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弟二

關燈
十九引此正作「遠土」。

     維時及 「至于厥後嗣,弗見先王之明刑,維時及胥學于非夷」。

    趙雲:「『及』疑是『反』字。

    」引之曰:「及」當爲「乃」,言後嗣不見先王之明法,於是乃相學於非常也。

    「乃」字不須訓釋,若「及」字,則費解矣。

    孔注但雲「爲是相學於非常」,而不言「及」,故知「及」爲「乃」之誤。

     以昬求臣至俾無依無助 「以昬求臣作威不詳,不屑惠聽無辜之亂,注:「詳,善也。

    不察無罪以惡民也。

    」亂是羞于王。

    注:「言順不進辭于王。

    」趙曰:「或是言進不順辭于王。

    」案:趙説是。

    王阜良乃惟不順之言,于是人斯乃非維直以應,維作誣以對,俾無依無助。

    注:「阜,大。

    良,善也。

    王求善,而是人作誣以對,故王無依助也。

    」」念孫案:此文顛倒錯誤,今改訂如左: 「以昬臣「昬」、「臣」二字連讀,下文「譬若匹夫之有昬妻」,注曰「喻昬臣也」,是其證。

    「以昬臣」三字上有脫文。

    作威不詳,不屑惠聽無辜之辭,乃惟不順之辭是羞于王。

    「乃惟不順之」五字本在「辭是羞于王」上,故注曰:「言進不順辭于王。

    」王阜求良言,「阜求良言」謂大求善言也。

    故注曰:「阜,大。

    良,善也。

    王求善,而是人作誣以對。

    」據此則「阜」、「良」二字之閒,原有「求」字明矣。

    于是人斯乃非維直以應,維作誣以對,俾無依無助」。

    今本「求」字誤入上文「昬」、「臣」二字之閒,兩「辭」字皆誤作「亂」,「乃惟不順之」五字又誤入下文「良」、「言」二字之閒,則義不可通。

    盧改併上下文,又改下「亂」字爲「辭」,而以「亂辭」二字連讀,則愈不可通。

     妻 自露厥家 「是人斯乃讒賊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國。

    譬若匹夫之有妻,曰予獨服在寢,以自露厥家」。

    念孫案:「妻」本作「昬妻」,此後人不曉文義而改之也。

    據孔注雲「喻昬臣也」,則本作「昬妻」明矣。

    《方言》曰:「露,敗也。

    」昭元年《左傳》:「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

    」謂敗其體也。

    《莊子·漁父篇》:「田荒室露。

    」《荀子·富國篇》:「田疇穢,都邑露。

    」《齊策》:「其百姓罷而城郭露。

    」「露」皆謂敗也。

    字或作「路」,《管子·四時篇》:「不知五穀之故,國家乃路。

    」謂國家敗也。

    解者多失之。

    言讒賊媢嫉之人專權以敗國,亦若昬妻之專寵以敗家也。

    孔雲:「言自露於家,謂美好。

    」蓋未解「露」字之義。

     媚夫 食蓋 「媚夫有邇無遠,乃食蓋善夫,俾莫通在于王所」。

    引之曰:「媚」當爲「媢」,字之誤也。

    下「媚夫」同。

    《顔氏家訓·書證篇》曰:「太史公論英布曰:『禍之興自愛姬,生於妬媚,以至滅國。

    』又《漢書·外戚傳》亦雲:『成結寵妾,妬媚之誅。

    』此二『媚』竝當作『媢』。

    『媢』亦『妬』也,義見《禮記》《三蒼》。

    且《五宗世家》亦雲:『常山憲王後妬媢。

    』王充《論衡》雲『妬夫媢婦』,益知媢是妬之别名。

    原英布之誅爲意賁赫耳,不得言媚。

    」案:《五宗世家》索隱亦雲「媢,鄒氏作媚」。

    《潛夫論·賢難篇》:「妬媢之攻擊也,亦誠工矣。

    」今本「媢」字亦誤作「媚」。

    《爾雅·釋宮》「楣謂之梁」,釋文:「楣,或作。

    」蓋隷書「眉」字或作「」,與「冒」相似,故從冒、從眉之字,傳寫往往譌溷。

    鄭注《大學》曰:「媢,妬也。

    」此「媢夫」二字正承上文「讒賊媢嫉」言之,非謂其佞媚也,不當作「媚」明矣。

    「食蓋」二字義不相屬,「食」當爲「弇」。

    《爾雅》「弇,蓋也」,《字通》作「掩」,孔注雲「掩蓋善夫」,是其明證矣。

    「弇蓋善夫,俾莫通在于王所」亦承上文「媢嫉」言之。

    《大學》引《秦誓》曰:「媢疾以惡之。

    」又曰:「而違之俾不通。

    」正此謂也。

    「弇」與「食」字相似,故「弇」誤爲「食」。

    盧雲「食猶日月食之食」,失之。

     兆厥工 《大戒篇》:「朕聞維時兆厥工。

    」念孫案:「兆厥工」三字,文義未明。

    孔注曰:「兆,始。

    工,官。

    言政治維是始正其官。

    」據此則正文「兆」下當有「正」字。

     匿 「克禁淫謀,衆匿乃雍」。

    念孫案:「匿」,古「慝」字。

    説見《管子·七法篇》。

    慝,惡也。

    言能禁淫謀,則衆惡皆塞也。

     無轉其信 「無轉其信,雖危不動」。

    念孫案:闕文是「轉」字。

    轉者,移也。

    上守信而不移,則下親其上,雖危而不可動矣。

    故曰:「無轉其信,雖危不動。

    」孔注曰「轉,移」,是釋正文「轉」字也。

    下文曰「上危而轉,下乃不親」,正與此文相應。

     貞信以昭 「貞信以昭,其乃得人」。

    念孫案:闕文是「貞信」二字,此承上文「無轉其信」而言。

    信不轉,故曰「貞信」。

    「以」與「已」同。

    上之貞信已昭,則下莫不爲上用,故曰「貞信已昭,其乃得人」也。

    孔注曰「貞信如此,得其用也」,是其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