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六
關燈
小
中
大
匈奴列傳
槖駞 驒騱
「其奇畜則槖駞、驢、驘、駃騠、騊駼、驒騱」。
念孫案:「駞」當爲「佗」,《漢書·匈奴傳》作「槖佗」。
字或作「它」,《大宛傳》「驢、騾、槖它以萬數」是也。
又作「他」,《楚策》「趙、代良馬、槖他」是也。
作「駞」者,俗字耳。
《索隱》本作「槖他」,注曰:「他,或作駞。
」今則正文、注文俱改爲「駞」,下文「請獻槖他一匹」,「他」字尚未改。
又删去「或作駞」三字矣。
《説文》「佗,負何也」,徐鉉曰:「《史記》匈奴奇畜有槖佗。
」則徐所見本正作「佗」也。
又「驒騱」,《索隱》本作「驒奚」,注曰:「鄒誕注本『奚』字作『騱』。
」案:「驒」字徐廣音「顛」,而「騱」字無音,則本作「奚」可知。
《漢書》亦作「奚」,皆古字假借也。
今則正文改爲「騱」,又改注文曰「鄒誕本『騱』字作『奚』」矣。
彎 「士力能彎弓」。
念孫案:「彎」本作「毌」,此後人據《漢書》改之也。
《史記》「彎弓」字,或作「貫」,《陳涉世家》「士不敢貫弓而報怨」、《五子胥傳》「貫弓執矢」是也。
《説文》:「毌,穿物持之也。
」是「毌」爲古「貫」字。
《六國表》《田完世家》竝雲齊宣公「伐衞取毌」,正義引《括地志》曰:「故貫城即古貫國。
」故「貫弓」之「貫」又作「毌」也。
《索隱》本出「毌弓」二字,注曰:「上音彎。
」今本既改「毌」爲「彎」,又改注文曰「彎音烏還反」,不知「毌」爲「彎」之借字,故必須音釋,若本是「彎」字,則無須音釋矣,凡《史記》「彎弓」字,《索隱》皆無音。
何不思之甚也。
侵燕代 「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
侵燕代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
念孫案:「侵燕代」三字因下文「遂侵燕代」而衍,冒頓既至河南,并樓煩、白羊,遂復收秦所奪地,二事正相因。
秦所奪地,即河南地也。
若加入「侵燕代」句,則别爲一事,與上下不相聯屬。
且下文「遂侵燕代」四字爲贅語矣。
《漢書》《漢紀》竝無「侵燕代」三字。
青駹馬 烏驪馬 「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
念孫案:「青駹」、「烏驪」下本無「馬」字,後人依上下文加之也。
「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北方盡烏驪」、「南方盡騂馬」,皆五字爲句。
其馬色之一字者,則加「馬」字以成文,兩字者則省「馬」字以協句。
《爾雅·釋地》之説「八方」,「東」、「西」、「南」、「北」之下皆有「方」字,而「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之下皆無「方」字,例與此同也。
後人不知古人屬文之體,而於「青駹」、「烏驪」下各加一「馬」字,則累於詞矣。
《藝文類聚·獸部上》《太平禦覽·獸部五》引此,「青駹」、「烏驪」下皆無「馬」字。
令約 「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令約者殺之」。
念孫案:「令約」當爲「今約」,謂犯今日之約也。
《漢書》正作「今約」。
負私從馬 「乃粟馬發十萬騎,負私從馬凡十四萬匹」。
念孫案:「負私從馬」文不成義,當依《漢書》作「私負從馬」,寫者誤倒耳。
「負從馬」者,負衣裝以從之馬也,非公家所發,故曰「私負從馬」。
顔師古曰「私負衣裝者及私將馬從者」,分私負與從馬爲二事,亦非。
《正義》曰:「謂負擔衣糧,私募從者。
」則所見本「私負」已誤爲「負私」矣。
下文曰「糧重不與焉」,《正義》言負糧,亦非。
士卒 「初,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
念孫案:「卒」字後人所加。
「漢士」與「漢馬」對文,「士」即「卒」也,無庸更加「卒」字。
《索隱》本及《漢書》皆無「卒」字。
今單于能即前與漢戰 「今單于能即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
念孫案:「能即」當爲「即能」,「即能」與「即不能」文正相對。
《漢書·西南夷傳》注曰:「即,猶若也。
」昭十二年《左傳》「即欲有事,何如」,言若欲有事也。
莊三十二年《公羊傳》「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將焉緻乎魯國」,言若不起此病也。
僖三十三年《傳》「爾即死,必於殽之嶔巖」,言爾若死也。
襄二十七年《傳》「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言我若死也。
《爾雅·釋地》「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歫虛比,爲邛邛歫虛齧甘草。
即有難,邛邛歫虛負而走」,言若有難也。
僖二十三年《左傳》「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晉世家》作「子即反國,何以報寡人」。
昭七年《傳》「我若獲沒,必屬説與何忌於夫子」,《孔子世家》作「吾即沒,若必師之」。
尤其明證也。
詳見《釋詞》。
言單于若能與漢戰,則天子方自將待邊;若不能,則南面而臣於漢也。
《酷吏傳》曰:「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予監史輕平者。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緻法,上財察。
」《續龜策傳》靈龜蔔祝曰:「某欲求某物。
即得也,頭見足發,内外相應;即不得也,頭仰足肣,内外自隨。
」是「即」與「若」同義。
今本作「能即」者,後人不解「即」字之義,而顛倒其文耳。
後人倒「能」字於上者,斷「今單于能」爲句,以對下文「單于即不能」;又斷「即前與漢戰」爲句,以對下文「即南面而臣於漢」也。
不知「即能前與漢戰」之「即」訓爲「若」,與「即南面而臣於漢」之「即」不同。
且「單于即不能」者,謂不能與漢戰也,不言「與漢戰」者,義見於上而文省於下也。
若發端之句不雲單于能與漢戰,而但雲單于能,則文不成義矣。
《漢書·匈奴傳》正作「即能前與漢戰」。
衞將軍驃騎列傳 大將軍 「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將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絶也」。
董份曰:「『常與壯騎先其大將軍』爲句,『軍亦有天幸』承上文來,皆言驃騎也。
王右丞詩『衞青不敗由天幸』,則是以『大將軍』别起爲句矣。
不知太史公此傳專右大將軍而貶驃騎,謂驃騎受上寵,又有天幸,所以不困絶而成功也。
」念孫案:「先其大將軍」本作「先其大軍」,謂驃騎敢於深入,嘗棄其大軍而先進也。
上文曰「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裡赴利」,是其證也。
「棄大軍」,《漢書》亦誤作「棄大將軍」,蓋篇内稱「大將軍」者甚多,因而緻誤矣。
棄大軍而先進,則寡不敵衆,易緻困絶,故下文曰「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絶也」。
若雲「先其大將軍」,則「其」字之義不可通矣。
王右丞詩「衞青不敗由天幸」,此是誤記霍事爲衞事,非以「大將軍」别起爲句也。
如以「大將軍」别起爲句,則上文「常與壯士先其」六字不能成句矣,恐右丞不如是之鹵莽也。
董氏知正右丞之失而不知「將」字之爲衍文,亦誤也。
《漢書·衞青霍去病傳》無「將」字。
使人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要邊 「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要邊」。
念孫案:自「使人」至「要邊」十八字,蕪累不成文理。
蓋正文但有「使人先要邊」五字,其「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十三字乃《集解》之誤入正文者也。
當在「使人先要邊」之下,今誤入「使人先」之下,「要邊」之上。
《索隱》本出「先要邊」三字,注曰:「謂先於邊境要候漢人,言其欲降。
」《漢書》作「使人先要道邊」。
此皆其明證矣。
平津侯主父列傳 意忌 「爲人意忌,外寬内深」。
索隱曰:「謂外寬内深,意多有忌害也。
」念孫案:小司馬以「意」爲「志意」之「意」,非也。
「意」「忌」二字平列,「意」者,「疑」也。
内多疑忌,故曰「外寬内深」也。
《陳丞相世家》曰「項王爲人意忌信讒」,《酷吏傳》曰「張湯文深意忌」,義竝與此同。
古者謂「疑」爲「意」,説見《孟嘗君傳》。
恐竊病死 「恐竊病死,無以塞責」。
索隱曰:「案:人臣委質於君,死生由君。
今若一朝病死,是竊死也。
」念孫案:小司馬説甚迂。
「恐竊」當爲「竊恐」,寫者誤倒耳。
《漢書》作「恐病死,無以塞責」,意亦同也。
澤鹹鹵 「地固澤鹹鹵,不生五穀」。
念孫案:「鹹」字後人所加。
《集解》引瓚曰:「其地多水澤,又有鹵。
」則「鹵」上本無「鹹」字。
又引徐廣曰:「澤,一作斥。
」《漢書》作「澤鹵」,《漢紀》作「斥鹵」。
是「澤鹵」即「斥鹵」,「斥」、「鹵」之閒加一「鹹」字,則文不成義矣。
又案《夏本紀》「海濱廣潟」,徐廣亦曰:「『潟』一作『澤』,又作『斥』。
」《禹貢》作「斥」。
《河渠書》「溉澤鹵之地」,索隱曰:「澤,一作舃,本或作斥。
」「舃鹵」、「澤鹵」竝與「斥鹵」同,薛瓚以「澤」爲水澤,「鹵」爲鹹鹵,分「澤」、「鹵」爲二義,亦失之。
下脩近世之失 脩其故俗 後世脩序 「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而下脩近世之失」。
念孫案:「脩」與「失」義不相屬,「脩」當依《漢書》作「循」,謂因循近世之失而不改也。
又下文「秦不行是風而脩其故俗」,「脩」亦當依《漢書》作「循」。
上文雲「變風易俗」,與此正相反也。
又《太史公自序》「扁鵲守數精明,後世脩序,弗能易也」,「脩」亦當爲「循」。
《周頌·閔予小子》傳曰:「序,緒也。
言後世皆循其緒,莫之能易也。
」隷書「循」、「脩」相似,傳寫易譌,説見《管子》「廟堂既脩」下。
朝鮮列傳 朝鮮不肯心附樓船 「朝鮮大臣乃陰閒使人私約降樓船,往來言,尚未肯決。
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樓船欲急就其約,不會;左將軍亦使人求閒郤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
念孫案:「朝鮮不肯心附樓船」,「朝鮮」二字蒙上而衍。
此言樓船不會左將軍,左將軍亦不肯心附樓船,故曰「兩將不相能」,非謂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也。
《漢書》「不肯」上無「朝鮮」二字。
西南夷列傳 巴蜀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
念孫案:「蜀」字因上文「巴蜀」而衍,莊蹻將兵循江上,自巴黔中以西,至滇池,不得至蜀也。
《漢書》作「略巴黔中以西」,是其證。
又《貨殖傳》「巴蜀寡婦清」,「蜀」字亦因下文「巴蜀」而衍,索隱曰:「《漢書》作『巴寡婦清』。
巴,寡婦之邑;清,其名也。
」 地方三百裡 「蹻至滇池,地方三百裡」。
念孫案:此言滇池方三百裡,「池」下不當有「地」字,《索隱》本及《漢書》皆無「地」字。
「池」、「地」字相似,又因下句「地」字而誤衍也。
下句雲「旁平地肥饒數千裡」,乃始言池旁之地耳。
蜀故徼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
十餘歲,秦滅。
及漢興,皆棄此國而蜀故徼」。
念孫案:「」當爲「關」,言秦時常於諸國置吏,及漢初,則棄此諸國而但以蜀故徼爲關也。
《匈奴傳》「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彼言「關故河南塞」,猶此言「關蜀故徼」矣。
下文曰「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即謂出此關也。
若雲「蜀故徼」,則與上下文皆不合矣。
「關」字俗書作「閞」,唐顔元孫《幹祿字書》曰:「閞、關,上俗下正。
」「」字俗書作「開」,二形相似,故「關」誤爲「」。
《楚策》「大關天下之匈」,《淮南·道應篇》「東關鴻蒙之光」,《説文》「管,十二月之音。
物關地而牙,故謂之管」,今本「關」字竝誤作「」。
《漢書·西南夷傳》正作「關蜀故徼」。
道西北牂柯 「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
』」念孫案:「道西北牂柯」下亦當有「江」字。
道,從也,言從西北牂柯江來也。
《索隱》本出「道牂柯江」四字,《漢書》《漢紀》竝作「道西北牂柯江,江廣數裡」,是其證。
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乃與馳歸家居徒四壁立 「相如乃與馳歸,家居徒四壁立」。
念孫案:「馳歸」下脫「成都」二字,當從宋本補。
《文選·左思〈詠史詩〉》注引此亦有「成都」二字,《漢書》同。
「家居徒四壁立」本作「居徒四壁立」,「居」即「家」也。
「家」「居」二字古聲、義竝相近,故《説文》曰「家,居也」,《周官·典命》注曰「國家,國之所居」。
《索隱》引孔文祥雲「家空無資儲,但有四壁而已」,「家」字正釋「居」字,故《漢書》作「家徒四壁立」。
宋本及各本皆作「家居徒四壁立」,則文不成義。
此後人依《漢書》旁記「家」字,而寫者因誤入正文也。
汲古閣單行《索隱》本本作「居徒四壁立」,後補入「家」字,而字形長短不一,補刻之迹顯然。
《文選·詠史詩》注引作「居徒四壁立」,《六帖》二十二曰「司馬相如居徒四壁」,則無「家」字明矣。
不能復 「是以王辭而不能復,何爲無用應哉」。
念孫案:「能」字後人所加。
此言王不敢言遊戲之樂、苑囿之大,又以客禮待先生,是以辭而不復,非無以應也。
若雲「不能復」,則即是無以應,與下句義相反矣。
《漢書》《文選》及《藝文類聚·産業部》引此竝作「王辭不復」。
《索隱》本作「王辭而不復」,皆無「能」字。
邛都 「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
念孫案:「邛都」本作「邛、筰」,此淺學人改之也。
上文言「邛、筰、冉、駹」「皆請爲内臣」,下文言「朝冉從駹,定筰存邛」,則此不得但言「通邛都」也。
《索隱》本出「通筰」二字,案:此脫「邛」字。
注曰:「案:《華陽國志》雲:『相如卒開僰道通南中,開越巂郡注。
韓説開益州,唐蒙開牂柯,斬筰王首,置牂柯郡。
』」則正文内有「筰」字明矣。
《漢書》正作「通邛、筰」。
結軌 「結軌還轅」。
念孫案:《索隱》本「軌」作「軼」,注曰:「音『轍』,《漢書》作『軌』。
」據此則《史記》本作「結軼」,《
念孫案:「駞」當爲「佗」,《漢書·匈奴傳》作「槖佗」。
字或作「它」,《大宛傳》「驢、騾、槖它以萬數」是也。
又作「他」,《楚策》「趙、代良馬、槖他」是也。
作「駞」者,俗字耳。
《索隱》本作「槖他」,注曰:「他,或作駞。
」今則正文、注文俱改爲「駞」,下文「請獻槖他一匹」,「他」字尚未改。
又删去「或作駞」三字矣。
《説文》「佗,負何也」,徐鉉曰:「《史記》匈奴奇畜有槖佗。
」則徐所見本正作「佗」也。
又「驒騱」,《索隱》本作「驒奚」,注曰:「鄒誕注本『奚』字作『騱』。
」案:「驒」字徐廣音「顛」,而「騱」字無音,則本作「奚」可知。
《漢書》亦作「奚」,皆古字假借也。
今則正文改爲「騱」,又改注文曰「鄒誕本『騱』字作『奚』」矣。
彎 「士力能彎弓」。
念孫案:「彎」本作「毌」,此後人據《漢書》改之也。
《史記》「彎弓」字,或作「貫」,《陳涉世家》「士不敢貫弓而報怨」、《五子胥傳》「貫弓執矢」是也。
《説文》:「毌,穿物持之也。
」是「毌」爲古「貫」字。
《六國表》《田完世家》竝雲齊宣公「伐衞取毌」,正義引《括地志》曰:「故貫城即古貫國。
」故「貫弓」之「貫」又作「毌」也。
《索隱》本出「毌弓」二字,注曰:「上音彎。
」今本既改「毌」爲「彎」,又改注文曰「彎音烏還反」,不知「毌」爲「彎」之借字,故必須音釋,若本是「彎」字,則無須音釋矣,凡《史記》「彎弓」字,《索隱》皆無音。
何不思之甚也。
侵燕代 「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
侵燕代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
念孫案:「侵燕代」三字因下文「遂侵燕代」而衍,冒頓既至河南,并樓煩、白羊,遂復收秦所奪地,二事正相因。
秦所奪地,即河南地也。
若加入「侵燕代」句,則别爲一事,與上下不相聯屬。
且下文「遂侵燕代」四字爲贅語矣。
《漢書》《漢紀》竝無「侵燕代」三字。
青駹馬 烏驪馬 「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
念孫案:「青駹」、「烏驪」下本無「馬」字,後人依上下文加之也。
「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北方盡烏驪」、「南方盡騂馬」,皆五字爲句。
其馬色之一字者,則加「馬」字以成文,兩字者則省「馬」字以協句。
《爾雅·釋地》之説「八方」,「東」、「西」、「南」、「北」之下皆有「方」字,而「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之下皆無「方」字,例與此同也。
後人不知古人屬文之體,而於「青駹」、「烏驪」下各加一「馬」字,則累於詞矣。
《藝文類聚·獸部上》《太平禦覽·獸部五》引此,「青駹」、「烏驪」下皆無「馬」字。
令約 「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令約者殺之」。
念孫案:「令約」當爲「今約」,謂犯今日之約也。
《漢書》正作「今約」。
負私從馬 「乃粟馬發十萬騎,負私從馬凡十四萬匹」。
念孫案:「負私從馬」文不成義,當依《漢書》作「私負從馬」,寫者誤倒耳。
「負從馬」者,負衣裝以從之馬也,非公家所發,故曰「私負從馬」。
顔師古曰「私負衣裝者及私將馬從者」,分私負與從馬爲二事,亦非。
《正義》曰:「謂負擔衣糧,私募從者。
」則所見本「私負」已誤爲「負私」矣。
下文曰「糧重不與焉」,《正義》言負糧,亦非。
士卒 「初,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
念孫案:「卒」字後人所加。
「漢士」與「漢馬」對文,「士」即「卒」也,無庸更加「卒」字。
《索隱》本及《漢書》皆無「卒」字。
今單于能即前與漢戰 「今單于能即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
念孫案:「能即」當爲「即能」,「即能」與「即不能」文正相對。
《漢書·西南夷傳》注曰:「即,猶若也。
」昭十二年《左傳》「即欲有事,何如」,言若欲有事也。
莊三十二年《公羊傳》「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將焉緻乎魯國」,言若不起此病也。
僖三十三年《傳》「爾即死,必於殽之嶔巖」,言爾若死也。
襄二十七年《傳》「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言我若死也。
《爾雅·釋地》「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歫虛比,爲邛邛歫虛齧甘草。
即有難,邛邛歫虛負而走」,言若有難也。
僖二十三年《左傳》「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晉世家》作「子即反國,何以報寡人」。
昭七年《傳》「我若獲沒,必屬説與何忌於夫子」,《孔子世家》作「吾即沒,若必師之」。
尤其明證也。
詳見《釋詞》。
言單于若能與漢戰,則天子方自將待邊;若不能,則南面而臣於漢也。
《酷吏傳》曰:「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予監史輕平者。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緻法,上財察。
」《續龜策傳》靈龜蔔祝曰:「某欲求某物。
即得也,頭見足發,内外相應;即不得也,頭仰足肣,内外自隨。
」是「即」與「若」同義。
今本作「能即」者,後人不解「即」字之義,而顛倒其文耳。
後人倒「能」字於上者,斷「今單于能」爲句,以對下文「單于即不能」;又斷「即前與漢戰」爲句,以對下文「即南面而臣於漢」也。
不知「即能前與漢戰」之「即」訓爲「若」,與「即南面而臣於漢」之「即」不同。
且「單于即不能」者,謂不能與漢戰也,不言「與漢戰」者,義見於上而文省於下也。
若發端之句不雲單于能與漢戰,而但雲單于能,則文不成義矣。
《漢書·匈奴傳》正作「即能前與漢戰」。
衞將軍驃騎列傳 大將軍 「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將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絶也」。
董份曰:「『常與壯騎先其大將軍』爲句,『軍亦有天幸』承上文來,皆言驃騎也。
王右丞詩『衞青不敗由天幸』,則是以『大將軍』别起爲句矣。
不知太史公此傳專右大將軍而貶驃騎,謂驃騎受上寵,又有天幸,所以不困絶而成功也。
」念孫案:「先其大將軍」本作「先其大軍」,謂驃騎敢於深入,嘗棄其大軍而先進也。
上文曰「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裡赴利」,是其證也。
「棄大軍」,《漢書》亦誤作「棄大將軍」,蓋篇内稱「大將軍」者甚多,因而緻誤矣。
棄大軍而先進,則寡不敵衆,易緻困絶,故下文曰「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絶也」。
若雲「先其大將軍」,則「其」字之義不可通矣。
王右丞詩「衞青不敗由天幸」,此是誤記霍事爲衞事,非以「大將軍」别起爲句也。
如以「大將軍」别起爲句,則上文「常與壯士先其」六字不能成句矣,恐右丞不如是之鹵莽也。
董氏知正右丞之失而不知「將」字之爲衍文,亦誤也。
《漢書·衞青霍去病傳》無「將」字。
使人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要邊 「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要邊」。
念孫案:自「使人」至「要邊」十八字,蕪累不成文理。
蓋正文但有「使人先要邊」五字,其「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十三字乃《集解》之誤入正文者也。
當在「使人先要邊」之下,今誤入「使人先」之下,「要邊」之上。
《索隱》本出「先要邊」三字,注曰:「謂先於邊境要候漢人,言其欲降。
」《漢書》作「使人先要道邊」。
此皆其明證矣。
平津侯主父列傳 意忌 「爲人意忌,外寬内深」。
索隱曰:「謂外寬内深,意多有忌害也。
」念孫案:小司馬以「意」爲「志意」之「意」,非也。
「意」「忌」二字平列,「意」者,「疑」也。
内多疑忌,故曰「外寬内深」也。
《陳丞相世家》曰「項王爲人意忌信讒」,《酷吏傳》曰「張湯文深意忌」,義竝與此同。
古者謂「疑」爲「意」,説見《孟嘗君傳》。
恐竊病死 「恐竊病死,無以塞責」。
索隱曰:「案:人臣委質於君,死生由君。
今若一朝病死,是竊死也。
」念孫案:小司馬説甚迂。
「恐竊」當爲「竊恐」,寫者誤倒耳。
《漢書》作「恐病死,無以塞責」,意亦同也。
澤鹹鹵 「地固澤鹹鹵,不生五穀」。
念孫案:「鹹」字後人所加。
《集解》引瓚曰:「其地多水澤,又有鹵。
」則「鹵」上本無「鹹」字。
又引徐廣曰:「澤,一作斥。
」《漢書》作「澤鹵」,《漢紀》作「斥鹵」。
是「澤鹵」即「斥鹵」,「斥」、「鹵」之閒加一「鹹」字,則文不成義矣。
又案《夏本紀》「海濱廣潟」,徐廣亦曰:「『潟』一作『澤』,又作『斥』。
」《禹貢》作「斥」。
《河渠書》「溉澤鹵之地」,索隱曰:「澤,一作舃,本或作斥。
」「舃鹵」、「澤鹵」竝與「斥鹵」同,薛瓚以「澤」爲水澤,「鹵」爲鹹鹵,分「澤」、「鹵」爲二義,亦失之。
下脩近世之失 脩其故俗 後世脩序 「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而下脩近世之失」。
念孫案:「脩」與「失」義不相屬,「脩」當依《漢書》作「循」,謂因循近世之失而不改也。
又下文「秦不行是風而脩其故俗」,「脩」亦當依《漢書》作「循」。
上文雲「變風易俗」,與此正相反也。
又《太史公自序》「扁鵲守數精明,後世脩序,弗能易也」,「脩」亦當爲「循」。
《周頌·閔予小子》傳曰:「序,緒也。
言後世皆循其緒,莫之能易也。
」隷書「循」、「脩」相似,傳寫易譌,説見《管子》「廟堂既脩」下。
朝鮮列傳 朝鮮不肯心附樓船 「朝鮮大臣乃陰閒使人私約降樓船,往來言,尚未肯決。
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樓船欲急就其約,不會;左將軍亦使人求閒郤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
念孫案:「朝鮮不肯心附樓船」,「朝鮮」二字蒙上而衍。
此言樓船不會左將軍,左將軍亦不肯心附樓船,故曰「兩將不相能」,非謂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也。
《漢書》「不肯」上無「朝鮮」二字。
西南夷列傳 巴蜀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
念孫案:「蜀」字因上文「巴蜀」而衍,莊蹻將兵循江上,自巴黔中以西,至滇池,不得至蜀也。
《漢書》作「略巴黔中以西」,是其證。
又《貨殖傳》「巴蜀寡婦清」,「蜀」字亦因下文「巴蜀」而衍,索隱曰:「《漢書》作『巴寡婦清』。
巴,寡婦之邑;清,其名也。
」 地方三百裡 「蹻至滇池,地方三百裡」。
念孫案:此言滇池方三百裡,「池」下不當有「地」字,《索隱》本及《漢書》皆無「地」字。
「池」、「地」字相似,又因下句「地」字而誤衍也。
下句雲「旁平地肥饒數千裡」,乃始言池旁之地耳。
蜀故徼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
十餘歲,秦滅。
及漢興,皆棄此國而蜀故徼」。
念孫案:「」當爲「關」,言秦時常於諸國置吏,及漢初,則棄此諸國而但以蜀故徼爲關也。
《匈奴傳》「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彼言「關故河南塞」,猶此言「關蜀故徼」矣。
下文曰「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即謂出此關也。
若雲「蜀故徼」,則與上下文皆不合矣。
「關」字俗書作「閞」,唐顔元孫《幹祿字書》曰:「閞、關,上俗下正。
」「」字俗書作「開」,二形相似,故「關」誤爲「」。
《楚策》「大關天下之匈」,《淮南·道應篇》「東關鴻蒙之光」,《説文》「管,十二月之音。
物關地而牙,故謂之管」,今本「關」字竝誤作「」。
《漢書·西南夷傳》正作「關蜀故徼」。
道西北牂柯 「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
』」念孫案:「道西北牂柯」下亦當有「江」字。
道,從也,言從西北牂柯江來也。
《索隱》本出「道牂柯江」四字,《漢書》《漢紀》竝作「道西北牂柯江,江廣數裡」,是其證。
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乃與馳歸家居徒四壁立 「相如乃與馳歸,家居徒四壁立」。
念孫案:「馳歸」下脫「成都」二字,當從宋本補。
《文選·左思〈詠史詩〉》注引此亦有「成都」二字,《漢書》同。
「家居徒四壁立」本作「居徒四壁立」,「居」即「家」也。
「家」「居」二字古聲、義竝相近,故《説文》曰「家,居也」,《周官·典命》注曰「國家,國之所居」。
《索隱》引孔文祥雲「家空無資儲,但有四壁而已」,「家」字正釋「居」字,故《漢書》作「家徒四壁立」。
宋本及各本皆作「家居徒四壁立」,則文不成義。
此後人依《漢書》旁記「家」字,而寫者因誤入正文也。
汲古閣單行《索隱》本本作「居徒四壁立」,後補入「家」字,而字形長短不一,補刻之迹顯然。
《文選·詠史詩》注引作「居徒四壁立」,《六帖》二十二曰「司馬相如居徒四壁」,則無「家」字明矣。
不能復 「是以王辭而不能復,何爲無用應哉」。
念孫案:「能」字後人所加。
此言王不敢言遊戲之樂、苑囿之大,又以客禮待先生,是以辭而不復,非無以應也。
若雲「不能復」,則即是無以應,與下句義相反矣。
《漢書》《文選》及《藝文類聚·産業部》引此竝作「王辭不復」。
《索隱》本作「王辭而不復」,皆無「能」字。
邛都 「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
念孫案:「邛都」本作「邛、筰」,此淺學人改之也。
上文言「邛、筰、冉、駹」「皆請爲内臣」,下文言「朝冉從駹,定筰存邛」,則此不得但言「通邛都」也。
《索隱》本出「通筰」二字,案:此脫「邛」字。
注曰:「案:《華陽國志》雲:『相如卒開僰道通南中,開越巂郡注。
韓説開益州,唐蒙開牂柯,斬筰王首,置牂柯郡。
』」則正文内有「筰」字明矣。
《漢書》正作「通邛、筰」。
結軌 「結軌還轅」。
念孫案:《索隱》本「軌」作「軼」,注曰:「音『轍』,《漢書》作『軌』。
」據此則《史記》本作「結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