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三

關燈
衞殤公焱 「衞殤公焱」。

    師古曰:「《春秋》『焱』作『剽』。

    」襄二十六年。

    念孫案:「焱」當爲「猋」,字之誤也,「猋」、「焱」字形相似,書傳傳寫多譌,不可枚舉。

    「剽」、「猋」聲相近,故字相通。

    襄十四年《左傳》「衞人立公孫剽」,釋文:「剽,匹妙反,一音甫遙反。

    」「甫遙」則與「猋」同音。

    《蒯通傳》「飄至風起」,師古曰:「『飄』讀曰『猋』。

    」《月令》「猋風」,《淮南·時則篇》作「飄風」。

    《爾雅》「迴風爲飄」,《月令》注作「回風爲猋」。

    「飄」之爲「猋」,猶「剽」之爲「猋」矣。

    《史記·十二諸侯表》作「狄」,《衞世家》作「秋」,「狄」與「秋」又皆「焱」之譌也。

    《淮南·兵略篇》「發如猋風」,今本「猋」作「秋」,亦是「猋」譌爲「焱」,又譌爲「秋」也。

    或謂「秋」亦音七遙反,與「剽」、「猋」音近而通,失之。

     琴牢 引之曰:「牢」本作「張」,後人據《家語》改之也。

    《人表》所載皆經傳所有,昭二十年《左傳》及《孟子·盡心篇》皆作「琴張」,《莊子·大宗師篇》作「子琴張」,無作「琴牢」者。

    《論語·子罕篇》「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鄭注以爲子牢,蓋據《莊子·則陽篇》「長梧封人問子牢」之文,然亦不以爲琴張牢與琴張本非一人也。

    惟《家語·弟子篇》始雲:「琴牢,衞人,字開,一字張。

    」又《序》雲:「《語》雲:『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談者不知爲誰,多妄爲之説。

    《孔子家語》:『弟子有琴張,一名牢,字子開,亦字張,衞人也。

    』」是琴牢字張始見於《家語》,乃王子雍所僞撰,何得據之而改《漢書》乎?杜預《左傳注》「琴張,字子開,名牢」,殆爲《家語》所惑。

    賈逵、鄭衆注《左傳》以琴張爲顓孫師,而服虔駁之曰:「子張少孔子四十餘歲,孔子是時四十,知未有子張。

    」趙岐注《孟子》亦以琴張爲子張,雲:「子張善鼓琴,號曰琴張。

    」如《漢書》有琴牢,則《論語》鄭注,《孟子》趙注,《左傳》賈、鄭、服三家注,何不據之以釋「牢曰」及「琴張」乎?然則《人表》不作「琴牢」明甚。

     孟丙 念孫案:「孟」當爲「盂」。

    昭二十八年《左傳》「孟丙爲盂大夫」,《杜解補正》改「孟」爲「盂」,説雲:「《漢書·地理志》雲『盂,晉大夫盂丙邑』,以其爲盂大夫而謂之盂丙,猶魏大夫之爲魏夀,餘閻大夫之爲閻嘉,邯鄲大夫之爲邯鄲午也。

    」案:顧説是也。

    《左傳釋文》:「『盂』音『于』,下文同。

    」「盂音于」者,指盂丙而言;「下文同」者,指盂大夫而言,是陸氏所見本兩「盂」字皆作「盂」也。

    或謂「下文同」三字指注文之「太原盂縣」而言,非也。

    若然,則當雲「注同」不當雲「下文同」矣。

    《廣韻》「盂」字注雲:「又姓,《左傳》晉有盂丙。

    」《廣韻》本於《唐韻》,是孫愐所見本亦作「盂」也。

    自《唐石經》始譌爲「孟丙」,而各本遂沿其誤,蓋世人多聞孟姓,少聞盂姓,故「盂」譌作「孟」。

    下文之狐黶,師古曰「即盂黶」,「盂」字亦譌作「孟」也。

    《地理志》作「盂丙」而此《表》作「孟丙」,明是後人以誤本《左傳》改之。

    或謂此字師古無音,則當是「孟」字,不知《地理志》之「盂縣」師古亦無音,蓋「盂」字本不須作音也。

    《水經·汾水注》雲:「洛陰水西逕盂縣故城南。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縣爲大夫之邑,以盂丙爲盂大夫。

    」即本於《地理志》。

    今本作「孟丙」亦是後人所改,或據此以駁顧,非也。

    《續漢南·郡國志》亦雲「盂,晉大夫盂丙邑」,明汪文盛本如是,他本或作「孟丙」,亦後人所改。

    《元和郡縣志》:「陽曲縣,故盂城,漢盂縣也。

    本春秋時晉大夫祁氏邑,晉滅祁氏,以盂丙爲盂大夫。

    」《太平寰宇記》同。

    此皆本於《水經注》,而「盂丙」之「盂」無作「孟」者。

     榮聲期 「榮聲期」。

    師古曰:「即榮啟期也。

    『聲』或作『啟』。

    」《攷異》曰:「『聲』當爲『罄』之譌,『啟』、『磬』聲相近。

    」念孫案:此因隷書「啟」字作「啓」,形與「聲」近而譌耳。

    據師古注,則他本固有作「啟」者矣。

    不必迂其説而以爲「罄」之譌也。

     蕩疑 「蕩疑」。

    師古曰:「即薄疑也。

    」念孫案:「蕩」即「薄」之譌,雖姓亦有蕩,然據《元和姓纂》薄姓下引《風俗通義》雲「衞賢人薄疑」,《通志·氏族略》、《通鑑·周紀四》注竝同。

    則當作「薄」明矣。

    《呂覽》《務本》《審應》《韓子》《内外儲説》《淮南内篇》《道應》竝作「薄疑」,無作「蕩疑」者。

     脫三字 「慎靚王」。

    念孫案:此下各本皆脫「顯王子」三字,當依景祐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