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一

關燈


    或傳于人。

    将有怫然而怒。

    惘然而疑。

    凝然而思。

    釋然而悟。

    啞然而笑者。

    必曰此翁亦可憐矣。

     仆與諸君子生于異代。

    非元豐元祐之黨。

    同為儒者。

    無黃冠缁衣之私。

    所以嘔出肺肝。

    苦相訂正。

    止以三聖人之教不絕如發。

    互相矛盾痛入心骨。

    欲以區區之力。

    尚鼎足而不至于颠仆耳。

    或又挾其衆也。

    嘩而攻仆則鼎覆矣。

    悲夫。

    雖然仆非好辨也。

    恐三聖人之道支離而不合。

    亦不得已耳。

    如膚有瘡疣。

    膏而肉之。

    地有坑塹。

    實而土之。

    豈抉其肉而出其土哉。

    仆與諸君子不同者。

    盡在此編矣。

    此編之外。

    凡鳴道集所載及諸君子所著。

    大易書詩中庸大學春秋語孟孝經之說。

    洗人欲而白天理。

    刬伯業而扶王道。

    發心學于言語文字之外。

    索日用于應對灑掃之中。

    治性則以誠為地。

    修身則以敬為門。

    大道自善而求。

    聖人自學而至嗣千古之絕學。

    立一家之成說。

    宋之諸儒皆不及也。

    唐漢諸儒亦不及也。

    骎骎乎與孟轲氏并駕矣。

    其論議時有詭激蓋冥機耳。

    皆荀卿子之徒欤。

    此其所以前儒唱之。

    後儒和之。

    跂而望之。

    踵而從之天下後世将盡歸之。

    可謂豪傑之士乎。

    學者有志于道。

    先讀諸君子之書。

    始知仆嘗用力乎其中。

    如見仆之此編。

    又以借口病諸君子之書。

    是以瑕而舍玉。

    以噎而廢食。

    不唯仆得罪于諸君子。

    亦非仆所望于學者。

    籲。

     諸儒鳴道集。

    二百一十七種之見解。

    是皆迷真失性。

    執相循名。

    起鬥诤之端。

    結惑業之咎。

    蓋不達以法性融通者也。

    屏山居士深明至理。

    憫其瞽智眼于昏衢。

    析而論之。

    以救末學之蔽。

    使摩诘棗柏再世。

    亦無以加矣。

    姑錄一十九篇。

    附于通載之左。

     天竺三藏吽哈啰悉利幢記(尚書右丞右轄文獻耶律履撰東丹王七世孫) ⊙三藏沙門吽哈啰悉利。

    本北印度末光闼國人。

    住雞足山。

    誦諸佛密語。

    有大神力。

    能祛疾病。

    伏猛呼召風雨。

    辄效皇統。

    與其從父弟三磨耶悉利等七人。

    來至境上。

    請遊清涼山禮文殊。

    朝命納之。

    既遊清涼。

    又遊靈岩。

    禮觀音像。

    旋繞必千匝而後已。

    匝必作禮。

    禮必盡敬。

    無間日。

    日受稻飯一杯。

    座有賓客。

    分與必遍。

    自食其餘。

    數粒必結齋。

    始至濟南建文殊真容寺。

    留三磨耶主之。

    至棣又建三學寺。

    大定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示寂于三學。

    年六十三。

    僧夏則未聞也。

     ⊙佛光道悟禅師。

    俗姓冠氏。

    陝右蘭州(金國)人。

    生而有齒。

    年十六自欲出家。

    父母不聽。

    乃不食數日許之祝發。

    後二年自臨洮歸于彎子店宿。

    夜夢梵僧喚覺。

    适聞馬嘶。

    豁然大悟。

    歸家喜不自勝。

    吟唱雲。

    見也羅。

    見也羅。

    遍虛空。

    隻一個。

    告其母曰。

    我拾得一物。

    其母于囊橐中尋索不見。

    問是何物。

    師曰。

    我自無始以來不見了底物。

    其母不省。

    他日欲遊諸方。

    鄉人送者求頌。

    有水流須到海。

    鶴出白雲頭之句。

    至熊耳果遇白雲禅師海公。

    先是人問海。

    何不擇法嗣。

    海亦作頌。

    有芝蘭秀發獨出西秦之語。

    比師之至。

    夜聞空中人言。

    來日接郭相公。

    黎明海呼僧行。

    令持香花接我關西弟子。

    寺乃唐郭子儀建。

    今渠自來住持也。

    既至一言相契。

    徑付衣盂。

    寺前嘗有剽而殺人者。

    來告急。

    師呼衆擒之曰。

    即汝是賊。

    尋得其巢穴。

    賊衆請命。

    師與其要言而釋之。

    路不拾遺者數十年。

    人以此益信師之前身汾陽王也。

    大定二十四年。

    白雲既沒。

    師開堂出世。

    拈香于鄭州之普照。

    複駐錫于三鄉竹閣庵。

    時着白衣跨牛橫笛遊于洛川。

    人莫之測。

    嘗謂人曰。

    道我是凡。

    向聖位裡去。

    道我是聖。

    向凡位裡去。

    道我不是聖不是凡。

    才向毗盧頂上有些行履處。

    泰和五年結夏于臨洮之大勢寺。

    開圓覺經。

    升座偶曰。

    此席止講得一半去在。

    至五月十二日晚參。

    翌日早盥嗽畢呼侍者。

    我病也。

    尋藥去。

    侍者之未及門。

    師已卧逝。

    方丈上有五色雲。

    如寶蓋。

    中有紅光如日者三。

    春秋五十有五。

    僧臘三十有九。

     ⊙資壽尼無著禅師入寂。

    師諱妙總。

    姓蘇氏。

    父中大夫。

    象先南徐丞相實大父也。

    年甫十五。

    忽念曰。

    吾生身何來。

    死複何去。

    良久脫然有得。

    初不以為意。

    長适毗陵許氏。

    不膠世故志慕空宗。

    以禅寂為進修。

    時惠嚴圓公嗣圓照佚居普門。

    乃扣以出世間法。

    機感相契。

    次見關西智寂室光真歇了。

    問答如流。

    鹹敬異之。

    偶夫壽源官嘉禾。

    大惠至郡。

    源具飯以迎。

    師出禮拜無一言。

    大惠退謂給事馮公濟川曰。

    許司理閣中曾見神見鬼。

    但未遇本分鉗錘。

    如萬斛舟置之絕潢斷港。

    莫能轉動。

    馮曰。

    何言之易耶。

    惠曰。

    他若回頭定須别也。

    次日道俗請惠說法。

    師與會。

    惠痛抵諸方異見邪解。

    聽者駭顧。

    師獨喜見眉睫間。

    既下座。

    師請道号。

    惠以無著号之。

    且示以偈。

    盡道山僧愛罵人。

    未曾罵着一個漢。

    隻有無著罵不動。

    恰似秦時[車  度]轹鑽。

    既罵不動。

    為什麼似[車  度]轹鑽。

    具眼者辨。

    越明年師登徑山随衆坐夏。

    濟川亦在焉。

    惠上堂。

    舉石頭恁麼不恁麼總不得語。

    馮曰。

    ㄙ會得也。

    惠征之。

    馮着語曰。

    恁麼也得。

    蘇盧薩婆诃。

    不恁麼也不得。

    悉哩薩婆诃。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蘇盧悉哩薩婆诃。

    惠舉馮語似師。

    師曰。

    人謂郭象注莊子。

    卻是莊子注郭象。

    惠雖異其言但默而不顧。

    且欲激其遂到。

    忽一日正危坐間。

    豁然大悟洞見大惠委曲相為處。

    不覺撫掌厲聲曰。

    這老賊老賊。

    遂呈頌雲。

    蓦然築着鼻頭伎倆冰消瓦解。

    達磨何必西來。

    二祖枉施三拜。

    更問。

    如何若何。

    一隊草賊大敗。

    惠亦以偈印之。

    汝既悟活祖師意。

    一刀兩段直下了。

    臨機一一任天真。

    世出世間無剩少。

    我作此偈為證明。

    四聖六凡盡驚擾。

    碧眼胡僧猶未曉。

    時卍庵顔公首衆。

    與一千七百衲子。

    鹹以偈餞其歸。

    且賀法門之得人也。

    馮公猶未之信。

    舟過無錫。

    問師。

    岩頭為渡子時婆生七子話。

    徑山稱道人會得。

    作如何會。

    師雲。

    已上所供并是詣實。

    仍以偈明之。

    有以禮部僧牒無著師号為施者。

    師說偈受之。

    祝發披缁克遂初志。

    紹興壬午年也。

    時張公安國守吳門。

    資壽虛席。

    張盡禮迎請。

    乃開堂于萬壽寺。

    拈香為大惠之嗣。

    提唱具于語錄。

    乾道六年七月十四日。

    集衆說偈畢撼之則已去矣。

    年七十六。

    全身葬于無錫軍将山東。

    紹定庚寅閏二月末。

    遷葬于平江虎丘之東北。

    庵曰達本。

    奉塔藏之。

     (乙醜) 宋改開禧○金泰和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