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言「約略古今」,非「舉而引之」之謂也。
上文曰「略存大綱,以統舊文。
述《禮樂志》第二」,下文曰「略表山川,彰其剖判。
述《地理志》第八」,皆是此意。
《莊子·徐無鬼篇》「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淮南·俶真篇》作「物豈可謂無大揚搉乎」,高誘注曰:「揚搉,猶無慮,大數名也。
」《莊子釋文》引許慎注曰:「揚搉,粗略法度也。
」然則大揚搉者,猶言「大略」也。
左思《蜀都賦》「請爲左右揚搉而陳之」,劉逵注曰:「韓非有《揚搉篇》,班固曰『揚搉古今』,其義一也。
」然則「揚搉而陳之」,猶言「約略而陳之」也。
張晏注《古今人表》曰:「略舉揚較,以起失謬。
」「較」與「搉」同。
或謂之「大較」,《史記·律書》「世儒闇於大較」,索隱曰:「較音角。
『大較』猶『大略』耳。
」或但謂之「較」,《文選·養生論》「較而論之」,李善音角,「較而論之」猶言「約而論之」耳。
「提封」、「無慮」、「辜榷」、「揚搉」皆大數之名,故《廣雅》通訓爲「都凡也」。
「寖尋」則曰「尋,用也」,或曰「尋,就也」。
《郊祀志》「上始巡幸郡縣,寖尋於泰山矣」,鄭氏曰:「尋,用也。
」晉灼曰:「寖尋,遂往之意也。
」師古曰:「二説皆非也。
寖,漸也。
尋,就也。
」《史記·孝武紀》作「侵尋」,索隱曰:「侵尋,即浸淫也。
」故晉灼雲「遂往之意也,」小顔雲「浸淫漸染之意」,蓋「尋」、「淫」聲相近,假借用耳。
念孫案:晉及司馬説是。
「營惑」則曰「營,謂回繞之也」。
《吳王濞傳》「禦史大夫朝錯營或天子」,《劉向傳》「營或耳目」,《淮南王安傳》「營惑百姓」,師古竝曰:「營,謂回繞之也。
」念孫案:師古訓「營」爲「回繞」,則分「營」與「惑」爲二義,失其指矣。
今案,「營」亦「惑」也。
「營惑」即「熒惑」,字本作「」。
《説文》曰:「膋,惑也。
從目,熒省聲。
」《玉篇》「唯并」、「胡亭」二切。
字或作「熒」,通作「營」,又通作「榮」。
高誘注《呂氏春秋·尊師篇》及《淮南·原道篇》竝曰:「營,惑也。
」《否·象傳》「不可榮以祿」,虞翻本「榮」作「營」,謂「不可惑以祿」也。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曰「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莊子·人閒世篇》「而目將熒之」,向、崔本「熒」作「營」。
《淮南·齊俗篇》曰「無以自見,則動而惑營」,「惑營」猶「營惑」也。
《史記·孔子世家》「匹夫而熒惑諸侯」,司馬貞本作「營惑」。
《漢書·吳王濞傳》、《淮南王安傳》之「營惑」,《史記》竝作「熒惑」,則「營」非「回繞」之義明矣。
餘見前「營亂富貴之耳目」條下。
「感槩」則曰「感念局狹,爲小節槩」。
《季布欒布傳贊》「夫婢妾賤人,感槩而自殺」,師古曰:「感槩,謂感念局狹,爲小節槩。
」《遊俠傳》「少時陰賊,感槩不快意,所殺甚衆」,師古曰:「感槩者,感意氣而立節槩也。
」念孫案:師古以「槩」爲「節槩」,則「感槩」二字義不相屬,故必加數字以曲成其説也。
今案感槩而自殺,《史記》作「感慨而自殺」,感槩不快意,《史記》作「慨不快意」,是「感槩」即「感慨」也。
「感慨」之爲「感槩」,猶「慨然」之爲「槩然」。
《莊子·至樂篇》曰「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槩然」是也。
又案,「感槩不快意」當作一句讀,「感槩」即「不快意」之貌也。
師古斷「少時陰賊感槩」爲句,尤非。
「魁梧」則曰「梧者,言其可驚悟」,「魁岸」則曰「岸者,有廉棱如崖岸」。
《張陳王周傳贊》「其貌魁梧奇偉」,應劭曰:「魁梧,丘虛壯大之意也。
」蘇林曰:「梧音悟。
」師古曰:「魁,大貌也。
悟者,言其可驚悟。
今人讀爲『吾』,非也。
」念孫案:師古以「梧」爲「驚悟」,則義與「魁」大不相屬,故又加一「可」字以增成其義,其失也鑿矣。
今案,「魁」、「梧」皆大也。
「梧」之言「吳」也。
《方言》曰:「吳,大也。
」《後漢書·臧洪傳》「洪體貌魁梧」,李賢曰:「梧音吾。
」蓋舊有此讀。
「魁」、「梧」、「奇」、「偉」四字平列,「魁」與「梧」同義,「奇」與「偉」同義。
應劭以「魁梧」爲「丘虛壯大之意」,是也。
又《江充傳》「充爲人魁岸,容貌甚壯」,師古曰:「魁,大也。
岸者,有廉棱如屋岸之形。
」念孫案:《傳》言「魁岸」
上文曰「略存大綱,以統舊文。
述《禮樂志》第二」,下文曰「略表山川,彰其剖判。
述《地理志》第八」,皆是此意。
《莊子·徐無鬼篇》「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淮南·俶真篇》作「物豈可謂無大揚搉乎」,高誘注曰:「揚搉,猶無慮,大數名也。
」《莊子釋文》引許慎注曰:「揚搉,粗略法度也。
」然則大揚搉者,猶言「大略」也。
左思《蜀都賦》「請爲左右揚搉而陳之」,劉逵注曰:「韓非有《揚搉篇》,班固曰『揚搉古今』,其義一也。
」然則「揚搉而陳之」,猶言「約略而陳之」也。
張晏注《古今人表》曰:「略舉揚較,以起失謬。
」「較」與「搉」同。
或謂之「大較」,《史記·律書》「世儒闇於大較」,索隱曰:「較音角。
『大較』猶『大略』耳。
」或但謂之「較」,《文選·養生論》「較而論之」,李善音角,「較而論之」猶言「約而論之」耳。
「提封」、「無慮」、「辜榷」、「揚搉」皆大數之名,故《廣雅》通訓爲「都凡也」。
「寖尋」則曰「尋,用也」,或曰「尋,就也」。
《郊祀志》「上始巡幸郡縣,寖尋於泰山矣」,鄭氏曰:「尋,用也。
」晉灼曰:「寖尋,遂往之意也。
」師古曰:「二説皆非也。
寖,漸也。
尋,就也。
」《史記·孝武紀》作「侵尋」,索隱曰:「侵尋,即浸淫也。
」故晉灼雲「遂往之意也,」小顔雲「浸淫漸染之意」,蓋「尋」、「淫」聲相近,假借用耳。
念孫案:晉及司馬説是。
「營惑」則曰「營,謂回繞之也」。
《吳王濞傳》「禦史大夫朝錯營或天子」,《劉向傳》「營或耳目」,《淮南王安傳》「營惑百姓」,師古竝曰:「營,謂回繞之也。
」念孫案:師古訓「營」爲「回繞」,則分「營」與「惑」爲二義,失其指矣。
今案,「營」亦「惑」也。
「營惑」即「熒惑」,字本作「」。
《説文》曰:「膋,惑也。
從目,熒省聲。
」《玉篇》「唯并」、「胡亭」二切。
字或作「熒」,通作「營」,又通作「榮」。
高誘注《呂氏春秋·尊師篇》及《淮南·原道篇》竝曰:「營,惑也。
」《否·象傳》「不可榮以祿」,虞翻本「榮」作「營」,謂「不可惑以祿」也。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曰「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莊子·人閒世篇》「而目將熒之」,向、崔本「熒」作「營」。
《淮南·齊俗篇》曰「無以自見,則動而惑營」,「惑營」猶「營惑」也。
《史記·孔子世家》「匹夫而熒惑諸侯」,司馬貞本作「營惑」。
《漢書·吳王濞傳》、《淮南王安傳》之「營惑」,《史記》竝作「熒惑」,則「營」非「回繞」之義明矣。
餘見前「營亂富貴之耳目」條下。
「感槩」則曰「感念局狹,爲小節槩」。
《季布欒布傳贊》「夫婢妾賤人,感槩而自殺」,師古曰:「感槩,謂感念局狹,爲小節槩。
」《遊俠傳》「少時陰賊,感槩不快意,所殺甚衆」,師古曰:「感槩者,感意氣而立節槩也。
」念孫案:師古以「槩」爲「節槩」,則「感槩」二字義不相屬,故必加數字以曲成其説也。
今案感槩而自殺,《史記》作「感慨而自殺」,感槩不快意,《史記》作「慨不快意」,是「感槩」即「感慨」也。
「感慨」之爲「感槩」,猶「慨然」之爲「槩然」。
《莊子·至樂篇》曰「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槩然」是也。
又案,「感槩不快意」當作一句讀,「感槩」即「不快意」之貌也。
師古斷「少時陰賊感槩」爲句,尤非。
「魁梧」則曰「梧者,言其可驚悟」,「魁岸」則曰「岸者,有廉棱如崖岸」。
《張陳王周傳贊》「其貌魁梧奇偉」,應劭曰:「魁梧,丘虛壯大之意也。
」蘇林曰:「梧音悟。
」師古曰:「魁,大貌也。
悟者,言其可驚悟。
今人讀爲『吾』,非也。
」念孫案:師古以「梧」爲「驚悟」,則義與「魁」大不相屬,故又加一「可」字以增成其義,其失也鑿矣。
今案,「魁」、「梧」皆大也。
「梧」之言「吳」也。
《方言》曰:「吳,大也。
」《後漢書·臧洪傳》「洪體貌魁梧」,李賢曰:「梧音吾。
」蓋舊有此讀。
「魁」、「梧」、「奇」、「偉」四字平列,「魁」與「梧」同義,「奇」與「偉」同義。
應劭以「魁梧」爲「丘虛壯大之意」,是也。
又《江充傳》「充爲人魁岸,容貌甚壯」,師古曰:「魁,大也。
岸者,有廉棱如屋岸之形。
」念孫案:《傳》言「魁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