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王説之,以爲代郡守。
而居無幾何,人告之反。
孝成王方饋,不墮食」。
鮑注曰:「饋、餽同。
方食而祭,不墮失匕筯。
」吳曰:「墮祭食,猶放下也,見《儀禮》。
墮,許規反。
」念孫案:鮑、吳二説皆非也。
高注《鴻烈·詮言篇》曰:「饋,進食也。
」又注《呂氏春秋·必已篇》及《鴻烈·説林》《脩務》二篇竝曰:「墮,廢也。
」此言孝成王方進食,聞告反之言,而不爲之廢食耳。
「饋」非謂「祭」,「墮」亦非《儀禮》「墮祭」之「墮」也。
秦按兵攻魏 「臣謂奉陽君曰:『天下事秦,秦堅三晉之交攻齊,國破財屈,而兵東分於齊。
秦按兵攻魏,取安邑。
』」念孫案:「秦按兵攻魏」,「兵」字後人所加也。
「秦按攻魏」者,「按」,語詞,猶言「於是」也。
言秦使三晉攻齊,國破財屈而兵分,秦於是攻魏取安邑,則三晉不能救也。
下文曰「秦行是計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齊之已弊與秦争戰也」,又曰「天下事秦,秦按爲義,存亡繼絶,固危扶弱」。
「秦按攻魏」、「君按救魏」、「秦按爲義」,三「按」字義竝同也。
「按」,字或作「案」,又作「安」,又作「焉」。
《荀子·勸學篇》「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楊倞曰:「安,語助,或作『安』,或作『案』。
《荀子》多用此字。
《禮記·三年問》作『焉』。
《戰國策》謂趙王曰:『秦與韓爲上交,秦禍案移於梁矣。
秦與梁爲上交,秦禍案攘於趙矣。
』見《趙策》。
《呂氏春秋》吳起謂商文曰:『今日置質爲臣,其主安重?釋璽辭官,其主安輕?』見《執一篇》。
蓋當時人通以『安』爲語助。
」念孫案:字之作「案」者,《戰國策》《荀子》而外,又見於《逸周書》。
《武窹篇》曰:「約期于牧,案用師旅。
商不足滅,分禱上下。
」其作「安」者,《戰國策》《荀子》《呂氏春秋》而外,又見於《國語》《吳語》曰:「王安挺志,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
」又曰:「王安厚取名而去之。
」《管子》《大匡篇》曰:「必足三年之食,安以其餘脩兵革。
」《地員篇》曰:「其陰則生之查棃,其陽安樹之五麻。
」又曰:「羣木安逐,條長數大。
」又曰:「羣藥安生,薑與桔梗,小辛大蒙。
」《墨子》。
《非樂篇》曰:「然即當爲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而具乎?即我以爲未必然也。
」又曰:「然即當爲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天下之亂將安可得而治與?即我以爲未必然也。
」其作「焉」者,則《禮記·三年問》而外,見於經史諸子者甚多。
見《釋詞》。
後人不知「按」爲語詞,而於「按」下加「兵」字,「按兵」與「攻魏」連文,而其義遂不可通矣。
燕郭之法 桑雍 「燕郭之法,有所謂桑雍者」。
吳曰:「一本標劉本作『郭偃之法』。
晉掌蔔大夫郭偃,乃蔔偃也。
」念孫案:「燕」字當在「郭」字下。
「燕」、「偃」聲相近,「郭燕之法」即「郭偃之法」。
《商子·更法篇》引「郭偃之法」雲雲,是其證也。
「桑雍」,姚曰:「桑,曾作『柔』。
」下文所謂「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愛孺子也。
此皆能乘王之醉昬,而求所欲於王者也。
姚曰:「桑雍,劉作『柔癕』。
」念孫案:作「柔癕」者是也。
「癕」即「癰疽」之「癰」。
便辟左右夫人孺子,皆柔媚其君以爲患於内,故曰「柔癕」。
「癕」、「雍」字之通,「柔」、「桑」字之誤耳。
鮑、吳説「桑雍」之義,皆不得其解而爲之辭。
觸讋 揖之 「太後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讋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
吳曰:「觸讋,姚雲一本無『言』字,《史》亦作『龍』。
案《説苑》《敬慎篇》魯哀公問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正。
』人名或有同者,此當從『讋』以别之。
」念孫案:吳説非也。
此《策》及《趙世家》皆作「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
今本「龍言」二字誤合爲「讋」耳。
太後聞觸龍願見之言,故盛氣以待之。
若無「言」字,則文義不明。
據姚雲「一本無『言』字」,則姚本有「言」字明矣。
而今刻姚本亦無「言」字,則後人依鮑本改之也。
《漢書·古今人表》正作「左師觸龍」。
又《荀子·議兵篇》注曰:「《戰國策》,趙有左師觸龍。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策》曰:「左師觸龍言願見。
」皆其明證矣。
又《荀子·臣道篇》曰:「若曹觸龍之於紂者,可謂國賊矣。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表》有臨轅夷侯戚觸龍,《惠景閒侯者表》有山都敬侯王觸龍,是古人多以「觸龍」爲名,未有名「觸讋」者。
「太後盛氣而揖之」,吳曰:「揖之,《史》雲『胥之』。
當是。
」念孫案:吳説是也。
《集解》曰:「胥,猶須也。
」《禦覽》引此《策》作「盛氣而須之」。
隷書「胥」字作「」,因譌而爲「咠」,後人又加手旁耳。
下文言「入而徐趨」,則此時觸龍尚未入,太後無緣揖之也。
有所卻 「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卻也。
故願望見太後」。
鮑注曰:「恐太後不能前。
」念孫案:鮑未解「卻」字之義。
「卻」字本作「」,讀如「煩勮」之「勮」,謂疲羸也。
言恐太後玉體之疲羸,故願望見也。
《廣雅》:「困、疲、羸、劵、《考工記·輈人》注曰:「劵,今『倦』字也。
」,極也。
」皆謂困極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子虛賦〉》「徼受詘」,蘇林曰:「,音『倦』之『』。
」郭璞曰:「,疲極也。
」又《上林賦》「與其窮極倦」,郭璞曰:「窮極倦,疲憊也。
」《方言》曰:「,也。
」「」亦與「倦」同。
《説文》曰:「,徼受屈也。
」「」、「」、「」、「卻」竝字異而義同。
《趙世家》作「恐太後體之有所苦也」,「苦」與「卻」同義,則「卻」爲「倦」之「」明矣。
注 兵,原作「具」,據《戰國策》改。
注 辛,原作「新」,據《國學基本叢書》本及《戰國策》改。
而居無幾何,人告之反。
孝成王方饋,不墮食」。
鮑注曰:「饋、餽同。
方食而祭,不墮失匕筯。
」吳曰:「墮祭食,猶放下也,見《儀禮》。
墮,許規反。
」念孫案:鮑、吳二説皆非也。
高注《鴻烈·詮言篇》曰:「饋,進食也。
」又注《呂氏春秋·必已篇》及《鴻烈·説林》《脩務》二篇竝曰:「墮,廢也。
」此言孝成王方進食,聞告反之言,而不爲之廢食耳。
「饋」非謂「祭」,「墮」亦非《儀禮》「墮祭」之「墮」也。
秦按兵攻魏 「臣謂奉陽君曰:『天下事秦,秦堅三晉之交攻齊,國破財屈,而兵東分於齊。
秦按兵攻魏,取安邑。
』」念孫案:「秦按兵攻魏」,「兵」字後人所加也。
「秦按攻魏」者,「按」,語詞,猶言「於是」也。
言秦使三晉攻齊,國破財屈而兵分,秦於是攻魏取安邑,則三晉不能救也。
下文曰「秦行是計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齊之已弊與秦争戰也」,又曰「天下事秦,秦按爲義,存亡繼絶,固危扶弱」。
「秦按攻魏」、「君按救魏」、「秦按爲義」,三「按」字義竝同也。
「按」,字或作「案」,又作「安」,又作「焉」。
《荀子·勸學篇》「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楊倞曰:「安,語助,或作『安』,或作『案』。
《荀子》多用此字。
《禮記·三年問》作『焉』。
《戰國策》謂趙王曰:『秦與韓爲上交,秦禍案移於梁矣。
秦與梁爲上交,秦禍案攘於趙矣。
』見《趙策》。
《呂氏春秋》吳起謂商文曰:『今日置質爲臣,其主安重?釋璽辭官,其主安輕?』見《執一篇》。
蓋當時人通以『安』爲語助。
」念孫案:字之作「案」者,《戰國策》《荀子》而外,又見於《逸周書》。
《武窹篇》曰:「約期于牧,案用師旅。
商不足滅,分禱上下。
」其作「安」者,《戰國策》《荀子》《呂氏春秋》而外,又見於《國語》《吳語》曰:「王安挺志,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
」又曰:「王安厚取名而去之。
」《管子》《大匡篇》曰:「必足三年之食,安以其餘脩兵革。
」《地員篇》曰:「其陰則生之查棃,其陽安樹之五麻。
」又曰:「羣木安逐,條長數大。
」又曰:「羣藥安生,薑與桔梗,小辛大蒙。
」《墨子》。
《非樂篇》曰:「然即當爲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而具乎?即我以爲未必然也。
」又曰:「然即當爲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天下之亂將安可得而治與?即我以爲未必然也。
」其作「焉」者,則《禮記·三年問》而外,見於經史諸子者甚多。
見《釋詞》。
後人不知「按」爲語詞,而於「按」下加「兵」字,「按兵」與「攻魏」連文,而其義遂不可通矣。
燕郭之法 桑雍 「燕郭之法,有所謂桑雍者」。
吳曰:「一本標劉本作『郭偃之法』。
晉掌蔔大夫郭偃,乃蔔偃也。
」念孫案:「燕」字當在「郭」字下。
「燕」、「偃」聲相近,「郭燕之法」即「郭偃之法」。
《商子·更法篇》引「郭偃之法」雲雲,是其證也。
「桑雍」,姚曰:「桑,曾作『柔』。
」下文所謂「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愛孺子也。
此皆能乘王之醉昬,而求所欲於王者也。
姚曰:「桑雍,劉作『柔癕』。
」念孫案:作「柔癕」者是也。
「癕」即「癰疽」之「癰」。
便辟左右夫人孺子,皆柔媚其君以爲患於内,故曰「柔癕」。
「癕」、「雍」字之通,「柔」、「桑」字之誤耳。
鮑、吳説「桑雍」之義,皆不得其解而爲之辭。
觸讋 揖之 「太後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讋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
吳曰:「觸讋,姚雲一本無『言』字,《史》亦作『龍』。
案《説苑》《敬慎篇》魯哀公問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正。
』人名或有同者,此當從『讋』以别之。
」念孫案:吳説非也。
此《策》及《趙世家》皆作「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
今本「龍言」二字誤合爲「讋」耳。
太後聞觸龍願見之言,故盛氣以待之。
若無「言」字,則文義不明。
據姚雲「一本無『言』字」,則姚本有「言」字明矣。
而今刻姚本亦無「言」字,則後人依鮑本改之也。
《漢書·古今人表》正作「左師觸龍」。
又《荀子·議兵篇》注曰:「《戰國策》,趙有左師觸龍。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策》曰:「左師觸龍言願見。
」皆其明證矣。
又《荀子·臣道篇》曰:「若曹觸龍之於紂者,可謂國賊矣。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表》有臨轅夷侯戚觸龍,《惠景閒侯者表》有山都敬侯王觸龍,是古人多以「觸龍」爲名,未有名「觸讋」者。
「太後盛氣而揖之」,吳曰:「揖之,《史》雲『胥之』。
當是。
」念孫案:吳説是也。
《集解》曰:「胥,猶須也。
」《禦覽》引此《策》作「盛氣而須之」。
隷書「胥」字作「」,因譌而爲「咠」,後人又加手旁耳。
下文言「入而徐趨」,則此時觸龍尚未入,太後無緣揖之也。
有所卻 「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卻也。
故願望見太後」。
鮑注曰:「恐太後不能前。
」念孫案:鮑未解「卻」字之義。
「卻」字本作「」,讀如「煩勮」之「勮」,謂疲羸也。
言恐太後玉體之疲羸,故願望見也。
《廣雅》:「困、疲、羸、劵、《考工記·輈人》注曰:「劵,今『倦』字也。
」,極也。
」皆謂困極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子虛賦〉》「徼受詘」,蘇林曰:「,音『倦』之『』。
」郭璞曰:「,疲極也。
」又《上林賦》「與其窮極倦」,郭璞曰:「窮極倦,疲憊也。
」《方言》曰:「,也。
」「」亦與「倦」同。
《説文》曰:「,徼受屈也。
」「」、「」、「」、「卻」竝字異而義同。
《趙世家》作「恐太後體之有所苦也」,「苦」與「卻」同義,則「卻」爲「倦」之「」明矣。
注 兵,原作「具」,據《戰國策》改。
注 辛,原作「新」,據《國學基本叢書》本及《戰國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