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師古曰:「渫,散也,徹也。
」念孫案:「不散」、「不徹」皆與「憒眊」義不相屬。
餘謂渫者,治也,言事務煩多,故莽憒眊而不能治也。
《井》九三「井渫不食」,荀爽曰:「渫,去穢濁,清潔之意也。
」釋文引黃穎雲:「渫,治也。
」《史記·屈原傳》「《易》曰『井洩不食』」,集解引向秀曰:「洩者,浚治去泥濁也。
」皆其證。
七部 「大司馬保納卿、言卿、仕卿、作卿、京尉、扶尉、兆隊、右隊、中部左洎前七部」。
劉奉世曰:「『七部』當爲『七郡』,然共有二十二郡,尚未及二十五郡,疑字當有誤者。
」念孫案:「七部」當爲「十郡」,合下文之「五郡」、「十郡」,共二十五郡也。
愁民 「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姦吏因以愁民。
民窮,悉起爲盜賊」。
「愁」字師古無注。
念孫案:「愁」讀爲「揫」。
子由反。
揫,斂也。
言民坐鄰伍鑄錢挾銅,姦吏遂借此以斂取民財。
故下句雲「民窮,悉起爲盜賊」也。
《爾雅》曰:「揫、斂,聚也。
」《鄉飲酒義》「秋之爲言愁也」,鄭注曰:「『愁』讀爲『揫』。
揫,斂也。
」是「揫」與「愁」古字通。
在禦旁 「威鬥既成,令司命負之,莽岀在前,入在禦旁」。
念孫案:此本作「莽出則在前,入則禦旁」。
禦,侍也。
此常訓,不煩引證。
言出則在前,入則侍側也。
後人不曉「禦」字之義,而改「入則禦旁」爲「入在禦旁」,又删去上句「則」字,其失甚矣。
《通鑑》已與今本同,《太平禦覽·人事部百二十七》《器物部十》引此竝作「出則在前,入則禦旁」。
僊上天 「大一黃帝皆僊上天」。
念孫案:此本作「皆僊而上天」,今本脫「而」字,則句法局促不伸。
《初學記·地部上》《太平禦覽·時序部一》引此竝作「僊而上天」。
帝虞 「二曰帝虞始祖昭廟」。
念孫案:「帝虞」當爲「虞帝」。
帶高 「帶高增下」。
師古曰:「本因高地而建立之,其旁下者更增築。
」念孫案:因高地而立廟,不得謂之「帶高」,「帶」當爲「席」。
《劉向傳》「呂産、呂祿席太後之寵」,《蒯通傳》「乘利席勝」,師古竝雲:「席,因也。
」然則「席高增下」即「因高增下」,故此注雲:「本因高地而建立之,其旁下者更增築。
」隷書「席」字或作「」,見漢《司隷從事郭究碑》《益州大守高眹脩周公禮殿記》。
俗作「廗」,《鹽鐡論·論功篇》「旃席爲蓋」,今本「席」作「廗」。
《顔氏家訓·書證篇》論俗書雲「席中加帶」,正謂此也。
又脫其「廣」而爲「帶」矣。
黃衣幘 「力士三百人,黃衣幘」。
念孫案:「幘」上原有「赤」字,力士赤幘者,《續漢書·輿服志》雲:「武吏常赤幘,成其威也。
」今本脫「赤」字,則義既不明,而句又不安矣。
《太平禦覽·車部一》引此正作「黃衣赤幘」。
經博 「平原女子遲昭平能説經博以八投」。
念孫案:「經博」當爲「博經」,故服注雲「博弈經,以八箭投之」。
「弈」字疑衍。
杜陵史氏女爲皇後 「進所徵天下淑女,句杜陵史氏女爲皇後」。
念孫案:「杜陵」上原有「立」字,謂於所徵淑女中,選立史氏女爲後也。
今本脫「立」字,則文不成義。
《太平禦覽·皇王部十四》引此有「立」字。
《通鑑》同。
復思 「遣使壞渭陵、延陵園門罘罳,曰:『毋使民復思也。
』」念孫案:此本作「毋使民復思漢也」,今本脫「漢」字,則文義不明。
《太平禦覽·皇王部十四》《居處部十三》引此正作「復思漢」,《漢紀·孝平紀》《水經·穀水注》竝同。
叙 傳 州城 「方今雄桀帶州城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
宋祁曰:「『城』或作『域』。
」念孫案:作「域」者是也。
雄桀帶州域者,謂雄桀竝立,各帶一州之域也。
《周官·大司徒》曰「九州之地域」,《史記·天官書》曰「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漢書·食貨志》曰「有國彊者兼州域」。
若作「州城」,則非其指矣。
「域」與「城」字形相似而誤。
《管子·八觀篇》「國域大而田野淺狹」,《呂氏春秋·勿躬篇》「平原廣域」,《史記·天官書》「爲其環域千裡内占」,《大宛傳》「漢遣驃騎破匈奴西域」,今本「域」字竝誤作「城」。
《漢紀·孝平紀》《後漢書·班彪傳》《宋書·符瑞志》竝作「州域」。
短褐之 「《王命論》:『夫餓饉流隷,飢寒道路,思有短褐之,儋石之畜。
』」師古曰:「,謂親身之衣也。
音先列反。
」念孫案:「」與「褻」不同字。
褻,親身衣也,從衣,埶聲,讀若「漏洩」之「洩」。
先列反。
,重衣也,字本作「褺」,從衣,執聲,讀若「重疊」之「疊」。
大篋反。
其「執」字或在「衣」中作「」,轉寫小異耳,與「褻衣」之「褻」字從「埶」者不同。
此言「短褐之」,謂飢寒之人,思得短褐以爲重衣,非謂親身之褻衣也。
《漢紀》及《文選》竝作「短褐之襲」,李善曰:「《説文》曰:『襲,重衣也。
』《字林》曰:『襲,大篋反。
』」舊本「反」譌作「也」。
據宋祁引蕭該《音義》改。
此即「褺」之借字也。
何以明之?《説文》:「褺,重衣也。
從衣,執聲。
」《一切經音義》十五:「,與「褺」同。
徒俠反。
」引《通俗文》曰:「重衣曰『』。
」宋祁引蕭該《音義》曰:「《字林》曰:『,重衣也。
舊本「重衣」作「衷衣」,乃後人誤以爲「褻衣」而改之,今據《説文》《玉篇》《廣韻》訂正。
大篋反。
』」舊本「大」譌作「丈」,據《文選注》引改。
正與李善所引同,則「襲」爲「褺」之借字明矣。
《説文》以「襲」爲左衽袍,以「褺」爲重衣。
今經史中「重衣」之字皆作「襲」,而「褺」字遂廢,唯此一處作「」,與「褺」同。
乃古字之僅存者,而師古雲:「,謂親身衣也。
先列反。
」是直不辨「褻」、「」之爲兩字矣。
《廣韻》「褻」在《十七薛》,「襲」在《二十六緝》,「褺」在《三十怗》,「褺」與「襲」聲相近,故《漢紀》《文選》皆作「襲」。
若「褻」與「襲」則聲遠而不可通矣。
幺 「又況幺,尚不及數子」。
鄭氏曰:「音麼,小也。
」晉灼曰:「此『骨偏』之『』也。
」師古曰:「鄭音是也。
『幺』、『』皆微小之稱也。
音莫可反。
『骨偏』自音摩,各本「摩」譌作「麻」,據《説文》《玉篇》《廣韻》改。
案,鄭氏曰:「音麼。
」《玉篇》:「麼,亡可切。
又亡波切。
」是「」、「麼」古同聲。
師古必分平上二讀,非也。
與此義不相合,晉説失之。
」《漢書攷異》曰:「案:《説文》無『麼』字,徐鉉等新附。
而有『髍』字。
髍,病也。
與『』同。
『幺』言其小,『』言其病。
童謡所稱『見一蹇人,言欲上天』,隗囂少病蹇,以是刺之也。
晉説得之。
」念孫案:錢説非也。
「」之言「靡」也,張揖注《士林賦》曰:「靡,細也。
」「幺」二字連文,俱是微小之意。
《廣雅》:「、麼,小也。
」「」與「幺」同。
《漢紀》《文選》竝作「幺麼,不及數子」。
李善注引《鶡冠子》曰:「無道之君,任用幺麼;有道之君,任用俊雄。
」見《道端篇》。
又引《通俗文》曰:「不長曰『幺』,細小曰『麼』。
」作「」者,古字假借耳。
「幺,不及數子」謂囂勇不如信、布,彊不如梁、籍,成不如王莽,非譏其病蹇也。
若以「」爲「病蹇」,則上與「幺」字不相比附,下與「不及數子」之文不相連屬矣。
《説文》:「髍,病也。
」「,半枯也。
」此即今偏枯之病,亦非蹇病也。
苟昧於權利 「而苟昧於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内不知命」。
念孫案:「於」字衍。
「苟昧權利」以下句法相同,首句多一「於」字,則累於詞矣。
《漢紀》《文選》皆無「於」字。
畏若禍戒 「英雄誠知覺寤,畏若禍戒」。
師古曰:「若,順也。
」念孫案:「畏順禍戒」,殊爲不詞。
「禍戒」可以言「畏」,不可以言「順」也。
今案上文雲「喪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夀」、「遇折足之兇」、「伏鈇鉞之誅」,即此所謂「禍戒」也。
此雲「畏若禍戒」者,「若」猶「此」也。
言畏此禍戒也。
「若」字即指上四者而言。
隱四年《公羊傳》「公子翬恐若其言聞乎桓」,謂此其言也。
莊四年《傳》「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爲若行乎」,謂此行也。
《論語·公冶長篇》「君子哉若人」,謂此人也。
嬴取威於百儀 「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虖三止」。
應劭曰:「嬴,秦姓也,伯益之後也。
伯益爲虞,有儀鳥獸百物之功,秦所由取威於六國也。
」念孫案:《廣雅》曰:「威,德也。
」《周頌·有客篇》「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正義曰:「言有德故易福。
」《風俗通義·十反篇》曰:「《書》曰『天威棐諶』,言天德輔誠也。
」《呂氏春秋·應同篇》曰:「黃帝曰:『因天之威,與元同氣。
』」是「威」與「德」同義。
此言伯益有儀百物之德,而嬴氏以興,故曰「嬴取威於百儀」,非謂取威於六國也。
而劉仲馮乃雲「『百儀』則『柏翳』也,語訛耳」,不知「百儀」與「三止」相對爲文。
應劭曰:「止,禮也。
齊,伯夷之後,伯夷爲秩宗,典天地人鬼之禮也。
」《鄭語》:「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
」《地理志》「伯翳」作「伯益」,「議」作「儀」。
且「儀」字古讀若「俄」,見《唐韻正》。
不得與「翳」通也。
旦筭祀于挈
師古曰:「渫,散也,徹也。
」念孫案:「不散」、「不徹」皆與「憒眊」義不相屬。
餘謂渫者,治也,言事務煩多,故莽憒眊而不能治也。
《井》九三「井渫不食」,荀爽曰:「渫,去穢濁,清潔之意也。
」釋文引黃穎雲:「渫,治也。
」《史記·屈原傳》「《易》曰『井洩不食』」,集解引向秀曰:「洩者,浚治去泥濁也。
」皆其證。
七部 「大司馬保納卿、言卿、仕卿、作卿、京尉、扶尉、兆隊、右隊、中部左洎前七部」。
劉奉世曰:「『七部』當爲『七郡』,然共有二十二郡,尚未及二十五郡,疑字當有誤者。
」念孫案:「七部」當爲「十郡」,合下文之「五郡」、「十郡」,共二十五郡也。
愁民 「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姦吏因以愁民。
民窮,悉起爲盜賊」。
「愁」字師古無注。
念孫案:「愁」讀爲「揫」。
子由反。
揫,斂也。
言民坐鄰伍鑄錢挾銅,姦吏遂借此以斂取民財。
故下句雲「民窮,悉起爲盜賊」也。
《爾雅》曰:「揫、斂,聚也。
」《鄉飲酒義》「秋之爲言愁也」,鄭注曰:「『愁』讀爲『揫』。
揫,斂也。
」是「揫」與「愁」古字通。
在禦旁 「威鬥既成,令司命負之,莽岀在前,入在禦旁」。
念孫案:此本作「莽出則在前,入則禦旁」。
禦,侍也。
此常訓,不煩引證。
言出則在前,入則侍側也。
後人不曉「禦」字之義,而改「入則禦旁」爲「入在禦旁」,又删去上句「則」字,其失甚矣。
《通鑑》已與今本同,《太平禦覽·人事部百二十七》《器物部十》引此竝作「出則在前,入則禦旁」。
僊上天 「大一黃帝皆僊上天」。
念孫案:此本作「皆僊而上天」,今本脫「而」字,則句法局促不伸。
《初學記·地部上》《太平禦覽·時序部一》引此竝作「僊而上天」。
帝虞 「二曰帝虞始祖昭廟」。
念孫案:「帝虞」當爲「虞帝」。
帶高 「帶高增下」。
師古曰:「本因高地而建立之,其旁下者更增築。
」念孫案:因高地而立廟,不得謂之「帶高」,「帶」當爲「席」。
《劉向傳》「呂産、呂祿席太後之寵」,《蒯通傳》「乘利席勝」,師古竝雲:「席,因也。
」然則「席高增下」即「因高增下」,故此注雲:「本因高地而建立之,其旁下者更增築。
」隷書「席」字或作「」,見漢《司隷從事郭究碑》《益州大守高眹脩周公禮殿記》。
俗作「廗」,《鹽鐡論·論功篇》「旃席爲蓋」,今本「席」作「廗」。
《顔氏家訓·書證篇》論俗書雲「席中加帶」,正謂此也。
又脫其「廣」而爲「帶」矣。
黃衣幘 「力士三百人,黃衣幘」。
念孫案:「幘」上原有「赤」字,力士赤幘者,《續漢書·輿服志》雲:「武吏常赤幘,成其威也。
」今本脫「赤」字,則義既不明,而句又不安矣。
《太平禦覽·車部一》引此正作「黃衣赤幘」。
經博 「平原女子遲昭平能説經博以八投」。
念孫案:「經博」當爲「博經」,故服注雲「博弈經,以八箭投之」。
「弈」字疑衍。
杜陵史氏女爲皇後 「進所徵天下淑女,句杜陵史氏女爲皇後」。
念孫案:「杜陵」上原有「立」字,謂於所徵淑女中,選立史氏女爲後也。
今本脫「立」字,則文不成義。
《太平禦覽·皇王部十四》引此有「立」字。
《通鑑》同。
復思 「遣使壞渭陵、延陵園門罘罳,曰:『毋使民復思也。
』」念孫案:此本作「毋使民復思漢也」,今本脫「漢」字,則文義不明。
《太平禦覽·皇王部十四》《居處部十三》引此正作「復思漢」,《漢紀·孝平紀》《水經·穀水注》竝同。
叙 傳 州城 「方今雄桀帶州城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
宋祁曰:「『城』或作『域』。
」念孫案:作「域」者是也。
雄桀帶州域者,謂雄桀竝立,各帶一州之域也。
《周官·大司徒》曰「九州之地域」,《史記·天官書》曰「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漢書·食貨志》曰「有國彊者兼州域」。
若作「州城」,則非其指矣。
「域」與「城」字形相似而誤。
《管子·八觀篇》「國域大而田野淺狹」,《呂氏春秋·勿躬篇》「平原廣域」,《史記·天官書》「爲其環域千裡内占」,《大宛傳》「漢遣驃騎破匈奴西域」,今本「域」字竝誤作「城」。
《漢紀·孝平紀》《後漢書·班彪傳》《宋書·符瑞志》竝作「州域」。
短褐之 「《王命論》:『夫餓饉流隷,飢寒道路,思有短褐之,儋石之畜。
』」師古曰:「,謂親身之衣也。
音先列反。
」念孫案:「」與「褻」不同字。
褻,親身衣也,從衣,埶聲,讀若「漏洩」之「洩」。
先列反。
,重衣也,字本作「褺」,從衣,執聲,讀若「重疊」之「疊」。
大篋反。
其「執」字或在「衣」中作「」,轉寫小異耳,與「褻衣」之「褻」字從「埶」者不同。
此言「短褐之」,謂飢寒之人,思得短褐以爲重衣,非謂親身之褻衣也。
《漢紀》及《文選》竝作「短褐之襲」,李善曰:「《説文》曰:『襲,重衣也。
』《字林》曰:『襲,大篋反。
』」舊本「反」譌作「也」。
據宋祁引蕭該《音義》改。
此即「褺」之借字也。
何以明之?《説文》:「褺,重衣也。
從衣,執聲。
」《一切經音義》十五:「,與「褺」同。
徒俠反。
」引《通俗文》曰:「重衣曰『』。
」宋祁引蕭該《音義》曰:「《字林》曰:『,重衣也。
舊本「重衣」作「衷衣」,乃後人誤以爲「褻衣」而改之,今據《説文》《玉篇》《廣韻》訂正。
大篋反。
』」舊本「大」譌作「丈」,據《文選注》引改。
正與李善所引同,則「襲」爲「褺」之借字明矣。
《説文》以「襲」爲左衽袍,以「褺」爲重衣。
今經史中「重衣」之字皆作「襲」,而「褺」字遂廢,唯此一處作「」,與「褺」同。
乃古字之僅存者,而師古雲:「,謂親身衣也。
先列反。
」是直不辨「褻」、「」之爲兩字矣。
《廣韻》「褻」在《十七薛》,「襲」在《二十六緝》,「褺」在《三十怗》,「褺」與「襲」聲相近,故《漢紀》《文選》皆作「襲」。
若「褻」與「襲」則聲遠而不可通矣。
幺 「又況幺,尚不及數子」。
鄭氏曰:「音麼,小也。
」晉灼曰:「此『骨偏』之『』也。
」師古曰:「鄭音是也。
『幺』、『』皆微小之稱也。
音莫可反。
『骨偏』自音摩,各本「摩」譌作「麻」,據《説文》《玉篇》《廣韻》改。
案,鄭氏曰:「音麼。
」《玉篇》:「麼,亡可切。
又亡波切。
」是「」、「麼」古同聲。
師古必分平上二讀,非也。
與此義不相合,晉説失之。
」《漢書攷異》曰:「案:《説文》無『麼』字,徐鉉等新附。
而有『髍』字。
髍,病也。
與『』同。
『幺』言其小,『』言其病。
童謡所稱『見一蹇人,言欲上天』,隗囂少病蹇,以是刺之也。
晉説得之。
」念孫案:錢説非也。
「」之言「靡」也,張揖注《士林賦》曰:「靡,細也。
」「幺」二字連文,俱是微小之意。
《廣雅》:「、麼,小也。
」「」與「幺」同。
《漢紀》《文選》竝作「幺麼,不及數子」。
李善注引《鶡冠子》曰:「無道之君,任用幺麼;有道之君,任用俊雄。
」見《道端篇》。
又引《通俗文》曰:「不長曰『幺』,細小曰『麼』。
」作「」者,古字假借耳。
「幺,不及數子」謂囂勇不如信、布,彊不如梁、籍,成不如王莽,非譏其病蹇也。
若以「」爲「病蹇」,則上與「幺」字不相比附,下與「不及數子」之文不相連屬矣。
《説文》:「髍,病也。
」「,半枯也。
」此即今偏枯之病,亦非蹇病也。
苟昧於權利 「而苟昧於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内不知命」。
念孫案:「於」字衍。
「苟昧權利」以下句法相同,首句多一「於」字,則累於詞矣。
《漢紀》《文選》皆無「於」字。
畏若禍戒 「英雄誠知覺寤,畏若禍戒」。
師古曰:「若,順也。
」念孫案:「畏順禍戒」,殊爲不詞。
「禍戒」可以言「畏」,不可以言「順」也。
今案上文雲「喪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夀」、「遇折足之兇」、「伏鈇鉞之誅」,即此所謂「禍戒」也。
此雲「畏若禍戒」者,「若」猶「此」也。
言畏此禍戒也。
「若」字即指上四者而言。
隱四年《公羊傳》「公子翬恐若其言聞乎桓」,謂此其言也。
莊四年《傳》「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爲若行乎」,謂此行也。
《論語·公冶長篇》「君子哉若人」,謂此人也。
嬴取威於百儀 「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虖三止」。
應劭曰:「嬴,秦姓也,伯益之後也。
伯益爲虞,有儀鳥獸百物之功,秦所由取威於六國也。
」念孫案:《廣雅》曰:「威,德也。
」《周頌·有客篇》「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正義曰:「言有德故易福。
」《風俗通義·十反篇》曰:「《書》曰『天威棐諶』,言天德輔誠也。
」《呂氏春秋·應同篇》曰:「黃帝曰:『因天之威,與元同氣。
』」是「威」與「德」同義。
此言伯益有儀百物之德,而嬴氏以興,故曰「嬴取威於百儀」,非謂取威於六國也。
而劉仲馮乃雲「『百儀』則『柏翳』也,語訛耳」,不知「百儀」與「三止」相對爲文。
應劭曰:「止,禮也。
齊,伯夷之後,伯夷爲秩宗,典天地人鬼之禮也。
」《鄭語》:「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
」《地理志》「伯翳」作「伯益」,「議」作「儀」。
且「儀」字古讀若「俄」,見《唐韻正》。
不得與「翳」通也。
旦筭祀于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