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謀的三大弱點
關燈
小
中
大
作為一名高層領導人,孫權個人性格中也有若幹不足之處,這些不足對本集團事業的發展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一,遇事猶豫。曹操攻破袁紹後,遣使往江東,命令孫權送兒子入朝随駕,實際上是要扣留人質以牽制孫權。孫權猶豫不決,他召周瑜、張昭商議。張昭主張送人,周瑜堅持不送,因為孫權的母親吳太夫人贊同周瑜的意見,孫權才作出了不遣子的決定。伐黃祖前,他召文武商議,張昭說:“居喪未及期年,不可動兵。”周瑜說:“報仇雪恨,何待期年?”(第三十八回)孫權又猶豫不決,後來甘甯從黃祖方面來降,孫權才下定了攻伐黃祖的決心。赤壁大戰前,孫權在與曹操是戰是和的問題上猶豫不定,虧得當時周瑜、孔明、魯肅等一批青年精英再三勸說和啟發,加之許多武将抗敵勇氣的感染,才使他下定了迎戰的決心。孫權遇事猶豫是其性格的弱點,但從另一方面看來,他的猶豫給部下提供了遇事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增大了集團内部的民主因素,使他有可能選擇到較好的決策方案。而且,孫權遇事經過一段時間猶豫後,一般能下定最後的決心而不動搖。比如他在決意抗曹後,即拔劍砍掉奏案一角,對衆文武說:“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第四十四回)孫權猶豫之後有決斷,決斷會彌補猶豫之不足。
其二,懦弱怯敵。孫權的猶豫有時由怯敵引起,比如他下不了抗曹的決心,實際上是畏懼曹操的軍事力量而不敢挺直腰杆;他怕把劉備逼向曹操一方而不敢公開争奪荊州,他奪取荊州後生怕劉備複仇,遂将關羽首級移交曹操以轉移矛盾;劉備伐吳前他料知蜀兵勢大,遂上表向魏帝曹丕稱臣,并接受其吳王之封,實質是想求得魏國的庇護或增援。孫權的懦弱怯敵同樣是其性格的不足之處,但從另一角度看來,這一性格因素促使吳國在保護自身方面更具有敏感性,對敵策略更具靈活性。
其三,殘留的稚氣。孫權在處理有些事情時偶爾顯露出稚氣,例如為了向劉備索要荊州,他竟不顧妹妹的名聲,以招親為名将劉備賺至東吳,欲拘囚劉備,因受到母親吳國太等人的堅決反對,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還是為收回荊州,他竟兒戲般地監禁了心腹忠臣諸葛瑾全家老小,逼諸葛瑾通過與孔明的私人關系向劉備索要荊州,他把無情的政治鬥争看得過于單純,自然是空費心神。他在東吳的國宴上,看見諸葛瑾面長,就令牽來一頭驢,用筆在驢面上寫上“諸葛子瑜”四字,隻圖一時嘩衆取寵,卻不考慮為臣者的人格尊嚴。孫權的這類處事稚氣是他兒童時代的幼稚之心在成年心理的殘留,這類現象也許人人都有,但在孫權身上表現得較顯著和充分。
其一,遇事猶豫。曹操攻破袁紹後,遣使往江東,命令孫權送兒子入朝随駕,實際上是要扣留人質以牽制孫權。孫權猶豫不決,他召周瑜、張昭商議。張昭主張送人,周瑜堅持不送,因為孫權的母親吳太夫人贊同周瑜的意見,孫權才作出了不遣子的決定。伐黃祖前,他召文武商議,張昭說:“居喪未及期年,不可動兵。”周瑜說:“報仇雪恨,何待期年?”(第三十八回)孫權又猶豫不決,後來甘甯從黃祖方面來降,孫權才下定了攻伐黃祖的決心。赤壁大戰前,孫權在與曹操是戰是和的問題上猶豫不定,虧得當時周瑜、孔明、魯肅等一批青年精英再三勸說和啟發,加之許多武将抗敵勇氣的感染,才使他下定了迎戰的決心。孫權遇事猶豫是其性格的弱點,但從另一方面看來,他的猶豫給部下提供了遇事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增大了集團内部的民主因素,使他有可能選擇到較好的決策方案。而且,孫權遇事經過一段時間猶豫後,一般能下定最後的決心而不動搖。比如他在決意抗曹後,即拔劍砍掉奏案一角,對衆文武說:“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第四十四回)孫權猶豫之後有決斷,決斷會彌補猶豫之不足。
其二,懦弱怯敵。孫權的猶豫有時由怯敵引起,比如他下不了抗曹的決心,實際上是畏懼曹操的軍事力量而不敢挺直腰杆;他怕把劉備逼向曹操一方而不敢公開争奪荊州,他奪取荊州後生怕劉備複仇,遂将關羽首級移交曹操以轉移矛盾;劉備伐吳前他料知蜀兵勢大,遂上表向魏帝曹丕稱臣,并接受其吳王之封,實質是想求得魏國的庇護或增援。孫權的懦弱怯敵同樣是其性格的不足之處,但從另一角度看來,這一性格因素促使吳國在保護自身方面更具有敏感性,對敵策略更具靈活性。
其三,殘留的稚氣。孫權在處理有些事情時偶爾顯露出稚氣,例如為了向劉備索要荊州,他竟不顧妹妹的名聲,以招親為名将劉備賺至東吳,欲拘囚劉備,因受到母親吳國太等人的堅決反對,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還是為收回荊州,他竟兒戲般地監禁了心腹忠臣諸葛瑾全家老小,逼諸葛瑾通過與孔明的私人關系向劉備索要荊州,他把無情的政治鬥争看得過于單純,自然是空費心神。他在東吳的國宴上,看見諸葛瑾面長,就令牽來一頭驢,用筆在驢面上寫上“諸葛子瑜”四字,隻圖一時嘩衆取寵,卻不考慮為臣者的人格尊嚴。孫權的這類處事稚氣是他兒童時代的幼稚之心在成年心理的殘留,這類現象也許人人都有,但在孫權身上表現得較顯著和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