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三

關燈
(辛酉) 武帝炎改會昌(穆宗第五子。

    母韋太後。

    仇士良臨死謂同類曰。

    天子奢泆不道。

    勿令讀書親儒者。

    後服丹藥。

    其性躁急喜怒不常。

    年三十四而崩。

    在位六年)帝自幼稚不喜釋氏。

    是年正月即位。

    七月桂州馬生三足駒。

    至秋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

    于三殿修金箓道場。

    冬十月帝幸三殿。

    升九仙玄壇親受法箓。

    左拾遺王哲谏雲。

    王業之初。

    不宜崇信太過。

    帝不納。

     ⊙是年十月潭州雲岩晟禅師卒鐘陵建昌人。

    姓王氏。

    少出家于石門。

    初參百丈未悟玄旨。

    侍左右二十年。

    丈化。

    乃谒藥山。

    服勤已久。

    山問。

    師作什麼。

    曰擔屎。

    山曰那個[(口  斬)/耳]。

    曰在。

    山曰。

    汝來去為誰。

    曰替他東西。

    山曰。

    何不教并行。

    曰和上莫謗他。

    山曰。

    不合與麼道。

    曰如何道。

    山曰。

    還曾擔麼。

    師于言下契會。

    一日藥山問。

    聞汝解弄師子是否。

    曰是。

    山曰。

    弄得幾出。

    曰弄得六出。

    山曰。

    我亦弄得。

    曰和上弄得幾出。

    山曰。

    我弄得一出。

    師曰。

    一即六。

    六即一。

    後到沩山。

    沩問曰。

    承長老在藥山弄師子是否。

    曰是。

    沩曰。

    長弄耶。

    還有置時。

    曰要弄即弄。

    要置即置。

    沩曰。

    置時師子在什麼處。

    師曰。

    置也置也。

    道吾問。

    大悲千手眼如何。

    曰如無燈時把得枕子。

    怎麼生道。

    吾曰。

    我會也我會也。

    師曰。

    怎麼生會。

    吾曰。

    通身是手眼。

    洞山問。

    就師乞眼睛。

    師曰。

    汝底與阿誰去也。

    曰良價無師。

    曰有汝向什麼處着。

    洞山無語。

    曰乞眼睛底是眼否。

    價曰。

    非眼。

    師咄之。

    師于是月二十六日沐身竟。

    喚主事僧令備齋。

    來日有上座發去。

    至二十七日。

    并無人去。

    及夜師歸寂。

    壽六十。

    荼毗得舍利千餘粒。

    塔曰淨勝。

    敕谥無住大師夏六月。

    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

    充崇玄館學士。

    令與趙歸真居禁中修法箓。

    左輔阙劉玄谟上疏切谏。

    貶玄谟為河南戶曹。

     ⊙三年正月。

    制曰。

    齋月斷屠出于釋典。

    國家創業猶近梁隋。

    卿相大臣或緣茲弊。

    自今惟正月萬物生植之初。

    宜斷屠三日。

    列聖忌各斷一日。

    餘不須禁。

    三月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時帝銳意求仙。

    師事歸真。

    歸真乘寵。

    每對必排毀釋氏。

    非中國之教。

    蠹害生靈。

    宜盡除去。

    帝深然之。

    歸真複請與釋氏辨論。

    有旨追僧道于麟德殿談論。

    法師知玄登論座。

    辨捷精壯。

    道流不能屈。

    玄因奏。

    王者本禮樂一憲度則天下治。

    吐納服食蓋山林匹夫獨擅之事。

    願陛下不足留神。

    帝色不平。

    侍臣諷玄賦詩以自釋。

    玄立進五篇。

    有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

    帝知其刺。

    特放還桑梓。

     論曰。

    昔周武廢教。

    沙門犯顔抗争。

    殆數十人。

    雖不能格武之惑。

    然足見吾法中之有人也。

    及唐高祖議沙汰。

    而惠乘玄琬智實法林等皇皇論争。

    引義慷慨。

    亦不失法王真子之識。

    凡自大曆而後。

    祖道既興。

    吾門雄傑多趍禅林。

    至是武宗議廢教。

    而主法者才知玄一人而已。

    雖武宗盛意不可解。

    佛運數否莫可逃。

    凡釋子者處變故之際。

    無一辭可紀。

    佛法尊博如天。

    亦吾徒失學之罪也。

     ⊙(甲子) 正月作望仙樓于禁中。

    時集道士于其上。

    咨質仙事。

    時趙歸真特被殊寵。

    谏官數上疏論之。

    帝謂宰相曰。

    谏官論趙歸真。

    此意要卿等知。

    朕宮中無事。

    屏去聲色要此人道話耳。

    李德裕對曰。

    臣不敢言前代得失。

    第歸真曾在敬宗朝出入掖庭。

    以此群情不願陛下複親近之。

    帝曰。

    朕于彼時已識此人。

    但不知其名。

    呼為趙練師。

    在敬宗時亦無甚惡。

    朕與之言滌煩耳。

    至于軍國政事。

    唯與卿等論之。

    豈問道士。

    繇是宰相不複谏。

    而歸真遂以涉物論。

    遂舉羅浮山道士鄧元超有長生術。

    帝遣中使迎之及。

    元超至與劉玄靖及歸真等。

    膠固排毀釋氏。

    于是拆寺之請行焉。

     四月敕祠部。

    檢括天下僧尼寺。

    凡四萬四千六百所。

    僧尼凡二十六萬五千餘人。

     ⊙五月庚子。

    敕并省天下佛寺。

    中書門下關奏。

    據令式諸上州國忌官吏行香于寺。

    其上州各留一寺。

    凡有列聖尊容。

    并令移于寺内。

    其下州寺并廢。

    兩京左右街請留十寺。

    寺僧十人。

    敕曰。

    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巧者各一所。

    如破落悉宜除毀。

    其行香日。

    官吏宜赴道觀。

    上都東都各留四寺。

    寺僧三十人。

    中書門下又奏曰。

    天下廢寺鐘磬銅像委鹽鐵使鑄錢。

    其鐵像委本州。

    鑄為農具。

    金銀鋀石等像銷付度支。

    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等像。

    敕出後限一月納官。

     八月制曰。

    朕聞三代以前未有言佛。

    漢魏之後像教寖興。

    由是季時傳此異俗。

    因緣染習蔓衍滋多。

    以至于蠹耗國家而漸不覺。

    以至于誘惑人情而衆益迷。

    泊于九有山原兩京城阙。

    僧徒日廣佛寺日崇。

    勞人力于土木之功。

    奪人利于金寶之飾。

    移君親于師資之際。

    違配偶于戒律之間。

    壞法害人無逾此道。

    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饑者。

    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

    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

    寺宇招提莫知紀極。

    皆雲架藻飾僭拟宮居。

    晉宋齊梁物力凋弊風俗澆詐。

    莫不由是而緻也。

    況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禍亂以文理天下。

    執此兩端而以經邦。

    豈以西方區區之教與我抗衡哉。

    貞觀開元亦嘗厘革刬除未盡。

    流衍轉滋。

    朕博覽前言旁求心輿議。

    弊之可革斷在不疑。

    而中外誠臣協予正意。

    條流至當宜在必行。

    懲千古之蠹源。

    成百王之典法。

    即人利衆予何讓焉。

    其天下所拆寺還俗僧尼收充稅戶。

    於戲前古未行似将有待。

    及今盡去豈謂無時。

    驅遊惰不業之徒幾五十萬。

    廢丹雘無用之室凡六萬區。

    自此清淨訓人。

    慕無為之理。

    簡易齊政。

    成一俗之功。

    将使六合黔黎同歸皇化。

    尚以革弊之始日用不知。

    下制明廷宜體予意。

     ⊙(乙醜) 三月帝不豫。

    自征方士服金丹受法箓。

    至是發背躁悶失常。

    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