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八
關燈
小
中
大
「劉澤發於田生,權激呂氏,然卒南面稱孤者三世,事發相重,豈不危哉」。
晉灼曰:「劉澤以金與田生,以事張卿,言之呂後而劉澤得王,故曰『事發相重』也。
」師古曰:「『重』猶『累』也。
言澤得王本由田生行説,若其事發覺則相隨入罪,事相累誤。
『累』音力瑞反。
」劉攽曰:「太史公作『偉哉』,美其有成。
班固作『危哉』,謂其艱難幸成也。
然觀上言『稱孤者三世』,疑『危』亦本是『偉』字,後人不曉改之。
」念孫案:「事發相重」,晉説是也。
「豈不危哉」,「危」讀爲「詭」,「詭」者奇異之稱,猶言「豈不偉哉耳」。
高誘注《淮南·本經篇》曰:「詭文,奇異之文也。
」薛綜注《西京賦》曰:「詭,異也。
」《莊子·德充符篇》曰:「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
」《呂氏春秋·侈樂篇》曰:「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
」司馬相如《封禪文》曰:「奇物譎詭,俶儻窮變。
」王逸《天問章句序》曰:「琦瑋譎詭。
」「譎詭」與「琦瑋」同義,故《史記》作「偉」,「偉」與「瑋」通。
《漢書》作「危」。
「危」與「詭」古同聲而通用,《漢書·天文志》「司詭星」,《史記·天官書》「詭」作「危」;《淮南·説林篇》「尺寸雖齊,必有詭」,《文子·上德篇》「詭」作「危」,是其證也。
張衡《西京賦》曰:「四海同宅西秦,豈不詭哉?」文義正與此同。
師古讀「危」爲安危之「危」,遂以「事發」爲事發覺,「相重」爲「相累」,誤。
貢父又疑「危」字爲後人所改,皆由不知「危」爲「詭」之借字,遂緻紛紛之説。
楚元王傳 路少 「德字路少,脩黃老術」。
念孫案:「路少」本作「路叔」,隷書「叔」字或作「」,見漢《北海相景君碑陰》《泰山都尉孔宙碑陰》。
因譌而爲「少」。
宋祁曰:「『路』字下疑有『叔』字。
」而不言「少」字之誤,則是以「少」爲幼少之「少」,屬下句讀矣。
案此言「少脩黃老術」,下又言「少時數言事」,則詞意重複,明此「少」字乃「叔」字之譌,非謂幼少也。
《文選·兩都賦序》注、《初學記·職官部下》、《白帖》七十四、七十五、七十七、《太平禦覽·職官部二十八》引此竝作「字路叔,脩黃老術」。
今本《文選注》「脩」上有「少」字,乃後人依誤本《漢書》加之,《初學記》《白帖》《太平禦覽》皆無「少」字。
肺附 「臣幸得託肺附」。
師古曰:「舊解雲『肺附謂肝肺相附著,猶言心膂也』,一説『肺謂斫木之肺劄也,自言於帝室猶肺劄附於大材木也』。
」念孫案:一説近之,然既言「附」,又言「託」,則語意重出。
餘謂「肺」「附」皆謂木皮也。
《説文》曰:「樸,木皮也。
杮,削木劄樸也。
」作「肺」者假借字耳。
《後漢書·方術傳》雲「風吹削肺」是也。
今本「肺」誤作「哺」,《顔氏家訓》已辯之。
《小雅·角弓》箋曰:「附,木桴也。
」《正義》曰:「『桴』謂木表之麤皮也。
」「桴」「附」「樸」聲竝相近,「肺附」語之轉耳,言已爲帝室微末之親,如木皮之託於木也。
下文雲「臣幸得託末屬」是其證矣。
《田蚡傳》曰「蚡以肺附爲相」,《中山靖王傳》曰「得蒙肺附」,《衞青傳》曰「青幸得以肺附待罪行閒」,《宣元六王傳》曰「博幸得肺附」,《師丹傳》曰「肺附何患不富貴」,《王莽傳》曰「伏自惟念得託肺附」,《史記·惠景閒侯者表序》曰「諸侯子弟若肺附」,今本「附」作「腑」,因「肺」字而誤。
凡「肺附」字作「肺腑」者,皆誤。
古書藏府字亦無作「腑」者。
《後漢書·盧芳傳》曰「以肺附之故」,《太玄·親》次八曰「肺附乾餱,其幹已良」,義竝同也。
若以「肺」爲肺肝之「肺」,則義不可通。
通所聞 「誠見陰陽不調,不敢不通所聞」。
念孫案:「通」猶「道」也,謂道其所聞也。
《夏侯勝傳》:「上謂勝曰:『先生通正言,無懲前事。
』」師古彼注曰:「通,謂陳道之也。
」 不可勝原 功無原 「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
師古曰:「言不能盡其本數。
」念孫案:師古以「原」爲本數,非也。
原者,量也,度也,言其麗與盛不可勝量也。
《廣雅》曰:「量,謜度也。
」「謜」與「原」古字通,宋玉《神女賦》曰「志未可乎得原」,《韓子·主道篇》曰「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列女傳·頌義小序》曰「原度天道,禍福所移」,皆其證也。
又《王莽傳》曰「功亡原者賞不限」,「原」亦量也,有無量之功,故有不限之賞。
《淮南·本經篇》「贏縮卷舒,淪於不測,終始虛滿,轉於無原」,「無原」亦謂無量也。
師古曰:「無原,謂不可測其本原。
」亦失之。
高注《齊策》曰:「度,計也。
」「計」與「度」同義,故「計」亦謂之「原」,《東方朔傳》曰:「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
」謂不可勝計也。
師古曰:「原,本也,言説不能盡其根本」亦失之。
忤恨 恨其父 常連恨勝 争恨 相恨 恨上 「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
念孫案:「恨」讀爲「很」,忤逆也。
很,違也,謂與王鳯相違逆,非謂相怨恨也。
《吳語》「今王將很天而伐齊」,韋注曰:「很,違也。
」《説文》:「很,不聽從也,一曰盭也。
」「盭」亦違也。
「盭」通作「戾」,鄭注《大學》雲:「違,猶戾也。
」《齊策》:「秦使魏冉緻帝於齊,蘇代謂齊王曰:『今不聽,是恨秦也。
』」「恨秦」即違秦,是「很」與「恨」通也。
又《李廣傳》「李敢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恨」亦讀爲「很」,很,違也,謂廣欲居前部以當單于,而青不聽也。
又《龔勝傳》「夏侯常連恨勝」,「恨」亦讀爲「很」,「很」者,相争訟也,謂常屢與勝相争訟也。
上文曰:「勝以手推常曰:『去!』」又曰:「常恚,謂勝曰:『君欲小與衆異,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屬耳。
』」下文雲「禦史中丞劾奏:『勝常不崇禮義,而居公門下相非恨,讀爲「很」。
疾言辯訟。
』」是也。
《曲禮》「很毋求勝」,鄭注曰:「很,鬩也,謂争訟也。
」《小雅·常棣篇》「兄弟鬩于牆」,毛傳曰:「鬩,很也。
」《爾雅》:「鬩,恨也。
」孫炎本作「很」,雲「相很戾」也。
李巡雲「相怨恨」,失之,辯見《經義述聞》。
作「恨」者,借字耳。
又《魏相傳》「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恨」亦讀爲「很」,謂相争鬬也。
《孟子》言「好勇鬬很」,是「很」與「争鬬」同義,故以「争」「很」連文,作「恨」者,亦借字耳。
又《匈奴傳》「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與漢吏相恨」,「恨」亦讀爲「很」,謂相争鬬也。
《史記》作「與漢吏相距」,義亦同也。
又《外戚傳》:「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寑病,形貎毀壞,不可以見帝。
』上欲見之,夫人遂轉鄉歔欷而不復言。
於是上不説而起,夫人姊妺讓之曰:『貴人獨不可一見上,屬託兄弟邪?何爲恨上如此?』」「恨」亦讀爲「很」,很,違也,謂不從上意也。
作「恨」者亦借字耳。
《晏子·雜篇》曰:「君歡然與子邑,子必不受以恨君,何也?」《新序·節士篇》曰:「嚴恭承命,不以身恨君。
」「恨」竝與「很」同。
而六《傳》内「恨」字師古皆無音,又注《李廣傳》雲「令其父恨而死也」,則是皆讀爲怨恨之「恨」,而不知其爲「很」之借字矣。
根垂地中 首垂泥中 「今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
宋祁曰:「『垂』作『臿』,一作『』。
」《通鑑·漢紀二十二》作「」,司馬康曰:「,測洽切。
」胡三省曰:「字書測洽之『臿』,從千從臼,與今『』字不同。
《漢書》作『根垂地中』,意『』即『垂』字也。
」念孫案:《漢書》作「垂」,乃「」字之誤。
《淮南·要略》「禹身執虆臿以爲民先」,今本「臿」誤作「垂」。
「」即「臿」之俗體,司馬音及宋校皆是也。
梓柱得地氣而復生,故其根臿入地中,地中非空虛之處,不可以言「垂」,則作「臿」者是也。
《廣韻》:「臿,俗作。
」《周官·典瑞》注「插之於紳帶之閒」,《釋文》「插」作「」,初治反。
胡以「」爲「垂」字,誤矣。
《漢紀·孝成紀》作「根插地中」,「插」「臿」古字通,則《漢書》作「臿」明矣。
又《儒林傳》「先歐旄頭劒挺墮墜,首垂泥中」,宋祁曰:「『垂』字當是『臿』字。
」亦是也,泥中可言「臿」不可言「垂」,《太平禦覽&midd
晉灼曰:「劉澤以金與田生,以事張卿,言之呂後而劉澤得王,故曰『事發相重』也。
」師古曰:「『重』猶『累』也。
言澤得王本由田生行説,若其事發覺則相隨入罪,事相累誤。
『累』音力瑞反。
」劉攽曰:「太史公作『偉哉』,美其有成。
班固作『危哉』,謂其艱難幸成也。
然觀上言『稱孤者三世』,疑『危』亦本是『偉』字,後人不曉改之。
」念孫案:「事發相重」,晉説是也。
「豈不危哉」,「危」讀爲「詭」,「詭」者奇異之稱,猶言「豈不偉哉耳」。
高誘注《淮南·本經篇》曰:「詭文,奇異之文也。
」薛綜注《西京賦》曰:「詭,異也。
」《莊子·德充符篇》曰:「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
」《呂氏春秋·侈樂篇》曰:「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
」司馬相如《封禪文》曰:「奇物譎詭,俶儻窮變。
」王逸《天問章句序》曰:「琦瑋譎詭。
」「譎詭」與「琦瑋」同義,故《史記》作「偉」,「偉」與「瑋」通。
《漢書》作「危」。
「危」與「詭」古同聲而通用,《漢書·天文志》「司詭星」,《史記·天官書》「詭」作「危」;《淮南·説林篇》「尺寸雖齊,必有詭」,《文子·上德篇》「詭」作「危」,是其證也。
張衡《西京賦》曰:「四海同宅西秦,豈不詭哉?」文義正與此同。
師古讀「危」爲安危之「危」,遂以「事發」爲事發覺,「相重」爲「相累」,誤。
貢父又疑「危」字爲後人所改,皆由不知「危」爲「詭」之借字,遂緻紛紛之説。
楚元王傳 路少 「德字路少,脩黃老術」。
念孫案:「路少」本作「路叔」,隷書「叔」字或作「」,見漢《北海相景君碑陰》《泰山都尉孔宙碑陰》。
因譌而爲「少」。
宋祁曰:「『路』字下疑有『叔』字。
」而不言「少」字之誤,則是以「少」爲幼少之「少」,屬下句讀矣。
案此言「少脩黃老術」,下又言「少時數言事」,則詞意重複,明此「少」字乃「叔」字之譌,非謂幼少也。
《文選·兩都賦序》注、《初學記·職官部下》、《白帖》七十四、七十五、七十七、《太平禦覽·職官部二十八》引此竝作「字路叔,脩黃老術」。
今本《文選注》「脩」上有「少」字,乃後人依誤本《漢書》加之,《初學記》《白帖》《太平禦覽》皆無「少」字。
肺附 「臣幸得託肺附」。
師古曰:「舊解雲『肺附謂肝肺相附著,猶言心膂也』,一説『肺謂斫木之肺劄也,自言於帝室猶肺劄附於大材木也』。
」念孫案:一説近之,然既言「附」,又言「託」,則語意重出。
餘謂「肺」「附」皆謂木皮也。
《説文》曰:「樸,木皮也。
杮,削木劄樸也。
」作「肺」者假借字耳。
《後漢書·方術傳》雲「風吹削肺」是也。
今本「肺」誤作「哺」,《顔氏家訓》已辯之。
《小雅·角弓》箋曰:「附,木桴也。
」《正義》曰:「『桴』謂木表之麤皮也。
」「桴」「附」「樸」聲竝相近,「肺附」語之轉耳,言已爲帝室微末之親,如木皮之託於木也。
下文雲「臣幸得託末屬」是其證矣。
《田蚡傳》曰「蚡以肺附爲相」,《中山靖王傳》曰「得蒙肺附」,《衞青傳》曰「青幸得以肺附待罪行閒」,《宣元六王傳》曰「博幸得肺附」,《師丹傳》曰「肺附何患不富貴」,《王莽傳》曰「伏自惟念得託肺附」,《史記·惠景閒侯者表序》曰「諸侯子弟若肺附」,今本「附」作「腑」,因「肺」字而誤。
凡「肺附」字作「肺腑」者,皆誤。
古書藏府字亦無作「腑」者。
《後漢書·盧芳傳》曰「以肺附之故」,《太玄·親》次八曰「肺附乾餱,其幹已良」,義竝同也。
若以「肺」爲肺肝之「肺」,則義不可通。
通所聞 「誠見陰陽不調,不敢不通所聞」。
念孫案:「通」猶「道」也,謂道其所聞也。
《夏侯勝傳》:「上謂勝曰:『先生通正言,無懲前事。
』」師古彼注曰:「通,謂陳道之也。
」 不可勝原 功無原 「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
師古曰:「言不能盡其本數。
」念孫案:師古以「原」爲本數,非也。
原者,量也,度也,言其麗與盛不可勝量也。
《廣雅》曰:「量,謜度也。
」「謜」與「原」古字通,宋玉《神女賦》曰「志未可乎得原」,《韓子·主道篇》曰「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列女傳·頌義小序》曰「原度天道,禍福所移」,皆其證也。
又《王莽傳》曰「功亡原者賞不限」,「原」亦量也,有無量之功,故有不限之賞。
《淮南·本經篇》「贏縮卷舒,淪於不測,終始虛滿,轉於無原」,「無原」亦謂無量也。
師古曰:「無原,謂不可測其本原。
」亦失之。
高注《齊策》曰:「度,計也。
」「計」與「度」同義,故「計」亦謂之「原」,《東方朔傳》曰:「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
」謂不可勝計也。
師古曰:「原,本也,言説不能盡其根本」亦失之。
忤恨 恨其父 常連恨勝 争恨 相恨 恨上 「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
念孫案:「恨」讀爲「很」,忤逆也。
很,違也,謂與王鳯相違逆,非謂相怨恨也。
《吳語》「今王將很天而伐齊」,韋注曰:「很,違也。
」《説文》:「很,不聽從也,一曰盭也。
」「盭」亦違也。
「盭」通作「戾」,鄭注《大學》雲:「違,猶戾也。
」《齊策》:「秦使魏冉緻帝於齊,蘇代謂齊王曰:『今不聽,是恨秦也。
』」「恨秦」即違秦,是「很」與「恨」通也。
又《李廣傳》「李敢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恨」亦讀爲「很」,很,違也,謂廣欲居前部以當單于,而青不聽也。
又《龔勝傳》「夏侯常連恨勝」,「恨」亦讀爲「很」,「很」者,相争訟也,謂常屢與勝相争訟也。
上文曰:「勝以手推常曰:『去!』」又曰:「常恚,謂勝曰:『君欲小與衆異,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屬耳。
』」下文雲「禦史中丞劾奏:『勝常不崇禮義,而居公門下相非恨,讀爲「很」。
疾言辯訟。
』」是也。
《曲禮》「很毋求勝」,鄭注曰:「很,鬩也,謂争訟也。
」《小雅·常棣篇》「兄弟鬩于牆」,毛傳曰:「鬩,很也。
」《爾雅》:「鬩,恨也。
」孫炎本作「很」,雲「相很戾」也。
李巡雲「相怨恨」,失之,辯見《經義述聞》。
作「恨」者,借字耳。
又《魏相傳》「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恨」亦讀爲「很」,謂相争鬬也。
《孟子》言「好勇鬬很」,是「很」與「争鬬」同義,故以「争」「很」連文,作「恨」者,亦借字耳。
又《匈奴傳》「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與漢吏相恨」,「恨」亦讀爲「很」,謂相争鬬也。
《史記》作「與漢吏相距」,義亦同也。
又《外戚傳》:「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寑病,形貎毀壞,不可以見帝。
』上欲見之,夫人遂轉鄉歔欷而不復言。
於是上不説而起,夫人姊妺讓之曰:『貴人獨不可一見上,屬託兄弟邪?何爲恨上如此?』」「恨」亦讀爲「很」,很,違也,謂不從上意也。
作「恨」者亦借字耳。
《晏子·雜篇》曰:「君歡然與子邑,子必不受以恨君,何也?」《新序·節士篇》曰:「嚴恭承命,不以身恨君。
」「恨」竝與「很」同。
而六《傳》内「恨」字師古皆無音,又注《李廣傳》雲「令其父恨而死也」,則是皆讀爲怨恨之「恨」,而不知其爲「很」之借字矣。
根垂地中 首垂泥中 「今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
宋祁曰:「『垂』作『臿』,一作『』。
」《通鑑·漢紀二十二》作「」,司馬康曰:「,測洽切。
」胡三省曰:「字書測洽之『臿』,從千從臼,與今『』字不同。
《漢書》作『根垂地中』,意『』即『垂』字也。
」念孫案:《漢書》作「垂」,乃「」字之誤。
《淮南·要略》「禹身執虆臿以爲民先」,今本「臿」誤作「垂」。
「」即「臿」之俗體,司馬音及宋校皆是也。
梓柱得地氣而復生,故其根臿入地中,地中非空虛之處,不可以言「垂」,則作「臿」者是也。
《廣韻》:「臿,俗作。
」《周官·典瑞》注「插之於紳帶之閒」,《釋文》「插」作「」,初治反。
胡以「」爲「垂」字,誤矣。
《漢紀·孝成紀》作「根插地中」,「插」「臿」古字通,則《漢書》作「臿」明矣。
又《儒林傳》「先歐旄頭劒挺墮墜,首垂泥中」,宋祁曰:「『垂』字當是『臿』字。
」亦是也,泥中可言「臿」不可言「垂」,《太平禦覽&mi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