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一
關燈
小
中
大
牧 民
政之所興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念孫案:「政之所興」,唐魏徵《羣書治要》及《藝文類聚·治政部上》《太平禦覽·治道部五》引此竝作「政之所行」,今作「政之所興」者,後人改「行」爲「興」,以對下文「政之所廢」耳,不知此四句本謂政順民心則行,不順民心則廢,下文曰「令順民心,則威令行」是其證,改「行」爲「興」則失其旨矣。
形 勢 得幽 「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
念孫案:「得幽」當依明仿宋本及朱東光本作「託幽」,此涉上句「得」字而誤,後《形勢解》正作「託幽」。
循誤爲脩 「上無事,則民自試。
抱蜀不言,而廟堂既脩」。
尹知章注曰:「蜀,祠器也。
君人者,但抱祠器,以身率道,雖復靜然不言,廟堂之政,既以脩理矣。
」朱曰:「『蜀』乃『器』字之誤書耳。
」念孫案:朱以「蜀」爲「器」之誤,是也。
後《形勢解》作「蜀」,亦誤。
「脩」當爲「循」,亦字之誤也。
隷書「循」、「脩」二字傳寫往往譌溷,《繫辭傳》「損,德之脩也」,釋文:「脩,馬本作循。
」《莊子·大宗師篇》「以德爲循」,釋文:「循,本亦作脩。
」《晉語》「矇瞍脩聲」,《王制》正義引作「循聲」。
《史記·商君傳》「湯武不循古而王」,索隱曰:「《商君書》作『脩古』。
」《荀子·議兵篇》「循上之法」,《呂氏春秋·盡數篇》「射而不中,反循于招,何益于中」,《韓子·五蠹篇》「聖人不期循古」,《趙策》「循禮無邪」,今本「循」字竝譌作「脩」。
漢《北海相景君碑隂》「故行都昌台丘暹」,《金石録》曰:「案《後漢書·百官志》注,河南尹官屬有循行一百三十人,而《晉書·職官志》州縣吏皆有循行。
今此碑陰載故吏都昌台丘暹而下十九人皆作『行』,他漢及晉碑數有之,亦與此碑陰所書同。
豈『循』、『脩』字畫相近,遂緻訛謬邪?」《隷續》曰:「『』、『』二字,隷法隻争一畫,書碑者好奇,所以從省借用。
」「事」、「試」爲韻,「循」、「言」爲韻。
循,順也,《説文》:「循,順行也。
」鄭注《尚書中候》曰:「循,順也。
」從也,《文選·陸雲〈答張士然詩〉》注引《廣雅》曰:「循,從也。
」言人君抱器不言,而廟堂之中已順從也。
《形勢解》雲:「人主立其度量,陳其分職,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則民循正。
所謂抱蜀者,祠器也。
故曰:抱蜀不言,而廟堂既循。
」今本「循」字亦誤作「脩」,今據上文「則民循正」改。
是其證矣。
《宙合篇》曰:「明墨章畫,今本「畫」譌作「書」,辯見「宙合」。
道德有常,則後世人人脩理而不迷。
」「脩」亦當爲「循」,言君子道德有常,如工人之明墨章畫,則後世皆循其理而不迷也。
《君臣篇》曰:「權度不一,則脩義者惑。
」又曰:「能上盡言於主,下緻力於民,而足以脩義從令者,忠臣也。
」兩「脩」字皆當爲「循」。
「循」亦「從」也,下文雲:「下之事上不虛,則循義從令者審也。
」是其證矣。
《四稱篇》曰:「不脩天道,不鑒四方。
」又曰:「不脩先故變易國常。
」兩「脩」字亦當爲「循」,言不順天道,不遵先故也。
《侈靡篇》曰:「緣故脩法,以政治道。
」「脩」亦當爲「循」,「緣」亦「循」也,《廣雅》:「緣,循也。
」「政」與「正」同,言緣順故常,遵循法度,以正治道也。
尹注:「緣順故常,脩理法制,爲政不違於道。
」失之。
《勢篇》曰:「慕和其衆,以脩天地之從。
」又曰:「脩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
」兩「脩」字亦當爲「循」。
循,順也。
從,行也,《廣雅》:「從,行也。
」《夏小正》傳曰:「不從者弗行。
」言順天地之行,順陰陽之行也。
「道天地之常」,「道」與「循」義亦相近也。
尹注:「道,從也。
」《正篇》曰:「明之以察其生,必脩其理。
」《九守篇》曰:「因之脩理,故能長久。
」兩「脩」字亦當爲「循」。
循理,順理也。
《九守篇》又曰:「脩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
」「脩」亦當爲「循」。
循,因也,因名而責實也。
韓子《定法篇》曰:「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淮南·主術篇》曰:「循名責實,官使自司。
」《後漢書·王堂傳》曰:「循名責實,察言觀效。
」《蜀志·諸葛亮傳》評曰:「循名責實,虛僞不齒。
」皆本於《管子》也。
《地數篇》曰:「脩河濟之流,南輸梁趙宋衛濮陽。
」「脩」亦當爲「循」,言循河濟而南也。
獨有 「唯夜行者獨有也」。
念孫案:「獨有也」,當從朱本作「獨有之也」。
尹注雲:「故獨有之也。
」後《解》雲:「故曰:唯夜行者獨有之也。
」今本「也」誤作「乎」,據此文改。
皆其證。
《淮南·覽冥篇》
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念孫案:「政之所興」,唐魏徵《羣書治要》及《藝文類聚·治政部上》《太平禦覽·治道部五》引此竝作「政之所行」,今作「政之所興」者,後人改「行」爲「興」,以對下文「政之所廢」耳,不知此四句本謂政順民心則行,不順民心則廢,下文曰「令順民心,則威令行」是其證,改「行」爲「興」則失其旨矣。
形 勢 得幽 「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
念孫案:「得幽」當依明仿宋本及朱東光本作「託幽」,此涉上句「得」字而誤,後《形勢解》正作「託幽」。
循誤爲脩 「上無事,則民自試。
抱蜀不言,而廟堂既脩」。
尹知章注曰:「蜀,祠器也。
君人者,但抱祠器,以身率道,雖復靜然不言,廟堂之政,既以脩理矣。
」朱曰:「『蜀』乃『器』字之誤書耳。
」念孫案:朱以「蜀」爲「器」之誤,是也。
後《形勢解》作「蜀」,亦誤。
「脩」當爲「循」,亦字之誤也。
隷書「循」、「脩」二字傳寫往往譌溷,《繫辭傳》「損,德之脩也」,釋文:「脩,馬本作循。
」《莊子·大宗師篇》「以德爲循」,釋文:「循,本亦作脩。
」《晉語》「矇瞍脩聲」,《王制》正義引作「循聲」。
《史記·商君傳》「湯武不循古而王」,索隱曰:「《商君書》作『脩古』。
」《荀子·議兵篇》「循上之法」,《呂氏春秋·盡數篇》「射而不中,反循于招,何益于中」,《韓子·五蠹篇》「聖人不期循古」,《趙策》「循禮無邪」,今本「循」字竝譌作「脩」。
漢《北海相景君碑隂》「故行都昌台丘暹」,《金石録》曰:「案《後漢書·百官志》注,河南尹官屬有循行一百三十人,而《晉書·職官志》州縣吏皆有循行。
今此碑陰載故吏都昌台丘暹而下十九人皆作『行』,他漢及晉碑數有之,亦與此碑陰所書同。
豈『循』、『脩』字畫相近,遂緻訛謬邪?」《隷續》曰:「『』、『』二字,隷法隻争一畫,書碑者好奇,所以從省借用。
」「事」、「試」爲韻,「循」、「言」爲韻。
循,順也,《説文》:「循,順行也。
」鄭注《尚書中候》曰:「循,順也。
」從也,《文選·陸雲〈答張士然詩〉》注引《廣雅》曰:「循,從也。
」言人君抱器不言,而廟堂之中已順從也。
《形勢解》雲:「人主立其度量,陳其分職,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則民循正。
所謂抱蜀者,祠器也。
故曰:抱蜀不言,而廟堂既循。
」今本「循」字亦誤作「脩」,今據上文「則民循正」改。
是其證矣。
《宙合篇》曰:「明墨章畫,今本「畫」譌作「書」,辯見「宙合」。
道德有常,則後世人人脩理而不迷。
」「脩」亦當爲「循」,言君子道德有常,如工人之明墨章畫,則後世皆循其理而不迷也。
《君臣篇》曰:「權度不一,則脩義者惑。
」又曰:「能上盡言於主,下緻力於民,而足以脩義從令者,忠臣也。
」兩「脩」字皆當爲「循」。
「循」亦「從」也,下文雲:「下之事上不虛,則循義從令者審也。
」是其證矣。
《四稱篇》曰:「不脩天道,不鑒四方。
」又曰:「不脩先故變易國常。
」兩「脩」字亦當爲「循」,言不順天道,不遵先故也。
《侈靡篇》曰:「緣故脩法,以政治道。
」「脩」亦當爲「循」,「緣」亦「循」也,《廣雅》:「緣,循也。
」「政」與「正」同,言緣順故常,遵循法度,以正治道也。
尹注:「緣順故常,脩理法制,爲政不違於道。
」失之。
《勢篇》曰:「慕和其衆,以脩天地之從。
」又曰:「脩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
」兩「脩」字亦當爲「循」。
循,順也。
從,行也,《廣雅》:「從,行也。
」《夏小正》傳曰:「不從者弗行。
」言順天地之行,順陰陽之行也。
「道天地之常」,「道」與「循」義亦相近也。
尹注:「道,從也。
」《正篇》曰:「明之以察其生,必脩其理。
」《九守篇》曰:「因之脩理,故能長久。
」兩「脩」字亦當爲「循」。
循理,順理也。
《九守篇》又曰:「脩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
」「脩」亦當爲「循」。
循,因也,因名而責實也。
韓子《定法篇》曰:「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淮南·主術篇》曰:「循名責實,官使自司。
」《後漢書·王堂傳》曰:「循名責實,察言觀效。
」《蜀志·諸葛亮傳》評曰:「循名責實,虛僞不齒。
」皆本於《管子》也。
《地數篇》曰:「脩河濟之流,南輸梁趙宋衛濮陽。
」「脩」亦當爲「循」,言循河濟而南也。
獨有 「唯夜行者獨有也」。
念孫案:「獨有也」,當從朱本作「獨有之也」。
尹注雲:「故獨有之也。
」後《解》雲:「故曰:唯夜行者獨有之也。
」今本「也」誤作「乎」,據此文改。
皆其證。
《淮南·覽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