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弟三

關燈
魏 適秦 「夫虧楚而益魏,攻楚而適秦,内嫁禍安邦,《張儀傳》無「内」字。

    此善事也」。

    鮑解「適秦」曰:「適,猶歸。

    」念孫案:攻楚而歸秦,殊爲不詞,鮑説非也。

    今案:適者,悅也,言攻楚而悅秦也。

    《一切經音義》六引《三蒼》曰:「適,悅也。

    」上文雲「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魏」,故魏攻楚,即所以悅秦。

    《韓策》張儀説韓王曰:「夫攻楚而私其地,轉禍而説秦,計無便於此者。

    」是其證。

     反於楚王 「張儀惡陳軫於魏王曰:『軫善事楚,爲求壤埊也甚力。

    』左華謂陳軫曰:『公不如以儀之言爲資而反於楚王。

    』陳軫曰:『善。

    』因使人先言於楚王」。

    鮑解「反於楚王」曰:「反,言報之。

    」念孫案:鮑説非也。

    「以儀之言爲資而反於楚」,「楚」下本無「王」字,此因下有「楚王」而誤衍耳。

    陳軫去楚適魏,而張儀惡之於魏王,謂其善事楚,爲之求地。

    軫即令人以此言聞於楚王,使楚王喜而復之。

    以上竝見《楚策》。

    故曰:「以儀之言爲資而反於楚。

    」「反」訓爲「歸」,非訓爲「報」。

    《楚策》記此事曰:「公不如以儀之言爲資而得復楚。

    」是其證。

     東夷之民不起 「黃帝戰於涿鹿之野,而西戎之兵不至。

    禹攻三苗,而東夷之民不起」。

    鮑改「起」爲「赴」。

    念孫案:鮑改非也。

    不起者,謂不起兵以應禹也。

    下文曰:「以燕伐秦,黃帝之所難也,而臣以與「已」同。

    緻燕甲而起齊兵矣。

    」即其證。

     令儀狄 「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

    姚曰:「一本無『令』字。

    」念孫案:一本是也。

    「儀狄」即帝女之名,不當有「令」字。

    《文選·七啟》、《七命》注及《太平禦覽·飲食部》引此皆無「令」字。

     睾子 「秦蠶食魏,盡晉國,戰勝睾子,割八縣」。

    《史記·穰侯傳》「睾子」作「子」。

    徐廣曰:「韓將鳶。

    」念孫案:作「」者是也。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鳶」,《韓世家》「釐王二十一年,使救魏,「」與「鳶」同。

    爲秦所敗」,即此所謂「戰勝子」者也。

    此《策》作「睾子」者,《説文》:「,晞也。

    ,疾有所趣也。

    」此《策》「子」之「」,蓋本作「」字,隷省作「」,漢《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強不寡」,即「」字也。

    「」之省作「」,猶「」之省作「」。

    又省作「」,形與「臯」字相似。

    俗書「臯」字作「睾」,故「子」譌爲「睾子」矣。

     伐魏之事不便 「伐魏之事不便,魏雖刺髡,于王何益?若誠不便,魏雖封髡,于王何損」。

    鮑注上三句曰:「伐魏不便,魏所欲也,而髡止之,故魏刺之。

    雖刺髡,而齊實不便,非益也。

    此設辭也。

    」吳曰:「鮑強注,終不通。

    愚案:『伐魏之事不便』當無『不』字,義乃通。

    」念孫案:吳説是也。

    《藝文類聚·寶玉部》《太平禦覽·珍寶部》引此竝作「伐魏之事便,魏雖刺髡,於王何益」。

     道涉山谷 危隘 「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裡,而攻危隘之塞」。

    念孫案:「道涉山谷」,「山」字後人所加也。

    「危」當爲「黽」,字之誤也。

    草書「危」字作「」,「黽」字作「」,二形相似,故「黽」誤爲「危」。

    涉谷,地名也。

    道,從也。

    上文曰:「道河内,倍鄴、朝歌。

    」下文曰:「道河外,倍大梁。

    」義竝與「道涉谷」同。

    《韓策》曰:「道於南鄭、藍田以入攻楚。

    」《大荒西經》「風道北來」,郭璞曰「道,猶從也」,引《韓子·十過篇》曰:「玄鶴二八,道南方來。

    」言秦師伐楚,從涉谷行三千裡,而攻黽隘之塞也。

    「黽」音「盲」。

    案:今之平靖關在信陽州應山縣之閒,其地即古之黽隘也。

    定四年《左傳》作「冥阸」,《韓策》作「澠隘」,《燕策》作「鄳隘」,《楚策》謂之「黽塞」,竝字異而義同。

    《史記·魏世家》曰:「伐楚,道涉谷,汲古閣所刊《索隱》單行本如此,别本有「山」字,乃後人依誤本《戰國策》加之。

    考《索隱》《正義》皆無此字。

    行三千裡,而攻冥阸之塞。

    」索隱曰:「道,猶行也。

    涉谷是往楚之險路。

    」正義引劉伯莊《音義》曰:「秦兵向楚有兩道,涉谷是西道,河外是東道。

    」皆其證也。

    後人不知「道」訓爲「從」,而誤以爲「道路」之「道」,又不知「涉谷」爲地名,而誤以「涉」爲「跋涉」之「涉」,故妄加「山」字以增成其義耳。

     王曰不敢 王曰不能 「長平之役,平都君説魏王曰:『王胡不爲從?』魏王曰:『秦許吾以垣雍。

    』平都君曰:『臣以垣雍爲空割也。

    』魏王曰:『何謂也?』平都君曰:『秦、趙久相持於長平之下而無決,天下合於秦,則無趙;合於趙,則無秦。

    秦恐王之變也,故以垣雍餌王也。

    秦戰勝趙,王敢責垣雍之割乎?王曰不敢。

    秦戰不勝趙,王能令韓出垣雍之割乎?王曰不能。

    臣故曰垣雍空割也。

    』魏王曰:『善。

    』」念孫案:「王曰不敢」、「王曰不能」,兩「王」字皆後人所加也。

    「曰不敢」、「曰不能」,皆平都君之語,與上文自爲問荅。

    是以「秦戰不勝趙」上、「臣故曰」上皆無「曰」字,而魏王荅平都君之語,則必加「魏王曰」三字以别之也。

    後人誤以「不敢」、「不能」爲魏王荅語,故於「曰」上加「王」字耳。

    《論語》「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皆陽貨自爲問荅之語,是以「好從事」及「日月逝矣」之上皆無「曰」字。

    而孔子荅陽貨之語,則加「孔子曰」三字以别之,正與此同也。

    詳見《四書釋地》。

    《史記·孔子世家》楚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裡封孔子,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

    王之輔相有如顔回者乎?曰無有。

    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曰無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

    且楚之祖封於周,號爲子男五十裡。

    今孔某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裡乎?」以上四問四荅及且楚之始封雲雲,皆子西一人之語。

    《留侯世家》張良對漢王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也。

    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

    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