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将·叛徒·小人——呂布

關燈
婚事,又怕諸侯知之嫉妒,決定連夜派人送女前往。

    陳琏替劉備着想,告訴呂布說,送女至袁術處後,袁術将進攻劉備的小沛,如不救劉備,小沛失則徐州危;如救劉備,則有女在袁術處為質。

    同時袁術稱帝造反,與之結親者将為反賊親屬,天下共憤之。

    呂布聞言大驚,急令将女追回,并将媒人監禁。

     曹操攻張繡時,怕呂布在後方作亂,遂封呂布為平東将軍,布高興之下,将袁術派來的媒人送至曹操處謝恩,被曹操斬之。

    袁術氣恨不過,派二十萬大軍分七路進攻徐州,布又準備将建議他拒婚的陳琏、陳登斬首,獻與袁術謝罪。

    當他知陳登有計可退袁術時,遂免其無罪,用其計打敗了袁術。

    後來,曹操在下邳城聚兵圍殲呂布,布又派人前去與袁術聯姻,企圖讓袁術出兵解圍,袁術提出先送女、後出兵的要求,布将女以甲包裹,負于背上,準備親自突圍送出,結果未能成功,袁術也終未發兵。

    呂布從軍事聯盟的角度着眼考慮兒女親事,這未嘗不可,問題在于他沒有長遠的政治目标,考慮問題常着眼于眼前的利害,由于眼前現實情況的複雜多變,不同的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利害出發,“設身處地”地為呂布既能找到結親的理由,又能找到拒親的理由。

    呂布的鼠目看不透眼前利害的帷幕,于是他一會兒要結親,一會兒要拒親,反複不定。

    而當他背上女兒突圍送人時,已是赤裸裸地将自己的獨生女作為交易的手段,使女兒身價大跌。

     一個人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而身居領導崗位,在群雄紛争的環境中必然不會有明确的戰略目标,必然會鼠目寸光,見利忘義。

    呂布的反複多變充分表演了這種領導人的可憐相。

     呂布是三國前期最勇猛的戰将,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謂,這是他作為軍事領導人的極其有利的條件,但他錯誤地相信單憑勇力就可以征服天下,恃勇狂傲,輕視諸侯。

     殺董卓曹操曾揮師濮陽,與呂布大戰,呂布拒不接受陳宮半路伏擊的計策,又否定了關于乘曹兵遠來疲乏、迅速決戰的建議,對衆人說:“吾匹馬縱橫天下,何愁曹操!”(第十一回)在與操軍決戰時,陳宮建議待衆将聚會後再迎戰,呂布對他說:“吾怕誰來?”(第十二回)不聽陳宮之言,最後中了曹兵埋伏,隻好敗投劉備。

    後來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困,他坐守孤城,仍然對家人表示:“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 曹操決水灌下邳,呂布危在旦夕,他對衆将講:“吾有赤兔馬,渡水如平地,又何懼哉!”(第十九回)仍與妻妾整日飲酒,不思解圍之策,最後終被俘獲。

    呂布被俘後,大概仍不相信自己會有滅亡的時候,他對曹操說:“明公所患,不過于布;布今已服矣。

    公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

    ”(第十九回)他毫無自知之明,提議要為曹操當副手。

    幻想着征服天下,但他在諸侯中威信掃地、聲譽低劣,無人替他說話。

    當曹就此事征求劉備的意見時,劉備回答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曹操想到身邊養虎的危險性,遂下令處死。

     呂布勇猛,也喜聽别人對他的谄谀之言。

    李肅在為董卓招降呂布時曾對布說:“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第三回)李肅是呂布的同鄉。

    他知道呂布的秉性,顯然是在投其所好。

    司徒王允欲誅董卓,設計聯絡呂布,初次接觸,允在家中向布勸酒說:“方今天下别無英雄,惟有将軍耳,允非敬将軍之職,敬将軍之才也。

    ”(第八回)王允與呂布的交往就是這樣從對呂布的恭維吹捧開始。

    後來,呂布決意要殺董卓,王允又對布講:“以将軍之才,誠非董太師所可限制。

    ”(第九回)呂布在徐州時,陳父子每在賓客宴會之際,必面谀呂布,取得了呂布的信任。

    後來,陳父子騙出呂布,向操獻了徐州。

    總之,誰吹捧呂布,誰就可以買定呂布。

    呂布抱着“匹馬縱橫天下”的思想傲視天下,在潛意識中,他惟恐這點得不到别人的承認,因而,當别人對此當面給予肯定時,他就特别喜歡。

    對自己能力估計上的錯覺,使他無法辨清别人恭維之詞的真僞,而當别人出于不可明言的目的谄谀他時,他自然會将其結為知心而被牽着鼻子奔走。

     呂布武藝絕倫,頭腦簡單,他的超群之勇無法彌補領導行為的重大缺陷。

    他曾集結了一旅虎狼之師,見肉就吞,到處傷人,結果人人怨恨。

    他既不可為人所養,又必為人之大害,欲平治天下的英雄們自然要将其圍而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