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名。
』」念孫案:「儲胥」猶言「儲蓄」也。
謂驅禽獸於阹中,外則木擁槍纍以爲儲蓄也。
「儲胥」疊韻字。
師古謂「有儲蓄以待所須」,分「儲胥」爲二義,已失之迂。
若黃説以「儲胥」爲宮館名,則與「以爲」二字義不相屬,其失甚矣。
搟邑 「所麾城搟邑,下將降旗」。
李奇曰:「搟,音『車幰』之『幰』。
」師古曰:「搟,舉手擬之也。
」《文選》「搟」作「摲」,李善曰:「《蒼頡篇》曰:『摲,拍取也。
』」鄭玄《禮記注》曰:「摲之言芟也。
」《禮器》「有摲而播也」注。
《字林》曰:「摲,山檻切。
」宋祁校《漢書》引韋昭曰:「摲,并也。
音芟。
」念孫案:「搟」當從韋本作「摲」。
《玉篇》《廣韻》皆無「搟」字,蓋即「摲」字之譌。
平不險 「故平不險,安不忘危」。
服虔曰:「,棄也。
」師古曰:「,放也。
不放心於險,言常思念也。
」念孫案:「不棄險」、「不放險」於義皆有未安。
若雲「不放心於險」,則必加「心於」二字而其義始明矣。
今案:「平不險,安不忘危」,「」亦「忘」也。
「」讀曰「」,《廣雅》曰:「,忘也。
」又曰:「,緩也。
」高誘注《淮南·精神篇》曰:「,緩也。
」是「」與「」通。
赤吾之族 「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師古曰:「見誅殺者必流血,故雲『赤族』。
」宋祁曰:「竇革雲:『古人謂空盡無物曰「赤」,如「赤地千裡」,《南史》稱「其家赤貧」是也。
赤族,言盡殺無遺。
師古注以爲流血赤其族,大謬。
』」念孫案:顔説是也。
上言「朱丹」,下言「赤」,其義一也。
猶雲「客徒欲赤吾之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耳。
「赤」字正指血色言之,而竇乃以「空盡無物」爲「赤」,引「赤地」、「赤貧」爲證。
夫「赤地千裡」,謂徒有地在也,「其家赤貧」,謂其家一無所有,亦是徒有家在也。
若「赤族」則非徒有族在之謂矣。
以「赤地」、「赤貧」解「赤族」,所謂似是而非者也。
五剖 「往者周罔解結,羣鹿争逸,離爲十二,合爲六七,四分五剖,竝爲戰國」。
宋祁曰:「剖,韋本作『』,匹力反。
」念孫案:《文選》亦作「剖」。
「剖」與「」義得兩通,然恐本是「副」字,而後人改之也。
《説文》:「,判也。
」又曰:「副,判也。
」籀文作「疈」。
《玉篇》「」、「副」竝普逼切。
《大雅·生民篇》「不坼不副」,正義曰:「坼、副,皆裂也。
」引《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是也。
後人誤讀「副」爲去聲,遂不得其解,而改「副」爲「剖」耳。
《匡謬正俗》曰:「副,本音普力反,義訓『剖劈』,後之學者但以爲『副貳』字,讀《詩》『不坼不副』,乃以朱點發『副』字。
」而此字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作「剖」矣。
「副」與「」同音而俱訓爲「判」,故韋本作「」,若本是「剖」字,不得與「」通矣。
且「結」、「逸」、「七」爲一韻,古音在質部。
「副」、「國」爲一韻,古音在職部。
若改「副」爲「剖」,則失其韻矣。
《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子六人,坼副而産焉」,今本「副」作「剖」。
《太平禦覽·人事部二》引《史記》作「坼疈而生」。
郭注《海内經》引《啟筮》曰「鮌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今本亦作「剖」。
《初學記·武部》引《歸藏》曰「大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
《呂氏春秋·行論篇》亦曰「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
皆後人不識古字而妄改之也。
徽以糾墨 「徽以糾墨,制以質鈇」。
師古曰:「徽、糾、墨,皆繩也」。
念孫案:師古訓「徽」爲「繩」,義本《坎》卦之「係用徽纆」,不知「徽以糾墨」與「制以質鈇」對文,則「徽」非「徽纆」之「徽」。
今雲「徽、糾、墨皆繩」,則是「繩以繩」也。
今案,《廣雅》:「徽,束也。
」「束以糾墨」猶言「係用徽纆」耳。
《太玄·養》次七雲「小子牽象,婦人徽猛」,猛,虎也。
見範望注。
是「徽」爲「束」也。
《文選》李注引服虔曰:「徽,縛束也。
」今本「徽」譌作「制」。
應劭曰:「徽,音『以繩徽弩』之『徽』。
」今本譌作「束以繩徽弩之『徽』」,據宋祁引蕭該《音義》改。
則舊注皆不誤。
下文「免於徽索」之「徽」乃訓爲「繩」耳。
雀 鳥 乘鴈 雙鳧 「譬若江湖之雀,勃解之鳥,乘鴈集不爲之多,雙鳧飛不爲之少」。
應劭曰:「乘鴈,四鴈也。
」師古曰:「『雀』字或作『厓』,『鳥』字或作『島』,其義兩通。
」臧氏玉林《經義雜記》曰:「古『島』字有通借作『鳥』者,《書·禹貢》『鳥夷』,孔讀『鳥』爲『島』可證。
此言江湖之厓,勃解之島,其地廣闊,故鴈鳧飛集,不足形其多少。
子雲借『鳥』爲『島』,淺者因改『厓』作『雀』以配之,師古不能定,因謂『其義兩通』也。
若此文先言『雀』、『鳥』,則下文之『乘鴈』、『雙鳧』爲贅語矣。
《文選》載此正作『江湖之崖,渤澥之島』。
」念孫案:臧説是也。
又案:應以「乘鴈」爲「四鴈」,非也。
「雙鳧」當爲「隻鳧」,「乘鴈」、「隻鳧」謂一鴈一鳧也。
子雲自言生逢盛世,羣才畢集,有一人不爲多,無一人不爲少,故以一鳥自喻,不當言「四鴈」、「雙鳧」也。
「乘」之爲數,其訓不一。
有訓爲「四」者,若經言「乘馬」、「乘禽」、「乘矢」、「乘壺」、「乘皮」之屬是也。
有訓爲「二」者,《廣雅》曰:「雙、耦、匹、乘,二也。
」《淮南·泰族篇》曰:「《關雎》興於鳥而君子美之,爲其雌雄之不乘居也。
」今本「乘」譌作「乖」,辯見《淮南》。
《列女傳·仁智傳》曰:「夫雎鳩之鳥,猶未見其乘居而匹處也。
」是「乘」又訓爲「二」也。
有訓爲「一」者,《方言》曰:「絓、挈、、介,特也。
楚曰『』,晉曰『絓』,秦曰『挈』。
物無耦曰『特』,嘼無耦曰『介』,飛鳥曰『隻』,今本「隻」作「雙」,義與上文不合,乃後人所改。
辯見《方言疏證補》。
鴈曰『乘』。
」《廣雅》曰:「乘、壹,弌也。
」弌,古「一」字。
《管子·地員篇》曰「有三分而去其乘」,尹知章曰:「乘,三分之一也。
」是「乘」又訓爲「一」也。
「乘鴈」、「隻鳧」即《方言》所謂「飛鳥曰『隻』,鴈曰『乘』」矣。
應仲遠但知「乘」之訓爲「四」,而不知其又訓爲「一」,故以「乘鴈」爲「四鴈」,後人又改「隻鳧」爲「雙鳧」以配「四鴈」,殊失子雲之旨。
《文選》作「雙鳧」亦誤。
李善注引《方言》「飛鳥曰『雙』,四鴈曰『乘』」,四字亦後人所加,《方言》無「四」字。
頷頤 「蔡澤頷頤折頞」。
師古曰:「頷,曲頤也。
音欽。
」宋祁曰:「頷,一作『顉』。
蕭該《音義》作『顩』。
韋昭曰:『曲上曰「顩」。
』該案,《字林》曰:『顩,狹面鋭頤之貌也。
』《倉頡篇》亦雲。
」念孫案:作「顉」者正字,作「顩」者借字,作「頷」者譌字也。
注内「頷」字同。
《玉篇》「顉」音欽,「曲頤也」,《廣韻》及殷敬順《列子·湯問篇》釋文竝同。
音義與師古同。
上文「蔡澤雖噤吟」,師古曰:「噤吟,顉頤之貌。
」其字正作「顉」。
故知此「頷」字爲「顉」字之譌。
《玉篇》《廣韻》「頷」字皆無「欽」音。
《集韻》:「顉,袪音切,曲頤也。
或作『頷』。
」此即惑於俗本《漢書》而誤。
《文選》作「顩」,《後漢書·周燮傳》「燮生而欽頤折頞」,皆「顉」之借字。
浡滃雲 「《解難》:『泰山之高,不嶕嶢則不能浡滃雲而散歊烝。
』」師古曰:「浡,盛也。
各本「浡」下衍「滃」字,今删。
滃,雲氣貌。
」念孫案:「浡滃雲」與「散歊烝」對文,則「浡」當訓爲「作」。
《孟子》:「天油然作雲。
」《爾雅》「浡,作也」,郭注曰:「浡然興作貌。
」字或作「悖」,又作「勃」。
莊十一年《左傳》「其興也悖焉」,《孟子·梁惠王篇》「則苗浡然興之矣」,《莊子·天地篇》「則勃然作色」,皆興作之貌。
獿 「獿人亡,則匠石輟斤而不敢妄斲」。
服虔曰:「獿,古之善塗塈者也。
施廣領大袖以仰塗,而領袖不污,有小飛泥誤著鼻,因令匠石揮斤而斲,知石之善斲,故敢使之也。
」師古曰:「『塈』則今之『仰泥』也。
獿,抆拭也。
故謂塗者爲『獿人』。
獿音乃高反,又乃回反。
」「乃高反又」四字乃後人所加,辯見下。
念孫案:「獿」當作「」。
《説文》:「,今本譌作「」。
《玉篇》《廣韻》同。
墀地。
《説文》:「墀,塗地也。
」「塗」與「塗」同,故服注訓爲「塗塈」。
巾之。
此即師古所謂「抆拭」。
從巾,聲,「」,籒文「婚」字。
今本「」譌作「夒」。
讀若『水溫』。
」「」字注雲:「安,溫也。
」《玉篇》「奴旦切」。
徐鉉依《唐韻》「乃昆切」。
《玉篇》奴回、奴昆二切。
《廣韻》乃回、乃案二切。
《廣雅》曰:「墀、塈、,塗也。
」今本「」字亦譌作「」。
「」字曹憲音「奴回」。
《鹽鐵論·散不足篇》曰「富者堊壁飾」,今本「」譌作「憂」。
《莊子·徐無鬼篇》「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釋文曰:「郢人,《漢書音義》作『人』,今本「」譌作「懮」。
服虔雲:此下引服注與今本同。
『音「溫」。
』今本脫「」字。
近時盧氏紹弓刻本改「音溫」爲「音鐃」,大謬。
韋昭『乃回反』。
」以上《莊子釋文》。
要而論之,此字本作「」,從巾聲,非從夒聲,音乃昆、乃回二反,非音乃高反。
,籒文「婚」字,故「」從其聲而讀乃昆反。
《車部》之「」字亦從聲而讀若「閔」,是其例也。
許、服竝讀「」爲「溫」,與「乃昆」之音相近。
韋讀乃回反,則師古之音所本也。
《廣韻》「乃昆」之音在魂部,「乃回」之音在灰部,古音魂、灰二部多相轉,故「」字亦兼「乃昆」、「乃回」二音。
若「夒」字則在豪部,音乃高反,與「」字之音迥不相涉。
祇以世人多見「夒」,少見「」,故《漢書》《説文》、《廣雅》之「」字遂譌爲「」,與諧聲之理不合。
然《玉篇》音奴回、奴昆二切,曹憲音「奴回」,師古音「乃回」,則字雖譌而音尚未譌也,不知《漢書》「」字何時又譌而爲「獿」,後人不察,遂增「乃高」一音於「乃回」之上,以從「獿」字之音,則誤之又誤矣。
案《説文》:「獿,獿也。
從犬夒聲。
女交切。
」《玉篇》「獿」與「猱」同,「獸也」,乃刀切。
此與「乃昆」、「乃回」二反之「」字訓爲「塗塈」者,截然兩字。
今服讀若「溫」而訓爲「塗塈」,顔音乃回反而訓爲「抆拭」,明是「」字,非「獿」字也。
何得加以「乃高」之音乎?且「獿」字本無「乃回」之音,亦不得雲「又乃回反」也。
《玉篇》《廣韻》「獿」字皆無「乃回」之音。
《集韻·上平聲·十五灰》「獿,奴回切,古之善塗塈者」,《下平聲·六豪》「夒,奴刀切,《説文》『貪獸也』。
或作『獿』。
一曰:獿,善塗塈者。
」此皆惑於俗本《漢書》而誤。
今本《莊子釋文》引《漢書》作「懮」,其「心」旁即「巾」旁之譌,然則《漢書》「」字之從巾不從犬甚明。
今改「獿」爲「」,以正其字;削去「乃高反」,以正其音。
而正文、注文乃各還其舊矣。
即 「大氐詆訾聖人,即爲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
宋祁曰:「司馬溫公雲:『「大氐」下脫「不」字』。
」念孫案:司馬説非也。
即,猶或也,「或爲怪迂,析辯詭辭」也。
師古注不誤,但未釋「即」字耳。
「即」與「或」古同義,説見《釋詞》。
哲民情 「中和之發,在於哲民情」。
師古曰:「哲,知也。
「知」讀如字。
」宋祁曰:「司馬溫公雲:『「哲」當作「晢」,晢,明也。
言將發中和之政,在先明民情。
』」念孫案:顔説是也。
吳祕注亦雲:「《五行傳》曰:『哲,知也。
』」中和之發,則民之情僞無不先知。
古書皆訓「哲」爲「知」,不當改爲「晢」。
説見《法言·開明篇》。
』」念孫案:「儲胥」猶言「儲蓄」也。
謂驅禽獸於阹中,外則木擁槍纍以爲儲蓄也。
「儲胥」疊韻字。
師古謂「有儲蓄以待所須」,分「儲胥」爲二義,已失之迂。
若黃説以「儲胥」爲宮館名,則與「以爲」二字義不相屬,其失甚矣。
搟邑 「所麾城搟邑,下將降旗」。
李奇曰:「搟,音『車幰』之『幰』。
」師古曰:「搟,舉手擬之也。
」《文選》「搟」作「摲」,李善曰:「《蒼頡篇》曰:『摲,拍取也。
』」鄭玄《禮記注》曰:「摲之言芟也。
」《禮器》「有摲而播也」注。
《字林》曰:「摲,山檻切。
」宋祁校《漢書》引韋昭曰:「摲,并也。
音芟。
」念孫案:「搟」當從韋本作「摲」。
《玉篇》《廣韻》皆無「搟」字,蓋即「摲」字之譌。
平不險 「故平不險,安不忘危」。
服虔曰:「,棄也。
」師古曰:「,放也。
不放心於險,言常思念也。
」念孫案:「不棄險」、「不放險」於義皆有未安。
若雲「不放心於險」,則必加「心於」二字而其義始明矣。
今案:「平不險,安不忘危」,「」亦「忘」也。
「」讀曰「」,《廣雅》曰:「,忘也。
」又曰:「,緩也。
」高誘注《淮南·精神篇》曰:「,緩也。
」是「」與「」通。
赤吾之族 「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師古曰:「見誅殺者必流血,故雲『赤族』。
」宋祁曰:「竇革雲:『古人謂空盡無物曰「赤」,如「赤地千裡」,《南史》稱「其家赤貧」是也。
赤族,言盡殺無遺。
師古注以爲流血赤其族,大謬。
』」念孫案:顔説是也。
上言「朱丹」,下言「赤」,其義一也。
猶雲「客徒欲赤吾之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耳。
「赤」字正指血色言之,而竇乃以「空盡無物」爲「赤」,引「赤地」、「赤貧」爲證。
夫「赤地千裡」,謂徒有地在也,「其家赤貧」,謂其家一無所有,亦是徒有家在也。
若「赤族」則非徒有族在之謂矣。
以「赤地」、「赤貧」解「赤族」,所謂似是而非者也。
五剖 「往者周罔解結,羣鹿争逸,離爲十二,合爲六七,四分五剖,竝爲戰國」。
宋祁曰:「剖,韋本作『』,匹力反。
」念孫案:《文選》亦作「剖」。
「剖」與「」義得兩通,然恐本是「副」字,而後人改之也。
《説文》:「,判也。
」又曰:「副,判也。
」籀文作「疈」。
《玉篇》「」、「副」竝普逼切。
《大雅·生民篇》「不坼不副」,正義曰:「坼、副,皆裂也。
」引《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是也。
後人誤讀「副」爲去聲,遂不得其解,而改「副」爲「剖」耳。
《匡謬正俗》曰:「副,本音普力反,義訓『剖劈』,後之學者但以爲『副貳』字,讀《詩》『不坼不副』,乃以朱點發『副』字。
」而此字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作「剖」矣。
「副」與「」同音而俱訓爲「判」,故韋本作「」,若本是「剖」字,不得與「」通矣。
且「結」、「逸」、「七」爲一韻,古音在質部。
「副」、「國」爲一韻,古音在職部。
若改「副」爲「剖」,則失其韻矣。
《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子六人,坼副而産焉」,今本「副」作「剖」。
《太平禦覽·人事部二》引《史記》作「坼疈而生」。
郭注《海内經》引《啟筮》曰「鮌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今本亦作「剖」。
《初學記·武部》引《歸藏》曰「大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
《呂氏春秋·行論篇》亦曰「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
皆後人不識古字而妄改之也。
徽以糾墨 「徽以糾墨,制以質鈇」。
師古曰:「徽、糾、墨,皆繩也」。
念孫案:師古訓「徽」爲「繩」,義本《坎》卦之「係用徽纆」,不知「徽以糾墨」與「制以質鈇」對文,則「徽」非「徽纆」之「徽」。
今雲「徽、糾、墨皆繩」,則是「繩以繩」也。
今案,《廣雅》:「徽,束也。
」「束以糾墨」猶言「係用徽纆」耳。
《太玄·養》次七雲「小子牽象,婦人徽猛」,猛,虎也。
見範望注。
是「徽」爲「束」也。
《文選》李注引服虔曰:「徽,縛束也。
」今本「徽」譌作「制」。
應劭曰:「徽,音『以繩徽弩』之『徽』。
」今本譌作「束以繩徽弩之『徽』」,據宋祁引蕭該《音義》改。
則舊注皆不誤。
下文「免於徽索」之「徽」乃訓爲「繩」耳。
雀 鳥 乘鴈 雙鳧 「譬若江湖之雀,勃解之鳥,乘鴈集不爲之多,雙鳧飛不爲之少」。
應劭曰:「乘鴈,四鴈也。
」師古曰:「『雀』字或作『厓』,『鳥』字或作『島』,其義兩通。
」臧氏玉林《經義雜記》曰:「古『島』字有通借作『鳥』者,《書·禹貢》『鳥夷』,孔讀『鳥』爲『島』可證。
此言江湖之厓,勃解之島,其地廣闊,故鴈鳧飛集,不足形其多少。
子雲借『鳥』爲『島』,淺者因改『厓』作『雀』以配之,師古不能定,因謂『其義兩通』也。
若此文先言『雀』、『鳥』,則下文之『乘鴈』、『雙鳧』爲贅語矣。
《文選》載此正作『江湖之崖,渤澥之島』。
」念孫案:臧説是也。
又案:應以「乘鴈」爲「四鴈」,非也。
「雙鳧」當爲「隻鳧」,「乘鴈」、「隻鳧」謂一鴈一鳧也。
子雲自言生逢盛世,羣才畢集,有一人不爲多,無一人不爲少,故以一鳥自喻,不當言「四鴈」、「雙鳧」也。
「乘」之爲數,其訓不一。
有訓爲「四」者,若經言「乘馬」、「乘禽」、「乘矢」、「乘壺」、「乘皮」之屬是也。
有訓爲「二」者,《廣雅》曰:「雙、耦、匹、乘,二也。
」《淮南·泰族篇》曰:「《關雎》興於鳥而君子美之,爲其雌雄之不乘居也。
」今本「乘」譌作「乖」,辯見《淮南》。
《列女傳·仁智傳》曰:「夫雎鳩之鳥,猶未見其乘居而匹處也。
」是「乘」又訓爲「二」也。
有訓爲「一」者,《方言》曰:「絓、挈、、介,特也。
楚曰『』,晉曰『絓』,秦曰『挈』。
物無耦曰『特』,嘼無耦曰『介』,飛鳥曰『隻』,今本「隻」作「雙」,義與上文不合,乃後人所改。
辯見《方言疏證補》。
鴈曰『乘』。
」《廣雅》曰:「乘、壹,弌也。
」弌,古「一」字。
《管子·地員篇》曰「有三分而去其乘」,尹知章曰:「乘,三分之一也。
」是「乘」又訓爲「一」也。
「乘鴈」、「隻鳧」即《方言》所謂「飛鳥曰『隻』,鴈曰『乘』」矣。
應仲遠但知「乘」之訓爲「四」,而不知其又訓爲「一」,故以「乘鴈」爲「四鴈」,後人又改「隻鳧」爲「雙鳧」以配「四鴈」,殊失子雲之旨。
《文選》作「雙鳧」亦誤。
李善注引《方言》「飛鳥曰『雙』,四鴈曰『乘』」,四字亦後人所加,《方言》無「四」字。
頷頤 「蔡澤頷頤折頞」。
師古曰:「頷,曲頤也。
音欽。
」宋祁曰:「頷,一作『顉』。
蕭該《音義》作『顩』。
韋昭曰:『曲上曰「顩」。
』該案,《字林》曰:『顩,狹面鋭頤之貌也。
』《倉頡篇》亦雲。
」念孫案:作「顉」者正字,作「顩」者借字,作「頷」者譌字也。
注内「頷」字同。
《玉篇》「顉」音欽,「曲頤也」,《廣韻》及殷敬順《列子·湯問篇》釋文竝同。
音義與師古同。
上文「蔡澤雖噤吟」,師古曰:「噤吟,顉頤之貌。
」其字正作「顉」。
故知此「頷」字爲「顉」字之譌。
《玉篇》《廣韻》「頷」字皆無「欽」音。
《集韻》:「顉,袪音切,曲頤也。
或作『頷』。
」此即惑於俗本《漢書》而誤。
《文選》作「顩」,《後漢書·周燮傳》「燮生而欽頤折頞」,皆「顉」之借字。
浡滃雲 「《解難》:『泰山之高,不嶕嶢則不能浡滃雲而散歊烝。
』」師古曰:「浡,盛也。
各本「浡」下衍「滃」字,今删。
滃,雲氣貌。
」念孫案:「浡滃雲」與「散歊烝」對文,則「浡」當訓爲「作」。
《孟子》:「天油然作雲。
」《爾雅》「浡,作也」,郭注曰:「浡然興作貌。
」字或作「悖」,又作「勃」。
莊十一年《左傳》「其興也悖焉」,《孟子·梁惠王篇》「則苗浡然興之矣」,《莊子·天地篇》「則勃然作色」,皆興作之貌。
獿 「獿人亡,則匠石輟斤而不敢妄斲」。
服虔曰:「獿,古之善塗塈者也。
施廣領大袖以仰塗,而領袖不污,有小飛泥誤著鼻,因令匠石揮斤而斲,知石之善斲,故敢使之也。
」師古曰:「『塈』則今之『仰泥』也。
獿,抆拭也。
故謂塗者爲『獿人』。
獿音乃高反,又乃回反。
」「乃高反又」四字乃後人所加,辯見下。
念孫案:「獿」當作「」。
《説文》:「,今本譌作「」。
《玉篇》《廣韻》同。
墀地。
《説文》:「墀,塗地也。
」「塗」與「塗」同,故服注訓爲「塗塈」。
巾之。
此即師古所謂「抆拭」。
從巾,聲,「」,籒文「婚」字。
今本「」譌作「夒」。
讀若『水溫』。
」「」字注雲:「安,溫也。
」《玉篇》「奴旦切」。
徐鉉依《唐韻》「乃昆切」。
《玉篇》奴回、奴昆二切。
《廣韻》乃回、乃案二切。
《廣雅》曰:「墀、塈、,塗也。
」今本「」字亦譌作「」。
「」字曹憲音「奴回」。
《鹽鐵論·散不足篇》曰「富者堊壁飾」,今本「」譌作「憂」。
《莊子·徐無鬼篇》「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釋文曰:「郢人,《漢書音義》作『人』,今本「」譌作「懮」。
服虔雲:此下引服注與今本同。
『音「溫」。
』今本脫「」字。
近時盧氏紹弓刻本改「音溫」爲「音鐃」,大謬。
韋昭『乃回反』。
」以上《莊子釋文》。
要而論之,此字本作「」,從巾聲,非從夒聲,音乃昆、乃回二反,非音乃高反。
,籒文「婚」字,故「」從其聲而讀乃昆反。
《車部》之「」字亦從聲而讀若「閔」,是其例也。
許、服竝讀「」爲「溫」,與「乃昆」之音相近。
韋讀乃回反,則師古之音所本也。
《廣韻》「乃昆」之音在魂部,「乃回」之音在灰部,古音魂、灰二部多相轉,故「」字亦兼「乃昆」、「乃回」二音。
若「夒」字則在豪部,音乃高反,與「」字之音迥不相涉。
祇以世人多見「夒」,少見「」,故《漢書》《説文》、《廣雅》之「」字遂譌爲「」,與諧聲之理不合。
然《玉篇》音奴回、奴昆二切,曹憲音「奴回」,師古音「乃回」,則字雖譌而音尚未譌也,不知《漢書》「」字何時又譌而爲「獿」,後人不察,遂增「乃高」一音於「乃回」之上,以從「獿」字之音,則誤之又誤矣。
案《説文》:「獿,獿也。
從犬夒聲。
女交切。
」《玉篇》「獿」與「猱」同,「獸也」,乃刀切。
此與「乃昆」、「乃回」二反之「」字訓爲「塗塈」者,截然兩字。
今服讀若「溫」而訓爲「塗塈」,顔音乃回反而訓爲「抆拭」,明是「」字,非「獿」字也。
何得加以「乃高」之音乎?且「獿」字本無「乃回」之音,亦不得雲「又乃回反」也。
《玉篇》《廣韻》「獿」字皆無「乃回」之音。
《集韻·上平聲·十五灰》「獿,奴回切,古之善塗塈者」,《下平聲·六豪》「夒,奴刀切,《説文》『貪獸也』。
或作『獿』。
一曰:獿,善塗塈者。
」此皆惑於俗本《漢書》而誤。
今本《莊子釋文》引《漢書》作「懮」,其「心」旁即「巾」旁之譌,然則《漢書》「」字之從巾不從犬甚明。
今改「獿」爲「」,以正其字;削去「乃高反」,以正其音。
而正文、注文乃各還其舊矣。
即 「大氐詆訾聖人,即爲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
宋祁曰:「司馬溫公雲:『「大氐」下脫「不」字』。
」念孫案:司馬説非也。
即,猶或也,「或爲怪迂,析辯詭辭」也。
師古注不誤,但未釋「即」字耳。
「即」與「或」古同義,説見《釋詞》。
哲民情 「中和之發,在於哲民情」。
師古曰:「哲,知也。
「知」讀如字。
」宋祁曰:「司馬溫公雲:『「哲」當作「晢」,晢,明也。
言將發中和之政,在先明民情。
』」念孫案:顔説是也。
吳祕注亦雲:「《五行傳》曰:『哲,知也。
』」中和之發,則民之情僞無不先知。
古書皆訓「哲」爲「知」,不當改爲「晢」。
説見《法言·開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