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五

關燈
蕲州黃梅周氏子。

    生而岐嶷。

    兒時有異僧歎曰。

    是子阙七種相。

    不逮如來。

    後遇信大師得法。

    嗣化于破頭山。

    鹹亨中有盧居士者名惠能。

    自遠來參。

    師問。

    汝自何來。

    曰嶺南。

    師曰。

    欲求何事。

    曰唯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性。

    若為得佛。

    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豈然。

    師知其異。

    乃诃之曰。

    着槽廠去。

    能禮足而退。

    便入碓坊服勞于杵臼之間。

    經旬月祖知付法時至。

    遂告衆曰。

    正法難解。

    不可徒記吾言将為已任。

    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

    若語意冥符衣法皆付。

    時會七百餘衆。

    神秀居第一座。

    學通内外衆所推仰。

    秀亦自負無出其右者。

    不複思惟。

    乃于廊壁間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遣惹塵埃。

    祖因行次見偈。

    心知秀之所為。

    因绐曰。

    後代依此修行亦得道果。

    衆聆此語人各諷誦。

    他日能在碓坊。

    聞偈乃問同列。

    此誰為之。

    同侶告以和上将欲付法各令述偈。

    此乃秀上座所為。

    能曰。

    美則美矣。

    了則未了。

    同侶共诃其謬妄。

    能至莫命童子引至廊間。

    能自執燭令童子于秀偈側寫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假拂塵埃。

    祖複見此默念。

    必能之所為。

    因故為之語曰。

    此誰作亦未見性。

    衆以師弗許皆莫之顧。

    即于是夕潛使人自碓坊喚能至。

    告曰。

    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

    随機大小而引化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法。

    以為教門。

    然以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迦葉。

    展轉傳授二十八世。

    至菩提達磨大師屆于此土得可祖。

    承襲以至于吾。

    吾今授汝。

    并所傳袈裟用以表信。

    汝善護持勿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能受畢乃曰。

    法則既受。

    衣付何人。

    師曰。

    昔達磨初至。

    人未之信。

    故傳此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

    衣乃争端。

    止于汝身勿複傳也。

    且當遠引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

    能曰。

    當隐何所。

    祖曰。

    逢懷且止。

    遇會即藏。

    能禮足捧衣而出。

    通夕南邁。

    衆皆未知。

    祖由是三日不上堂。

    衆疑之因緻問。

    祖曰。

    吾道行矣。

    又問。

    衣法誰傳。

    祖曰。

    能者傳之。

    衆意盧居士名能必此人也。

    共力推尋能已不在。

    至有相率而物色追之者。

    祖既付法已。

    複經四載而寂。

    塔于東山。

    代宗谥大滿禅師法雨之塔。

     舊唐史雲。

    後魏末有僧達磨者。

    本天竺王子。

    以讓國出家。

    得禅宗妙法雲。

    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傳授。

    達磨将衣缽航海而來。

    初至梁國。

    武帝問以有為之事。

    達磨不悅。

    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

    遇毒而卒。

    其年魏使于蔥嶺回見之。

    門徒發其墓。

    但有隻履而已。

    達磨傳惠可。

    可嘗斷臂以求其法。

    可傳僧璨。

    璨傳道信。

    信傳弘忍。

    忍姓周氏。

    黃梅人。

    與信并住東山寺。

    世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論曰。

    舊史叙諸祖雖簡略。

    然大要與寶林傳燈之說皆合。

    至謂達磨遇毒而卒及魏使複于蔥嶺見之。

    則毒與卒果有之乎。

    世稱五祖前身蓋栽松道者。

    往見四祖将付以衣法。

    俄惜之曰。

    汝耄矣。

    雖嗣化能複幾何。

    倘再來可也。

    五祖因托質周氏。

    無父而生。

    母幾受禍僅死而免。

    四祖果忍死以遲其來。

    卑以大法。

    噫吾祖出入死生正遊戲耳。

    自非果位上聖。

    孰能與于此哉。

     (丙子) 改儀鳳。

     ⊙北印度佛陀波利尊者。

    至五台清涼山逢一叟問曰。

    爾來何為。

    利曰。

    求禮觐文殊。

    叟曰。

    帶佛頂尊勝咒來否。

    利曰。

    未也。

    叟曰。

    此土衆生滋惡。

    而出家者犯四棄尤多。

    不持此咒随行遠來奚益。

    能回取之以流此土可乎。

    波利作禮而返。

    以開曜元年取其咒至于長安。

    有旨命日照三藏翻譯。

    帝聞此咒靈驗特異。

    秘之禁掖。

    波利屢奏請布中外。

    高宗不得已從之。

    利即辭入五台。

    後不知終。

    時南天竺有菩提流志。

    習頭陀行。

    從耶舍瞿沙受道。

    為西域宗師名震中夏。

    帝聞風而悅之。

    因使西域有诏敦請。

     (己卯) 改調露。

     (庚辰) 改永隆。

     (辛巳) 改開曜。

     (壬午) 改永淳。

     ⊙是歲慈恩法師窺基卒。

    世壽五十有一。

    有诏傷悼禦制畫像贊。

    敕葬樊川北渠。

    近奘公之茔。

    基貌豐碩長八尺。

    氣概萬夫項上有玉枕。

    十指紋皆盤折如印。

    見者詟伏。

    然心慈善誨人。

    晚節祈生内院。

    循戒彌笃。

    嘗造玉文殊像。

    及金寫大般若經。

    皆瑞應。

    初南山宣律師。

    以弘律名震五天。

    感天廚供馔。

    每薄基三車之玩。

    甚不為禮。

    基嘗訪宣。

    其日過午而天馔不至。

    及基辭去天神乃降。

    宣責以後時。

    天曰。

    适見大乘菩薩在此翊衛嚴甚。

    故無自而入。

    宣聞之大驚。

    于是遐迩增敬焉。

    先是奘公親授西域戒賢師瑜伽師地唯識宗。

    而基盡領其妙恢廓源流。

    天下後世。

    尊之目為三乘法相顯理宗。

    謂之慈恩教。

     隐士孫思邈卒。

    年百餘。

    善莊老及陰陽推步醫藥之術。

    尤重釋典。

    世稱孫真人焉。

     (癸未) 改弘道。

    十一月上崩。

    遺诏軍國大事取天後處分。

    太子顯即位。

     ⊙法師玄恽卒。

    恽字道世。

    或雲名道世。

    以避太宗偏諱故以字行。

    三學洞貫。

    嘗慨教藏及古今圖史之博而學者難以備究。

    因撰法苑珠林凡一百卷。

    各開門類。

    識者重其精博雲。

     高帝于是年崩。

    中宗即位數月。

    天後廢為廬陵王。

    幽于房州。

    天後臨朝稱制。

    是為則天。

    明年七月沙門十輩詣阙上大雲經。

    盛稱則天當即宸極。

    則天大悅。

    賜十沙門紫方袍銀龜袋。

    頒經于天下郡國。

    各建大雲寺。

    九月則天革唐命改國号周。

    自稱聖神皇帝。

     (甲申) 中宗顯改元嗣聖(二月改文明。

    正月立韋玄祯女為後。

    上謂我以天下與韋玄祯。

    何不可。

    二月天後廢上為廬陵王。

    立其弟豫王旦為帝。

    居于别殿。

    天後臨朝) ⊙則天武後曌改元光宅(一雲。

    順聖曌并州文水人也。

    父武士蒦。

    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

    封應國公。

    天後嘗為尼于感業寺。

    時年十四。

    天皇幸寺見而悅之。

    選為昭儀。

    進号宸妃。

    帝崩後攝政。

    立諸武為王。

    甲辰大定。

    及天後疾。

    狄梁公仁傑等。

    迎廬陵王登位。

    明年乙巳崩于上陽。

    壽八十一。

    附之乾陵。

    在位二十一年) (乙酉) 改垂拱○制母齊缞。

    古者母亡期年而已。

    喪服篇雲。

    天無二日。

    士無二主。

    國無二君。

    家無二尊。

    以一制期年禮也。

    自天皇上