篇》「舍館定,然後來見長者乎」,《史記·李斯傳》「來丕豹、公孫支於晉」,今本「來」字竝譌作「求」。
鮑雲:「求反國而得。
」此曲爲之説也。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正作「來反」。
未涉 「齊王大興兵攻東地,句伐昭常,句未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