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隷拾遺
關燈
小
中
大
碑至今尚在,誰能正其失乎?陽湖孫氏淵如雲:「縣首於木上謂之梟首,故梟字從鳥頭在木上。
」念孫案:「首」字本作「」,從到首,今借鳥字爲之,非其本字也。
日至捕,磔之木上,故其字從鳥在木上,非謂縣其首於木上也,何得雲鳥頭在木上乎?孫又謂從鳥在木上,則是「巢」字,非「梟」字。
案:《説文》「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此釋其義,非釋其字也。
若釋其字,則下從木而上象巢形。
故《説文》雲:「巢,從木,象形。
」謂象鳥巢在木上之形,非謂「從鳥在木上」也。
且「巢」爲象形之字,故雲「從木,象形」。
「」爲會意之字,故雲「從鳥在木上」,豈得謂「從鳥在木上」,即是「巢」字乎?弟十二行「歔欷霣絶,奄忽不辻」,「不」下當是「遲」字,其右邊「犀」字之末二筆尚存。
奄忽,疾貌也。
《商頌·長發》傳雲:「不遲,言疾也。
」《説文》:「,奄忽也。
」「奄忽不遲」,猶今人言逝也。
「遲」與「危」、「回」、「摧」、「歸」、「哀」、「佪」、「褢」爲韻,於古音正協,或以爲「違」字,於義疏矣。
弟十四行「大命□期,寔惟天□」,諦審碑文,「天」下是「授」字,與下文「就」、「留」爲韻,上文雲「于何穹倉,布命授期,有生有死,天寔爲之」,是其證也。
碑陰上列弟十四行「平夀淳于」。
「」即「闓」字。
隷書「豆」字或省去上畫,如《張遷碑》「豎」字作「」,石經《尚書》殘碑「於戲」字作「」是也。
《隷續》《隷辨》直書作「闓」,則非其原字矣。
中列弟十一行「營陵暹」。
「」即「力」字。
《廣韻》「力」字注雲:「又姓,黃帝佐力牧之後。
」隷書「力」字或從篆作「」。
録此碑者或作「多暹」,非也。
古有力姓,無多姓,諦視碑文,明是「」字,非「多」字也。
敦煌長史武斑碑 右《敦煌長史武斑碑》,建和元年二月立,并額俱八分書,在濟寧州嘉祥縣武氏祠中。
弟六行「追昔劉向、辯、賈之徒」。
「辯」即「班」字也。
《外黃令高彪碑》亦雲:「章文襜袘,類乎斑賈。
」「班」、「斑」、「辯」古字通。
《荀子·君道篇》「善班治人者也」,《韓詩外傳》「班」作「辯」。
字亦作「辨」,《士虞禮記》「明日以其班祔」,鄭注:「古文班或爲辨。
」 司隷校尉楊渙石門頌 右《司隷校尉楊渙石門頌》,建和二年十一月立,并額俱八分書,在漢中府裦城縣棧道中,磨崖。
弟六行「上則縣峻,屈曲流顛。
下則入冥,廎與「傾」同。
寫輸淵」。
冥者,深也,言水從高入深也。
《豫》上六「冥豫」,釋文引王廙雲:「冥,深也。
」《爾雅》「冥,幼也」,孫炎本「幼」作「窈」,注雲:「冥,深闇之窈也。
」見《小雅·斯幹》正義。
《太玄·達》初一「中冥獨達」,範望雲:「心深稱冥。
」《論衡·道虛篇》雲:「其書深冥奇怪。
」是「冥」與「深」同義。
「平阿泥,常蔭鮮晏」,「」即「泉」,「蔭」即「陰」字。
晏,溫也。
言平阿之地,水泉泥濘,常寒少溫也。
《小爾雅》雲:「晏,陽也。
」《呂氏春秋·誣徒篇》雲:「心若晏陰,喜怒無處。
」《太玄·踦贊》雲「凍登赤天,晏入黃泉」,範望雲:「凍,至寒也。
晏,至熱也。
」《漢書·郊祀志》雲:「至中山晏溫。
」《封禪書》「晏」作「曣」。
《廣雅》:「曣,煗也。
」是古謂溫煖爲晏也。
《漢隷字原》讀「平阿」爲句,《隷辨》讀「泥常蔭」爲句,皆失之。
弟七行「臨危槍碭」。
「槍」音七羊反,「碭」音「唐」。
《説文》雲:「踼,跌踼也。
一曰:槍也。
」《廣韻》雲:「跌踼,行失正。
」「踼」與「碭」通。
「惡蟲狩」,「狩」與「獸」同。
《隷釋》以「」爲「斃」字,非也。
「」與「憋」同,《方言》「憋,惡也」,郭璞音方滅反。
字亦作「敝」。
《後漢書·董卓傳》「敝腸狗態」,李賢雲:「言心腸敝惡也。
」《續漢書》「敝」作「憋」。
「憋」亦「惡」也。
「惡蟲」、「憋獸」,互文耳。
「虵蛭毒蟃」,「蛭」音大結反,字本作「镻」。
《爾雅》「镻蝁」,郭璞雲:「蝮屬,大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蝁子。
」「蝁」猶「惡」也。
「蟃」與「曼」通。
《魯頌·閟宮》傳雲:「曼,長也。
」「虵蛭毒蟃」,言毒長也。
《説文》「镻,蝁也。
蛇毒長。
今本譌作「蛇惡毒長」也,據《爾雅釋文》所引及《玉篇》注訂正。
從長,失聲」,是其證。
《隷辨》以「蛭」爲水蛭,又引「蟃」爲螟蛉蟲,皆失之。
「未秋截霜,稼苗夭殘」,「截」與「夭劄」之「劄」聲近而義同。
故《釋名》雲:「劄,截也。
氣傷人如有斷截也。
」《管子·五行篇》「旱劄苗死民厲」,尹知章雲:「劄,夭死也。
」是苗夭死亦謂之劄,「劄」猶「截」也。
故雲「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矣。
弟十三行「綏億衙彊」。
綏、億皆安也。
韋注《晉語》雲:「億,安也。
」「衙」與「禦」同,言能安彊禦之人也。
「禦彊」即「彊禦」,倒文協韻耳。
弟十五行「揆往卓今」。
《廣雅》雲:「卓,明也。
」言以古知今也。
弟十七行「世世嘆誦」。
「誦」讀若「容」,與「通」、「廱」、「同」、「功」爲韻。
《小雅·節南山篇》「家父作誦」,與「訩」、「邦」爲韻。
《楚辭·九辯》「自壓桉而學誦」,與「通」、「從」、「容」爲韻,是其證也。
《武榮碑》「萬世諷誦」,亦與「功」、「同」爲韻。
弟廿一行「或解高格,下就平易」。
「格」即「棧閣」之「閣」。
《析裡橋郙閣頌》雲:「減西□之高閣,就安寧之石道。
」意與此同也。
《開通褒餘道石刻》「始作橋格」,辛李《造橋碑》「棧格陵陵」,竝以「格」爲「閣」。
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右《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永夀二年七月立,并碑陰兩側皆八分書,無額,在兖州府曲阜縣孔廟中。
弟二行「莫不思,嘆卬師鏡」。
案:《易是類謀》雲「在主用」,鄭注雲:「,庶幾也。
」《廣雅》雲:「,企也。
」《文王世子》注引《孝經説》雲:「大夫勤於朝,州裡於邑。
」字或作「冀」,又作「覬」,竝同。
《隷釋》《漢隷字原》《隷辨》竝以「」爲「驥」字,則義不可通矣。
弟七行「尊琦大人之意,逴之思」。
《漢隷字原》《隷辨》皆以「」爲「彌」字。
錢氏辛楣《金石文跋尾》雲:「逴即卓爾也。
」念孫案:古書「爾」字無通作「」者,婁、顧以「」爲「彌」,是也。
漢碑「彌」字多作「」。
逴、彌皆遠也。
《説文》:「逴,遠也。
」字亦作「卓」。
《楚辭·九章》雲:「道卓遠而日忘。
」杜預注哀二十五年《左傳》、薛綜注《西京賦》竝雲:「彌,遠也。
」此言「逴彌之思」,下言「逴越絶思」,其義一也。
弟八行「皇戲統華胥」。
錢雲:「自『皇戲統華胥』而下五十二句,句皆四言,獨『皇戲』句五言,而『皇』字特跳上一格書之,殊不可解,竊意此字後人妄加。
」案:錢説是也。
原碑「皇」字出格,至《隷釋》則與各行平列矣。
《兩漢金石記》乃謂「皇」字筆法與前後正合,非後人妄加。
則是不論行之高下,句之長短,而但以其筆法相似,遂定爲真迹。
獨不思此碑「皇」字凡四見,後人固能依放而爲之乎?「皇戲統華胥」,殊爲不詞。
且碑中之字上下相距,自有定式,唯「皇戲」二字相距不及四分,與諸字疏密縣殊,則「皇」字爲後人所加無疑。
弟十二行「天與厥福,永享牟夀」。
「牟夀」,大夀也。
《呂氏春秋·謹聽篇》「賢者之道,牟而難知」,高注雲:「牟,猶大也。
」《太平禦覽·工藝部十一》引《淮南》注亦雲:「牟,大也。
」陳氏子文《金石遺文録》謂「牟壽」即「眉壽」,非是。
引之雲:弟一行「霜月之靈」,「霜月」即《爾雅》之「七月爲相」也。
「霜」、「相」古同聲,故「霜」字以「相」爲聲。
《淮南·原道篇》「釣射鷫鷞」,《中山經》注引作「弋釣潚湘」,《太平禦覽·地部三十》引作「射釣潚湘」。
「潚湘」之爲「鷫鷞」,亦猶「相月」之爲「霜月」矣。
「靈」讀爲「令」。
《般庚》「弔由靈」,某氏傳雲:「靈,善也。
」正義以爲《爾雅·釋詁》文,今《爾雅》「靈」作「令」。
周《齊侯鎛鍾銘》「霝命難老」,即「令命」。
《微鼎銘》「永令霝」,即「永命令終」。
「令」、「霝」、「靈」古同聲而通用。
《士冠禮》祝辭雲「令月吉日」,又雲「以歲之正,以月之令」。
「霜月之令,皇極之日」,謂七月五日也。
《史晨饗孔廟後碑》雲「乃以令日拜謁孔子」,意與此同。
《集古録》以霜月爲九月,非是。
以九月霜降而謂之霜月,則正月雨水亦可謂之雨月乎?以此紀月,未之前聞也。
弟五行「雷洗觴觚,爵鹿柤梪,籩柉禁壺」。
趙氏《金石録》雲:「所謂鹿者,禮圖不載,莫知爲何器。
後見汶陽陳氏所藏古彜爲伏鹿之形,近歲青州獲一器亦全爲鹿形,疑所謂鹿者,亦因其形而名之耳。
」《隷釋》雲:「柉音凡,木名也,皮可爲索。
」《隷辨》雲:「柉可爲索,非禮器也。
《博雅》:『,杯也。
』《集韻》音『凡』,與『柉』同音,或是借『柉』爲『』。
」案:碑所陳禮器,皆禮所必用之器,器形似鹿,古無其名,趙説非也。
顧以「柉」爲「」,差爲近之。
然古祭祀燕饗無用杯者,禮器亦不當有。
錢氏穀《校金石録記》雲:「射禮有鹿中,爲鹿形,背設圜筩以納算籌。
又有乏,如屏風,所以爲獲者禦矢。
『鹿』即『鹿』中,『柉』恐即『乏』也。
」案盛算之器,《鄉射禮》但謂之中,或謂之鹿中,而不謂之鹿。
若但謂之鹿,則不知爲何物矣。
「雷洗觴觚,爵鹿柤梪,籩柉禁壺」,皆飲酒所用,非射所用,若雜以鹿中與乏,斯爲不倫矣。
錢説亦非也。
今案:「鹿」即「角」也,「柉」即「豐」也,皆聲之假借。
古音「角」與「鹿」同,《周南·麟之趾》以「角」、「族」爲韻,《召南·行露》以「角」、「屋」、「獄」、「足」爲韻,《周頌·良耜》以「角」、「續」爲韻。
《喪大記》「寔于緑中」,鄭注雲:「緑當爲角,聲之誤也。
」《史記·留侯世家》「角裡先生」,李濟翁《資暇録》引荀悅《漢紀》作「祿裡」。
今本《漢紀》作「角裡」,乃後人依《史記》改之。
「角」、「祿」、「緑」、「鹿」四字,古竝同音,故「角」通作「鹿」。
《特牲饋食禮記》「實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一散」,鄭注引舊説雲:「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
」《禮器》雲:「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是角與爵、觚、觶、散同爲飲器,故碑於「觴觚爵」之下次以「角」也。
觴,即觶也。
《説文》:「寔曰觴,虛曰觶。
」古音「柉」與「豐」相近,鄭注《士喪禮下篇》雲:「今文窆爲封。
」又注《檀弓》《王制》《曾子問》竝雲:「封,當爲窆。
」「窆」之爲「封」,亦猶「豐」之爲「柉」也。
《説文》:「覂,覆也。
從西,乏聲。
方勇切。
」《漢書·食貨志》「大命將泛」,孟康曰:「泛,音方勇反,覆也。
」「覂」、「泛」從乏聲而音方勇反,亦猶「柉」從乏聲而讀爲「豐」也。
《説文》:「豐,豆之豐滿者也。
從豆,象形。
」《鄉射禮》「命弟子設豐」,注雲:「豐,所以承爵也。
形蓋似豆而卑。
」《大射儀》「司宮尊於東楹之西,兩方壺,膳尊兩甒在南,有豐」,注雲:「豐以承尊也。
説者以爲若井鹿盧,其爲字從豆,聲,近似豆,大而卑矣。
」是豐與豆相類,故碑於「梪籩」之下次以「豐」。
「豐」或作「柉」字,從木,與「柤梪」之從木同義。
豐又可承尊,與棜禁同類,故碑於「豐」下次以「禁」也。
郎中鄭固碑 右《郎中鄭固碑》,延熹元年四月立,八分書,篆額,在濟寧州儒學中。
是碑中斷後,遂失其下段,而上段尾復陷入土中,故向來拓本,唯存不全之上段。
雍正六年,州人李鵾得下段於泮池旁。
乾隆四十三年,其子東琪與定海藍嘉瑄復將上段升高出土,而此碑遂全。
弟六行「詔拜郎中,非好也」。
案:碑内「其」字或作「」,或作「」。
唯此「其」字作上從「由」,亦猶《楊著碑》「基」字之作「」也。
《隷釋》《漢隷字原》《隷辨》皆作「」,今此碑已亡,而世閒拓本直改「」爲「基」矣。
「」者,「其」之借字也。
《説文》:「,舉也。
從廾,音「拱」。
由聲。
《春秋傳》曰:『晉人或以廣隊,楚人
」念孫案:「首」字本作「」,從到首,今借鳥字爲之,非其本字也。
日至捕,磔之木上,故其字從鳥在木上,非謂縣其首於木上也,何得雲鳥頭在木上乎?孫又謂從鳥在木上,則是「巢」字,非「梟」字。
案:《説文》「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此釋其義,非釋其字也。
若釋其字,則下從木而上象巢形。
故《説文》雲:「巢,從木,象形。
」謂象鳥巢在木上之形,非謂「從鳥在木上」也。
且「巢」爲象形之字,故雲「從木,象形」。
「」爲會意之字,故雲「從鳥在木上」,豈得謂「從鳥在木上」,即是「巢」字乎?弟十二行「歔欷霣絶,奄忽不辻」,「不」下當是「遲」字,其右邊「犀」字之末二筆尚存。
奄忽,疾貌也。
《商頌·長發》傳雲:「不遲,言疾也。
」《説文》:「,奄忽也。
」「奄忽不遲」,猶今人言逝也。
「遲」與「危」、「回」、「摧」、「歸」、「哀」、「佪」、「褢」爲韻,於古音正協,或以爲「違」字,於義疏矣。
弟十四行「大命□期,寔惟天□」,諦審碑文,「天」下是「授」字,與下文「就」、「留」爲韻,上文雲「于何穹倉,布命授期,有生有死,天寔爲之」,是其證也。
碑陰上列弟十四行「平夀淳于」。
「」即「闓」字。
隷書「豆」字或省去上畫,如《張遷碑》「豎」字作「」,石經《尚書》殘碑「於戲」字作「」是也。
《隷續》《隷辨》直書作「闓」,則非其原字矣。
中列弟十一行「營陵暹」。
「」即「力」字。
《廣韻》「力」字注雲:「又姓,黃帝佐力牧之後。
」隷書「力」字或從篆作「」。
録此碑者或作「多暹」,非也。
古有力姓,無多姓,諦視碑文,明是「」字,非「多」字也。
敦煌長史武斑碑 右《敦煌長史武斑碑》,建和元年二月立,并額俱八分書,在濟寧州嘉祥縣武氏祠中。
弟六行「追昔劉向、辯、賈之徒」。
「辯」即「班」字也。
《外黃令高彪碑》亦雲:「章文襜袘,類乎斑賈。
」「班」、「斑」、「辯」古字通。
《荀子·君道篇》「善班治人者也」,《韓詩外傳》「班」作「辯」。
字亦作「辨」,《士虞禮記》「明日以其班祔」,鄭注:「古文班或爲辨。
」 司隷校尉楊渙石門頌 右《司隷校尉楊渙石門頌》,建和二年十一月立,并額俱八分書,在漢中府裦城縣棧道中,磨崖。
弟六行「上則縣峻,屈曲流顛。
下則入冥,廎與「傾」同。
寫輸淵」。
冥者,深也,言水從高入深也。
《豫》上六「冥豫」,釋文引王廙雲:「冥,深也。
」《爾雅》「冥,幼也」,孫炎本「幼」作「窈」,注雲:「冥,深闇之窈也。
」見《小雅·斯幹》正義。
《太玄·達》初一「中冥獨達」,範望雲:「心深稱冥。
」《論衡·道虛篇》雲:「其書深冥奇怪。
」是「冥」與「深」同義。
「平阿泥,常蔭鮮晏」,「」即「泉」,「蔭」即「陰」字。
晏,溫也。
言平阿之地,水泉泥濘,常寒少溫也。
《小爾雅》雲:「晏,陽也。
」《呂氏春秋·誣徒篇》雲:「心若晏陰,喜怒無處。
」《太玄·踦贊》雲「凍登赤天,晏入黃泉」,範望雲:「凍,至寒也。
晏,至熱也。
」《漢書·郊祀志》雲:「至中山晏溫。
」《封禪書》「晏」作「曣」。
《廣雅》:「曣,煗也。
」是古謂溫煖爲晏也。
《漢隷字原》讀「平阿」爲句,《隷辨》讀「泥常蔭」爲句,皆失之。
弟七行「臨危槍碭」。
「槍」音七羊反,「碭」音「唐」。
《説文》雲:「踼,跌踼也。
一曰:槍也。
」《廣韻》雲:「跌踼,行失正。
」「踼」與「碭」通。
「惡蟲狩」,「狩」與「獸」同。
《隷釋》以「」爲「斃」字,非也。
「」與「憋」同,《方言》「憋,惡也」,郭璞音方滅反。
字亦作「敝」。
《後漢書·董卓傳》「敝腸狗態」,李賢雲:「言心腸敝惡也。
」《續漢書》「敝」作「憋」。
「憋」亦「惡」也。
「惡蟲」、「憋獸」,互文耳。
「虵蛭毒蟃」,「蛭」音大結反,字本作「镻」。
《爾雅》「镻蝁」,郭璞雲:「蝮屬,大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蝁子。
」「蝁」猶「惡」也。
「蟃」與「曼」通。
《魯頌·閟宮》傳雲:「曼,長也。
」「虵蛭毒蟃」,言毒長也。
《説文》「镻,蝁也。
蛇毒長。
今本譌作「蛇惡毒長」也,據《爾雅釋文》所引及《玉篇》注訂正。
從長,失聲」,是其證。
《隷辨》以「蛭」爲水蛭,又引「蟃」爲螟蛉蟲,皆失之。
「未秋截霜,稼苗夭殘」,「截」與「夭劄」之「劄」聲近而義同。
故《釋名》雲:「劄,截也。
氣傷人如有斷截也。
」《管子·五行篇》「旱劄苗死民厲」,尹知章雲:「劄,夭死也。
」是苗夭死亦謂之劄,「劄」猶「截」也。
故雲「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矣。
弟十三行「綏億衙彊」。
綏、億皆安也。
韋注《晉語》雲:「億,安也。
」「衙」與「禦」同,言能安彊禦之人也。
「禦彊」即「彊禦」,倒文協韻耳。
弟十五行「揆往卓今」。
《廣雅》雲:「卓,明也。
」言以古知今也。
弟十七行「世世嘆誦」。
「誦」讀若「容」,與「通」、「廱」、「同」、「功」爲韻。
《小雅·節南山篇》「家父作誦」,與「訩」、「邦」爲韻。
《楚辭·九辯》「自壓桉而學誦」,與「通」、「從」、「容」爲韻,是其證也。
《武榮碑》「萬世諷誦」,亦與「功」、「同」爲韻。
弟廿一行「或解高格,下就平易」。
「格」即「棧閣」之「閣」。
《析裡橋郙閣頌》雲:「減西□之高閣,就安寧之石道。
」意與此同也。
《開通褒餘道石刻》「始作橋格」,辛李《造橋碑》「棧格陵陵」,竝以「格」爲「閣」。
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右《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永夀二年七月立,并碑陰兩側皆八分書,無額,在兖州府曲阜縣孔廟中。
弟二行「莫不思,嘆卬師鏡」。
案:《易是類謀》雲「在主用」,鄭注雲:「,庶幾也。
」《廣雅》雲:「,企也。
」《文王世子》注引《孝經説》雲:「大夫勤於朝,州裡於邑。
」字或作「冀」,又作「覬」,竝同。
《隷釋》《漢隷字原》《隷辨》竝以「」爲「驥」字,則義不可通矣。
弟七行「尊琦大人之意,逴之思」。
《漢隷字原》《隷辨》皆以「」爲「彌」字。
錢氏辛楣《金石文跋尾》雲:「逴即卓爾也。
」念孫案:古書「爾」字無通作「」者,婁、顧以「」爲「彌」,是也。
漢碑「彌」字多作「」。
逴、彌皆遠也。
《説文》:「逴,遠也。
」字亦作「卓」。
《楚辭·九章》雲:「道卓遠而日忘。
」杜預注哀二十五年《左傳》、薛綜注《西京賦》竝雲:「彌,遠也。
」此言「逴彌之思」,下言「逴越絶思」,其義一也。
弟八行「皇戲統華胥」。
錢雲:「自『皇戲統華胥』而下五十二句,句皆四言,獨『皇戲』句五言,而『皇』字特跳上一格書之,殊不可解,竊意此字後人妄加。
」案:錢説是也。
原碑「皇」字出格,至《隷釋》則與各行平列矣。
《兩漢金石記》乃謂「皇」字筆法與前後正合,非後人妄加。
則是不論行之高下,句之長短,而但以其筆法相似,遂定爲真迹。
獨不思此碑「皇」字凡四見,後人固能依放而爲之乎?「皇戲統華胥」,殊爲不詞。
且碑中之字上下相距,自有定式,唯「皇戲」二字相距不及四分,與諸字疏密縣殊,則「皇」字爲後人所加無疑。
弟十二行「天與厥福,永享牟夀」。
「牟夀」,大夀也。
《呂氏春秋·謹聽篇》「賢者之道,牟而難知」,高注雲:「牟,猶大也。
」《太平禦覽·工藝部十一》引《淮南》注亦雲:「牟,大也。
」陳氏子文《金石遺文録》謂「牟壽」即「眉壽」,非是。
引之雲:弟一行「霜月之靈」,「霜月」即《爾雅》之「七月爲相」也。
「霜」、「相」古同聲,故「霜」字以「相」爲聲。
《淮南·原道篇》「釣射鷫鷞」,《中山經》注引作「弋釣潚湘」,《太平禦覽·地部三十》引作「射釣潚湘」。
「潚湘」之爲「鷫鷞」,亦猶「相月」之爲「霜月」矣。
「靈」讀爲「令」。
《般庚》「弔由靈」,某氏傳雲:「靈,善也。
」正義以爲《爾雅·釋詁》文,今《爾雅》「靈」作「令」。
周《齊侯鎛鍾銘》「霝命難老」,即「令命」。
《微鼎銘》「永令霝」,即「永命令終」。
「令」、「霝」、「靈」古同聲而通用。
《士冠禮》祝辭雲「令月吉日」,又雲「以歲之正,以月之令」。
「霜月之令,皇極之日」,謂七月五日也。
《史晨饗孔廟後碑》雲「乃以令日拜謁孔子」,意與此同。
《集古録》以霜月爲九月,非是。
以九月霜降而謂之霜月,則正月雨水亦可謂之雨月乎?以此紀月,未之前聞也。
弟五行「雷洗觴觚,爵鹿柤梪,籩柉禁壺」。
趙氏《金石録》雲:「所謂鹿者,禮圖不載,莫知爲何器。
後見汶陽陳氏所藏古彜爲伏鹿之形,近歲青州獲一器亦全爲鹿形,疑所謂鹿者,亦因其形而名之耳。
」《隷釋》雲:「柉音凡,木名也,皮可爲索。
」《隷辨》雲:「柉可爲索,非禮器也。
《博雅》:『,杯也。
』《集韻》音『凡』,與『柉』同音,或是借『柉』爲『』。
」案:碑所陳禮器,皆禮所必用之器,器形似鹿,古無其名,趙説非也。
顧以「柉」爲「」,差爲近之。
然古祭祀燕饗無用杯者,禮器亦不當有。
錢氏穀《校金石録記》雲:「射禮有鹿中,爲鹿形,背設圜筩以納算籌。
又有乏,如屏風,所以爲獲者禦矢。
『鹿』即『鹿』中,『柉』恐即『乏』也。
」案盛算之器,《鄉射禮》但謂之中,或謂之鹿中,而不謂之鹿。
若但謂之鹿,則不知爲何物矣。
「雷洗觴觚,爵鹿柤梪,籩柉禁壺」,皆飲酒所用,非射所用,若雜以鹿中與乏,斯爲不倫矣。
錢説亦非也。
今案:「鹿」即「角」也,「柉」即「豐」也,皆聲之假借。
古音「角」與「鹿」同,《周南·麟之趾》以「角」、「族」爲韻,《召南·行露》以「角」、「屋」、「獄」、「足」爲韻,《周頌·良耜》以「角」、「續」爲韻。
《喪大記》「寔于緑中」,鄭注雲:「緑當爲角,聲之誤也。
」《史記·留侯世家》「角裡先生」,李濟翁《資暇録》引荀悅《漢紀》作「祿裡」。
今本《漢紀》作「角裡」,乃後人依《史記》改之。
「角」、「祿」、「緑」、「鹿」四字,古竝同音,故「角」通作「鹿」。
《特牲饋食禮記》「實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一散」,鄭注引舊説雲:「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
」《禮器》雲:「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是角與爵、觚、觶、散同爲飲器,故碑於「觴觚爵」之下次以「角」也。
觴,即觶也。
《説文》:「寔曰觴,虛曰觶。
」古音「柉」與「豐」相近,鄭注《士喪禮下篇》雲:「今文窆爲封。
」又注《檀弓》《王制》《曾子問》竝雲:「封,當爲窆。
」「窆」之爲「封」,亦猶「豐」之爲「柉」也。
《説文》:「覂,覆也。
從西,乏聲。
方勇切。
」《漢書·食貨志》「大命將泛」,孟康曰:「泛,音方勇反,覆也。
」「覂」、「泛」從乏聲而音方勇反,亦猶「柉」從乏聲而讀爲「豐」也。
《説文》:「豐,豆之豐滿者也。
從豆,象形。
」《鄉射禮》「命弟子設豐」,注雲:「豐,所以承爵也。
形蓋似豆而卑。
」《大射儀》「司宮尊於東楹之西,兩方壺,膳尊兩甒在南,有豐」,注雲:「豐以承尊也。
説者以爲若井鹿盧,其爲字從豆,聲,近似豆,大而卑矣。
」是豐與豆相類,故碑於「梪籩」之下次以「豐」。
「豐」或作「柉」字,從木,與「柤梪」之從木同義。
豐又可承尊,與棜禁同類,故碑於「豐」下次以「禁」也。
郎中鄭固碑 右《郎中鄭固碑》,延熹元年四月立,八分書,篆額,在濟寧州儒學中。
是碑中斷後,遂失其下段,而上段尾復陷入土中,故向來拓本,唯存不全之上段。
雍正六年,州人李鵾得下段於泮池旁。
乾隆四十三年,其子東琪與定海藍嘉瑄復將上段升高出土,而此碑遂全。
弟六行「詔拜郎中,非好也」。
案:碑内「其」字或作「」,或作「」。
唯此「其」字作上從「由」,亦猶《楊著碑》「基」字之作「」也。
《隷釋》《漢隷字原》《隷辨》皆作「」,今此碑已亡,而世閒拓本直改「」爲「基」矣。
「」者,「其」之借字也。
《説文》:「,舉也。
從廾,音「拱」。
由聲。
《春秋傳》曰:『晉人或以廣隊,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