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而矛盾的幻想(1)
關燈
小
中
大
以上所說,基本上是指《紅樓夢》中對寶玉的寫實、即寫法比較符合現實主義的規範的部分。
但《紅樓夢》表現賈寶玉的手段不僅于此,它還運用了許多非寫實的手段,包括神秘、象征、荒誕、夢幻、暗示及其他虛寫、曲筆、寫意的手段。
首先最重要的當然是他脖子上的那塊通靈寶玉。
銜玉而生,這從産科醫學的角度看無論如何是不可信的。
但沒有這塊玉就不是寶玉。
到高鹗續作中則幹脆點出“寶玉者寶玉也”(第一百二十回),脖子上的物質的玉與人物賈寶玉互為對應乃至互相重合。
寶玉是象征,是一個奇特的神話故事。
無材補天,枉入紅塵,這樣一個構思的滋味是體會不完,發揮不盡的。
上面的“根子”是女娲氏,起初擔負着補天重任,又鍛煉通了靈性,這是相當牛皮的。
“不堪入選,自怨自歎,日夜悲号慚愧”,又确實可悲。
偉大的使命與卑瑣的命運的矛盾,本來可能有的輝煌崇高的位置與終于一無位置二無用場的矛盾,這是十分窩心的。
曹雪芹在這裡已經流露出,賈寶玉是一個被廢置了、被埋沒了、被浪費了的“無材的補天之材”的意思,隻有中國人才有這樣辯證的幻想!但是請注意,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之數,已經注定了會有一塊石頭被女娲氏淘汰,叫做“娲皇氏隻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隻單單剩了一塊未用”(第一回),誰知道這一塊為什麼“單單剩下”了呢?誰知道是偶然還是冤情使“這一塊”的命運如此不濟呢?偏偏此石“靜極思動”“凡心已熾”“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然後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去體驗經曆了一番,成就了《石頭記》即《紅樓夢》。
石而玉,玉而人,石而玉而人而書。
這是《紅樓夢》的發生學,又是賈寶玉的發生學。
賈寶玉來自寶玉,寶玉來自石頭,即來自荒漠無稽的大自然。
《紅樓夢》來自賈寶玉即玉即石的一段有血有淚而又無影無蹤的經曆。
嗚呼寶玉!嗚呼人生!嗚呼文學!嗚呼紅樓一夢!這個發生過程又講得通又講不通,又荒唐(叫做“滿紙荒唐言”嘛)又悲涼,又似有深意又終于自相矛盾。
二位仙師一僧一道勸石頭“……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複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但最終石頭還是去了,攜回了自己親身經曆的“一段陳迹故事”,而“陳迹故事”卻又令“世人換新眼目”“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悶……歪詩熟話,可以噴飯供酒……”如此說來,“石兄”不是還是“去得好”嗎,不然,何以消愁,何以供酒?“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曹雪芹對個中滋味還是自負甚高的啊! 石頭的大環境則是大荒山無稽崖,從大荒無稽處來,回到大荒無稽處去。
這是從物質(無生命的、無所不包的、無始無終的)來到物質去嗎?這不是有點唯物了嗎?這是從幻想(大荒無稽的形象不是具體可觸的,而是概括于心智的)來到幻想去嗎?這不是“唯心
但《紅樓夢》表現賈寶玉的手段不僅于此,它還運用了許多非寫實的手段,包括神秘、象征、荒誕、夢幻、暗示及其他虛寫、曲筆、寫意的手段。
首先最重要的當然是他脖子上的那塊通靈寶玉。
銜玉而生,這從産科醫學的角度看無論如何是不可信的。
但沒有這塊玉就不是寶玉。
到高鹗續作中則幹脆點出“寶玉者寶玉也”(第一百二十回),脖子上的物質的玉與人物賈寶玉互為對應乃至互相重合。
寶玉是象征,是一個奇特的神話故事。
無材補天,枉入紅塵,這樣一個構思的滋味是體會不完,發揮不盡的。
上面的“根子”是女娲氏,起初擔負着補天重任,又鍛煉通了靈性,這是相當牛皮的。
“不堪入選,自怨自歎,日夜悲号慚愧”,又确實可悲。
偉大的使命與卑瑣的命運的矛盾,本來可能有的輝煌崇高的位置與終于一無位置二無用場的矛盾,這是十分窩心的。
曹雪芹在這裡已經流露出,賈寶玉是一個被廢置了、被埋沒了、被浪費了的“無材的補天之材”的意思,隻有中國人才有這樣辯證的幻想!但是請注意,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之數,已經注定了會有一塊石頭被女娲氏淘汰,叫做“娲皇氏隻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隻單單剩了一塊未用”(第一回),誰知道這一塊為什麼“單單剩下”了呢?誰知道是偶然還是冤情使“這一塊”的命運如此不濟呢?偏偏此石“靜極思動”“凡心已熾”“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然後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去體驗經曆了一番,成就了《石頭記》即《紅樓夢》。
石而玉,玉而人,石而玉而人而書。
這是《紅樓夢》的發生學,又是賈寶玉的發生學。
賈寶玉來自寶玉,寶玉來自石頭,即來自荒漠無稽的大自然。
《紅樓夢》來自賈寶玉即玉即石的一段有血有淚而又無影無蹤的經曆。
嗚呼寶玉!嗚呼人生!嗚呼文學!嗚呼紅樓一夢!這個發生過程又講得通又講不通,又荒唐(叫做“滿紙荒唐言”嘛)又悲涼,又似有深意又終于自相矛盾。
二位仙師一僧一道勸石頭“……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複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但最終石頭還是去了,攜回了自己親身經曆的“一段陳迹故事”,而“陳迹故事”卻又令“世人換新眼目”“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悶……歪詩熟話,可以噴飯供酒……”如此說來,“石兄”不是還是“去得好”嗎,不然,何以消愁,何以供酒?“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曹雪芹對個中滋味還是自負甚高的啊! 石頭的大環境則是大荒山無稽崖,從大荒無稽處來,回到大荒無稽處去。
這是從物質(無生命的、無所不包的、無始無終的)來到物質去嗎?這不是有點唯物了嗎?這是從幻想(大荒無稽的形象不是具體可觸的,而是概括于心智的)來到幻想去嗎?這不是“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