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八

關燈
弗如也」當作一句讀。

    「唯」讀爲「雖」,言非獨大王以爲弗如,雖信亦以爲弗如也。

    「雖」字古多借作「唯」,《少儀》「雖有君賜」,《雜記》「雖三年之喪可也」,鄭注竝曰:「雖,或爲唯。

    」《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注曰:「唯,當爲雖。

    」《荀子·性惡篇》曰:「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

    」楊倞曰:「唯,讀爲雖。

    」《秦策》曰:「弊邑之王所甚説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亦無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唯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

    」《史記·張儀傳》「唯」皆作「雖」。

    《史記·汲黯傳》:「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説也。

    」《漢書》「唯」作「雖」。

    又《大戴禮·虞戴德篇》曰:「君以聞之,唯某無以更也。

    」《墨子·尚同篇》曰:「唯欲毋與我同,將不可得也。

    」《荀子·大略篇》曰:「天下之人,唯各持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

    」《趙策》曰:「君唯釋虛僞疾,文信猶且知之也。

    」《史記·範雎傳》曰:「須賈問曰:『孺子豈有客習於相君者哉?』範雎曰:『主人翁習知之,唯雎亦得謁。

    』」《司馬相如傳》曰:「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爲用,唯大臣亦以爲然。

    」「唯」竝與「雖」同。

    又借作「惟」。

    《淮南·精神篇》:「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惟」與「雖」同。

    《史記·淮陰侯傳》作「惟信亦爲大王不如也。

    」則不得斷「惟」字爲句而讀爲「唯諾」之「唯」矣。

    又案《韓長孺傳》曰:「士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亦以爲國器。

    」今本「亦」字誤在上句「士」字,下據顔注雲「天子一人亦以爲國器」,則「亦」字在下句明矣。

    《史記·汲黯傳》:「宏、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説也。

    」語意正與此同,今改正。

    《史記·韓長孺傳》「亦」字亦在上句,則後人依誤本《漢書》改之耳。

    「唯」讀爲「雖」,言不獨士稱慕之,雖天子亦以國器許之也。

    師古曰:「言臣下皆敬重之,天子一人亦以爲國器。

    」雲「天子一人」,則是訓「唯」爲獨,失其指矣。

    又《金安上傳》曰:「敞爲人正直,敢犯顔色,左右憚之,唯上亦難焉。

    」「唯」亦讀爲「雖」,言不獨左右憚之,雖上亦難之也。

    師古曰:「臣下皆敬憚,唯有天子一人亦難之。

    」又失之矣。

    又《楊雄傳》曰:「唯其人之贍知哉?亦會其時之可爲也。

    」「唯」亦讀爲「雖」,《文選·解嘲》正作「雖」。

    師古曰:「非唯其人贍知,乃會時之可爲也。

    」又失之矣。

     令齊趙 「令齊、趙共擊楚彭城」。

    念孫案:「令」當依《史記》作「合」,謂漢與齊、趙合而共擊楚也。

     必不爲二子所禽矣 「願君留意臣之計,必不爲二子所禽矣」。

    念孫案:「必不爲二子所禽矣」,本作「不,句必爲二子所禽矣」。

    「不」與「否」同,言若不用臣之計,則必爲二子所禽也。

    《史記》作「否,必爲二子所禽矣」,是其證。

    後人不知「不」字自爲一句,而以「不」、「必」二字連讀,遂不得其解,而改「不必」爲「必不」,以爲陳餘用李左車之計,則必不爲二子所禽,不知上文明言「兩將之頭可緻戲下」,豈特不爲所禽而已乎?弗思甚矣。

    《通典·兵十三》作「不然,必爲所禽矣」,《通鑑·漢紀二》作「否,則必爲二子所禽矣」。

     未肯擊前行恐吾阻險而還 「且彼未見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阻險而還」。

    師古以「前行」屬上句,雲「『行』音戶郎反」。

    劉奉世曰:「『前行』當屬下句,言我若前行,又恐阻險而還耳,所以先使萬人陳也。

    『行』如字。

    」念孫案:劉説非是。

    「恐吾阻險而還」者,趙軍恐漢軍阻險而還也,若謂韓信自恐阻險,則當曰「吾恐阻險而還」,不當雲「恐吾阻險而還」矣。

    下文「使萬人先行出正」,所謂前行也。

    而趙軍不擊之正,所謂「未見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也。

    「行」字仍當音戶郎反,而以「前行」屬上句。

     幾是乎 「少時,客相之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薛瓚曰:「幾,近也。

    」念孫案:「幾」讀爲「豈」,言人相我當刑而王,今豈是乎?《史記·黥布傳》亦作「幾」,集解引徐廣曰「幾,一作豈」,索隱曰「《楚漢春秋》作『豈是乎』」,是其明證矣。

    「豈」與「幾」古同聲而通用。

    趙岐注《孟子·告子篇》曰:「幾,豈也。

    」《荀子·榮辱篇》曰:「是其爲相縣也,幾直夫芻豢之縣糟糠爾哉。

    」又曰:「幾不甚善矣哉。

    」楊倞竝曰:「『幾』讀爲『豈』。

    」《韓子·姦劫弑臣篇》曰:「幾不亦難哉?」《續史記·滑稽傳》曰:「幾可謂非賢大夫哉?」「幾」竝與「豈」同。

     夏漢誅梁王彭越 「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

    夏,漢誅梁王彭越,盛其醢以徧賜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

    念孫案:《高紀》雲:「十一年三月,梁王彭越謀反,夷三族。

    」《漢紀》同。

    則不得言「夏」也。

    且上下文皆不紀時,而此獨紀時,亦爲不類。

    《史記》作「夏」,亦誤也。

    「夏,漢誅梁王彭越」當作「漢復誅梁王彭越」,「復」者承上之詞,蓋布見淮陰侯誅而心恐,復見醢彭越之事,遂大恐也。

    「復」字右邊與「夏」相似,因誤而爲「夏」,又誤在「漢」字上耳。

    《羣書治要》引作「復誅彭越」,是其證。

     入漢 「及高祖初起沛,綰以客從入漢」。

    齊曰:「《史記》作『從入漢中』,是也。

    此文『漢』下脫『中』字。

    」念孫案:「從入漢」即「從入漢中」,非有脫文也。

    《功臣表》雲「曹參以中涓從起沛,以將軍入漢」,「蕭何以客初從入漢」,「樊噲以舍人起沛,從以郎入漢」,皆其證。

     荊燕吳傳 避不肯與戰 「楚兵擊之,賈輒避,不肯與戰」。

    念孫案:「避」本作「壁」,「壁,不肯與戰」謂築壘壁而守之,不肯與戰也。

    《吳王濞傳》曰「條侯壁,不肯戰」,是其證。

    《後漢書·耿弇傳》注曰:「壁,謂築壘壁也。

    」後人不知其義而改「壁」爲「避」,其失甚矣。

    《史記·荊燕世家》正作「壁,不肯與戰」。

     閒招 「使人閒招楚大司馬周殷」。

    念孫案:《後漢書·鄧禹傳》注曰:「閒,私也。

    」謂使人私招之也;《史記·項羽紀》「沛公道茞陽閒行」,謂私行也;「漢王閒往從之」,謂私往也;「王可以閒出」,謂私出也。

    師古曰:「閒,謂私求閒隙而招之也。

    」則於義轉迂矣。

     同情相求 「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史記》「同情相求」作「同情相成」。

    念孫案:「惡」、「助」爲韻,「好」、「留」爲韻,「情」、「成」爲韻,「欲」、「趨」爲韻,「利」、「死」爲韻,則作「成」者是也。

    《淮南·兵略篇》亦曰「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成」字隷或作「」,與草書「求」字相似,因譌而爲「求」矣。

    昭二十年《左傳》「虛以求媚」,《晏子外篇》「求」作「成」。

     轉胡衆 「燕王北定代、雲中,轉胡衆入蕭關」。

    「轉」字師古無音。

    念孫案:「轉」讀爲「專」,「專」謂統領之也。

    《史記》作「摶」,索隱曰:「『摶』音『專』,『專』謂專統領胡兵。

    」又《田完世家》「摶三國之兵」,徐廣曰:「『摶』音『專』,『專』猶并合制領之謂也。

    」下文雲「王專并將其兵」,義與此同。

    「專」、「摶」、「轉」聲相近,故「專」又通作「轉」。

    《莊子·盜跖篇》「無轉而行,無成而義」,即《山木篇》所謂「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爲」也。

     渡淮 「於是吳王迺與戲下壯士千人夜亡去,度淮,走丹徒」。

    念孫案:「淮」當爲「江」,丹徒即在江南,故曰「度江,走丹徒」。

    若度淮,則去丹徒尚遠。

    此涉上文「吳王之度淮」而誤。

    《史記》正作「度江,走丹徒」,《漢紀》亦雲「吳王亡走江南,保丹徒」。

     漢兵還 「王太子德曰:『漢兵還,臣觀之,已罷,可襲。

    』」念孫案:此時漢兵尚未還,不得言「漢兵還」也。

    「還」當依《史記》作「遠」,字之誤也。

    行遠則兵罷,故曰「已罷可襲」。

     及未有詔虎符 「王苟以錯爲不善,何不以聞?及未有詔虎符,擅發兵擊義國」。

    念孫案:「及」當爲「乃」,説見《史記》。

     圖之 「乃出詔書,爲王讀之曰:『王其自圖之。

    』」念孫案:下「之」字後人所加,景祐本及《史記》竝無。

     豈不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