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工藝部九》引此皆有「往」字。
《呂氏春秋·愛類篇》作「自魯往」。
皆其證。
「裂衣裳裹足」,衍「衣」字。
《太平禦覽·工藝部》引此有「衣」字,亦後人依俗本加之。
舊本《北堂書鈔·衣冠部》「裳」下、陳禹謨依俗本加「衣」字。
《太平禦覽·服章部》「裳」下引此皆作「裂裳裹足」。
《呂氏春秋·愛類篇》同。
《文選·廣絶交論》「裂裳裹足」,李善注引《墨子·公輸篇》亦同。
《後漢書·郅惲傳》注引《史記》亦雲:「申包胥足腫蹠盭,裂裳裹足。
」今見《吳越春秋》。
若雲「裂衣裳裹足」,則累於詞矣。
剉 「頓兵剉鋭」。
高注曰:「剉,辱折。
」念孫案:《漢魏叢書》本改「剉」爲「挫」,而莊本從之,非也。
《道藏》本、劉本竝作「剉」,《太平禦覽·工藝部》引此亦作「剉」,則舊本皆作「剉」明矣。
《説文》:「剉,折傷也。
」《莊子·山木篇》《呂氏春秋·必己篇》竝雲:「廉則剉。
」今本《莊子》作「挫」,釋文作「剉」,雲:「本亦作挫。
」高注《呂氏春秋》雲:「剉,缺傷也。
」經傳或作「挫」者,借字耳。
後人多見「挫」,少見「剉」,遂改「剉」爲「挫」,謬矣。
高注本訓「剉」爲「折」,今本「折」上有「辱」字,亦後人所加。
此「剉」字訓爲「折」,不訓爲「辱」,後人熟於「挫辱」之語,故妄加「辱」字耳。
跌蹏 「夫墨子跌蹏而趨千裡,以存楚、宋」。
高注曰:「跌,疾行也。
蹏,趨走也。
」引之曰:書傳無訓「跌」爲「疾行」者,「跌」當作「趹」,音決。
注當作「趹蹏,疾行也。
趨,走也」。
見《説文》。
今本「趹」字皆誤作「跌」,注内「蹏」字又誤在「趨,走也」之上。
《廣雅》:「駃,奔也。
」「赽,疾也。
」「駃」、「赽」竝與「趹」通。
《玉篇》:「趹,疾也。
」下文「欶蹻趹步」,高彼注雲:「趹,趣也。
」「趣」與「趨」通。
是疾行爲趹也。
《説文》:「赽,踶也。
」《漢書·武帝紀》「馬或奔踶而緻千裡」,「踶」亦「奔」也。
顔師古誤訓「踶」爲「蹋」,辯見《廣雅疏證》。
「踶」、「蹏」古字通,《集韻》:「蹏,或作踶。
」是疾行又爲蹏也。
合言之則曰趹蹏。
古馬之善走者謂之駃騠,駃騠之言趹蹏也。
疾行謂之趹蹏,故曰「趹踶而趨千裡」。
歷險塹 「及至圉人之,良禦教之,掩以衡軶,連以轡銜,則雖歷險塹弗敢辭」。
念孫案:「險」與「塹」不同義,諸書亦無以「險塹」連文者。
《太平禦覽·工藝部三》《獸部八》引此竝作「歷險超塹」,是也。
超,越也。
帽憑 「發憤而成「成」下脫一字,劉本補「仁」字,而諸本從之,未知是否。
帽憑而爲義」。
高注曰:「帽憑,盈滿積思之貌。
」念孫案:「帽」當爲「」,字之誤也。
《廣雅》曰:「恲,忼慨也。
」「」音「謂」。
「恲」,普耕反。
「恲」與「帽憑」聲近而義同。
憑而爲義猶言忼慨而爲義耳。
《楚辭·離騷》注雲:「楚人名滿曰憑。
」故高注雲:「憑,盈滿積思之貌。
」又《離騷》「喟憑心而歷茲」,王注雲:「喟然,舒憤懣之心。
」「喟憑」與「憑」義亦相近。
下不及 「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商均」。
念孫案:「下不及」當爲「下不若」。
言不似商均之不肖也。
比上則言不及,比下則言不若。
下文「美不及西施,惡不若嫫母」,即其證。
今作「下不及」者,因上句「及」字而誤。
《文選·辯命論》注引此正作「下不若商均」。
一飽 「今以爲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絶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
念孫案:「以一飽之故絶穀」,義不可通,「飽」當爲「」,字之誤也。
注同。
「」與「噎」同。
《説文》:「噎,飯窒也。
」字又作「饐」。
《漢書·賈山傳》「祝在前,祝鯁在後」,顔師古曰:「,古饐字。
」一饐而不食與一蹪而不行,高注:「蹪,躓也。
」事正相類。
《説苑·説叢篇》「一噎之故,絶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語即本於《淮南》。
今俗語猶雲「因噎廢食」。
橘柚 「夫橘柚冬生,而人曰冬死,死者衆;薺麥夏死,而人曰夏生,生者衆」。
念孫案:「橘柚」本作「亭歷」。
《時則篇》「孟夏之月,靡草死」,高注曰:「靡草,薺、亭歷之屬也。
」《呂氏春秋·孟夏篇》注及鄭注《月令》引舊説竝同。
《呂氏春秋·任地篇》「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穫大麥」,高注曰:「三葉,薺、亭歷、菥蓂也。
是月之季枯死。
」本書《天文篇》曰:「五月爲小刑,薺麥、亭歷枯,冬生草木必死。
」案:亭歷、薺麥皆冬生夏死,此言「亭歷冬生」、「薺麥夏死」者,互文耳。
後人改「亭歷」爲「橘柚」,斯爲不倫矣。
《太平禦覽·藥部十》「亭歷」下引此正作「亭歷冬生」。
禹生於石 五聖 四俊 「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禹耳參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疏河決江。
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
臯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於人情。
契生於卵。
禹生於石。
舊本「禹生於石」在「契生於卵」之上。
案:此段以「私」、「齊」爲韻,「明」、「章」爲韻,「通」、「江」爲韻,「仁」、「親」、「信」、「情」爲韻,「石」、「射」爲韻,若「禹生於石」句在前,「契生於卵」句在後,則失其韻矣。
今改正。
史皇産而能書。
羿左臂脩而善射。
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
今無五聖之天奉,四俊之才難,欲棄學而循性,是謂猶釋船而欲木也」。
高説「禹生於石」雲:「禹母脩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
」又説「五聖」雲:「堯、舜、禹、湯、周文王也。
」説「四俊」雲:「謂臯陶、稷、契、史皇。
」引之曰:案《太平禦覽·皇親部一》引《河圖著命》曰:「脩己見流星,意感生禹。
」又引《禮含文嘉》曰:「夏姒氏祖以薏苡生。
」又引《孝經鉤命決》曰:「命星貫昴,脩紀夢接生禹。
」是禹之生,或以爲感流星,或以爲吞薏苡,無言生於石者。
《史記·六國表》「禹興於西羌」,集解引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
」《蜀志·秦宓傳》曰「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注引譙周《蜀本紀》曰:「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其地名刳兒坪。
」《水經·沫
《呂氏春秋·愛類篇》作「自魯往」。
皆其證。
「裂衣裳裹足」,衍「衣」字。
《太平禦覽·工藝部》引此有「衣」字,亦後人依俗本加之。
舊本《北堂書鈔·衣冠部》「裳」下、陳禹謨依俗本加「衣」字。
《太平禦覽·服章部》「裳」下引此皆作「裂裳裹足」。
《呂氏春秋·愛類篇》同。
《文選·廣絶交論》「裂裳裹足」,李善注引《墨子·公輸篇》亦同。
《後漢書·郅惲傳》注引《史記》亦雲:「申包胥足腫蹠盭,裂裳裹足。
」今見《吳越春秋》。
若雲「裂衣裳裹足」,則累於詞矣。
剉 「頓兵剉鋭」。
高注曰:「剉,辱折。
」念孫案:《漢魏叢書》本改「剉」爲「挫」,而莊本從之,非也。
《道藏》本、劉本竝作「剉」,《太平禦覽·工藝部》引此亦作「剉」,則舊本皆作「剉」明矣。
《説文》:「剉,折傷也。
」《莊子·山木篇》《呂氏春秋·必己篇》竝雲:「廉則剉。
」今本《莊子》作「挫」,釋文作「剉」,雲:「本亦作挫。
」高注《呂氏春秋》雲:「剉,缺傷也。
」經傳或作「挫」者,借字耳。
後人多見「挫」,少見「剉」,遂改「剉」爲「挫」,謬矣。
高注本訓「剉」爲「折」,今本「折」上有「辱」字,亦後人所加。
此「剉」字訓爲「折」,不訓爲「辱」,後人熟於「挫辱」之語,故妄加「辱」字耳。
跌蹏 「夫墨子跌蹏而趨千裡,以存楚、宋」。
高注曰:「跌,疾行也。
蹏,趨走也。
」引之曰:書傳無訓「跌」爲「疾行」者,「跌」當作「趹」,音決。
注當作「趹蹏,疾行也。
趨,走也」。
見《説文》。
今本「趹」字皆誤作「跌」,注内「蹏」字又誤在「趨,走也」之上。
《廣雅》:「駃,奔也。
」「赽,疾也。
」「駃」、「赽」竝與「趹」通。
《玉篇》:「趹,疾也。
」下文「欶蹻趹步」,高彼注雲:「趹,趣也。
」「趣」與「趨」通。
是疾行爲趹也。
《説文》:「赽,踶也。
」《漢書·武帝紀》「馬或奔踶而緻千裡」,「踶」亦「奔」也。
顔師古誤訓「踶」爲「蹋」,辯見《廣雅疏證》。
「踶」、「蹏」古字通,《集韻》:「蹏,或作踶。
」是疾行又爲蹏也。
合言之則曰趹蹏。
古馬之善走者謂之駃騠,駃騠之言趹蹏也。
疾行謂之趹蹏,故曰「趹踶而趨千裡」。
歷險塹 「及至圉人之,良禦教之,掩以衡軶,連以轡銜,則雖歷險塹弗敢辭」。
念孫案:「險」與「塹」不同義,諸書亦無以「險塹」連文者。
《太平禦覽·工藝部三》《獸部八》引此竝作「歷險超塹」,是也。
超,越也。
帽憑 「發憤而成「成」下脫一字,劉本補「仁」字,而諸本從之,未知是否。
帽憑而爲義」。
高注曰:「帽憑,盈滿積思之貌。
」念孫案:「帽」當爲「」,字之誤也。
《廣雅》曰:「恲,忼慨也。
」「」音「謂」。
「恲」,普耕反。
「恲」與「帽憑」聲近而義同。
憑而爲義猶言忼慨而爲義耳。
《楚辭·離騷》注雲:「楚人名滿曰憑。
」故高注雲:「憑,盈滿積思之貌。
」又《離騷》「喟憑心而歷茲」,王注雲:「喟然,舒憤懣之心。
」「喟憑」與「憑」義亦相近。
下不及 「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商均」。
念孫案:「下不及」當爲「下不若」。
言不似商均之不肖也。
比上則言不及,比下則言不若。
下文「美不及西施,惡不若嫫母」,即其證。
今作「下不及」者,因上句「及」字而誤。
《文選·辯命論》注引此正作「下不若商均」。
一飽 「今以爲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絶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
念孫案:「以一飽之故絶穀」,義不可通,「飽」當爲「」,字之誤也。
注同。
「」與「噎」同。
《説文》:「噎,飯窒也。
」字又作「饐」。
《漢書·賈山傳》「祝在前,祝鯁在後」,顔師古曰:「,古饐字。
」一饐而不食與一蹪而不行,高注:「蹪,躓也。
」事正相類。
《説苑·説叢篇》「一噎之故,絶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語即本於《淮南》。
今俗語猶雲「因噎廢食」。
橘柚 「夫橘柚冬生,而人曰冬死,死者衆;薺麥夏死,而人曰夏生,生者衆」。
念孫案:「橘柚」本作「亭歷」。
《時則篇》「孟夏之月,靡草死」,高注曰:「靡草,薺、亭歷之屬也。
」《呂氏春秋·孟夏篇》注及鄭注《月令》引舊説竝同。
《呂氏春秋·任地篇》「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穫大麥」,高注曰:「三葉,薺、亭歷、菥蓂也。
是月之季枯死。
」本書《天文篇》曰:「五月爲小刑,薺麥、亭歷枯,冬生草木必死。
」案:亭歷、薺麥皆冬生夏死,此言「亭歷冬生」、「薺麥夏死」者,互文耳。
後人改「亭歷」爲「橘柚」,斯爲不倫矣。
《太平禦覽·藥部十》「亭歷」下引此正作「亭歷冬生」。
禹生於石 五聖 四俊 「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禹耳參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疏河決江。
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
臯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於人情。
契生於卵。
禹生於石。
舊本「禹生於石」在「契生於卵」之上。
案:此段以「私」、「齊」爲韻,「明」、「章」爲韻,「通」、「江」爲韻,「仁」、「親」、「信」、「情」爲韻,「石」、「射」爲韻,若「禹生於石」句在前,「契生於卵」句在後,則失其韻矣。
今改正。
史皇産而能書。
羿左臂脩而善射。
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
今無五聖之天奉,四俊之才難,欲棄學而循性,是謂猶釋船而欲木也」。
高説「禹生於石」雲:「禹母脩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
」又説「五聖」雲:「堯、舜、禹、湯、周文王也。
」説「四俊」雲:「謂臯陶、稷、契、史皇。
」引之曰:案《太平禦覽·皇親部一》引《河圖著命》曰:「脩己見流星,意感生禹。
」又引《禮含文嘉》曰:「夏姒氏祖以薏苡生。
」又引《孝經鉤命決》曰:「命星貫昴,脩紀夢接生禹。
」是禹之生,或以爲感流星,或以爲吞薏苡,無言生於石者。
《史記·六國表》「禹興於西羌」,集解引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
」《蜀志·秦宓傳》曰「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注引譙周《蜀本紀》曰:「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其地名刳兒坪。
」《水經·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