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摔玉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第三回描寫寶玉第一次與黛玉見面:
(寶玉)……又問黛玉:“可也有玉沒有?”衆人不解其語,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問我有也無,因答道:“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寶玉聽了,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吓的衆人一擁争去拾玉。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寶玉滿面淚痕泣道:“家裡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這麼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賈母忙哄他道:“你這妹妹原有這個來的,因你姑媽去世時,舍不得你妹妹,無法處,遂将他的玉帶了去了:一則全殉葬之禮,盡你妹妹之孝心,二則你姑媽之靈,亦可權作見了女兒之意。因此他隻說沒有這個,不便自己誇張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還不好生慎重帶上,仔細你娘知道了。”說着,便向丫鬟手中接來,親與他帶上。寶玉聽如此說,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論了。
?
這一段寫得超常。一個少年見了另一個少年,發現對方有一種什麼好東西,而自己沒有,因而哭鬧,這可以理解,因為人有私有占有的欲望。但因為自己有而對方沒有便“無私”地鬧了起來,這不可理解。
超常,所以絕妙,妙卻難解,難解,就更妙。如果是那種單薄的情節處理,受了委曲哭,得了甜頭笑,還有什麼捉摸頭呢?
此章作了鋪墊,先說是寶玉“有時似傻如狂”“行為偏僻性乖張”,還說他是“登時發作起癡狂病”,如此這般。
但我們看一看,寶玉并非見人就問人家有無玉,更從未在人前摔過玉。摔玉的情分與癡狂并不是每一個接觸過寶玉的少女都能得到的。這麼一想,你就為之感動,為之淚下了。
是的,這是宿命,這是前世的神瑛侍者與绛珠仙子的還淚之情所注定的。它無法解釋也不必解釋。寶玉愛黛玉,這是不能讨論的。愛情如電如雷霆,如瘋狂如冤孽如病痛,它的強度甚至超過了生與死。他見了黛玉,他能不鬧嗎?他能踏實嗎?他能正常嗎?
見到自己的所愛就如同見到了自己的前生、現世與未來,如同見到了自己的靈魂、形影與存在……他能不要求對方與自己保持完全的一緻嗎?
如果依弗洛伊德的說法,小女孩見到男孩的身體,會誤以為自己缺少了什麼,那麼男孩見到女孩覺得自己多餘了點什麼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個問題上,曹雪芹的文學比弗洛伊德的科學更多了一些對于女性的體貼,比弗洛伊德的科學多了點人文,是不是呢?
……這仍然不能完全解開摔玉的故事,我們還将繼續分析下去琢磨下去。這裡要說的是,從青年修養的角度上看,我們應該告訴下一代人對愛情也可以采取更加務實的态度。而某個人,如果他或她經曆過類似寶玉與黛玉式的迷狂的痛苦的愛情,他或她嘗到了哭玉摔玉式的滋味,我們有理由為之感歎,既然上蒼給予人類男女的分别,給予了人類以感情和靈性,那麼他或她有福了,他或她算是貨真價實地活過了也愛過了。
順便說一下,賈母臨時編撰的黛玉的莫須有的以玉殉母的故事确實大近情理,賈母這樣好的虛構能力,比後世那些毫無想像力,隻會寫自身的一點室内劇肥皂劇式經曆的作家要更适合搞創作。有一位也不甚年輕的朋友一聽到“搞創作”雲雲便痛不欲生(可能以為這樣說亵渎了文學吧),如果他又要痛苦,隻得請便了。
(寶玉)……又問黛玉:“可也有玉沒有?”衆人不解其語,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問我有也無,因答道:“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寶玉聽了,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吓的衆人一擁争去拾玉。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寶玉滿面淚痕泣道:“家裡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這麼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賈母忙哄他道:“你這妹妹原有這個來的,因你姑媽去世時,舍不得你妹妹,無法處,遂将他的玉帶了去了:一則全殉葬之禮,盡你妹妹之孝心,二則你姑媽之靈,亦可權作見了女兒之意。因此他隻說沒有這個,不便自己誇張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還不好生慎重帶上,仔細你娘知道了。”說着,便向丫鬟手中接來,親與他帶上。寶玉聽如此說,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論了。
?
這一段寫得超常。一個少年見了另一個少年,發現對方有一種什麼好東西,而自己沒有,因而哭鬧,這可以理解,因為人有私有占有的欲望。但因為自己有而對方沒有便“無私”地鬧了起來,這不可理解。
超常,所以絕妙,妙卻難解,難解,就更妙。如果是那種單薄的情節處理,受了委曲哭,得了甜頭笑,還有什麼捉摸頭呢?
此章作了鋪墊,先說是寶玉“有時似傻如狂”“行為偏僻性乖張”,還說他是“登時發作起癡狂病”,如此這般。
但我們看一看,寶玉并非見人就問人家有無玉,更從未在人前摔過玉。摔玉的情分與癡狂并不是每一個接觸過寶玉的少女都能得到的。這麼一想,你就為之感動,為之淚下了。
是的,這是宿命,這是前世的神瑛侍者與绛珠仙子的還淚之情所注定的。它無法解釋也不必解釋。寶玉愛黛玉,這是不能讨論的。愛情如電如雷霆,如瘋狂如冤孽如病痛,它的強度甚至超過了生與死。他見了黛玉,他能不鬧嗎?他能踏實嗎?他能正常嗎?
見到自己的所愛就如同見到了自己的前生、現世與未來,如同見到了自己的靈魂、形影與存在……他能不要求對方與自己保持完全的一緻嗎?
如果依弗洛伊德的說法,小女孩見到男孩的身體,會誤以為自己缺少了什麼,那麼男孩見到女孩覺得自己多餘了點什麼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個問題上,曹雪芹的文學比弗洛伊德的科學更多了一些對于女性的體貼,比弗洛伊德的科學多了點人文,是不是呢?
……這仍然不能完全解開摔玉的故事,我們還将繼續分析下去琢磨下去。這裡要說的是,從青年修養的角度上看,我們應該告訴下一代人對愛情也可以采取更加務實的态度。而某個人,如果他或她經曆過類似寶玉與黛玉式的迷狂的痛苦的愛情,他或她嘗到了哭玉摔玉式的滋味,我們有理由為之感歎,既然上蒼給予人類男女的分别,給予了人類以感情和靈性,那麼他或她有福了,他或她算是貨真價實地活過了也愛過了。
順便說一下,賈母臨時編撰的黛玉的莫須有的以玉殉母的故事确實大近情理,賈母這樣好的虛構能力,比後世那些毫無想像力,隻會寫自身的一點室内劇肥皂劇式經曆的作家要更适合搞創作。有一位也不甚年輕的朋友一聽到“搞創作”雲雲便痛不欲生(可能以為這樣說亵渎了文學吧),如果他又要痛苦,隻得請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