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之我見
關燈
小
中
大
對其肝腦塗地。
諸葛亮可以說是對蜀漢貢獻最大的一個人。
他沒有辜負劉備三顧茅廬對他的知遇之恩,首戰便在博望坡大敗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敦,又在新野令曹仁等膽寒。
爾後舌戰群儒,使得孫劉聯盟成功。
在劉備死後,他已成了蜀漢第一領導者,卻又不居功自傲,六出祁山,多次擊敗魏軍,雖然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但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最終在五丈原去世,使得蜀國統一中原的願望徹底破滅。
蜀國沒有統一三國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劉備的統領能力太差,前面已經說過。
二是劉備太優柔寡斷。
在奪取西川這個軍事要地時,他總是因為劉璋是漢朝宗室而猶豫不決,最終在諸葛亮、龐統的多次勸導之下才決定攻打西川。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怎能因為劉璋是漢朝宗室就放棄進攻西川呢?再說當時劉備所在荊州西有曹操之虞,東有吳國之憂,如果不盡快取得另一塊根據地,劉備将很難與魏吳兩國抗衡;而且,當時如果劉備不取得西川,西川就将被曹操攻下,這對蜀國、吳國都是由百害而無一利,劉備卻沒有參透這些道理,隻有在謀士的指引之下,他才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系,這說明劉備沒有一個國君所應具有的果敢堅決和高瞻遠矚。
三是蜀國在趙雲等将一一去世後,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将太少,這也就有了“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的俗語。
因此蜀國沒有統一三國最重要的是國君劉備的本身原因。
即使諸葛亮再多活十年,也隻是能讓蜀國晚些滅亡罷了。
吳 吳國地處江東,因有長江之險,魏國遲遲不敢與吳國交戰,隻是在赤壁一戰後,才與其進行作戰。
吳國國君孫權是這三個國君中最長壽的一個,直到70多歲時才去世。
他的統帥能力也不是很強。
他曾兩次與曹操手下大将張遼作戰,但兩次均大敗而歸。
但是他手下一些有統領能力的将領補充了他這個缺點。
譬如周瑜、陸遜等人。
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用連環計大敗曹軍,而陸遜則在劉備大舉攻吳時利用蜀軍的弱點,火燒連營,使得劉備60萬大軍盡數喪命東吳。
孫權在識人方面則不如劉備。
他十分偏愛周瑜。
周瑜死後,魯肅向他舉薦龐統,他見到龐統其貌不揚,便對他有些反感,孫權問他比周瑜如何,龐統說他與周瑜大不一樣,孫權便沒有重用他,最終事實證明,龐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是孫權一個很大的失誤。
吳國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原因有二。
一是孫權自身的缺點。
如上述所說種種。
二是東吳在周瑜陸遜等人相繼去世後,可以用妙計取勝的将領幾乎沒有,都是憑借武力或好的地理位置來取勝。
太史慈臨終前說:“大丈夫生于亂世,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這就說明它是一個崇尚武力的人。
當時他與張遼交戰時,他用裡應外合之計對付張遼,殊不知張遼随曹操征戰多年,這點小計怎能騙過他。
張遼将計就計使得太史慈上鈎,将他射死于亂箭之下。
後來丁奉戰勝曹丕,也是利用了當時的地理優勢。
天時、地利、人和是統一中原的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可魏、蜀、吳三國各占其一。
魏國兵多将廣,有天子之名,占據了天時;蜀國劉備施仁政,寬厚待人,所以占了人和;吳國久居江東,憑借長江之險,占了地利。
這樣,便使得三足鼎立之勢長久持續,無法解決。
諸葛亮可以說是對蜀漢貢獻最大的一個人。
他沒有辜負劉備三顧茅廬對他的知遇之恩,首戰便在博望坡大敗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敦,又在新野令曹仁等膽寒。
爾後舌戰群儒,使得孫劉聯盟成功。
在劉備死後,他已成了蜀漢第一領導者,卻又不居功自傲,六出祁山,多次擊敗魏軍,雖然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但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最終在五丈原去世,使得蜀國統一中原的願望徹底破滅。
蜀國沒有統一三國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劉備的統領能力太差,前面已經說過。
二是劉備太優柔寡斷。
在奪取西川這個軍事要地時,他總是因為劉璋是漢朝宗室而猶豫不決,最終在諸葛亮、龐統的多次勸導之下才決定攻打西川。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怎能因為劉璋是漢朝宗室就放棄進攻西川呢?再說當時劉備所在荊州西有曹操之虞,東有吳國之憂,如果不盡快取得另一塊根據地,劉備将很難與魏吳兩國抗衡;而且,當時如果劉備不取得西川,西川就将被曹操攻下,這對蜀國、吳國都是由百害而無一利,劉備卻沒有參透這些道理,隻有在謀士的指引之下,他才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系,這說明劉備沒有一個國君所應具有的果敢堅決和高瞻遠矚。
三是蜀國在趙雲等将一一去世後,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将太少,這也就有了“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的俗語。
因此蜀國沒有統一三國最重要的是國君劉備的本身原因。
即使諸葛亮再多活十年,也隻是能讓蜀國晚些滅亡罷了。
吳 吳國地處江東,因有長江之險,魏國遲遲不敢與吳國交戰,隻是在赤壁一戰後,才與其進行作戰。
吳國國君孫權是這三個國君中最長壽的一個,直到70多歲時才去世。
他的統帥能力也不是很強。
他曾兩次與曹操手下大将張遼作戰,但兩次均大敗而歸。
但是他手下一些有統領能力的将領補充了他這個缺點。
譬如周瑜、陸遜等人。
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用連環計大敗曹軍,而陸遜則在劉備大舉攻吳時利用蜀軍的弱點,火燒連營,使得劉備60萬大軍盡數喪命東吳。
孫權在識人方面則不如劉備。
他十分偏愛周瑜。
周瑜死後,魯肅向他舉薦龐統,他見到龐統其貌不揚,便對他有些反感,孫權問他比周瑜如何,龐統說他與周瑜大不一樣,孫權便沒有重用他,最終事實證明,龐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是孫權一個很大的失誤。
吳國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原因有二。
一是孫權自身的缺點。
如上述所說種種。
二是東吳在周瑜陸遜等人相繼去世後,可以用妙計取勝的将領幾乎沒有,都是憑借武力或好的地理位置來取勝。
太史慈臨終前說:“大丈夫生于亂世,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這就說明它是一個崇尚武力的人。
當時他與張遼交戰時,他用裡應外合之計對付張遼,殊不知張遼随曹操征戰多年,這點小計怎能騙過他。
張遼将計就計使得太史慈上鈎,将他射死于亂箭之下。
後來丁奉戰勝曹丕,也是利用了當時的地理優勢。
天時、地利、人和是統一中原的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可魏、蜀、吳三國各占其一。
魏國兵多将廣,有天子之名,占據了天時;蜀國劉備施仁政,寬厚待人,所以占了人和;吳國久居江東,憑借長江之險,占了地利。
這樣,便使得三足鼎立之勢長久持續,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