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愛乃斯特·德·拉布裡耶爾将這封信拿到手,内心無比激動,那情形恰似狂風席卷整個海面,一葉扁舟在風雨中飄搖。
他便到林蔭大道上去散步。
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人,一個真正的巴黎男子,說一句“這姑娘簡直是一隻小狐狸!……”事情就算完結了。
但是對于一個心靈高尚美好的小夥子,這一類鄭重的指控,這種對真理的呼喚,卻有喚醒在内心深處沉睡的三位法官的作用。
這三位法官就是榮譽、現實和正義。
他們站起身來,大喊大叫。
“啊!親愛的愛乃斯特,”現實說道,“你本來就不應該教訓一位富有的繼承人麼!啊!小夥子,你若是徑直到勒阿弗爾去,了解一下這位少女是不是漂亮,你就會因為她偏愛奇才而感到自己倒黴了。
若是你能對你的朋友暗中使點壞,讓德·埃斯特小姐棄他而求你,那這位德·埃斯特小姐該是多麼了不起!”“怎麼!”正義說道,“你們這些有思想或者有能力卻沒有錢的人,看見有錢的姑娘嫁給那種給你當門房你都不肯要的人便抱怨麼!如今這時代講求實際,總是迫不及待地讓有錢人嫁給有錢人,而從不急于叫一個相貌俊美、才華橫溢卻沒有财産的小夥子,娶一個高貴而富有的美貌姑娘。
你們罵這個時代精神。
可現在有一位姑娘起來反對這種時代精神,詩人給她的答複卻是給她當頭一棒!……” “富有也好,貧窮也好,”榮譽大叫道,“年輕也好,年老也好,美貌也好,醜陋也好,這位姑娘說得對。
她很有頭腦,她現在将詩人拖下了個人利害的泥潭。
給她一個誠懇、高尚、坦率的答複吧!最重要的,是要表達出你自己的思想,她是當之無愧的!你扪心自問一下吧!探測一下你的内心,将那些卑鄙龌龊的東西清掃出去吧!見此情景,莫裡哀筆下的阿爾賽斯特①會說什麼呢?”拉布裡耶爾從魚販子街出發,一路上專心思考,步履緩慢。
過了一個小時,還沒走到修女大街。
他沿着塞納河岸前進,到當時位于聖堂附近的審計院去。
他擺脫不了不知所措的心境,竟然無法審核賬目了。
①阿爾賽斯特,莫裡哀的喜劇《恨世者》的男主角,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
“她并沒有六百萬,這是顯而易見的,”他心中想道,“可是,問題不在這裡……” 過了六天,莫黛斯特收到這樣一封信: 書信四 緻歐·德·埃斯特-莫小姐 小姐: 您不姓德·埃斯特。
這是用來隐瞞您的姓氏的化名。
對于一個不說真話,隐瞞自己情況的人,難道能象您要求的那樣吐露真情麼?請聽我說,我用另一個要求來答複您的要求:告訴我,您是出身名門麼?是出身貴族家庭,還是市民家庭?當然,道德觀念隻有一個,不會改變。
但是道德對人的約束,要根據他所屬社會階層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陽光照耀各地情況不同,于是産生了我們贊歎不止的四季。
同樣,道德也使社會義務與每人的等級、地位相吻合。
士兵犯的小過失,如果出在将軍身上,就是重大罪行。
反之亦然。
一個收獲莊稼的農家姑娘,一個每日賺十五個蘇的女工,一個零售小商人的女兒,一個年輕的布爾喬亞女子,一個富商大戶人家的女孩,一個貴族之家的年輕女繼承人,一個德·埃斯特家族的女兒,要遵守的戒律是各不相同的。
一位國王和一個農民,雖然都應該遵守節儉的原則,可是國王不應該彎下腰去撿拾一枚金币,而農民則應該沿原路折回去尋找丢掉的十個蘇。
一位擁有六百萬财産的德·埃斯特小姐,可以戴上插着羽毛的寬沿帽,身穿繡金騎馬服,騎上一匹柏柏爾馬①,由小厮殿後,揚鞭催馬來到一位詩人面前,對他說:“我喜歡詩歌,我想補贖列奧諾爾①對塔索的過錯!”而一個經紀人的女兒仿效她的作
他便到林蔭大道上去散步。
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人,一個真正的巴黎男子,說一句“這姑娘簡直是一隻小狐狸!……”事情就算完結了。
但是對于一個心靈高尚美好的小夥子,這一類鄭重的指控,這種對真理的呼喚,卻有喚醒在内心深處沉睡的三位法官的作用。
這三位法官就是榮譽、現實和正義。
他們站起身來,大喊大叫。
“啊!親愛的愛乃斯特,”現實說道,“你本來就不應該教訓一位富有的繼承人麼!啊!小夥子,你若是徑直到勒阿弗爾去,了解一下這位少女是不是漂亮,你就會因為她偏愛奇才而感到自己倒黴了。
若是你能對你的朋友暗中使點壞,讓德·埃斯特小姐棄他而求你,那這位德·埃斯特小姐該是多麼了不起!”“怎麼!”正義說道,“你們這些有思想或者有能力卻沒有錢的人,看見有錢的姑娘嫁給那種給你當門房你都不肯要的人便抱怨麼!如今這時代講求實際,總是迫不及待地讓有錢人嫁給有錢人,而從不急于叫一個相貌俊美、才華橫溢卻沒有财産的小夥子,娶一個高貴而富有的美貌姑娘。
你們罵這個時代精神。
可現在有一位姑娘起來反對這種時代精神,詩人給她的答複卻是給她當頭一棒!……” “富有也好,貧窮也好,”榮譽大叫道,“年輕也好,年老也好,美貌也好,醜陋也好,這位姑娘說得對。
她很有頭腦,她現在将詩人拖下了個人利害的泥潭。
給她一個誠懇、高尚、坦率的答複吧!最重要的,是要表達出你自己的思想,她是當之無愧的!你扪心自問一下吧!探測一下你的内心,将那些卑鄙龌龊的東西清掃出去吧!見此情景,莫裡哀筆下的阿爾賽斯特①會說什麼呢?”拉布裡耶爾從魚販子街出發,一路上專心思考,步履緩慢。
過了一個小時,還沒走到修女大街。
他沿着塞納河岸前進,到當時位于聖堂附近的審計院去。
他擺脫不了不知所措的心境,竟然無法審核賬目了。
①阿爾賽斯特,莫裡哀的喜劇《恨世者》的男主角,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
“她并沒有六百萬,這是顯而易見的,”他心中想道,“可是,問題不在這裡……” 過了六天,莫黛斯特收到這樣一封信: 書信四 緻歐·德·埃斯特-莫小姐 小姐: 您不姓德·埃斯特。
這是用來隐瞞您的姓氏的化名。
對于一個不說真話,隐瞞自己情況的人,難道能象您要求的那樣吐露真情麼?請聽我說,我用另一個要求來答複您的要求:告訴我,您是出身名門麼?是出身貴族家庭,還是市民家庭?當然,道德觀念隻有一個,不會改變。
但是道德對人的約束,要根據他所屬社會階層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陽光照耀各地情況不同,于是産生了我們贊歎不止的四季。
同樣,道德也使社會義務與每人的等級、地位相吻合。
士兵犯的小過失,如果出在将軍身上,就是重大罪行。
反之亦然。
一個收獲莊稼的農家姑娘,一個每日賺十五個蘇的女工,一個零售小商人的女兒,一個年輕的布爾喬亞女子,一個富商大戶人家的女孩,一個貴族之家的年輕女繼承人,一個德·埃斯特家族的女兒,要遵守的戒律是各不相同的。
一位國王和一個農民,雖然都應該遵守節儉的原則,可是國王不應該彎下腰去撿拾一枚金币,而農民則應該沿原路折回去尋找丢掉的十個蘇。
一位擁有六百萬财産的德·埃斯特小姐,可以戴上插着羽毛的寬沿帽,身穿繡金騎馬服,騎上一匹柏柏爾馬①,由小厮殿後,揚鞭催馬來到一位詩人面前,對他說:“我喜歡詩歌,我想補贖列奧諾爾①對塔索的過錯!”而一個經紀人的女兒仿效她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