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五
關燈
小
中
大
郊祀志
民以物序
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
孟康曰:「各有分敘也。
」念孫案:「序」當依《楚語》作「享」。
應劭曰:「嘉生,嘉穀也。
」嘉穀既生,則民取之以供粢盛,故曰「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也。
嘉穀不生,則民無以供粢盛,故《楚語》又曰「嘉生不降,無物以享」,與此文正相應也。
《楚語》「享」字凡四見。
若雲「民以物序」,則義無所取,且與「無物以享」之文不相應。
孟雲「各有分敘」,此則望文生義,而非其本旨矣。
「享」、「序」篆文相似,《趙策》「享萬古之勳」,《史記·趙世家》「享」誤作「序」,又涉上文「各司其序」而誤耳。
《史記·曆書》亦作「民以物享」。
野雞 「其神常以夜,光煇若流星,從東方來,集于祠城,若雄雉,其聲殷殷雲」。
念孫案:「殷殷雲」者,殷殷然也。
上文曰「文公獲若石雲,于陳倉北阪」,亦謂若石然也。
僖二十九年《左傳》:「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
』」謂其音然也。
《史記·周本紀》曰:「其色赤,其聲魄雲。
」謂其聲魄然也。
師古曰:「雲,傳聲之亂也。
」則誤讀爲「紛紜」之「紜」矣。
野雞夜鳴。
如淳曰:「野雞,雉也,呂後名雉,故曰野雞。
」見《史記·封禪書》集解。
師古曰:「上言『雄雉』,下言『野雞』,史駮文也。
」引之曰:「雉」字之見於《史記》《漢書》者甚多,皆不爲呂後諱,何獨於此而諱之?《五行志》雲有「飛雉集于庭」,又雲「天水冀南山大石鳴,壄雞皆鳴」,一篇之中既言「雉」又言「野雞」,正與《郊祀志》同,不應駮文若是之多也。
蓋書傳中稱野雞者有二:一爲雉之别名,《杜鄴傳》雲「野雞著怪,高宗深動」是也;一爲野地所畜之雞,則此雲「野雞夜鳴」是也。
《易林·睽之大壯》雲:「鷹飛雉遽,兔伏不起,狐張狼鳴,野雞驚駭。
」四句之中而雉與野雞竝見,則野雞非雉也。
又《急就篇》説飛鳥雲「鳳、爵、鴻、鵠、鴈、鶩、雉」,其説六畜則雲「豭、豶、狡、犬、野雞、雛」,然則野雞爲常畜之雞矣。
師古注《急就篇》雲:「野雞生在山,野鷮、雞、鶡、雞、天雞、山雞之類。
」如此則非復常畜者矣,何以《急就篇》數六畜而及之乎?「野雞夜鳴」猶《淮南》言「雄雞夜鳴」耳,見《泰族篇》。
《郊祀志》之「雄雉」、「野雞」,《五行志》之「野雞」、「飛雉」,皆判然兩物。
謂「野雞」避呂後諱者,惑於荀悅之説也。
《史記·封禪書》作「野雞夜聲」,義與《漢書》同。
「聲」亦「鳴」也。
《白虎通義·禮樂篇》雲「聲者,鳴也」,鄭注《論語·先進篇》雲「鳴鼓,聲其罪以責之」,《淮南·兵略篇》雲「彈琴瑟聲鍾竽」,是「聲」與「鳴」同義。
宋王觀國《學林》引《封禪書》曰「野雞夜聲」,又引《郊祀志》曰「野雞夜鳴」,是王所見《史記》正作「夜聲」,而今本《史記》作「夜雊」。
「雊」字,《集解》《索隱》《正義》皆無音釋,明是後人誤以「野雞」爲「雉」而妄改之。
盛山 「七曰日主,祠盛山」。
齊氏息園曰:「案《封禪書》作『成山』,此《志》後文雲『成山於不夜』『成山祠日』,又《地理志》亦作『成山』,則此文『盛』字譌也。
然師古注雲『「盛」音「成」』,則唐初本已作『盛山』矣。
」念孫案:古字多以「盛」爲「成」,則「盛」非譌字。
《繫辭傳》「成象之謂乾」,蜀才本「成」作「盛」。
《公羊春秋·莊八年》「師及齊師,圍成」,《隱五年》《十年》《文十二年》「成」竝作「盛」。
《左傳·文十八年》「以誣盛德」,《正義》本「盛」作「成」,引服虔曰「成德謂成就之德」。
《秦策》「今王使成橋守事於韓」,《史記·春申君傳》「成」作「盛」。
《荀子·王霸篇》「以觀其盛」,楊倞注:「『盛』讀爲『成』。
」 怪迂 「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
師古曰:「迂,謂回遠也。
」念孫案:「迂」讀爲「訏」。
《説文》:「訏,詭譌也。
」字又作「謣」,《説文》:「謣,妄言也。
」《法言·問明篇》曰:「謣言敗俗,謣好敗則。
」「訏」「謣」竝與「迂」通,「妄言」與「詭譌」同義,「怪迂」猶「詭怪」也。
《周語》:「郤犨見,其語迂。
單子曰:『迂則誣人。
』」迂亦謂詭譌也,故《賈子·禮容語篇》「迂」作「訏」。
説見《經義述聞》。
下文曰「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又曰「言神事,如迂誕」。
《楊雄傳》曰「爲怪迂,析辯詭辭,以橈世事」,《史記·孟子荀卿傳》曰「作怪迂之變義」,竝同也。
參辰南北鬥 風伯雨師 「雍有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大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逐之屬,百有餘廟」。
師古曰:「風伯,飛廉也。
雨師,屛翳也。
而説者乃謂風伯箕星也,雨師畢星也。
此《志》既言二十八宿,又有風伯、雨師,則知非箕、畢也。
」念孫案:《周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鄭司農雲:「風師,箕也。
雨師,畢也。
」鄭注《堯典》,及《獨斷》《風俗通義》竝與此同,此漢儒相承之舊説,若飛廉爲風伯,屛翳爲雨師,雖見於《楚辭注》,而其名爲祀典所不載,不得援以爲據也。
風伯、雨師雖已在二十八宿之中,而既有專祀,則不得不别言之,猶之上文「參、辰、南鬥」已在二十八宿之中,而既有專祀,不得不别言之也。
案:《晉語》曰:「辰、參天之大紀也。
」故與南北鬥竝有專祀。
《史記·封禪書》索隱引《漢書舊儀》曰:「祭參、辰星於池陽、谷口。
」是其證。
《大宗伯》職既言「祀星辰」,而又言「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其義亦猶是也。
考《史記·封禪書》文,正與此同,而劉奉世乃謂「參」與「南鬥」爲衍字,《義門讀書記》又讀「參辰」爲「三辰」,其謬滋甚。
蓋諸家皆以後世屬辭之例求古人之文,故辯論紛紛,而卒無一當也。
冬 「二年冬,東擊項籍而還入關」。
念孫案:景祐本無「冬」字,是也。
《高紀》雲「二年三月,漢王自臨晉渡河。
六月,還櫟陽」,是高帝以三月東擊楚,以六月還入關,皆非冬時也。
又下文詔曰「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而《高紀》雲「六月,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祠之」,是詔祠上帝山川諸神亦是六月時事,非冬也。
「冬」字乃後人所加,故《史記》無「冬」字。
《通典·禮二》《禮五》竝同。
祠稷 「有司請令縣常以春二月及臘祠稷以羊彘」。
念孫案:「稷」上脫「社」字,下文「民裡社各自裁以祠」即其證。
《初學記·歲時部下》《太平禦覽·時序部十八》引此竝作「祠社稷」,《史記》同。
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 「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
師古曰:「汾陰直,謂正當汾陰也。
」念孫案:師古以「汾陰直」三字連讀,非也。
當以「直有金寶氣」五字連讀。
「直」猶「特」也,言東北汾陰之地特有金寶氣也。
「直」「特」古字通,説見《史記》「直墮其履氾下」下。
奇書 「迺爲帛書以飯牛,陽不知,言此牛腹中有奇書,殺視得書,書言甚怪」。
念孫案:「奇書」之「書」後人以意加之也。
少翁若言牛腹中有書,則恐人覺其僞,故但言此牛腹中有奇,及殺視之,乃得帛書,而其言甚怪,正所以惑人也。
後人不達,而於「奇」下加「書」字,謬矣。
景祐本無「書」字,《史記·封禪書》《續孝武紀》皆無。
憙 「而天子心獨憙。
其事祕,世莫知也」。
師古曰:「『憙』讀曰『喜』,喜,好也,音許吏反。
」念孫案:景祐本「憙」作「喜」,是也。
喜,樂也,音許裡反。
憙,好也,音許吏反。
桓六年《穀梁傳》「陳侯憙獵」,釋文:「憙,虛記反。
」獨憙,獨好也。
而景祐本作「喜」者,借字耳。
注當作「『喜』讀曰『憙』,憙,好也。
音許吏反」,今本既改正文作「憙」,又互改注内「喜」「憙」二字,而其義遂不可通。
《太平禦覽·神鬼部一》引《漢書》正作「喜」,《史記》同。
又《賈誼傳》「遇之有禮,故羣臣自喜」,《賈子·階級篇》同。
「喜」亦借字也,故師古曰「『喜』讀曰『憙』,音許吏反。
憙,好也,好爲志氣也」,而今本正文亦改爲「憙」,注文「喜」、「憙」二字亦互改矣。
唯「憙,好也」之「憙」未改。
上雍 「其秋,上雍,且郊」。
師古曰:「雍地形高,故雲『上』也。
」念孫案:「上雍」當從《封禪書》《續孝武紀》作「上幸雍」。
「上」謂武帝也,「且郊」者,上將郊也。
下文雲「上遂郊雍」即其證。
本書言「幸雍」者多矣,此文偶脫「幸」字,師古遂望文生義而爲之説。
《索隱》本從師古作「上雍」,皆非。
冕侯 「黃帝得寶鼎冕侯」。
「冕侯」,《封禪書》作「宛朐」,《續孝武紀》作「宛侯」。
念孫案:「冕」當爲「冤」。
冤句,音「劬」。
濟陰之縣也,《地理志》《郡國志》竝作「冤句」。
《水經·濟水篇》作「冤朐」,《王子侯表》《楚元王傳》竝作「宛朐」,今作「冕侯」者,「冤」「冕」形近而誤,「句」「侯」聲近而通,故《續孝武紀》作「宛侯」也。
封禪 「漢帝亦當上封禪,封禪則能僊登天矣」。
念孫案:景祐本作「漢帝亦當上封,上封則能僊登天矣」,是也。
下文曰:「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此涉上文兩「封禪」而誤。
《封禪書》《續孝武紀》竝與景祐本同。
君七千 君之 君畜産 「黃帝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君七千」。
念孫案:「君」當依《封禪書》作「居」。
《孝武紀》亦作「居」。
言黃帝時有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其七千也。
今本「居」作「君」,則義不可通,蓋「居」「君」字形相似,又涉注文「汪芒氏之君」而誤。
上文「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閒」,《史記·封禪書》「居」譌作「君」。
《義門讀書記》曰:「『封君七千』當如李奇之説,此方士自爲地也。
」念孫案:張晏曰:「神靈之封,山川之守也。
」以「封」字絶句,則「封」下無「君」字明矣。
李奇曰:「説僊道得封者七千國也。
」此是誤解「神靈之封」四字,謂諸侯萬國而以僊道得封者居其七千耳,非若今本作「封君七千」也。
「居」誤爲「君」而即以「封」、「君」連讀,則誤之又誤矣。
又《張騫傳》「大月氏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師古曰:「以大夏爲臣,爲之作君也。
」念孫案:師古説非也。
既言「臣大夏」,則爲大夏之君矣,無庸更言「君之」。
《西域傳》但雲「西擊大夏而臣之」,不更言「爲之君」也。
「君」亦當依《史記·大宛傳》作「居」,《索隱》欲改「居」爲「君」,殆爲師古注所惑。
謂居其地也。
下文「地肥饒,少寇」正承「居之」二字而言。
又《薛宣傳》:「禮,下公門,式路馬,君畜産且猶敬之。
」念孫案:「君畜産」本作「居處畜産」。
「居處」謂公門,「畜産」謂路馬也。
若但雲「君畜産」,則遺去「下公門」一事矣。
此「居」誤爲「君」,又脫去「處」字也。
《通典·刑四》正作「居處畜産」。
泰一鏠旗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鬥登龍,以象大一三星,爲泰一鏠旗,命曰『靈旗』」。
念孫案:「鏠旗」之「旗」,後人以意加之也,景祐本無「旗」字。
注同。
宋祁亦曰:「新本雲『泰一鏠』,無『旗』字。
」此謂畫日月北鬥登龍於幡上,又畫三星於大一之前,爲泰一鏠。
「鏠」與「鋒」同。
命之曰「靈旗」,不得謂之「泰一鏠旗」也。
《封禪書》《續孝武紀》皆無「旗」字,《集解》引晉灼雲「畫一星在後,三星在前,爲泰一鋒」,亦無「旗」字。
空侯 「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
孟康曰:「各有分敘也。
」念孫案:「序」當依《楚語》作「享」。
應劭曰:「嘉生,嘉穀也。
」嘉穀既生,則民取之以供粢盛,故曰「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也。
嘉穀不生,則民無以供粢盛,故《楚語》又曰「嘉生不降,無物以享」,與此文正相應也。
《楚語》「享」字凡四見。
若雲「民以物序」,則義無所取,且與「無物以享」之文不相應。
孟雲「各有分敘」,此則望文生義,而非其本旨矣。
「享」、「序」篆文相似,《趙策》「享萬古之勳」,《史記·趙世家》「享」誤作「序」,又涉上文「各司其序」而誤耳。
《史記·曆書》亦作「民以物享」。
野雞 「其神常以夜,光煇若流星,從東方來,集于祠城,若雄雉,其聲殷殷雲」。
念孫案:「殷殷雲」者,殷殷然也。
上文曰「文公獲若石雲,于陳倉北阪」,亦謂若石然也。
僖二十九年《左傳》:「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
』」謂其音然也。
《史記·周本紀》曰:「其色赤,其聲魄雲。
」謂其聲魄然也。
師古曰:「雲,傳聲之亂也。
」則誤讀爲「紛紜」之「紜」矣。
野雞夜鳴。
如淳曰:「野雞,雉也,呂後名雉,故曰野雞。
」見《史記·封禪書》集解。
師古曰:「上言『雄雉』,下言『野雞』,史駮文也。
」引之曰:「雉」字之見於《史記》《漢書》者甚多,皆不爲呂後諱,何獨於此而諱之?《五行志》雲有「飛雉集于庭」,又雲「天水冀南山大石鳴,壄雞皆鳴」,一篇之中既言「雉」又言「野雞」,正與《郊祀志》同,不應駮文若是之多也。
蓋書傳中稱野雞者有二:一爲雉之别名,《杜鄴傳》雲「野雞著怪,高宗深動」是也;一爲野地所畜之雞,則此雲「野雞夜鳴」是也。
《易林·睽之大壯》雲:「鷹飛雉遽,兔伏不起,狐張狼鳴,野雞驚駭。
」四句之中而雉與野雞竝見,則野雞非雉也。
又《急就篇》説飛鳥雲「鳳、爵、鴻、鵠、鴈、鶩、雉」,其説六畜則雲「豭、豶、狡、犬、野雞、雛」,然則野雞爲常畜之雞矣。
師古注《急就篇》雲:「野雞生在山,野鷮、雞、鶡、雞、天雞、山雞之類。
」如此則非復常畜者矣,何以《急就篇》數六畜而及之乎?「野雞夜鳴」猶《淮南》言「雄雞夜鳴」耳,見《泰族篇》。
《郊祀志》之「雄雉」、「野雞」,《五行志》之「野雞」、「飛雉」,皆判然兩物。
謂「野雞」避呂後諱者,惑於荀悅之説也。
《史記·封禪書》作「野雞夜聲」,義與《漢書》同。
「聲」亦「鳴」也。
《白虎通義·禮樂篇》雲「聲者,鳴也」,鄭注《論語·先進篇》雲「鳴鼓,聲其罪以責之」,《淮南·兵略篇》雲「彈琴瑟聲鍾竽」,是「聲」與「鳴」同義。
宋王觀國《學林》引《封禪書》曰「野雞夜聲」,又引《郊祀志》曰「野雞夜鳴」,是王所見《史記》正作「夜聲」,而今本《史記》作「夜雊」。
「雊」字,《集解》《索隱》《正義》皆無音釋,明是後人誤以「野雞」爲「雉」而妄改之。
盛山 「七曰日主,祠盛山」。
齊氏息園曰:「案《封禪書》作『成山』,此《志》後文雲『成山於不夜』『成山祠日』,又《地理志》亦作『成山』,則此文『盛』字譌也。
然師古注雲『「盛」音「成」』,則唐初本已作『盛山』矣。
」念孫案:古字多以「盛」爲「成」,則「盛」非譌字。
《繫辭傳》「成象之謂乾」,蜀才本「成」作「盛」。
《公羊春秋·莊八年》「師及齊師,圍成」,《隱五年》《十年》《文十二年》「成」竝作「盛」。
《左傳·文十八年》「以誣盛德」,《正義》本「盛」作「成」,引服虔曰「成德謂成就之德」。
《秦策》「今王使成橋守事於韓」,《史記·春申君傳》「成」作「盛」。
《荀子·王霸篇》「以觀其盛」,楊倞注:「『盛』讀爲『成』。
」 怪迂 「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
師古曰:「迂,謂回遠也。
」念孫案:「迂」讀爲「訏」。
《説文》:「訏,詭譌也。
」字又作「謣」,《説文》:「謣,妄言也。
」《法言·問明篇》曰:「謣言敗俗,謣好敗則。
」「訏」「謣」竝與「迂」通,「妄言」與「詭譌」同義,「怪迂」猶「詭怪」也。
《周語》:「郤犨見,其語迂。
單子曰:『迂則誣人。
』」迂亦謂詭譌也,故《賈子·禮容語篇》「迂」作「訏」。
説見《經義述聞》。
下文曰「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又曰「言神事,如迂誕」。
《楊雄傳》曰「爲怪迂,析辯詭辭,以橈世事」,《史記·孟子荀卿傳》曰「作怪迂之變義」,竝同也。
參辰南北鬥 風伯雨師 「雍有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大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逐之屬,百有餘廟」。
師古曰:「風伯,飛廉也。
雨師,屛翳也。
而説者乃謂風伯箕星也,雨師畢星也。
此《志》既言二十八宿,又有風伯、雨師,則知非箕、畢也。
」念孫案:《周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鄭司農雲:「風師,箕也。
雨師,畢也。
」鄭注《堯典》,及《獨斷》《風俗通義》竝與此同,此漢儒相承之舊説,若飛廉爲風伯,屛翳爲雨師,雖見於《楚辭注》,而其名爲祀典所不載,不得援以爲據也。
風伯、雨師雖已在二十八宿之中,而既有專祀,則不得不别言之,猶之上文「參、辰、南鬥」已在二十八宿之中,而既有專祀,不得不别言之也。
案:《晉語》曰:「辰、參天之大紀也。
」故與南北鬥竝有專祀。
《史記·封禪書》索隱引《漢書舊儀》曰:「祭參、辰星於池陽、谷口。
」是其證。
《大宗伯》職既言「祀星辰」,而又言「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其義亦猶是也。
考《史記·封禪書》文,正與此同,而劉奉世乃謂「參」與「南鬥」爲衍字,《義門讀書記》又讀「參辰」爲「三辰」,其謬滋甚。
蓋諸家皆以後世屬辭之例求古人之文,故辯論紛紛,而卒無一當也。
冬 「二年冬,東擊項籍而還入關」。
念孫案:景祐本無「冬」字,是也。
《高紀》雲「二年三月,漢王自臨晉渡河。
六月,還櫟陽」,是高帝以三月東擊楚,以六月還入關,皆非冬時也。
又下文詔曰「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而《高紀》雲「六月,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祠之」,是詔祠上帝山川諸神亦是六月時事,非冬也。
「冬」字乃後人所加,故《史記》無「冬」字。
《通典·禮二》《禮五》竝同。
祠稷 「有司請令縣常以春二月及臘祠稷以羊彘」。
念孫案:「稷」上脫「社」字,下文「民裡社各自裁以祠」即其證。
《初學記·歲時部下》《太平禦覽·時序部十八》引此竝作「祠社稷」,《史記》同。
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 「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
師古曰:「汾陰直,謂正當汾陰也。
」念孫案:師古以「汾陰直」三字連讀,非也。
當以「直有金寶氣」五字連讀。
「直」猶「特」也,言東北汾陰之地特有金寶氣也。
「直」「特」古字通,説見《史記》「直墮其履氾下」下。
奇書 「迺爲帛書以飯牛,陽不知,言此牛腹中有奇書,殺視得書,書言甚怪」。
念孫案:「奇書」之「書」後人以意加之也。
少翁若言牛腹中有書,則恐人覺其僞,故但言此牛腹中有奇,及殺視之,乃得帛書,而其言甚怪,正所以惑人也。
後人不達,而於「奇」下加「書」字,謬矣。
景祐本無「書」字,《史記·封禪書》《續孝武紀》皆無。
憙 「而天子心獨憙。
其事祕,世莫知也」。
師古曰:「『憙』讀曰『喜』,喜,好也,音許吏反。
」念孫案:景祐本「憙」作「喜」,是也。
喜,樂也,音許裡反。
憙,好也,音許吏反。
桓六年《穀梁傳》「陳侯憙獵」,釋文:「憙,虛記反。
」獨憙,獨好也。
而景祐本作「喜」者,借字耳。
注當作「『喜』讀曰『憙』,憙,好也。
音許吏反」,今本既改正文作「憙」,又互改注内「喜」「憙」二字,而其義遂不可通。
《太平禦覽·神鬼部一》引《漢書》正作「喜」,《史記》同。
又《賈誼傳》「遇之有禮,故羣臣自喜」,《賈子·階級篇》同。
「喜」亦借字也,故師古曰「『喜』讀曰『憙』,音許吏反。
憙,好也,好爲志氣也」,而今本正文亦改爲「憙」,注文「喜」、「憙」二字亦互改矣。
唯「憙,好也」之「憙」未改。
上雍 「其秋,上雍,且郊」。
師古曰:「雍地形高,故雲『上』也。
」念孫案:「上雍」當從《封禪書》《續孝武紀》作「上幸雍」。
「上」謂武帝也,「且郊」者,上將郊也。
下文雲「上遂郊雍」即其證。
本書言「幸雍」者多矣,此文偶脫「幸」字,師古遂望文生義而爲之説。
《索隱》本從師古作「上雍」,皆非。
冕侯 「黃帝得寶鼎冕侯」。
「冕侯」,《封禪書》作「宛朐」,《續孝武紀》作「宛侯」。
念孫案:「冕」當爲「冤」。
冤句,音「劬」。
濟陰之縣也,《地理志》《郡國志》竝作「冤句」。
《水經·濟水篇》作「冤朐」,《王子侯表》《楚元王傳》竝作「宛朐」,今作「冕侯」者,「冤」「冕」形近而誤,「句」「侯」聲近而通,故《續孝武紀》作「宛侯」也。
封禪 「漢帝亦當上封禪,封禪則能僊登天矣」。
念孫案:景祐本作「漢帝亦當上封,上封則能僊登天矣」,是也。
下文曰:「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此涉上文兩「封禪」而誤。
《封禪書》《續孝武紀》竝與景祐本同。
君七千 君之 君畜産 「黃帝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君七千」。
念孫案:「君」當依《封禪書》作「居」。
《孝武紀》亦作「居」。
言黃帝時有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其七千也。
今本「居」作「君」,則義不可通,蓋「居」「君」字形相似,又涉注文「汪芒氏之君」而誤。
上文「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閒」,《史記·封禪書》「居」譌作「君」。
《義門讀書記》曰:「『封君七千』當如李奇之説,此方士自爲地也。
」念孫案:張晏曰:「神靈之封,山川之守也。
」以「封」字絶句,則「封」下無「君」字明矣。
李奇曰:「説僊道得封者七千國也。
」此是誤解「神靈之封」四字,謂諸侯萬國而以僊道得封者居其七千耳,非若今本作「封君七千」也。
「居」誤爲「君」而即以「封」、「君」連讀,則誤之又誤矣。
又《張騫傳》「大月氏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師古曰:「以大夏爲臣,爲之作君也。
」念孫案:師古説非也。
既言「臣大夏」,則爲大夏之君矣,無庸更言「君之」。
《西域傳》但雲「西擊大夏而臣之」,不更言「爲之君」也。
「君」亦當依《史記·大宛傳》作「居」,《索隱》欲改「居」爲「君」,殆爲師古注所惑。
謂居其地也。
下文「地肥饒,少寇」正承「居之」二字而言。
又《薛宣傳》:「禮,下公門,式路馬,君畜産且猶敬之。
」念孫案:「君畜産」本作「居處畜産」。
「居處」謂公門,「畜産」謂路馬也。
若但雲「君畜産」,則遺去「下公門」一事矣。
此「居」誤爲「君」,又脫去「處」字也。
《通典·刑四》正作「居處畜産」。
泰一鏠旗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鬥登龍,以象大一三星,爲泰一鏠旗,命曰『靈旗』」。
念孫案:「鏠旗」之「旗」,後人以意加之也,景祐本無「旗」字。
注同。
宋祁亦曰:「新本雲『泰一鏠』,無『旗』字。
」此謂畫日月北鬥登龍於幡上,又畫三星於大一之前,爲泰一鏠。
「鏠」與「鋒」同。
命之曰「靈旗」,不得謂之「泰一鏠旗」也。
《封禪書》《續孝武紀》皆無「旗」字,《集解》引晉灼雲「畫一星在後,三星在前,爲泰一鋒」,亦無「旗」字。
空侯 「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