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弟三
關燈
小
中
大
有春夏秋冬
《周月篇》:「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
」念孫案:「歲」下更有「歲」字,而今本脫之。
《太平禦覽·時序部二》引此正作「歲有春夏秋冬」。
中氣 「中氣以著時應」。
念孫案:「中氣」上有「月有」二字,而今本脫之。
「月有中氣,以著時應」,與上文「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文同一例。
下文十二月中氣皆承此「月有」二字言之。
《文選·顔延之〈讌曲水詩〉》注及《太平禦覽》竝作「月有中氣」。
嬖奪後 《時訓篇》:「螻蟈不鳴,水潦淫漫;蚯蚓不出,嬖奪後;王瓜不生,困於百姓。
」念孫案:「嬖奪後」下少一字,則文義不明,且韻與上下不協。
《太平禦覽·時序部八》引此作「嬖奪後命」,是也。
「命」與「漫」、「姓」爲韻。
「命」字古音本在鎮部,自周秦閒始轉入諍部,「漫」字古音在願部,願部之字,古或與諍部通,故「漫」與「命」、「姓」爲韻。
《管子·内業篇》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
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
」《淮南·原道篇》曰:「萬方百變,消搖而無所定。
」《要略》曰:「埓略衰世,古今之變,以褒先聖之隆盛,而貶末世之曲政。
」《太玄·聚·測》曰:「鬼神無靈,形不見也。
燕聚嘻嘻,樂淫衍也。
宗其高年,鬼待敬也。
」皆其例矣。
腐草化爲螢 「大暑之日,腐草化爲螢」。
引之曰:「螢」本作「蛙」,後人習聞《月令》之「腐草爲螢」,故改「蛙」爲「螢」耳。
「蛙」即「蠲」之借字。
《説文》:「蠲,馬蠲也。
」引《明堂月令》曰:「腐草爲蠲。
」蛙從圭聲。
「圭」、「蠲」古同聲,故《小雅·天保》「吉蠲惟饎」之「蠲」,釋文:「蠲,古玄反,舊音圭。
」鄭注《周官·蠟氏》《士虞禮記》竝引作「圭」。
「腐草爲蠲」之「蠲」作「蛙」,亦猶是也。
唐段公路《北戶録》引《周書》正作「腐草爲蛙」,公路誤解爲「蛙黽」之「蛙」,蓋不知爲「蠲」之借字。
是其明證。
乃《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太平禦覽·時序部七》竝引作「螢」。
蓋本作「蛙」字,後人以《月令》改之也。
《呂氏春秋·季夏篇》「腐草化爲蚈」,高注:「蚈,馬蚿也。
」「蚈」讀如「蹊徑」之「蹊」,聲與「圭」亦相近,即「蠲」之或體也。
而今本《呂氏春秋》作「腐草化爲螢蚈」,「螢」字亦後人所加。
盧氏抱經已辯之。
獨有公路所引,尚足見《周書》之舊,亦考古者之幸矣。
邪病 「白露不降,民多邪病」。
念孫案:「邪病」二字,文義不明。
《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太平禦覽·疾病部六》竝引作「民多欬病」,是也。
鈔本《禦覽·時序部十》作「劾病」,明是「欬病」之誤,而刻本《禦覽》乃改爲「疾病」,謬矣。
下臣 「羣鳥不養羞,下臣驕慢」。
念孫案:「下臣」本作「臣下」,謂羣臣也。
《燕義》曰「臣下竭力盡能」,是也。
若倒言之,則文義不明。
《士相見禮》曰:「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
」非此之用。
《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引此竝作「臣下驕慢」。
雷始收聲 雷不始收聲 「秋分之日,雷始收聲」。
引之曰:「雷始收聲」本作「雷乃始收」,此後人依俗本《月令》改之也。
下文「雷不始收聲」亦本作「雷不始收」。
説見《經義述聞·月令》。
淫佚 甲蟲 「雷不始收聲,諸侯淫佚;蟄蟲不培戶,民靡有賴;水不始涸,甲蟲爲害」。
盧雲:「《禦覽》『佚』作『汏』,或『泆』字之譌。
」念孫案:盧説非也。
「汏」、「賴」、「害」三字於古音屬祭部,轉入聲則入月部。
「佚」字屬質部,轉去聲則入至部。
至與祭,質與月,古音皆不相通。
見段氏《六書音均表》。
此唯精於周秦之音者乃能辨之。
下文「母後淫佚」自與「一」、「嫉」爲韻,不得與「賴」、「害」爲韻也。
昭元年《左傳》注曰:「汏,驕也。
」俗作「汰」,非。
「諸侯淫汏」,猶言諸侯放恣耳。
今本作「淫佚」,即涉下文「母後淫佚」而誤。
《藝文類聚》引此亦作「淫汏」。
咎徵之咎 「水不冰,是謂陰負;地不始凍,咎徵之咎;雉不入大水,國多淫婦」。
念孫案:「咎徵之咎」,文不成義。
此後人妄改之以就韻也。
不知「負」、「婦」二字,古皆讀如「否泰」之「否」,説見《唐韻正》。
不與「咎」爲韻。
《太平禦覽·時序部十三》引作「災咎之徵」,是也。
「徵」轉上聲,爲「宮商角徵羽」之「徵」,故「徵驗」之「徵」亦轉而與「負」、「婦」爲韻,古人不以兩義分兩音也。
凡蒸、之二部之字,古音或相通,上、去二聲亦然。
故《洪範》之「念用庶徵」亦與「疑」爲韻。
文十年《左傳》「秦伯伐晉,取北徵」,釋文:「徵,如字。
《三蒼》雲:『縣屬馮翊,音懲,一音張裡反。
』」他若《鄭風》「雜佩以贈之」,與「來」爲韻,宋玉《神女賦》「復見所夢」,夢,古音莫登反。
説見《唐韻正》。
與「喜」、「意」、「記」、「異」、「識」、「志」爲韻,《賈子·連語篇》「其離之若崩」,與「期」爲韻,皆其例也。
《説文》:「,注從邑,崩聲,讀若陪。
」「倗,從人,朋聲,讀若陪位。
」又「艿」、「」、「」、「仍」、「扔」、「孕」六字,竝從乃聲。
又雲「,讀若仍」,即今之「迺」字。
又「冰」爲古「凝」字,從水、仌,而「凝」字則從疑聲。
「繒」從曾聲,而籀文作「」,則從宰省聲。
《周官·司幾筵》「兇事仍幾」,注:「故書仍作乃。
」《爾雅》「罤注孫之子爲仍孫」,《漢書·惠帝紀》「仍」作「耳」。
《墨子·尚賢篇》「守城則倍畔」,《非命篇》「倍」作「崩」。
《楚策》「仰承甘露而飲之」,《新序·雜事篇》「承」作「時」。
《史記·賈生傳》「品庶馮生」,《漢書
」念孫案:「歲」下更有「歲」字,而今本脫之。
《太平禦覽·時序部二》引此正作「歲有春夏秋冬」。
中氣 「中氣以著時應」。
念孫案:「中氣」上有「月有」二字,而今本脫之。
「月有中氣,以著時應」,與上文「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文同一例。
下文十二月中氣皆承此「月有」二字言之。
《文選·顔延之〈讌曲水詩〉》注及《太平禦覽》竝作「月有中氣」。
嬖奪後 《時訓篇》:「螻蟈不鳴,水潦淫漫;蚯蚓不出,嬖奪後;王瓜不生,困於百姓。
」念孫案:「嬖奪後」下少一字,則文義不明,且韻與上下不協。
《太平禦覽·時序部八》引此作「嬖奪後命」,是也。
「命」與「漫」、「姓」爲韻。
「命」字古音本在鎮部,自周秦閒始轉入諍部,「漫」字古音在願部,願部之字,古或與諍部通,故「漫」與「命」、「姓」爲韻。
《管子·内業篇》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
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
」《淮南·原道篇》曰:「萬方百變,消搖而無所定。
」《要略》曰:「埓略衰世,古今之變,以褒先聖之隆盛,而貶末世之曲政。
」《太玄·聚·測》曰:「鬼神無靈,形不見也。
燕聚嘻嘻,樂淫衍也。
宗其高年,鬼待敬也。
」皆其例矣。
腐草化爲螢 「大暑之日,腐草化爲螢」。
引之曰:「螢」本作「蛙」,後人習聞《月令》之「腐草爲螢」,故改「蛙」爲「螢」耳。
「蛙」即「蠲」之借字。
《説文》:「蠲,馬蠲也。
」引《明堂月令》曰:「腐草爲蠲。
」蛙從圭聲。
「圭」、「蠲」古同聲,故《小雅·天保》「吉蠲惟饎」之「蠲」,釋文:「蠲,古玄反,舊音圭。
」鄭注《周官·蠟氏》《士虞禮記》竝引作「圭」。
「腐草爲蠲」之「蠲」作「蛙」,亦猶是也。
唐段公路《北戶録》引《周書》正作「腐草爲蛙」,公路誤解爲「蛙黽」之「蛙」,蓋不知爲「蠲」之借字。
是其明證。
乃《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太平禦覽·時序部七》竝引作「螢」。
蓋本作「蛙」字,後人以《月令》改之也。
《呂氏春秋·季夏篇》「腐草化爲蚈」,高注:「蚈,馬蚿也。
」「蚈」讀如「蹊徑」之「蹊」,聲與「圭」亦相近,即「蠲」之或體也。
而今本《呂氏春秋》作「腐草化爲螢蚈」,「螢」字亦後人所加。
盧氏抱經已辯之。
獨有公路所引,尚足見《周書》之舊,亦考古者之幸矣。
邪病 「白露不降,民多邪病」。
念孫案:「邪病」二字,文義不明。
《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太平禦覽·疾病部六》竝引作「民多欬病」,是也。
鈔本《禦覽·時序部十》作「劾病」,明是「欬病」之誤,而刻本《禦覽》乃改爲「疾病」,謬矣。
下臣 「羣鳥不養羞,下臣驕慢」。
念孫案:「下臣」本作「臣下」,謂羣臣也。
《燕義》曰「臣下竭力盡能」,是也。
若倒言之,則文義不明。
《士相見禮》曰:「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
」非此之用。
《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引此竝作「臣下驕慢」。
雷始收聲 雷不始收聲 「秋分之日,雷始收聲」。
引之曰:「雷始收聲」本作「雷乃始收」,此後人依俗本《月令》改之也。
下文「雷不始收聲」亦本作「雷不始收」。
説見《經義述聞·月令》。
淫佚 甲蟲 「雷不始收聲,諸侯淫佚;蟄蟲不培戶,民靡有賴;水不始涸,甲蟲爲害」。
盧雲:「《禦覽》『佚』作『汏』,或『泆』字之譌。
」念孫案:盧説非也。
「汏」、「賴」、「害」三字於古音屬祭部,轉入聲則入月部。
「佚」字屬質部,轉去聲則入至部。
至與祭,質與月,古音皆不相通。
見段氏《六書音均表》。
此唯精於周秦之音者乃能辨之。
下文「母後淫佚」自與「一」、「嫉」爲韻,不得與「賴」、「害」爲韻也。
昭元年《左傳》注曰:「汏,驕也。
」俗作「汰」,非。
「諸侯淫汏」,猶言諸侯放恣耳。
今本作「淫佚」,即涉下文「母後淫佚」而誤。
《藝文類聚》引此亦作「淫汏」。
咎徵之咎 「水不冰,是謂陰負;地不始凍,咎徵之咎;雉不入大水,國多淫婦」。
念孫案:「咎徵之咎」,文不成義。
此後人妄改之以就韻也。
不知「負」、「婦」二字,古皆讀如「否泰」之「否」,説見《唐韻正》。
不與「咎」爲韻。
《太平禦覽·時序部十三》引作「災咎之徵」,是也。
「徵」轉上聲,爲「宮商角徵羽」之「徵」,故「徵驗」之「徵」亦轉而與「負」、「婦」爲韻,古人不以兩義分兩音也。
凡蒸、之二部之字,古音或相通,上、去二聲亦然。
故《洪範》之「念用庶徵」亦與「疑」爲韻。
文十年《左傳》「秦伯伐晉,取北徵」,釋文:「徵,如字。
《三蒼》雲:『縣屬馮翊,音懲,一音張裡反。
』」他若《鄭風》「雜佩以贈之」,與「來」爲韻,宋玉《神女賦》「復見所夢」,夢,古音莫登反。
説見《唐韻正》。
與「喜」、「意」、「記」、「異」、「識」、「志」爲韻,《賈子·連語篇》「其離之若崩」,與「期」爲韻,皆其例也。
《説文》:「,注從邑,崩聲,讀若陪。
」「倗,從人,朋聲,讀若陪位。
」又「艿」、「」、「」、「仍」、「扔」、「孕」六字,竝從乃聲。
又雲「,讀若仍」,即今之「迺」字。
又「冰」爲古「凝」字,從水、仌,而「凝」字則從疑聲。
「繒」從曾聲,而籀文作「」,則從宰省聲。
《周官·司幾筵》「兇事仍幾」,注:「故書仍作乃。
」《爾雅》「罤注孫之子爲仍孫」,《漢書·惠帝紀》「仍」作「耳」。
《墨子·尚賢篇》「守城則倍畔」,《非命篇》「倍」作「崩」。
《楚策》「仰承甘露而飲之」,《新序·雜事篇》「承」作「時」。
《史記·賈生傳》「品庶馮生」,《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