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又《大宛傳》雲:「遣從驃侯破奴將兵,至匈河水。
」 龍侯侯 「龍侯摎廣德」。
又《南粵傳》「封摎樂子廣德爲侯」,晉灼曰:「『』,古『龍』字。
」各本「」譌作「龒」,《説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龒」字,今據《史傳》索隱引改。
《史表》作「龍亢」,索隱曰:「晉灼雲:『龍,闕。
』《左傳》『齊侯圍龍』,龍,魯邑。
蕭該雲:『廣德所封止是龍,有「亢」者,誤也。
』」《南越傳》亦作「龍亢」,索隱曰:「龍亢屬譙國。
」念孫案:此當依《史表》作「龍亢侯」,《漢表》作「龍侯」者,傳寫脫「亢」字耳。
《南粵傳》作「侯」者,「龍」、「亢」二字合譌爲一字,而「亢」又譌爲「木」耳。
「」乃房室之疏,非古「龍」字,晉灼以《表》作「龍侯」,故強爲之説。
《集韻》:「龍,古作。
」即沿晉灼之誤。
而蕭該遂以有「亢」字者爲非。
《地理志》龍亢屬沛郡,龍亢故城在今鳳陽府懷遠縣西。
後漢屬沛國,晉改屬譙郡,《史表》《史傳》皆以龍亢爲廣德封邑,必確有所據,不得以《漢書》之譌脫而謂「龍」下本無「亢」字也。
小司馬雲「龍亢屬譙國」本不誤,而其注《史表》又爲蕭該所惑,且附會以魯之龍邑,則其謬滋甚矣。
下鄜 「下鄜侯左將黃同」。
師古曰:「『鄜』音『孚』。
」念孫案:師古音非也。
「鄜」當爲「酈」,南陽郡之屬縣也。
如淳曰:「『酈』音『蹢躅』之『蹢』。
」《史表》作「下酈」,《水經·湍水注》曰:「湍水東南流逕南陽酈縣故城東。
漢武帝元封元年,封左將黃同爲侯國。
」字皆作「酈」,且《表》在南陽,則是「酈」字明矣。
若鄜縣則在左馮翊,不在南陽也。
瓡讘 「瓡讘侯扜者」。
師古曰:「『瓡』讀與『狐』同。
『讘』音之涉反。
」《地理志》曰:「河東郡狐讘。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表》瓡讘侯扜者,集解:「徐廣曰:『在河東。
瓡音胡。
』」索隱曰:「即狐字。
」念孫案:《功臣表》之「瓡讘」即《地理志》之「狐讘」,則「瓡」乃「瓠」之譌也。
隷書「瓠」或作「」,因譌爲「」,又譌爲「瓡」耳。
《説文》《玉篇》皆無「瓡」字,《廣韻·十一模》亦無「瓡」字。
《集韻·十一模》:「瓠,洪孤切。
瓠讘,晉地名。
又攻乎切,瓠讘,漢侯國,在河東。
」則「瓡讘」爲「瓠讘」之譌明矣。
師古注《王子侯表》之瓡音「執」。
節侯息雲:「『瓡』即『瓠』字,又音『孤』。
」即涉此而誤也。
康侯最 「涅陽康侯最以父朝鮮相路人,漢兵至,首先降,道死,子侯」。
念孫案:「最」上當有「路」字。
題侯 邘侯 「題侯張富昌以山陽卒與李夀共得衞大子,侯鉅鹿。
謂食邑鉅鹿。
邘侯李夀以新安令史得衞大子,侯河内。
謂食邑河内。
」師古曰:「『邘』音『于』。
」《百官表》亦作「邘侯」,又《武五子傳》:「詔曰:『其封李夀爲邘侯,張富昌爲題侯。
』」韋昭曰:「邘在河内。
」孟康曰:「題,縣名也。
」晉灼曰:「《地理志》無也,《功臣表》食邑鉅鹿。
」師古曰:「晉説是也。
」《漢紀·孝武紀》「題侯」作「踶侯」,「邘侯」作「抱侯」。
念孫案:《漢紀》是也。
「踶」音特計反,《莊子·馬蹄篇》「馬怒則分背相踶」,李頤雲:「踶,蹋也。
」「封李夀爲踶侯」者,爲其足蹋開戶以救大子,上文雲大子「入室距戶自經,山陽男子張富昌爲卒,足蹋開戶」是也。
《廣韻》「踶」、「題」竝特計切,聲相同,故字相通。
而師古「題」字無音則已,不知其爲「踶」之借字矣。
「封李夀爲抱侯」者,爲其抱解大子,上文雲「新安令史李夀趨抱解大子」是也。
《功臣表》在河内者,謂抱侯之食邑在河内,非謂河内有抱縣也。
隷書「抱」字或作「」,「邘」字或作「」,二形相似,故「」譌作「」,後人以河内野王縣有邘城,僖二十四年《左傳》「邘晉應韓」,杜注:「河内野王縣西北有邘城。
」正與《功臣表》之河内相合,遂改「」爲「邘」,不知「」乃「」字之譌。
且踶侯、抱侯皆以救大子得名,非舊有之縣名也。
韋雲「邘在河内」,則已誤認爲邘城之「邘」。
《水經·沁水注》亦雲「邘城當大行南路,漢武帝封李夀爲侯國」,蓋此字之譌已久,不始於師古。
《漢紀》雲:「男子張富昌爲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夀趨抱解大子,上乃封李夀爲抱侯,張富昌爲踶侯。
」即用《漢書》之文,足正諸家之謬矣。
厲溫敦 呼連累 「義陽侯厲溫敦,以匈奴謼連累單于率衆降侯」。
念孫案:「厲」上當有「烏」字。
「烏厲」其姓,「溫敦」其名也。
「連」當爲「速」,字之誤也。
《宣紀》「五鳳二年,匈奴呼遬累單于帥衆來降」,《匈奴傳》「呼韓邪單于左大將烏厲屈與父呼遬累烏厲溫敦率其衆數萬人南降」,師古竝曰:「『遬』,古『速』字。
」
」 龍侯侯 「龍侯摎廣德」。
又《南粵傳》「封摎樂子廣德爲侯」,晉灼曰:「『』,古『龍』字。
」各本「」譌作「龒」,《説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龒」字,今據《史傳》索隱引改。
《史表》作「龍亢」,索隱曰:「晉灼雲:『龍,闕。
』《左傳》『齊侯圍龍』,龍,魯邑。
蕭該雲:『廣德所封止是龍,有「亢」者,誤也。
』」《南越傳》亦作「龍亢」,索隱曰:「龍亢屬譙國。
」念孫案:此當依《史表》作「龍亢侯」,《漢表》作「龍侯」者,傳寫脫「亢」字耳。
《南粵傳》作「侯」者,「龍」、「亢」二字合譌爲一字,而「亢」又譌爲「木」耳。
「」乃房室之疏,非古「龍」字,晉灼以《表》作「龍侯」,故強爲之説。
《集韻》:「龍,古作。
」即沿晉灼之誤。
而蕭該遂以有「亢」字者爲非。
《地理志》龍亢屬沛郡,龍亢故城在今鳳陽府懷遠縣西。
後漢屬沛國,晉改屬譙郡,《史表》《史傳》皆以龍亢爲廣德封邑,必確有所據,不得以《漢書》之譌脫而謂「龍」下本無「亢」字也。
小司馬雲「龍亢屬譙國」本不誤,而其注《史表》又爲蕭該所惑,且附會以魯之龍邑,則其謬滋甚矣。
下鄜 「下鄜侯左將黃同」。
師古曰:「『鄜』音『孚』。
」念孫案:師古音非也。
「鄜」當爲「酈」,南陽郡之屬縣也。
如淳曰:「『酈』音『蹢躅』之『蹢』。
」《史表》作「下酈」,《水經·湍水注》曰:「湍水東南流逕南陽酈縣故城東。
漢武帝元封元年,封左將黃同爲侯國。
」字皆作「酈」,且《表》在南陽,則是「酈」字明矣。
若鄜縣則在左馮翊,不在南陽也。
瓡讘 「瓡讘侯扜者」。
師古曰:「『瓡』讀與『狐』同。
『讘』音之涉反。
」《地理志》曰:「河東郡狐讘。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表》瓡讘侯扜者,集解:「徐廣曰:『在河東。
瓡音胡。
』」索隱曰:「即狐字。
」念孫案:《功臣表》之「瓡讘」即《地理志》之「狐讘」,則「瓡」乃「瓠」之譌也。
隷書「瓠」或作「」,因譌爲「」,又譌爲「瓡」耳。
《説文》《玉篇》皆無「瓡」字,《廣韻·十一模》亦無「瓡」字。
《集韻·十一模》:「瓠,洪孤切。
瓠讘,晉地名。
又攻乎切,瓠讘,漢侯國,在河東。
」則「瓡讘」爲「瓠讘」之譌明矣。
師古注《王子侯表》之瓡音「執」。
節侯息雲:「『瓡』即『瓠』字,又音『孤』。
」即涉此而誤也。
康侯最 「涅陽康侯最以父朝鮮相路人,漢兵至,首先降,道死,子侯」。
念孫案:「最」上當有「路」字。
題侯 邘侯 「題侯張富昌以山陽卒與李夀共得衞大子,侯鉅鹿。
謂食邑鉅鹿。
邘侯李夀以新安令史得衞大子,侯河内。
謂食邑河内。
」師古曰:「『邘』音『于』。
」《百官表》亦作「邘侯」,又《武五子傳》:「詔曰:『其封李夀爲邘侯,張富昌爲題侯。
』」韋昭曰:「邘在河内。
」孟康曰:「題,縣名也。
」晉灼曰:「《地理志》無也,《功臣表》食邑鉅鹿。
」師古曰:「晉説是也。
」《漢紀·孝武紀》「題侯」作「踶侯」,「邘侯」作「抱侯」。
念孫案:《漢紀》是也。
「踶」音特計反,《莊子·馬蹄篇》「馬怒則分背相踶」,李頤雲:「踶,蹋也。
」「封李夀爲踶侯」者,爲其足蹋開戶以救大子,上文雲大子「入室距戶自經,山陽男子張富昌爲卒,足蹋開戶」是也。
《廣韻》「踶」、「題」竝特計切,聲相同,故字相通。
而師古「題」字無音則已,不知其爲「踶」之借字矣。
「封李夀爲抱侯」者,爲其抱解大子,上文雲「新安令史李夀趨抱解大子」是也。
《功臣表》在河内者,謂抱侯之食邑在河内,非謂河内有抱縣也。
隷書「抱」字或作「」,「邘」字或作「」,二形相似,故「」譌作「」,後人以河内野王縣有邘城,僖二十四年《左傳》「邘晉應韓」,杜注:「河内野王縣西北有邘城。
」正與《功臣表》之河内相合,遂改「」爲「邘」,不知「」乃「」字之譌。
且踶侯、抱侯皆以救大子得名,非舊有之縣名也。
韋雲「邘在河内」,則已誤認爲邘城之「邘」。
《水經·沁水注》亦雲「邘城當大行南路,漢武帝封李夀爲侯國」,蓋此字之譌已久,不始於師古。
《漢紀》雲:「男子張富昌爲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夀趨抱解大子,上乃封李夀爲抱侯,張富昌爲踶侯。
」即用《漢書》之文,足正諸家之謬矣。
厲溫敦 呼連累 「義陽侯厲溫敦,以匈奴謼連累單于率衆降侯」。
念孫案:「厲」上當有「烏」字。
「烏厲」其姓,「溫敦」其名也。
「連」當爲「速」,字之誤也。
《宣紀》「五鳳二年,匈奴呼遬累單于帥衆來降」,《匈奴傳》「呼韓邪單于左大將烏厲屈與父呼遬累烏厲溫敦率其衆數萬人南降」,師古竝曰:「『遬』,古『速』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