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雜說類
關燈
小
中
大
熏修方便而徹之耳。
」 羅近溪先生曰:「夫人與人,原是一團靈物。
萬感萬應,而莫究根原;渾渾淪淪,而初無名色。
隻一心字,亦是強立。
後人不省,緣此起個念頭,就念生個識見,因識露個光景,便謂吾心實有如是本體,本體實有如是朗照,實有如是澄湛,實有如是自在寬舒。
不知此段光景,原從妄起,必随妄滅。
及來應事接物,還是用着天生靈妙渾淪的心。
心盡在為他作主幹事,他卻嫌其不見光影形色,回頭隻去想念前段心體,甚至欲把捉終身以為純,亦不己顯,望發靈通,以為宇泰天光。
用力愈勞,違心愈遠。
豈知孔門學習,隻一時字。
天之心以時而顯,人之心以時而用。
時則平平,而了無造作;時則常常,而初無分别。
人居靜室,而不異廣庭:出宰事為,而即同經史。
煩嚣既遠,趣味自深。
如是則坐愈靜而意愈閑,靜愈久而神愈會。
尚何心不真、道不凝,而聖不可學哉?」又一日,演武場講畢,父老子弟以萬計,鹹依戀環聽先生進講,先生問以所自受用處,生對以常持此心,不敢放下。
先生顧士夫歎曰:「隻恐心所持者,未必是心也。
」生未達,先生遍指面前所有示之雲:「大衆環侍聽講一段精神,果待持否?天高日朗,鳥鳴花發,亦共此段精神,果待他去持否?」老幼鹹躍然而前,各有稱說。
先生曰:「汝諸人所言者,就是汝諸人本心。
」因教誨慰撫之,莫不感泣。
先生強止散去。
諸士夫複問曰:「諸老幼所言,即是本心,則生所言者,又何獨不是心耶?」先生歎曰:「謂之是心亦可,謂之不是心亦可。
蓋天下無心外之事,何獨所持而不是心。
既有所持,則必有一物矣。
諸君試看許多老幼在此講談一段精神,千千萬萬,變變化化,倏然而聚,倏然而散,倏然而喜,倏然而悲,彼既不可得而知,我亦不得而測,非惟無待于持,而亦無容其持也。
子于此心渾淪活潑處,曾未見得,讵雲持守?則所執者或隻意念之端倪,或隻聞見之想象,故謂之不是心亦可也。
」生複進而質曰:「心與意,如何相去如此之遠?」先生浩然發歎曰:「以意念為心,自孔、孟以後,大抵然矣,又奚怪諸君之錯認也耶!但此乃學問一大頭腦,此處不清,而謾謂有志聖學,是猶煮沙而求粥也。
」衆求指破,先生歎曰:「若使某可得用言指破,則此生亦可得以用力執持矣。
」衆鹹有省。
又先生過臨清,忽遘病。
一日倚榻而坐,恍若一翁而來言曰:「君身病稍康矣,心病則複何如?」先生默不應。
翁曰:「君自有生以來,遇觸而氣每不動,當倦而目辄不瞑,擾攘而意自不分,夢寐而境悉不忘。
此皆君心锢疾,乃仍昔也,可不亟圖瘳耶?」先生愕然曰:「是則予之心得,曷言病?」翁曰:「人之身心,體出天常,随物感通,原無定執。
君以宿生操持,強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結習。
日中固無紛擾,夢裡亦自昭然。
君今謾喜無病,不悟天體漸失,豈惟心病,而身亦不能久延矣。
蓋人之志意,長在目前,蕩蕩平平,與天日相交。
此則陽光宣朗,是為神境,令人血氣精爽,内外調暢。
如或志意沈滞,胸臆隐隐約約,如水鑒相涵。
此則陰靈存想,是為鬼界,令人脈絡糾纏,内外膠泥。
君今陰陽莫辨,境界妄縻,是尚得為善學者乎?」先生驚起,叩天伏地,汗下如雨,從是執念潛消,血脈循軌。
又曰:「學者須過信關,未過此關,大信則大進,小信則小進。
既過此關,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
」又曰:「疑與明對,如謂意有不慊,而思加工,則正是明處,安得謂疑。
若常慊意處,能求進步,方始是疑。
此則無中生有,惟志之廣大而見之深遠者為然。
」 李龍湖先生<答周西岩>曰:「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者。
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嘗不可使之知也。
惟是土木瓦石不可使知者,以其無情,難告語也。
賢知不可使知者,以其意見橫胸中也。
除是二種,則雖牛馬驢駝等,當其深愁痛苦之時,無不可告以生知,語以佛乘也。
據渠見處,恰似有人生知,又有人不生知。
生知者便是佛,非生知者未便是佛。
我不識渠半生以前所作所為,皆是誰主張乎?不幾于日用而不知乎?不知尚可,更自謂目前不敢冒認作佛。
既目前無佛,他日又安得有佛也?若他日作佛時,佛方真有,則今日不作佛時,佛又何處去也?或有或無,自是識心分别,妄為有無,非汝佛有有無也明矣。
且既自謂不能成佛矣,亦可自謂此生
」 羅近溪先生曰:「夫人與人,原是一團靈物。
萬感萬應,而莫究根原;渾渾淪淪,而初無名色。
隻一心字,亦是強立。
後人不省,緣此起個念頭,就念生個識見,因識露個光景,便謂吾心實有如是本體,本體實有如是朗照,實有如是澄湛,實有如是自在寬舒。
不知此段光景,原從妄起,必随妄滅。
及來應事接物,還是用着天生靈妙渾淪的心。
心盡在為他作主幹事,他卻嫌其不見光影形色,回頭隻去想念前段心體,甚至欲把捉終身以為純,亦不己顯,望發靈通,以為宇泰天光。
用力愈勞,違心愈遠。
豈知孔門學習,隻一時字。
天之心以時而顯,人之心以時而用。
時則平平,而了無造作;時則常常,而初無分别。
人居靜室,而不異廣庭:出宰事為,而即同經史。
煩嚣既遠,趣味自深。
如是則坐愈靜而意愈閑,靜愈久而神愈會。
尚何心不真、道不凝,而聖不可學哉?」又一日,演武場講畢,父老子弟以萬計,鹹依戀環聽先生進講,先生問以所自受用處,生對以常持此心,不敢放下。
先生顧士夫歎曰:「隻恐心所持者,未必是心也。
」生未達,先生遍指面前所有示之雲:「大衆環侍聽講一段精神,果待持否?天高日朗,鳥鳴花發,亦共此段精神,果待他去持否?」老幼鹹躍然而前,各有稱說。
先生曰:「汝諸人所言者,就是汝諸人本心。
」因教誨慰撫之,莫不感泣。
先生強止散去。
諸士夫複問曰:「諸老幼所言,即是本心,則生所言者,又何獨不是心耶?」先生歎曰:「謂之是心亦可,謂之不是心亦可。
蓋天下無心外之事,何獨所持而不是心。
既有所持,則必有一物矣。
諸君試看許多老幼在此講談一段精神,千千萬萬,變變化化,倏然而聚,倏然而散,倏然而喜,倏然而悲,彼既不可得而知,我亦不得而測,非惟無待于持,而亦無容其持也。
子于此心渾淪活潑處,曾未見得,讵雲持守?則所執者或隻意念之端倪,或隻聞見之想象,故謂之不是心亦可也。
」生複進而質曰:「心與意,如何相去如此之遠?」先生浩然發歎曰:「以意念為心,自孔、孟以後,大抵然矣,又奚怪諸君之錯認也耶!但此乃學問一大頭腦,此處不清,而謾謂有志聖學,是猶煮沙而求粥也。
」衆求指破,先生歎曰:「若使某可得用言指破,則此生亦可得以用力執持矣。
」衆鹹有省。
又先生過臨清,忽遘病。
一日倚榻而坐,恍若一翁而來言曰:「君身病稍康矣,心病則複何如?」先生默不應。
翁曰:「君自有生以來,遇觸而氣每不動,當倦而目辄不瞑,擾攘而意自不分,夢寐而境悉不忘。
此皆君心锢疾,乃仍昔也,可不亟圖瘳耶?」先生愕然曰:「是則予之心得,曷言病?」翁曰:「人之身心,體出天常,随物感通,原無定執。
君以宿生操持,強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結習。
日中固無紛擾,夢裡亦自昭然。
君今謾喜無病,不悟天體漸失,豈惟心病,而身亦不能久延矣。
蓋人之志意,長在目前,蕩蕩平平,與天日相交。
此則陽光宣朗,是為神境,令人血氣精爽,内外調暢。
如或志意沈滞,胸臆隐隐約約,如水鑒相涵。
此則陰靈存想,是為鬼界,令人脈絡糾纏,内外膠泥。
君今陰陽莫辨,境界妄縻,是尚得為善學者乎?」先生驚起,叩天伏地,汗下如雨,從是執念潛消,血脈循軌。
又曰:「學者須過信關,未過此關,大信則大進,小信則小進。
既過此關,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
」又曰:「疑與明對,如謂意有不慊,而思加工,則正是明處,安得謂疑。
若常慊意處,能求進步,方始是疑。
此則無中生有,惟志之廣大而見之深遠者為然。
」 李龍湖先生<答周西岩>曰:「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者。
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嘗不可使之知也。
惟是土木瓦石不可使知者,以其無情,難告語也。
賢知不可使知者,以其意見橫胸中也。
除是二種,則雖牛馬驢駝等,當其深愁痛苦之時,無不可告以生知,語以佛乘也。
據渠見處,恰似有人生知,又有人不生知。
生知者便是佛,非生知者未便是佛。
我不識渠半生以前所作所為,皆是誰主張乎?不幾于日用而不知乎?不知尚可,更自謂目前不敢冒認作佛。
既目前無佛,他日又安得有佛也?若他日作佛時,佛方真有,則今日不作佛時,佛又何處去也?或有或無,自是識心分别,妄為有無,非汝佛有有無也明矣。
且既自謂不能成佛矣,亦可自謂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