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
關燈
小
中
大
,均調也。
《説文》曰:「,和也。
從甘、厤。
厤,調也。
」「」音「甘」,「厤」音「歷」。
《周官·遂師》注曰:「磿者,適歷。
」疏曰:「分布希疏得所,名爲『適歷』也。
」然則均調謂之「適歷」,聲轉則爲「勺藥」。
楊雄《蜀都賦》曰:「乃使有伊之徒,調夫五味,甘甛之和,勺藥之羹。
」《論衡·譴告篇》曰:「釀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氣味調得也。
時或鹹苦酸淡,不應口者,由人勺藥失其和也。
」嵇康《聲無哀樂論》曰:「大羹不和,不極勺藥之味。
」張協《七命》曰:「味重九沸,和兼勺藥。
」皆其證矣。
服虔注此賦,列或説雲:「以勺藥調食。
」見《文選注》。
蕭該亦雲「芍藥香草,可和食」,見《廣韻》。
師古襲用其説,遂謂勺藥根「主和五藏,故合之於蘭桂五味,以助諸食」,不知五味之和,總謂之「勺藥」,故雲「勺藥之和具」。
若專指一物,何以得言具乎?然且歷詆諸家「妄爲音訓」,斯爲謬矣。
此賦及《蜀都賦》之「勺藥」皆謂五味之和。
陸璣《詩疏》引此,以證《鄭風》之「勺藥」,亦與師古同誤。
赤螭 「《上林賦》:『於是蛟龍赤螭。
』」文穎曰:「龍子爲螭。
」張揖曰:「赤螭,雌龍也。
」如淳曰:「螭,山神也,獸形。
」師古曰:「許慎雲:『離,山神也。
』字則單作『離』。
形若龍子,乃從蟲。
此作『螭』,别是一物,既非山神,又非雌龍、龍子。
三家之説皆失之。
」念孫案:《呂氏春秋·舉難篇》:「龍食乎清而遊乎清,螭食乎清而遊乎濁。
」高注曰:「螭,龍之别也。
」自「蛟龍赤螭」以下九句,皆指水族言之,且「赤螭」與「蛟龍」連文,則「螭」爲龍屬甚明。
若山神獸形之「離」,則非其類矣。
而師古乃雲「既非山神,又非雌龍、龍子」,則果爲何物乎? 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念孫案:「矗矗」二字後人所加也。
「崇山巃嵸崔巍」六字連讀,後人加「矗矗」二字,而以「崇山矗矗」爲句,失之矣。
《史記》作「崇山巃嵸,崔巍嵳峩」,《文選·西都賦》注引作「崇山巃嵸崔巍」,而皆無「矗矗」二字。
且「矗矗」二字,《漢書》《文選》皆無音釋,其爲後人所加無疑。
《吳都賦》之「橚矗森萃」,《蕪城賦》之「矗似長雲」,李善皆有音釋,而此獨無,則本無「矗矗」二字可知。
巖突洞房 「夷嵕築堂,絫臺增成,巖突洞房」。
念孫案:「突」當從《史記》作「穾」,字之誤也。
「穾」、「突」字相似,傳寫往往譌溷。
《莊子·徐無鬼篇》「鶉生於突」,釋文:「穾,烏弔反。
郭徒忽反。
字則穴下犬。
」《淮南·地形篇》「穾生海人」,今本「穾」誤作「突」。
《文選》作「窔」,李善引郭璞注曰:「言於巖窔底爲室,潛通臺上也。
」《説文》:「窔,深窱皃。
」「窔」與「穾」同。
「巖穾洞房」皆言其幽深,故下句曰「頫杳眇而無見」。
《甘泉賦》曰「雷鬱律於巖窔兮」,《文選》如是。
《楊雄傳》作「雷鬱律而巖突兮」,「而」字、「突」字皆誤,而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作「突」矣。
《魯靈光殿賦》曰「巖穾洞出,逶迤詰屈」,皆其證也。
師古不知「突」爲「穾」之誤,乃曰「於巖穴底爲室,若竈突然,潛通臺上」,襲郭注而小變之,強爲「突」字作解,斯爲謬矣。
娛遊往來 「若此者數百千處,娛遊往來,宮宿館舍」。
師古曰:「娛,戲也。
『娛』音許其反。
」今本「娛音許其反」「娛」字作「戲」,此後人所改也。
後人以「娛」與「許其」音不相協,而「戲」字可讀平聲,故改「娛」爲「戲」以牽合「許其」之音耳。
不知「戲」字讀平聲者,乃是「伏戲」之「戲」,非「遊戲」之「戲」,且「戲」讀平聲,亦在支部,不在之部,音「許宜反」,不音「許其反」也。
此「娛」字乃「娭」字之譌,「娭」非常見之字,故須爲之作音,若「遊戲」之「戲」,則不須作音矣。
後人之改,甚矣其謬也。
《文選》李善注曰:「《説文》曰:『娛,戲也。
』許其切。
」念孫案:娛音虞,不音許其反,《説文》「娛」訓爲「樂」,不訓爲「戲」,以顔、李二説考之,則「娛」爲「娭」字之譌也。
《説文》:「娭,戲也。
」《玉篇》音虛基切。
「虛基」與「許其」同音。
又《楚辭·招魂》「娭光眇視」,王注曰:「娭,戲也。
」《漢書·禮樂志》「神來宴娭」,師古曰:「娭,戲也。
『娭』音許其反。
」音訓正與此同,則「娛」爲「娭」之誤明矣。
「娭」即「嬉戲」之「嬉」,故顔、李竝音「許其反」,《史記·司馬相如傳》作「嬉遊往來」,此尤其明證也。
下文《大人賦》「吾欲往乎南娭」,「氾濫水娭」,《史記》竝作「嬉」。
又案,《楚辭·九章》「屬貞臣而日娭」,洪興祖曰:「『娭』一作『娛』,非是。
」《招魂》「縣人以娭」,「娭」一作「娛」。
《漢書·楊雄傳〈羽獵賦〉》「踔天蟜,娭澗門」,五臣本《文選》「娭」作「嬉」,李善本作「娛」。
蓋後人多見「娛」,少見「娭」,故「娭」字多誤爲「娛」矣。
下磧歷之坻 「陵三嵕之危,下磧歷之坻」。
師古曰:「磧歷,沙石之貌也。
坻,水中高處也,音『遲』。
」念孫案:師古説「坻」與「磧歷」之義皆非也。
坻,謂山阪也。
《説文》曰:「秦謂陵阪曰阺。
」字或作「坻」,《玉篇》:「坻,直飢切。
水中可居曰坻。
又音『底』。
《埤蒼》雲:『坂也。
』」是陵阪之「坻」音底,與水中之「坻」音遲者不同。
張衡《南都賦》曰「坂坻嶻嶭而成甗」是也。
《文選·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李善注引應劭《漢書注》曰:「天水有大坂,曰隴坻。
」張揖曰:「磧歷,不平也。
」見《文選注》。
案,「磧歷」疊韻字,謂山阪不平,磧歷然也。
師古以「磧」與沙石同類,輒雲「磧歷,沙石之貌」,望文生義,失其本指矣。
故曰「下磧歷之坻」,坻爲山阪,故言「下」,若水中之坻,則不得言「下」矣。
「陵三嵕之危,下磧歷之坻」,皆言山而不言水,下文「越壑厲水」乃始言涉水耳。
「坻」讀如「底」,與下文「水」、「豸」、「氏」、「豕」爲韻,非與「危」爲韻,「危」字古音魚戈反,説見《史記》「劉氏危」下。
亦不與「坻」爲韻也。
要褭 「羂要褭,射封豕」。
念孫案:「要」當依景祐本作「」。
《隷續·斥彰長田君斷碑》「究屆道」,跋引《漢書》「羂褭」,又引注雲:「『』,古『要』字。
」今則正文改作「要」,又削去注文矣。
族居 「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顛歌,族居遞奏,金鼓疊起」。
師古曰:「族,聚也。
聚居而遞奏也。
」念孫案:歌聲可言「起」,不可言「居」,師古言「聚居」,非也。
「居」讀爲「舉」,「族舉」者,具舉也。
「遞奏」者,更奏也。
《荀子·王制篇》雲「舉錯應變而不窮」,《非相篇》雲「居錯徙,應變不窮」,「居錯」即「舉錯」。
《書大傳》「民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舉事力者」,《韓詩外傳》「舉」作「居」,是「舉」、「居」古字通也。
《史記》正作「族舉遞奏」。
緜藐 「長眉連娟,微睇緜藐」。
郭璞曰:「緜藐,視遠貌。
」念孫案:下文雲「色授魂予,心愉於側」,則此非謂視遠貌也。
今案:緜藐,好視貌也。
《方言》曰:「南楚江淮之間,黸瞳子謂之。
」 郭璞曰:「言緜邈也。
」《楚辭·招魂》曰:「靡顔膩理,遺視些。
」「」與「緜」同義。
「藐」音莫角、莫沼二反。
《楚辭·九歌》「目眇眇兮愁予」,王注曰:「眇眇,好貌。
」「眇」與「藐」同義,合言之則曰「緜藐」。
《方言》注作「緜邈」。
張衡《西京賦》曰:「眳藐流眄,一顧傾城。
」薛綜以「眳」爲「眉睫之閒」,失之。
竝字異而義同。
《説文》曰:「,和也。
從甘、厤。
厤,調也。
」「」音「甘」,「厤」音「歷」。
《周官·遂師》注曰:「磿者,適歷。
」疏曰:「分布希疏得所,名爲『適歷』也。
」然則均調謂之「適歷」,聲轉則爲「勺藥」。
楊雄《蜀都賦》曰:「乃使有伊之徒,調夫五味,甘甛之和,勺藥之羹。
」《論衡·譴告篇》曰:「釀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氣味調得也。
時或鹹苦酸淡,不應口者,由人勺藥失其和也。
」嵇康《聲無哀樂論》曰:「大羹不和,不極勺藥之味。
」張協《七命》曰:「味重九沸,和兼勺藥。
」皆其證矣。
服虔注此賦,列或説雲:「以勺藥調食。
」見《文選注》。
蕭該亦雲「芍藥香草,可和食」,見《廣韻》。
師古襲用其説,遂謂勺藥根「主和五藏,故合之於蘭桂五味,以助諸食」,不知五味之和,總謂之「勺藥」,故雲「勺藥之和具」。
若專指一物,何以得言具乎?然且歷詆諸家「妄爲音訓」,斯爲謬矣。
此賦及《蜀都賦》之「勺藥」皆謂五味之和。
陸璣《詩疏》引此,以證《鄭風》之「勺藥」,亦與師古同誤。
赤螭 「《上林賦》:『於是蛟龍赤螭。
』」文穎曰:「龍子爲螭。
」張揖曰:「赤螭,雌龍也。
」如淳曰:「螭,山神也,獸形。
」師古曰:「許慎雲:『離,山神也。
』字則單作『離』。
形若龍子,乃從蟲。
此作『螭』,别是一物,既非山神,又非雌龍、龍子。
三家之説皆失之。
」念孫案:《呂氏春秋·舉難篇》:「龍食乎清而遊乎清,螭食乎清而遊乎濁。
」高注曰:「螭,龍之别也。
」自「蛟龍赤螭」以下九句,皆指水族言之,且「赤螭」與「蛟龍」連文,則「螭」爲龍屬甚明。
若山神獸形之「離」,則非其類矣。
而師古乃雲「既非山神,又非雌龍、龍子」,則果爲何物乎? 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念孫案:「矗矗」二字後人所加也。
「崇山巃嵸崔巍」六字連讀,後人加「矗矗」二字,而以「崇山矗矗」爲句,失之矣。
《史記》作「崇山巃嵸,崔巍嵳峩」,《文選·西都賦》注引作「崇山巃嵸崔巍」,而皆無「矗矗」二字。
且「矗矗」二字,《漢書》《文選》皆無音釋,其爲後人所加無疑。
《吳都賦》之「橚矗森萃」,《蕪城賦》之「矗似長雲」,李善皆有音釋,而此獨無,則本無「矗矗」二字可知。
巖突洞房 「夷嵕築堂,絫臺增成,巖突洞房」。
念孫案:「突」當從《史記》作「穾」,字之誤也。
「穾」、「突」字相似,傳寫往往譌溷。
《莊子·徐無鬼篇》「鶉生於突」,釋文:「穾,烏弔反。
郭徒忽反。
字則穴下犬。
」《淮南·地形篇》「穾生海人」,今本「穾」誤作「突」。
《文選》作「窔」,李善引郭璞注曰:「言於巖窔底爲室,潛通臺上也。
」《説文》:「窔,深窱皃。
」「窔」與「穾」同。
「巖穾洞房」皆言其幽深,故下句曰「頫杳眇而無見」。
《甘泉賦》曰「雷鬱律於巖窔兮」,《文選》如是。
《楊雄傳》作「雷鬱律而巖突兮」,「而」字、「突」字皆誤,而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作「突」矣。
《魯靈光殿賦》曰「巖穾洞出,逶迤詰屈」,皆其證也。
師古不知「突」爲「穾」之誤,乃曰「於巖穴底爲室,若竈突然,潛通臺上」,襲郭注而小變之,強爲「突」字作解,斯爲謬矣。
娛遊往來 「若此者數百千處,娛遊往來,宮宿館舍」。
師古曰:「娛,戲也。
『娛』音許其反。
」今本「娛音許其反」「娛」字作「戲」,此後人所改也。
後人以「娛」與「許其」音不相協,而「戲」字可讀平聲,故改「娛」爲「戲」以牽合「許其」之音耳。
不知「戲」字讀平聲者,乃是「伏戲」之「戲」,非「遊戲」之「戲」,且「戲」讀平聲,亦在支部,不在之部,音「許宜反」,不音「許其反」也。
此「娛」字乃「娭」字之譌,「娭」非常見之字,故須爲之作音,若「遊戲」之「戲」,則不須作音矣。
後人之改,甚矣其謬也。
《文選》李善注曰:「《説文》曰:『娛,戲也。
』許其切。
」念孫案:娛音虞,不音許其反,《説文》「娛」訓爲「樂」,不訓爲「戲」,以顔、李二説考之,則「娛」爲「娭」字之譌也。
《説文》:「娭,戲也。
」《玉篇》音虛基切。
「虛基」與「許其」同音。
又《楚辭·招魂》「娭光眇視」,王注曰:「娭,戲也。
」《漢書·禮樂志》「神來宴娭」,師古曰:「娭,戲也。
『娭』音許其反。
」音訓正與此同,則「娛」爲「娭」之誤明矣。
「娭」即「嬉戲」之「嬉」,故顔、李竝音「許其反」,《史記·司馬相如傳》作「嬉遊往來」,此尤其明證也。
下文《大人賦》「吾欲往乎南娭」,「氾濫水娭」,《史記》竝作「嬉」。
又案,《楚辭·九章》「屬貞臣而日娭」,洪興祖曰:「『娭』一作『娛』,非是。
」《招魂》「縣人以娭」,「娭」一作「娛」。
《漢書·楊雄傳〈羽獵賦〉》「踔天蟜,娭澗門」,五臣本《文選》「娭」作「嬉」,李善本作「娛」。
蓋後人多見「娛」,少見「娭」,故「娭」字多誤爲「娛」矣。
下磧歷之坻 「陵三嵕之危,下磧歷之坻」。
師古曰:「磧歷,沙石之貌也。
坻,水中高處也,音『遲』。
」念孫案:師古説「坻」與「磧歷」之義皆非也。
坻,謂山阪也。
《説文》曰:「秦謂陵阪曰阺。
」字或作「坻」,《玉篇》:「坻,直飢切。
水中可居曰坻。
又音『底』。
《埤蒼》雲:『坂也。
』」是陵阪之「坻」音底,與水中之「坻」音遲者不同。
張衡《南都賦》曰「坂坻嶻嶭而成甗」是也。
《文選·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李善注引應劭《漢書注》曰:「天水有大坂,曰隴坻。
」張揖曰:「磧歷,不平也。
」見《文選注》。
案,「磧歷」疊韻字,謂山阪不平,磧歷然也。
師古以「磧」與沙石同類,輒雲「磧歷,沙石之貌」,望文生義,失其本指矣。
故曰「下磧歷之坻」,坻爲山阪,故言「下」,若水中之坻,則不得言「下」矣。
「陵三嵕之危,下磧歷之坻」,皆言山而不言水,下文「越壑厲水」乃始言涉水耳。
「坻」讀如「底」,與下文「水」、「豸」、「氏」、「豕」爲韻,非與「危」爲韻,「危」字古音魚戈反,説見《史記》「劉氏危」下。
亦不與「坻」爲韻也。
要褭 「羂要褭,射封豕」。
念孫案:「要」當依景祐本作「」。
《隷續·斥彰長田君斷碑》「究屆道」,跋引《漢書》「羂褭」,又引注雲:「『』,古『要』字。
」今則正文改作「要」,又削去注文矣。
族居 「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顛歌,族居遞奏,金鼓疊起」。
師古曰:「族,聚也。
聚居而遞奏也。
」念孫案:歌聲可言「起」,不可言「居」,師古言「聚居」,非也。
「居」讀爲「舉」,「族舉」者,具舉也。
「遞奏」者,更奏也。
《荀子·王制篇》雲「舉錯應變而不窮」,《非相篇》雲「居錯徙,應變不窮」,「居錯」即「舉錯」。
《書大傳》「民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舉事力者」,《韓詩外傳》「舉」作「居」,是「舉」、「居」古字通也。
《史記》正作「族舉遞奏」。
緜藐 「長眉連娟,微睇緜藐」。
郭璞曰:「緜藐,視遠貌。
」念孫案:下文雲「色授魂予,心愉於側」,則此非謂視遠貌也。
今案:緜藐,好視貌也。
《方言》曰:「南楚江淮之間,黸瞳子謂之。
」 郭璞曰:「言緜邈也。
」《楚辭·招魂》曰:「靡顔膩理,遺視些。
」「」與「緜」同義。
「藐」音莫角、莫沼二反。
《楚辭·九歌》「目眇眇兮愁予」,王注曰:「眇眇,好貌。
」「眇」與「藐」同義,合言之則曰「緜藐」。
《方言》注作「緜邈」。
張衡《西京賦》曰:「眳藐流眄,一顧傾城。
」薛綜以「眳」爲「眉睫之閒」,失之。
竝字異而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