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二

關燈
霍光金日磾傳 太宗 「太宗亡嗣,擇支子孫賢者爲嗣」。

    念孫案:「太宗」當爲「大宗」,各本皆誤。

     禦衣 「光遣宗正劉德至曾孫家尚冠裡,洗沐,賜禦衣」。

    念孫案:「禦衣」當爲「禦府衣」。

    《史記·李斯傳》「公子高曰『禦府之衣,臣得賜之,中廐之寶馬,臣得賜之』」是也。

    下文雲「入未央宮見皇大後,封爲陽武侯,已而光奉上皇帝璽綬」,則此時未得遽賜禦衣也。

    《宣紀》正作「賜禦府衣」。

     溫明 「東園溫明」。

    念孫案:「溫明」下有「祕器」二字,而今本脫之。

    據服注雲「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顔注雲「東園,署名也。

    其署主作此器」,皆是釋「祕器」二字。

    後《孔光傳》,光父霸薨,賜「東園祕器」,光薨,賜「乘輿」、「祕器」,師古皆無注,以注已見於此篇也。

    《太平禦覽·禮儀部三十二》引此已脫「祕器」二字。

    《文選·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引此正作「東園溫明祕器」,《漢紀》同。

    《北堂書鈔·禮儀部十三》引《晉公卿禮秩》雲「安平王孚薨,給東園溫明祕器」。

     亡如也 「百官以下但事馮子都、王子方等,視丞相亡如也」。

    師古曰:「亡注如,猶言無所象似也。

    」念孫案:師古之説甚迂。

    「亡如」猶雲「蔑如」,言百官以下皆蔑視丞相也。

    《東方朔傳贊》曰:「其流風遺書蔑如也。

    」「蔑」與「亡」一聲之轉。

    《史記·範雎傳》索隱曰:「亡,猶輕蔑也。

    」《宣元六子傳》曰:「今迺遭命,離于惡疾,夫子所痛,曰『蔑之,命矣夫』」,《論語·雍也篇》「蔑」作「亡」,《論衡·問孔篇》作「無」。

    「無」與「亡」古字通,故《大雅·桑柔》傳曰:「蔑,無也。

    」是書已成,始見錢氏曉徵《三史拾遺》,其説正與予同,因并記之。

     皆讎有功 「皆讎有功」。

    晉灼曰:「讎,等也。

    」《日知録》曰:「晉説非也。

    此如《詩》『無言不讎』之『讎』。

    《詩正義》:「相對謂之讎。

    」《左傳·僖五年》『無喪而慼,憂必讎焉』,注:『讎,猶對也。

    』《律曆志》『廣延宣問,以理星度,未能讎也』,鄭德曰:『相應爲讎也。

    』《郊祀志》『其方盡多不讎』,《伍被傳贊》『忠不終而詐讎』,《魏其傳》『上使禦史簿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讎』。

    」念孫案:晉説是也。

    《爾雅》曰:「讎,匹也。

    」《廣雅》曰:「等、匹、讎,輩也。

    」晉灼曰:「讎,等也。

    」其義一而已矣。

    《召誥》曰:「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

    」是「讎」爲相等之義也。

    此言張章諸人「皆讎有功」,則「讎」當訓爲「等」,不當訓爲「對」,故師古曰言其功相等類也。

    若《詩》之「無言不讎」,《左傳》之「憂必讎焉」,則與此訓爲「等」者異義。

    至所引《律曆志》以下諸條,則去此益遠矣。

     十匹 「上迺賜福帛十匹」。

    念孫案:告霍氏者皆封侯,而徐福僅賜帛十匹,則輕重相去太遠。

    「十匹」當爲「千匹」。

    《通鑑》作「十匹」,則所見《漢書》本已誤。

    《太平禦覽·居處部十四》《治道部十四》引此竝作「千匹」,《漢紀》同。

     上未起 「明旦,上未起」。

    念孫案:「未起」上脫「卧」字。

    《通鑑》無「卧」字,則所見《漢書》本已然。

    《文選·西征賦》注、《太平禦覽·人事部五十八》引此竝作「上卧未起」,《漢紀》同。

     奉車 「賞爲奉車,建駙馬都尉」。

    念孫案:「奉車」下亦有「都尉」二字,而今本脫之。

    《百官表》雲:「奉車都尉,掌禦乘輿車。

    駙馬都尉,掌駙馬。

    」《藝文類聚·人部十七》《太平禦覽·儀式部三》引此竝作「賞爲奉車都尉,建駙馬都尉」。

     趙充國辛慶忌傳 親見視 「武帝親見視其創,嗟歎之」。

    念孫案:「見」即「視」字之誤,今作「見視」者,一本作「視」,一本作「見」,而後人誤合之。

    《太平禦覽·職官部四十六》引此無「見」字。

     恐怒亡所信鄉 「義渠安邦召先零諸豪三十餘人,以尤桀黠,皆斬之。

    縱兵擊其種人,斬首千餘級,於是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恐怒,亡所信鄉,遂劫略小種背畔」。

    師古解「恐怒,亡所信鄉」曰:「恐中國汎怒,不信其心,而納嚮之。

    」「鄉」讀曰「嚮」。

    劉奉世曰:「恐怒,且恐且怒也。

    羌未有變,而漢吏無故誅殺其人,故楊玉等謂漢無所信嚮,於是與他族皆叛也。

    」念孫案:顔、劉二説皆非也。

    「恐怒」二字義不相屬,「恐」當爲「怨」,字之誤也。

    《呂氏春秋·長攻篇》「財匱而民怨」,《韓子·六反篇》「賦斂常重,則用不足,而下怨上」,今本「怨」字竝誤作「恐」。

    怨怒無所信嚮,謂怨怒漢吏,不親信而歸嚮之也。

    《後漢書·西羌傳》述其事曰,安邦「召先零豪四十餘人,斬之,因放兵擊其種,斬首千餘級。

    於是諸羌怨怒,遂寇金城」。

    此文大略本於《漢書》,「怨怒」二字亦本《漢書》也。

    《王莽傳》曰:「五威將帥出,改句町王以爲侯,王邯怨怒不附。

    」文義亦與此相似。

     士寒 「將軍士寒,手足皸瘃」。

    念孫案:「士」上有「將」字,而今本脫之。

    將士皆寒,不當獨言士寒也。

    《太平禦覽·疾病部五》引此已脫「將」字。

    舊本《北堂書鈔·歲時部四》岀「將士皸瘃」四字,注引此傳雲「將軍將士寒,手足皸瘃」,足補今本之缺。

    陳禹謨本删注内「將」字,而正文尚未删。

     空一字 「已詔中郎將卬將胡越佽飛射士步兵二校 益將軍兵」。

    「校」下空一字。

    念孫案:景祐本「校」下是「尉」字,當據補。

    上文雲「詔卬將八校尉」,是其證。

    各本「校」下不空一字,非。

     今 「益積畜,省大費。

    今大司農所轉穀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

    念孫案:「今」當爲「令」。

    令,使也。

    言務積畜省費,使穀足支一歲食也。

    上文雲「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與此「令」字文同一例。

    今本「令」作「今」,則與上文義不相屬矣。

    《通典·食貨二》作「今」,亦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

    《太平禦覽·兵部六十四》引此正作「令」。

     不足以故出兵 「上賜報曰:『大幵、小幵前言曰:「我告漢軍先零所在,兵不往擊,久留,得亡效五年時不分别人而并擊我?」其意常恐。

    今兵不出,得亡變生,與先零爲一?』充國奏曰:『校尉臨衆,幸得承威德,奉厚幣,拊循衆羌,諭以明詔,宜皆鄉風。

    雖其前辭嘗曰「得亡效五年」,宜亡他心,不足以故出兵。

    』」念孫案:「不足以故出兵」本作「不足以疑故岀兵」。

    疑故者,疑事也。

    襄二十六年《左傳》注、昭三十一年《公羊傳》注、《周語》注、《呂氏春秋·本生篇》注竝曰:「故,事也。

    」宣帝以、幵前言而疑其生變,故急欲出兵。

    充國則謂、幵雖有前言,而既聞明詔,宜皆鄉風,無有異心,不足因此疑事而出兵也。

    今本脫去「疑」字,則文不成義。

    《漢紀·孝宣紀》正作「不足以疑故出兵」。

     傅常鄭甘陳段傳 投石拔距 「投石拔距,絶於等倫」。

    應劭曰:「投石,以石投人也。

    拔距,即下『超踰羽林亭樓』是也。

    」張晏曰:「《範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爲機,發,行三百步。

    』延夀有力,能以手投之。

    拔距,超距也。

    」師古曰:「投石,應説是也。

    拔距者,有人連坐相把據地,距以爲堅,而能拔取之,言其有手掣之力。

    超踰亭樓,又言其趫捷耳,非拔距也。

    今人猶有拔介之戲,蓋拔距之遺法。

    」念孫案:左思《吳都賦》「袒裼徒搏,拔距投石之部」,劉逵曰:「拔距,謂兩人以手相案,能拔引之也。

    」師古之解「拔距」蓋本於此。

    今案投石拔距者,石,擿也,「投石」猶言「投擿」,擿亦投也。

    《廣雅》曰:「擿,投也。

    」「石,擿也。

    」《賈子·連語篇》曰「提石之者猶未肯止」是也。

    提亦擿也。

    《史記·刺客傳》「荊軻引其匕首,以擿秦王」,《燕策》「擿」作「提」。

    拔距,超距也,故下文即雲「超踰亭樓」。

    《史記·王翦傳》「方投石超距」,徐廣曰:「超,一作拔。

    」應劭以「拔距」爲「超踰」是也。

    距亦超也,僖二十八年《左傳》「距躍三百」,杜注曰:「距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