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箋牍類

關燈
解不得,亦無損;縱使解得,中甚用也?吾輩學道,雖未必大悟,至于向肉團心上蔔度穿鑿,求分毫明白,決不作此蟲豸伎倆。

    兄但于東山水上,行麻三斤,幹屎橛裡穿破。

    此等語言,是甚麼鹘臭布衫,破驢脊背?古人雲「千疑萬疑,隻是一疑」;又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弟近來亦止向無字上做工夫,些小光景,見解都不認着,隻以悟為則。

    亦決不敢嫌此事淡淡,更去尋枝葉也。

    兄以為何如? ○答同社 從古大聖人,一生僅辨得一個恕字。

    何也?人情固不甚相遠也。

    故衆人所有者,亦聖人所不能無;衆人所無者,亦聖人所必不能有。

    惟聖人能與天下同其有,故不惡人之有;惟聖人能與天下同其無,故不責人之無。

    與天下同其有無,故心地平。

    不以所有所無者責天下,故一切皆平。

    故一恕而天下平矣。

    若夫賢知則不然。

    衆人之所有者,己決欲其無;衆人之所無者,已決欲其有。

    襲取而不知其非有也,久假而不知其未必無也。

    不知其非有,必欲強天下以皆有;不知其未必無,必欲強天下以皆無。

    胸中不勝其崚嶒,待人不勝其溪刻,則自身求一日一時之安樂且不可得,而況能安人哉!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非借說也。

    觀其所作<大學>一書,至論平天下之道,隻一絜矩盡之。

    矩者心也,絜者推此心也,恕也。

    夫孔子七十歲始能不逾矩,是孔子垂老始能恕也。

    兄獨奈何輕言恕哉? 又 來教雲:「乾坤是一大戲場,奈何龊龊為,絷人于苛禮。

    」此論甚高。

    不佞竊謂禮者,世界所賴安立,何可易談。

    且就兄所稱戲劇喻之:扮生者自宜和雅,外自宜老成,官淨自宜雄壯整肅,醜末自宜跳跶恢谑。

    此戲之禮,不可假借。

    藉令一場之中,皆傳墨施粉,踉跄而叫笑,不令觀者厭嘔乎?然使作戲者真認己為某官某夫人,而忘卻本來姓氏,則亦愚騃之甚矣。

     ○答友人 涉世如局戲,有出手便錯者,有半局而蹶者。

    有局将終,勢将赢,而一着便差,前功俱廢者。

    又有終局不錯一着,獲全勝者。

    大都要勝之心一般,所争者,算有長短,知有巧拙耳。

    總之,皆局中人内事也。

    世間自有棋枰未展,白黑未分,要緊一着子。

    此一着子勘得明白,好勝與不好勝,總非分外。

     ○答駱儀部 公骨剛志強,有擔荷此事之器;官閑事簡,有究竟此事之晷。

    真參真悟,是在茲日。

    不佞畏怖生死,發心參學,今又十年,老冉冉至矣。

    自救不暇,何能益公?大都此事不從自己聰明得,況從他人言語得乎?不佞雖欲益公,亦萬萬不能矣。

     ○答友人 空不可遇,為此語良是。

    然謂為空害空,覺太過慮矣。

    <心經>不雲乎:「是諸法空相,不增不減。

    」夫為空而有益于空,固不得謂之真空矣。

    使為空而有損于空,亦安得謂之真空乎?譬如癡人居大舟中,苦舟不行,向倉中極力推挽,舟固不因之行,然亦豈因之不行哉?鄙見如此,惟兄更教之。

     ○答劉光州 公性識慧朗,既可悟入;氣韻沈涵,又堪保任。

    即今車馬棼喧,正陶心煅性之地,自度度人,适維此日。

    三複來劄,已見一斑。

    政事有源,即學問有用。

    珍重,珍重! ○答友人 學未至圓通,合己見則是,違己見則非。

    如以南方之舟笑北方之車;以鶴胫之長憎凫胫之短也。

    夫不責己之有見而責人之異見,豈不悖哉! ○答趙侍禦貞甫 閱正楮中語,都是詢作直指事,此非腐儒所能知,故不敢裁答,非為懶也。

     ○答友人 「本來具足,個個圓成」等語,是瀉情垢之巴豆,斷意根之利刀。

    今人卻認作補中益氣湯,引一輩盲流,日日咀嚼。

    又引孔子「吾無隐乎」「可離非道」證明,如此證明,亦頗分曉。

    但隻未知于是非利害關過得否耳?奉勸吾兄不如且撥置此事,作些有用生涯。

    到處努眼張牙,浩浩談說,博得學道之名,招得泥犁之實,則何益矣。

     ○簡友人 今日雨後坐軒前,忽見桃樹下菌子如手大,因歎濕熱變化之速。

    五谷蔬果,非暖非雨,則不發生,不獨一菌感濕熱生也。

    至于人身,從暖觸有,因精液成,亦濕熱所化耳。

    本無倏有,與菌奚異?夫以忽然濕熱所化之軀,遇忽然濕熱所化之物,彼此俱命,彼此俱性。

    安在我有情、彼無情也!舉似足下,以為何如? ○龔吉亭先生 聞妗将化,預知時日,至期趺坐,誦佛号。

    食頃,謂左右曰:「佛至矣!」合掌而逝。

    異哉,精進之效乃如此!此時隻宜撫掌助歡,不宜更出一滴淚也。

    念佛憶佛,必定見佛,此便是現成榜樣,勉旃!龐老勿落婆後可也。

    甥初承兇信,不勝悲痛;繼得此消息,不覺悲痛化為歡喜。

    故今附數字,稱賀不稱唁。

    素帛二端,寄上。

     ○答姚侍禦 <開采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