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
關燈
小
中
大
仲舒傳
褎然
「今子大夫褎然爲舉首,朕甚嘉之」。
張晏曰:「褎,進也。
爲舉賢良之首也。
」師古曰:「褎然,盛服貌也。
《詩·邶風·旄丘》之篇曰:『褎如充耳。
』」念孫案:褎然者,出衆之貌,故曰「褎然爲舉首」。
《大雅·生民篇》「實種實褎」,毛傳曰:「褎,長也。
」義與「褎然爲舉首」之「褒」相近。
張晏訓「褎」爲「進」,猶爲近之。
師古訓爲「盛服貌」,則與「爲舉首」三字義不相屬,且下句雲「朕甚嘉之」者,嘉其賢良岀衆,非嘉其盛服也。
桀紂之行 「陵夷至虖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
宋祁曰:「浙本『行』下有『作』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此言桀紂之行作而王道大壞,脫去「作」字,則語意不完。
《羣書治要》及《文選·移讓太常博士書》注引此皆有「作」字。
辭之所謂大也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師古曰:「《易》稱『元者,善之長也』,故曰『辭之所謂大也』」。
念孫案:「大」當爲「本」。
下文曰「謂一爲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視大始」,承上「始」字而言,「欲正本」,承上「本」字而言。
又曰「《春秋》探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仍承「始」字、「本」字而言,則上文本作「辭之所謂本」明矣。
「本」字上半與「大」相似,又涉下文「視大始」而誤。
「元」字雖可訓爲「大」,而仲舒則訓「元」爲「本」,以起下「欲正本」之語,非訓爲「大」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重政篇》曰:「《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
故元者爲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以上二條皆訓「元」爲「本」,又訓爲「始」,「始」亦「本」也。
《晉語》注曰:「始,本根也。
」《呂氏春秋·孝行篇》注曰:「本,始也。
」若訓「元」爲「大」,則别出一義,非仲舒「正本」之指矣。
《漢紀·孝武紀》正作「元者,辭之所謂本也」。
未以位爲樂 「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爲憂,而未以位爲樂也」。
念孫案:《羣書治要》引此「未」下有「聞」字,語意較完。
又盡善也 「《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錢氏《養新録》曰:「《漢書·董仲舒傳》引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矣。
』又引『《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上『矣』下『也』,語意不同,當是《論語》古本。
今《漢書》亦改作『也』,唯景祐本是『矣』字。
《西漢策要》與景祐本同。
」念孫案:錢説是也。
據顔注雲「故聽其樂,而雲盡美盡善矣」,則正文本是「矣」字。
《羣書治要》引作「《韶》盡善矣」,文雖從省,而亦是「矣」字。
所謂 「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爲差,非所謂積日絫久也」。
念孫案:下「所」字涉上「所」字而衍,景祐本作「非謂積日絫久也」。
《通典·選舉一》《通鑑·漢紀九》竝同。
《漢紀》作「不謂積日累久也」,皆無「所」字。
予之齒 「予之齒者去其角」。
師古曰:「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餘無角者則有上齒。
」宋祁曰:「『齒』字上,古本、浙本同有『上』字,據注亦當有。
隻雲『予之齒』,是通上下,殊非義理。
」念孫案:《羣書治要》引作「予上齒者去其角」,無「之」字,與下句相對,句法較爲整齊。
《春秋繁露·度制篇》亦雲「有角不得有上齒」。
如之 「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念孫案:如,猶當也,説見《史記·李將軍傳》。
司馬相如傳 奏之天子天子大説 「奏之天子,天子大説」。
師古曰:「『説』讀曰『悅』。
」念孫案:正文、注文皆後人加之,景祐本所無也。
賦奏在下文,則此不得先言「奏」。
且下「其辭曰」三字,乃總承上文言之,忽插此二句,則語意中斷矣。
後人以下文雲「相如既奏《大人賦》,天子大説」,遂增此二句,而不自知其謬也。
《史記》有此二句,亦後人所加。
隆崇律崪 「《子虛賦》:『其山則盤紆岪鬱,隆崇律崪,岑崟參差,日月蔽虧。
』」宋祁曰:「越本無『隆崇律崪』四字。
」念孫案:景祐本亦無此四字,而《史記》、《文選》有之,疑皆後人所加也。
注引郭璞曰:「詰屈竦起也。
岪音佛。
」「詰屈」是釋「盤紆」二字,《文選注》「詰屈」作「隆崇」,乃後人不曉注音而妄改之。
「竦起」是釋「岪鬱」二字,而「隆崇律崪」不與焉。
且「岪」字有音而「崪」字無音,其可疑一也。
《文選》「律崪」作「崒」,而兩字皆無音,其可疑二也。
《西都賦》「巖峻崷崪」,《西京賦》「隆屈崔崪」皆有音。
《藝文類聚·産業部下》引《子虛賦》雲:「其山則盤紆茀鬰,岑崟參差,日月蔽虧。
」,而無「隆崇律崪」四字,與越本、景祐本同,其可疑三也。
後人加此四字,而以「鬱」、「崪」爲韻,不知此三句但以「差」、「虧」爲韻,而首句不入韻也。
軼 「軼野馬,騊駼」。
張揖曰:「軼,過也。
」郭璞曰:「,車軸頭也。
」師古曰:「,謂軸頭衝而殺之也。
軼音逸。
」念孫案:「軼」讀若「疊」。
隱九年《左傳》:「懼其侵軼我也。
」杜注曰:「軼,突也。
」僖三十二年:「將有西師過軼我。
」《釋文》竝雲:「軼,直結反。
」成十三年:「疊我殽地。
」「疊」與「軼」同。
此言「軼野馬」,亦是「侵軼」之意,當讀若「疊」而訓爲「突」也。
,讀爲「躗」。
躗,蹋也。
《莊子·馬蹄篇》釋文引《廣雅》曰:「踶,蹋也。
」《説文》:「踶,躗也。
」「躗,踶躗也。
」舊本譌作「衞也」,今據「踶」字注及《牛部》「」字注改。
是「躗」爲「蹋」也。
「躗」、「」二字竝音「衞」,故字亦相通,言突野馬而蹋騊駼也。
《上林賦》之「白鹿」義與此同,「蹵蛩蛩,轔距虛,軼野馬,騊駼」皆上文所雲「陵狡獸」也。
張訓「軼」爲「過」,郭訓「」爲「軸頭」,顔謂「軸頭衝而殺之」,案,軸頭不能殺獸,雖強爲之解而不可通。
皆非是。
揚旌抴 「浮文鷁,揚旌抴」。
張揖曰:「揚,舉也。
析羽爲旌,建於船上。
抴,拖也。
」《史記》作「揚桂枻」,《集解》引韋昭曰:「枻,檝也。
」《文選》作「揚旌栧」,本作「枻」,李善避太宗諱,故改爲「栧」。
李善注引郭璞曰:「栧,船舷,樹旌於上。
」念孫案:當從《史記》作「揚桂枻」。
韋昭訓「枻」爲「檝」,是也。
桂枻,謂以桂爲檝,猶《楚辭》言「桂櫂兮蘭枻」也。
「浮文鷁,揚桂枻,張翠帷,建羽蓋」,皆相對爲文。
「旌」字隸書或作「」,與「桂」字相似。
「枻」與「抴」亦相似,故「桂枻」譌爲「旌抴」。
張揖謂「建旌於船上」,而訓「抴」爲「拖」,郭璞訓「枻」爲「船舷」,而謂樹旌於其上,揆之本句及上下文義,均有未安。
勺藥 「勺藥之和具而後禦之」。
伏儼曰:「勺藥以蘭桂調食。
」文穎曰:「五味之和也。
」韋昭曰:「和齊鹹酸美味也。
勺,丁削反。
藥,旅酌反。
」見《文選·子虛賦》及《七發》注。
晉灼曰:「《南都賦》曰:『歸鴈鳴鵽,香稻鮮魚,以爲勺藥,酸恬滋味,百種千名。
』文説是也。
」師古曰:「諸家之説皆未當也。
勺藥,藥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氣,故合之於蘭桂五味,以助諸食,因呼五味之和爲『勺藥』耳。
讀賦之士不得其意,妄爲音訓,以誤後學。
今人食馬肝馬腸者,猶合勺藥而煮之,豈非古之遺法乎?」《文選》李善注曰:「枚乘《七發》曰『勺藥之醬』,然則和調之言,於義爲得。
」引之曰:師古説非,諸家之説皆是也。
韋雲「勺,丁削反。
藥,旅酌反」者,勺藥之言「適歷」也。
適歷
張晏曰:「褎,進也。
爲舉賢良之首也。
」師古曰:「褎然,盛服貌也。
《詩·邶風·旄丘》之篇曰:『褎如充耳。
』」念孫案:褎然者,出衆之貌,故曰「褎然爲舉首」。
《大雅·生民篇》「實種實褎」,毛傳曰:「褎,長也。
」義與「褎然爲舉首」之「褒」相近。
張晏訓「褎」爲「進」,猶爲近之。
師古訓爲「盛服貌」,則與「爲舉首」三字義不相屬,且下句雲「朕甚嘉之」者,嘉其賢良岀衆,非嘉其盛服也。
桀紂之行 「陵夷至虖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
宋祁曰:「浙本『行』下有『作』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此言桀紂之行作而王道大壞,脫去「作」字,則語意不完。
《羣書治要》及《文選·移讓太常博士書》注引此皆有「作」字。
辭之所謂大也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師古曰:「《易》稱『元者,善之長也』,故曰『辭之所謂大也』」。
念孫案:「大」當爲「本」。
下文曰「謂一爲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視大始」,承上「始」字而言,「欲正本」,承上「本」字而言。
又曰「《春秋》探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仍承「始」字、「本」字而言,則上文本作「辭之所謂本」明矣。
「本」字上半與「大」相似,又涉下文「視大始」而誤。
「元」字雖可訓爲「大」,而仲舒則訓「元」爲「本」,以起下「欲正本」之語,非訓爲「大」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重政篇》曰:「《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
故元者爲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以上二條皆訓「元」爲「本」,又訓爲「始」,「始」亦「本」也。
《晉語》注曰:「始,本根也。
」《呂氏春秋·孝行篇》注曰:「本,始也。
」若訓「元」爲「大」,則别出一義,非仲舒「正本」之指矣。
《漢紀·孝武紀》正作「元者,辭之所謂本也」。
未以位爲樂 「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爲憂,而未以位爲樂也」。
念孫案:《羣書治要》引此「未」下有「聞」字,語意較完。
又盡善也 「《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錢氏《養新録》曰:「《漢書·董仲舒傳》引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矣。
』又引『《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上『矣』下『也』,語意不同,當是《論語》古本。
今《漢書》亦改作『也』,唯景祐本是『矣』字。
《西漢策要》與景祐本同。
」念孫案:錢説是也。
據顔注雲「故聽其樂,而雲盡美盡善矣」,則正文本是「矣」字。
《羣書治要》引作「《韶》盡善矣」,文雖從省,而亦是「矣」字。
所謂 「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爲差,非所謂積日絫久也」。
念孫案:下「所」字涉上「所」字而衍,景祐本作「非謂積日絫久也」。
《通典·選舉一》《通鑑·漢紀九》竝同。
《漢紀》作「不謂積日累久也」,皆無「所」字。
予之齒 「予之齒者去其角」。
師古曰:「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餘無角者則有上齒。
」宋祁曰:「『齒』字上,古本、浙本同有『上』字,據注亦當有。
隻雲『予之齒』,是通上下,殊非義理。
」念孫案:《羣書治要》引作「予上齒者去其角」,無「之」字,與下句相對,句法較爲整齊。
《春秋繁露·度制篇》亦雲「有角不得有上齒」。
如之 「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念孫案:如,猶當也,説見《史記·李將軍傳》。
司馬相如傳 奏之天子天子大説 「奏之天子,天子大説」。
師古曰:「『説』讀曰『悅』。
」念孫案:正文、注文皆後人加之,景祐本所無也。
賦奏在下文,則此不得先言「奏」。
且下「其辭曰」三字,乃總承上文言之,忽插此二句,則語意中斷矣。
後人以下文雲「相如既奏《大人賦》,天子大説」,遂增此二句,而不自知其謬也。
《史記》有此二句,亦後人所加。
隆崇律崪 「《子虛賦》:『其山則盤紆岪鬱,隆崇律崪,岑崟參差,日月蔽虧。
』」宋祁曰:「越本無『隆崇律崪』四字。
」念孫案:景祐本亦無此四字,而《史記》、《文選》有之,疑皆後人所加也。
注引郭璞曰:「詰屈竦起也。
岪音佛。
」「詰屈」是釋「盤紆」二字,《文選注》「詰屈」作「隆崇」,乃後人不曉注音而妄改之。
「竦起」是釋「岪鬱」二字,而「隆崇律崪」不與焉。
且「岪」字有音而「崪」字無音,其可疑一也。
《文選》「律崪」作「崒」,而兩字皆無音,其可疑二也。
《西都賦》「巖峻崷崪」,《西京賦》「隆屈崔崪」皆有音。
《藝文類聚·産業部下》引《子虛賦》雲:「其山則盤紆茀鬰,岑崟參差,日月蔽虧。
」,而無「隆崇律崪」四字,與越本、景祐本同,其可疑三也。
後人加此四字,而以「鬱」、「崪」爲韻,不知此三句但以「差」、「虧」爲韻,而首句不入韻也。
軼 「軼野馬,騊駼」。
張揖曰:「軼,過也。
」郭璞曰:「,車軸頭也。
」師古曰:「,謂軸頭衝而殺之也。
軼音逸。
」念孫案:「軼」讀若「疊」。
隱九年《左傳》:「懼其侵軼我也。
」杜注曰:「軼,突也。
」僖三十二年:「將有西師過軼我。
」《釋文》竝雲:「軼,直結反。
」成十三年:「疊我殽地。
」「疊」與「軼」同。
此言「軼野馬」,亦是「侵軼」之意,當讀若「疊」而訓爲「突」也。
,讀爲「躗」。
躗,蹋也。
《莊子·馬蹄篇》釋文引《廣雅》曰:「踶,蹋也。
」《説文》:「踶,躗也。
」「躗,踶躗也。
」舊本譌作「衞也」,今據「踶」字注及《牛部》「」字注改。
是「躗」爲「蹋」也。
「躗」、「」二字竝音「衞」,故字亦相通,言突野馬而蹋騊駼也。
《上林賦》之「白鹿」義與此同,「蹵蛩蛩,轔距虛,軼野馬,騊駼」皆上文所雲「陵狡獸」也。
張訓「軼」爲「過」,郭訓「」爲「軸頭」,顔謂「軸頭衝而殺之」,案,軸頭不能殺獸,雖強爲之解而不可通。
皆非是。
揚旌抴 「浮文鷁,揚旌抴」。
張揖曰:「揚,舉也。
析羽爲旌,建於船上。
抴,拖也。
」《史記》作「揚桂枻」,《集解》引韋昭曰:「枻,檝也。
」《文選》作「揚旌栧」,本作「枻」,李善避太宗諱,故改爲「栧」。
李善注引郭璞曰:「栧,船舷,樹旌於上。
」念孫案:當從《史記》作「揚桂枻」。
韋昭訓「枻」爲「檝」,是也。
桂枻,謂以桂爲檝,猶《楚辭》言「桂櫂兮蘭枻」也。
「浮文鷁,揚桂枻,張翠帷,建羽蓋」,皆相對爲文。
「旌」字隸書或作「」,與「桂」字相似。
「枻」與「抴」亦相似,故「桂枻」譌爲「旌抴」。
張揖謂「建旌於船上」,而訓「抴」爲「拖」,郭璞訓「枻」爲「船舷」,而謂樹旌於其上,揆之本句及上下文義,均有未安。
勺藥 「勺藥之和具而後禦之」。
伏儼曰:「勺藥以蘭桂調食。
」文穎曰:「五味之和也。
」韋昭曰:「和齊鹹酸美味也。
勺,丁削反。
藥,旅酌反。
」見《文選·子虛賦》及《七發》注。
晉灼曰:「《南都賦》曰:『歸鴈鳴鵽,香稻鮮魚,以爲勺藥,酸恬滋味,百種千名。
』文説是也。
」師古曰:「諸家之説皆未當也。
勺藥,藥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氣,故合之於蘭桂五味,以助諸食,因呼五味之和爲『勺藥』耳。
讀賦之士不得其意,妄爲音訓,以誤後學。
今人食馬肝馬腸者,猶合勺藥而煮之,豈非古之遺法乎?」《文選》李善注曰:「枚乘《七發》曰『勺藥之醬』,然則和調之言,於義爲得。
」引之曰:師古説非,諸家之説皆是也。
韋雲「勺,丁削反。
藥,旅酌反」者,勺藥之言「適歷」也。
適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