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十大元帥”

關燈
校大中專畢業生都是國家統一分配,大部分優等生都在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抱着鐵飯碗,有一部分到企業去的大都是從事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真正做管理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且一旦有了機會就很快跳槽了。

    因為從工作強度來說企業要比機關和事業單位辛苦許多,而且經營上還承擔效益風險,吃皇糧的機關和事業單位旱澇保收,留住了大量人才的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人才。

    因為文化素質較高層次的人才分布不合理,這就給在基層企業從業的低文化層次的精明者留出了成長空間和用武之地,随着經濟大潮的湧動而被推上了企業航船的舵位。

    這是中國經濟改革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企業家隊伍現狀,随着科技含量的融入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或許會逐步有所改善。

    這也要與時俱進,而且是個漸進的過程,因為即使是從大學校門出來專業又對口的研究生,給他個集團老總的位置去坐,特别是像煤礦這樣的特殊行業的企業,沒準還是真的就吃擋不下來。

    學和用之間的空當實在太大了,即使是有的放矢專門培養的管理人才,從把知識學到手,到用得上而又幹成功,不僅是要自身付出巨大的努力,還要有相應的成長環境。

    二者缺一不可。

    因為人才是船,環境是水,沒有水再好的船又如何去乘風破浪? 以抓經濟工作起步走上仕途的秦天貴深谙經營之道,不僅是在縣長和縣委書記的崗位上常和企業的廠長經理打交道,就是到了副市長、常務副市長及至市長的寶座上,也經常主持或親自參加項目調度和經濟分析會。

    隻要不是太忙,總要安排時間給主管經濟的部門出題目,陪他到有代表性的重點企業視察調研走訪。

     人這個東西總是此山看着彼山高。

    企業老總們拿着市長秦天貴當神敬,巴不得來企業看一次,就像皇帝臨幸嫔妃們一樣,也陪着領導轉轉看看指手畫腳地說幾句風光一回,讓大報小報電台電視台的記者老爺們老老實實地忙活着侍候一回,做做這不用讨價還價且又免費的大版廣告。

    誰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記者老爺們就經常吃這樣的免費午餐,間或還有很是上眼的紀念品。

     而被當做神敬的秦天貴市長經常又是一種另外的心情:這些老總們的素質究竟咋樣他最清楚,隻不過是順應了改革開放富民政策的潮流,是時代讓他們成為千萬元大亨和億萬富翁。

    倒退過去二十多年,他們甚至百分之八十以上都還是臉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的農民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應該說是他們這些執行黨和國家的大政策,而同時又能制定一些地方上的小土政策的官員讓這些老總們腰纏萬貫。

    細節決定成敗。

    莫要小看這些地方上的小政策,或者幹脆叫土政策也行,有很多時候是速效而又特效能搞活一方經濟的催化劑和發面的酵母。

    而這些靈驗的酵母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也首先把老總們都發大了。

    因此心理上的不平衡也經常困擾着秦天貴:當這個市長不也就是每月幾千元的工資和賺一副好下水嗎?自己要是身在企業老總們任何一家的位置上,肯定頂不濟也是個千萬元以上的富翁呢!這就叫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圖了當共産黨的官這頂紅帽子的威威赫赫,就不能圖腰包的實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